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教科书或将改写!三甲西医团队,找到中医穴位给药有力证据

教科书或将改写!三甲西医团队,找到中医穴位给药有力证据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3日 13:20

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即「组织液循环网络」系统。

据北京医院10月23日发布,这是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李宏义教授团队历经16年攻关取得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医学专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结构。

实验数据表明,该网络与中医所描述的穴位关系密切,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络」,与经络的确切关系,还需要系统性研究。

医学研究的目的,是应用于临床,为医生解决治疗上的难题。10月23日,在北京医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医院副院长张烜表示,中医临床采用的「穴位注射」治疗疾病,是通过相应的「经络」传输,达到治疗的目的,「但背后的机制一直不清楚」。

如果未来能够绘制出与体表穴位相关的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图谱,将不仅为传统「穴位注射给药」的科学性提供新解释,也将建立一种新型给药方式,避免全身给药对其他正常组织器官的不利影响。

 李宏义表示,研究工作是联合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物理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

98461635126861855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在发布会现场坦言,自己是个「中医粉」,李宏义团队的研究将有可能把中医和西医真正结合起来,形成一项全新的医学理论。徐冠华由此寄语 ,「努力保持我国在这一新兴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引领医学科技、生物科技等诸多层面的长足发展」。

在医学领域,如何理解组织液的流动规律及其力学机制,是近百年来重大医学科学问题之一。

目前已发现的,很可能只是人体内遍布全身的组织液流动网络的冰山一角。这开启了围绕人体循环系统的科学竞争。在血液循环理论问世近400年后,中国科学家对于经络穴位的认识,将为揭示这种组织液流动网络,提供最有价值的线索。

受针灸启发,研究发现组织液能全身流动

人体中存在大量的组织液,约占成年人体重的20%,相比下,血液和淋巴液约占8%。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对组织液是否全身循环,尚不明确。

李宏义介绍说,他父亲擅长针灸,他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对祖国医学、尤其是经络有着浓厚兴趣。他所在的北京医院,始建于1905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以及中央重要干部保健基地,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的所在地。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公示,北京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国自然2020年度「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人体组织液界面流动网络的循环功能和结构研究,经费300万元,开展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转化医学研究。目前研究重点是组织液循环与动脉硬化、神经退行性病变、衰老等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关系,并发展相关医学影像技术,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手段。

从2006年开始,李宏义团队采用医学磁共振示踪成像技术和高分辨率生物成像技术,在健康受试者、遗体标本和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大量实验,取得了以下两项主要研究成果:

首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结构:这种组织液流动网络广泛分布在静脉和动脉外膜、神经和皮肤等部位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并与人体四肢远端的穴位相连接。

第二,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组织液不仅在局部扩散,而且能够像血液、淋巴液一样全身流动,在血管外膜、神经和皮肤等多种解剖学部位形成组织液循环网络。

82651635126862269

图注:李宏义团队的原创发现颠覆了生理学关于组织液不能长程流动只能局部扩散的传统观念,揭示了一种与穴位特异性连接的人体解剖学结构,其所形成的复杂液体流动网络远比「循经络线传导现象」更加复杂和丰富。

传统生理学认为,组织液不能长程流动,只能在压力或者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在局部扩散。

研究过程中,2012年,李宏义团队观察到了血管外膜存在组织液长程流动的现象;2016年,观察到了不仅在静脉外膜,而且在神经外膜、束膜、内膜也存在组织液流动现象。

由此,研究首次提出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即「组织液循环网络」系统,这开拓了从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角度研究经络穴位的新领域。

李宏义认为,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均存在两种基本流动:一是血管内的血液流动,二是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中的组织液流动。简而言之,该研究团队发现,血液循环系统除了传输血液这一基本功能,还具有传输组织液的功能。血管的管腔是血液流动的空间,而血管管壁的外膜组织中还有更小的空间,组织液正是在这个空间中流动。

其中,血管外膜组织液的流动方向与静脉血流方向相同,与动脉血流方向相反;而心脏、肺脏等多种器官的血管、毛细血管等部位的组织液流动规律及其方向,需要进一步研究。

「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功能,有待进一步阐明。

「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与穴位的关系密切,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络』,与经络的确切关系,还需要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李宏义说。

项目组成员、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华研究员认为,这种连接穴位和内脏组织器官的组织液流动网络,远比「循体表经络线传导现象」更加复杂和丰富。

2019年,李宏义应邀到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做学术交流,并在该校解剖实验室现场进行演示,成功重复了人体标本的实验结果,吸引了国外科学家的兴趣。李华表示:「这同时开启了围绕人体完整循环系统的科学竞争。在血液循环问世近四百年后,我国科学家对于经络穴位的认识,将为揭示这种组织液流动网络提供最有价值的线索。」

花费16年时间、大量科研人员投入研究当中,为穴位的存在提供了全新的解释。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医学科学性的研究几近「大海捞针」呢?对此,李宏义说,遇到复杂的问题,就要找到关键的解决方案,「我是西医,从医学的角度,中医经络和穴位都要找到其对应的解剖结构,这样就不是『大海捞针』了。」

专家:该研究有望改写医学教科书

对于一项颇具开创性的研究,学术界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一个遍布全身的组织液循环网络,为什么之前这么多年的人体解剖学研究就没有发现呢?

项目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解剖组胚学系主任马超在发布会现场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我们的研究中,的确采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研究策略和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这些新发现。」马超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曾有多位科学家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过经络穴位的传输现象,但因为同位素示踪的分辨率在厘米级,无法得到精确的图像。

马超提到,李宏义团队的研究采用的3T核磁共振技术,分辨率可以达到1毫米,通过成像时间和血管造影等方法估算,能分辨出液体是在血管内还是血管外流动。正是利用核磁共振最先进的无创检测方法,通过大量的健康志愿者人体实验观察,获得了组织液循环的基本图像以及和穴位的联系。

健康界从发布会上获悉,研究中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是在人体标本上荧光示踪剂的显微组织学研究。2016年,一个患者即将进行右下肢截肢手术,在得到伦理批准和该患者的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李宏义在截肢前为患者足踝部的昆仑穴皮下注射荧光示踪剂,并在术后对这个截肢进行采样和组织切片。

在共聚焦显微镜下,李宏义发现距离注射点10厘米外,有四种组织被荧光染色:皮肤、静脉血管外膜、动脉血管外膜和神经组织。

这是世界上首例采用此类方法的荧光示踪研究。

正是源于采用了这些特殊的研究手段,结合在志愿捐献的遗体上的一系列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获得了人体组织液循环的一部分精确路径和显微结构,并结合动物实验的结果,得以初步明确其动力机制。

除了以上这些生物医学领域的技术手段,研究还得到了来自物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的支持。

来自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的水科学专家,引入「界面流」这一物理学前沿领域的新概念,解释了组织液沿着人体血管外膜、皮肤筋膜等纤维结缔组织的长程流动;来自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力学专家,利用分数阶动力学的方程,解释组织液循环的动力机制。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者们组成的团队,让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加快并提升「组织液循环网络」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马超表示,从人体解剖学发展史角度看,「组织液循环理论」有可能为医学科学开辟新的前沿。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这项研究会对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全新的认识,「甚至有望使医学打开‘改写教科书’的新篇章」。

对此,北京医院副院长张烜在发布会上认为,这项原创性发现提示人们,人体内存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液循环网络,「它绝不会单纯作为心血管循环系统液体传输功能的简单补充,一定对于精细维持和调控沿途相应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呼吁绘制「人类组织液连接组图谱」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在发布会现场坦言,自己是个「中医粉」,感冒了也是先服用中药。徐冠华认为,李宏义团队的研究将有可能把中医和西医真正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医学模式,建立起一个包括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组织液循环的人体完整循环系统的宏观图像,形成一项全新的医学理论。

「大家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注重国际合作,努力保持我国在这一新兴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引领医学科技、生物科技等诸多层面的长足发展。」徐冠华表示。

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仍需更多基础性研究工作的积累。李宏义呼吁,希望在中国设立和开展一项大科学计划:绘制「人类组织液连接组图谱」。力争在数年内,阐明「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分布、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功能、与疾病的关系等,并同时绘制与穴位连接的「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图谱」,在此基础上,才能在令人信服的实验观测和理论体系之上,与传统的经络穴位进行比对。他寄希望于,这一工作将建立起一个融贯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全新理论——「组织液循环网络」理论。

 专家表示,没有经络现象的启发,难以揭示这种网络所具有的「穴位相关性」等特征。同样,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也离不开古典医学文献中与经络穴位相关的知识,和中医临床的实践经验。

诚然,医学研究的目的是应用于临床,为医生解决治疗上的难题。张烜在发布会现场表示,中医临床采用的「穴位注射」治疗疾病,是通过相应的「经络」传输,达到治疗的目的,「但背后的机制一直不清楚」。

传统的药物运输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将药物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难以实现针对靶器官的「点对点」输送。

张烜表示,如果未来能够绘制出与体表穴位相关的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图谱,将不仅为传统「穴位给药」提供一种全新科学的解释,也将建立一种新型给药方式:通过与这个穴位连接的特定组织液循环网络,有可能实现针对特定器官的靶向药物治疗,从而避免全身给药对其他正常组织器官的不利影响。

来源|健康界

作者|李子君

编辑|章北海

参考资料:

[1] 科技日报 代小佩:《传输组织液!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李宏义团队发现血液循环系统的第二种液体传输功能》.2021-03-25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相关知识

健康江西:针灸推拿康复三位一体打造中医特色康复新模式
三明医改5年内将实现全覆盖!医生挣工分,中医科也吃香了?
中医穴位问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舍予团队:关于减肥药利弊的最新证据
首批现代中医健康调理师在沪获认证,自闭症等疑难杂症有望得到治疗
A 家庭医生团队下沉小区 健康服务“送”到居民家“楼下”
健康医疗大数据将带来哪些“健康红利”?
基因编辑领域先驱张锋团队:或将开启基因编辑的下一世代
某三甲医院发生一级甲等医疗事故、病历书写不规范,被罚款 10000 元
华西引领老年医学发展,改善老年服务

网址: 教科书或将改写!三甲西医团队,找到中医穴位给药有力证据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36490.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