首页 资讯 体质指数出了欧美就不准?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肥胖标准

体质指数出了欧美就不准?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肥胖标准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3日 01:33

原创 鲸鱼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BMI“一刀切”作为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标还是具有很大缺陷!

本文提要

体质指数:放之四海皆不准的指标

欧美经验:不同族裔需要不同标准

中国数据:中国人真的是经不起胖

1

体质指数:

放之四海皆不准的指标

体质指数(kg/m2)=体重(kg)/身高(m)的平方——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大约诞生于十九世纪。比利时通才凯特勒(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1835年出版的《论人》(Sur l’homme)第二册的第二章首次提出了人的身高与体重的增长之间存在关系。尔后,人们逐渐将体质指数(BMI)确定为评估个体是否超重的指标。然而,这一最常用的肥胖指标却不断受到新证据的挑战。

图 1.1 “发明”BMI的凯特勒和他的著作《论人》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委员会提出BMI≥25.0 kg/m2为超重,而BMI≥30.0 kg/m2为肥胖[1]。然而这一临界值的确定主要是基于欧美白种人中BMI与死亡风险之间的观察结果而确定,对于其他族裔的人群是否适用其实一直存疑。在这一观点提出之后,新的研究也一直显示亚洲人群的BMI只要稍稍高一点,死亡风险就大大增加。

为了回应这些不断涌现的新证据,WHO在2004年建议将南亚肥胖人群的肥胖临界值降低到27.5 kg/m2[2]。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根据这一建议,把南亚和华裔人群触发生活方式干预的BMI降低到了27.5 kg/m2[3];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也逐渐依据新的证据把印度裔美国人的肥胖和超重临界点下降到了25.0 kg/m2和23.0kg/m2[4]。

不过,这一改变可能并不足以照顾到所有人。实际上,BMI最初根据白种人死亡风险确定超重和肥胖临界点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其他族裔人群的需要,自然就会放之四海皆不准。目前在黑种人、南亚裔、华裔和阿拉伯裔等人群中的证据依然不够充分,难以为后续的治疗管理提供足够的支持。

2

欧美经验:

不同族裔需要不同标准

最近发表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上的研究[5]就试图找出适合不同族裔人群的BMI临界点,发现以白种人BMI为30 kg/m2时的糖尿病风险作为基准,南亚裔人群甚至还没胖糖尿病风险就已经够高,亚裔人群则在刚刚踏足“微胖”时就不得不小心了。

图 2.1 研究的第一作者Rishi Caleyachetty博士

这项研究使用了来自英格兰全科医生医疗网络的跨初级医疗保健的电子健康记录和二级医疗保健记录的数据,纳入了超过147万名参与者的数据,其中白人超过133万人、南亚裔人群超7.5万人、黑人接近5万人、华裔人群略超1万人、阿拉伯裔为2764人。研究以白种人肥胖值,即BMI达到30.0 kg/m2时的糖尿病风险作为基准,确定了不同族裔人群达到相同风险时的BMI临界值。

结果发现,在中位6.5年的随访期间,有将近10万名(6.6%)的参与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在白种人BMI为30.0 kg/m2时的糖尿病风险水平下,南亚裔人群甚至都还没超重就需要面对同样水平的糖尿病风险,BMI临界值仅为23.9 kg/m2(95%CI 23.6-24.0 kg/m2),真的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而在华裔人群中相应的BMI临界值为26.9 kg/m2(95%CI 26.7-27.2 kg/m2),与阿拉伯裔的26.6 kg/m2(95%CI 26.5-27.0 kg/m2)接近,而黑人的相应BMI临界值为28.1 kg/m2(95%CI 28.0-28.4 kg/m2)。以白种人BMI为25.0 kg/m2时的糖尿病风险为标准时也有相似的结论。

图 2.2 南亚裔风险飙升,华裔人群夹在中间

这一研究的结论与之前多个研究颇为契合[6-9],研究者纷纷发现,BMI作为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标还是具有很大缺陷,如果不同族裔人群达到同一糖尿病风险水平的BMI临界值不同,那么BMI相关的其他疾病风险也许同样各异,一刀切的方法对于BMI和2型糖尿病风险的管理确实不起作用,需要根据不同人群其特点提供适当的临床监测。

3

中国数据:

中国人真的是胖不起

2020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0]指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是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之一,与城市化、老龄化以及遗传易感性并列。超重和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不过,为了能更好地反应中国人群的糖尿病风险,就不能跟着欧美人用25 kg/m2和30 kg/m2的老临界值。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在2002年就提出了24 kg/m2和28 kg/m2的新方案,同时以男性腰围≥85cm和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肥胖的标准[11]。最近的研究则进一步分析了BMI和腰围对于死亡风险、主要慢性疾病和代谢异常的影响[12-15]。

图 3.1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

这一系列的研究均基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联合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项目。研究在中国的5个农村和5个城市招募了超过50万名当地常住居民,在2004-2008年进行了基线调查,并在2013-2014年抽取了2万名健在的参与者开展了第二次调查,分析了BMI和腰围对健康的影响。

随访7.2年之后的结果主要关注了BMI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发现与BMI 20.5-22.4之间的参与者相比,BMI<18.5 kg/m2、BMI 18.5-20.4 kg/m2和BMI ≥35 kg/m2参与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升高。各项疾病死亡风险相对较低的BMI范围分别为缺血性心脏病 18.5-23.9 kg/m2、脑血管病<26.0 kg/m2、恶性肿瘤 26.0-34.9 kg/m2、呼吸系统疾病24.0-25.9 kg/m2。不过,后续的研究发现,虽然BMI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呈现U型,但腰越粗越容易死却是事实。

图 3.2 BMI与各项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呈现U型

随着BMI和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都不断上升。研究根据最新结果选取的男性和女性超重BMI临界值均接近于24.0 kg/m2,而各项疾病的肥胖临界值在27.0-28.9 kg/m2之间,多数接近28.0 kg/m2,故仍以28.0 kg/m2为肥胖的临界点。男性腰围的临界值接近85cm,而女性腰围的临界值在80-85cm之间。

图 3.3人胖腰粗,高血压、糖尿病找上门

要管理肥胖,首先还是要有中国人自己的肥胖标准。之前的多族裔研究[5-7]中,华裔人群超重的BMI临界值在23.6-26.0 kg/m2不等[5-7],而在最近中国人的研究[16-18]中,男性超重的BMI临界值在23.2-26.3 kg/m2不等,女性则在22.1-24.4 kg/m2不等,继续支持原本24.0 kg/m2的标准。

目前,中国的肥胖大流行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19],但肥胖的后续管理措施却并未完全跟上[20],甚至已经到了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急得要发一串文章大声疾呼的程度了!参考文献:

[1] WHO. Physical status: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anthropometry. 1995. Accessed via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37003/WHO_TRS_854.pdf on 2021-06-03.

[2] WHO Expert Consultation. Appropriate body-mass index for Asian popul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Lancet. 2004 Jan 10;363(9403):157-63. doi: 10.1016/S0140-6736(03)15268-3.

[3]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BMI: preventing ill health and premature death in black, Asian and other minority ethnic groups. Public health guideline [PH46]. July 3, 2013. Accessed via https://www.nice.org.uk/guidance/ph46 on 2021-06-03.

[4] Misra A. Ethnic-Specific Criteria for Classific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 Perspective for Asian Indians and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5 Sep;17(9):667-71. doi: 10.1089/dia.2015.0007.

[5] Caleyachetty R, Barber TM, Mohammed NI, Cappuccio FP, Hardy R, Mathur R, Banerjee A, Gill P. Ethnicity-specific BMI cutoffs for obesity based on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England: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May 11:S2213-8587(21)00088-7. doi: 10.1016/S2213-8587(21)00088-7.

[6] Chiu M, Austin PC, Manuel DG, Shah BR, Tu JV. Deriving ethnic-specific BMI cutoff points for assessing diabetes risk. Diabetes Care. 2011 Aug;34(8):1741-8. doi: 10.2337/dc10-2300.

[7] Ntuk UE, Gill JM, Mackay DF, Sattar N, Pell JP. Ethnic-specific obesity cutoffs for diabetes risk: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490,288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Diabetes Care. 2014 Sep;37(9):2500-7. doi: 10.2337/dc13-2966.

[8] Cummings DE, Rubino F. Obesity: what's in a word?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May 11:S2213-8587(21)00122-4. doi: 10.1016/S2213-8587(21)00122-4.

[9] Wise J. Diabetes: BMI cut-offs designed to trigger action are too high for some ethnic populations, say researchers. BMJ. 2021 May 12;373:n1217. doi: 10.1136/bmj.n1217.

[1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04):311-398.

[11]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01):10-15.

[12] 醴湘,樊萌语,余灿清,郭彧,卞铮,谭云龙,裴培,陈君石,吕筠,李立明.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与主要慢性病死亡风险的前瞻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8(02):205-211.

[13] 李嘉琛,吕筠,高萌,余灿清,郭彧,卞铮,裴培,杜怀东,陈君石,陈铮鸣,李立明.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和腰围与主要慢性病风险的关联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12):1541-1542-1543-1544-1545-1546-1547.

[14] 高萌,魏玉虾,吕筠,余灿清,郭彧,卞铮,裴培,杜怀东,陈君石,陈铮鸣,黄涛,李立明.中国成年人代谢异常相关的体质指数和腰围切点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12):1533-1534-1535-1536-1537-1538-1539-1540.

[15] Bragg F, Tang K, Guo Y, Iona A, Du H, Holmes MV, Bian Z, Kartsonaki C, Chen Y, Yang L, Sun Q, Dong C, Chen J, Collins R, Peto R, Li L, Chen Z; China Kadoorie Biobank (CKB) Collaborative Group. Associations of General and Central Adiposity With Incident Diabetes in Chinese Men and Women. Diabetes Care. 2018 Mar;41(3):494-502. doi: 10.2337/dc17-1852.

[16] Zeng Q, He Y, Dong S, Zhao X, Chen Z, Song Z, Chang G, Yang F, Wang Y. Optimal cut-off values of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waist:height ratio for defining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 Br J Nutr. 2014 Nov 28;112(10):1735-44. doi: 10.1017/S0007114514002657.

[17] Tseng CH, Chong CK, Chan TT, Bai CH, You SL, Chiou HY, Su TC, Chen CJ. Optimal anthropometric factor cutoffs for hyperglycemia,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emia for the Taiwanese population. Atherosclerosis. 2010 Jun;210(2):585-9. doi: 10.1016/j.atherosclerosis.2009.12.015.

[18] Yu J, Tao Y, Tao Y, Yang S, Yu Y, Li B, Jin L. Optimal cut-off of obesity indices to predic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adults in Northeast China. BMC Public Health. 2016 Oct 13;16(1):1079. doi: 10.1186/s12889-016-3694-5.

[19] Pan XF, Wang L, Pan A. 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n;9(6):373-392. doi: 10.1016/S2213-8587(21)00045-0.

[20] Zeng Q, Li N, Pan XF, Chen L, Pan A.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n;9(6):393-405. doi: 10.1016/S2213-8587(21)00047-4.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鲸鱼

责任编辑丨嘭嘭

原标题:《体质指数(BMI)出了欧美就不准?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肥胖标准!》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体质指数的标准
不同人群超重和肥胖的BMI判断标准
bmi是什么 bmi体重指数标准
体质指数标准是多少
重塑肥胖认知!中国人自己全新体型指标超越BMI——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VAI)
肥胖的指数标准是什么
体质指数标准
重塑肥胖认知!中国人自己全新体型指标超越BMI——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VAI)@MedSci
BMI指数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有不同的标准吗?
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体重指数怎么计算

网址: 体质指数出了欧美就不准?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肥胖标准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23341.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