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龄上看,70岁是农村老人生活好坏的分水岭。过了70,中风、三高、老年认知障碍等疾病来了,劳动能力没了,一旦失能谁来照料就成为最大的问题。经研究,60%发生在70~79岁。近40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两波自杀潮: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是农村妇女自杀潮;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以来的这十几年,主要是农村老人自杀潮。
案例:有个农村老太太有6个孩子,平时自己生活。大年三十,老人想去子女家吃顿年夜饭,可走了几家都没让进门,走到最后一家,还是被拒绝。老人看到门前有个水塘,便一头跳了下去。中部地区有位农村老头,由两个儿子一家养1个月。由于2月只有28天,两个妯娌竟为3月1日该在哪家吃吵得不可开交。老人心寒,上吊自杀了。
类似的自杀案例在农村老人中不少见。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基于“我生了你,养了你,我老了你就该养我”的“反馈模式”,父母对子女的支配权力较大,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改革开放近40年来,社会流动性加大,年轻人长期受市场思维模式影响,他们开始说:“你是生了我,养了我,但你养好了吗?我现在生活这么苦,哪还能照顾你们?!”
一旦子女不赡养父母,传统的“反馈模式”便转变为子女对父母的“剥削模式”。当父母老了,失去剥削价值,因疾病等陷入困境后,农村老人就很容易选择自杀。出于对子女的爱,老人也会用同样的市场逻辑反思自己,年轻时没给子女挣更多钱,老了还要拖累子女,反正早晚要死,不如自主选择死亡,走个体面。因此,从本质上看,农村老人的赡养困境及自杀潮,是现代性对农村侵蚀的后果,也是孝道缺失的结果。
现状难题
1.子女收入有限,难以支撑一大家子的开销。
农村出去的子女,大多经济状况不好,早早辍学的大有人在,由于没有接受到高等教育,学历受限,相应的工作机会也在减少。主要从事的还是体力活以及流水线之类的工作,收入有限,对于赡养父母压力颇大,再继续哺育下一代也面临很大挑战。
2.子女在外定居,父母难离故土,家庭关系不融洽。
农村老人不愿到城市随子女生活。在农村,只要还能劳作,不离开土地,老人便有收入来源,有事干也有价值感,幸福感甚至比城市老人更强。一旦离开土地来到城市,他们成了子女的依赖者,缺乏生活自主性,还可能要忍受晚辈的脸色,而城市的繁华又与他们无关。而且与媳妇或者女婿能否良好相处也成了未知数。
3.经济收入来源:
极少数的老年人是退休教师或者工人,有退休工资,但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子女给钱、存款利息、政府补贴等。从前年开始,如果老人直系亲属每年交100元钱,家里的老人只要过了六十周岁便可以每个月有60元的养老金,这成为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几个月前,有条高速公路占地,有的老人一下有了几万的存款,生活质量上了几个台阶。平时子女不给老人生活费,但是过节的时候,如春节、元宵节、八月十五等,会送钱和礼品。孤寡老人还有五保户的补贴。
4. 医疗保障方面:
接近七成的老人表示自己有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在常见的疾病的排序中,心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疾病、骨科疾病排在前三位。每位老人都有农村医疗保险,在自己的村里不能报销医药费,至少要到乡镇医院去看病。乡镇医院报销医药费的百分之七十,县医院报销百分之八十。调查的一位老人给我看了他住院的花费:住院十天,应付医药费八千元,实付三千,农村老年人的看病费用基本上是解决了。但是在这之中,还有一些问题,一是老年人看病路途远,交通工具不方便,尤其是出了紧急病情的,如脑血栓;二是由于农村怕看病花钱,从来没有定期的体检,不能及时发现潜伏病,老年人在疾病面前只能是被动挨打;三是报销的医药费是叫了全额以后,出院的时候才给退,极其穷困的老年人拿不出这部分钱,需要给予他们帮助。
应对良策
1
子女要对老人关心
一要树立感恩意识,养成尊老爱老习惯,在生活当中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二要合理安排每日三餐,细致关心,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要精心侍奉日常起居,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努力解决老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困难。三要充分尊重秉性特点,不急躁,细心倾听老人心声多和老人交流。四要全力丰富精神生活,陪老人聊天,鼓励老人参加娱乐活动等,力求做到老有所乐。五要见到老人热情主动,帮助老人,正确处理与老人的关系,不能嫌弃老人。六要相互学习,向先进典型看齐。七是不在父母身边,要及时打电话与父母沟通,
2
健全养老、医疗保障机制
一是尽快建立普惠型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二是低保政策应向老年人倾斜,尽可能将生活无着落或子女无力赡养的贫困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三是完善医疗保障办法,对老年人在医保药费报销上给予更多照顾,适当提高门诊药费报销比例,减轻药费负担;四是对因公致残的企业买断退休职工的医疗报销问题要调查研究,合理解决;五是适当提高高龄老人的生活补贴标准。
总的来说,农村老年人收入仍偏低,收入的偏低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虽然养老金制度已经很好,但我们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收入。
3
充分发挥低龄老人的力量
中国农村经济欠发达,社会福利力量薄弱,农村老人人口众多,全部由国家抚养不太现实。让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向,这一模式在部分城市已产生不错的效果。过了55岁,大多数人都已完成人生任务:父母已送终,子女已婚嫁,成了有劳动力但“负担不重的人”。这些低龄老人回到农村后,农忙之余有很多闲暇时间,也有热情和精力为村里做事,但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4
加强农村老人保障力度
政府责任不能缺失,不能将农村老人的养老难题全部甩给家庭。从新农合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进步,但保障力度长期不足。政府亟需加强农村老人的养老、医疗保障,给他们安全感。尤其要重点关注农村失能、半失能人群,为他们建立支持性制度,或将他们纳入敬老院、养老公寓照顾,由个人、政府共同出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