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3日 18:44

整体原则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是分散的、孤立的,而是相互叠加、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需要加强城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综合平衡原则

生态城市最重要的目标是达到区域生态的平衡,实现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有机统一。生态平衡是指区域自然和社会要素之间处于相对的动态稳定状态,包括区域内资源能源利用的平衡,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自然生态过程的顺畅,社会各阶层和种族之间的和谐等。

区域协调原则

生态平衡应保证整体乃至局部生态单元内相对平衡发展,杜绝区域内总量平衡但局部失衡的现象,在规划方法上,生态城市应采取复合区域和城市生态位的规划方法。

生态高效原则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因而相对于传统工业城市而言具有更高的效率。生态效率不仅仅具有节能的含义,同时也包含平衡的含义。生态高效只有在自然、社会、经济平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提出促进社会与经济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例如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等),编制社区规划、社会规划 [1]。

美国华盛顿大学Steiner曾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资源管理生态规划的程序包括七个步骤,即:①确定规划目标②资源数据清单和分析③区域适宜度分析④方案选择⑤规划方案实施⑥规划执行⑦方案评价。生态城市规划不仅限于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而应根据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研究区域或城市的生态建设,或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的广泛调查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意见,应用城市生态学、系统分析和城市规划原理相结合的方法而进行。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情况不同,可能在规划程序上有差别。但主要的操作程序相同,就是首先了解城市的目前状况,然后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各专项规划 [2]。

生态城市规划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城市生命支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重点在于以下方面:

1、水资源利用规划

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2、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保持其健康发展的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造成地球生态能力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生态能力的损失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土地生物生产量上,更为严重的是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由于土壤活性丧失导致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阻断,不仅使得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垃圾围城,更严重的是某些物质无法回归自然本位,造成地球环境的总体灾变。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要求各个子系统必须相互协调,任何局部的失调都有可能造成整个系统崩溃。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

3、能源规划

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

4、交通规划

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5、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良好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内容。现代城市中有很多城市出现交通、大气污染、功能团混乱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时就没有良好的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许多城市出现了摊大饼现象。生态城市建设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到空间布局规划的重要性。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产业通过2个或2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生态产业注重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循环生产模式能使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

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生态人居环境规划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1、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革,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2、生态景观(Ecological landscape)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

3、生态社区(Ecological community) 社区作为生态城市管理体系主体构成最重要的部分,在生态城市规划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社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发展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衡量指标多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设施率等。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品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9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m2。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3]。

相关知识

生态城市
“城市病”缠身 规划届倡导健康城市
绿色生态城市
智慧生态城市: 城市生活新理念
【健康城市】健康社区规划理念与实践初探——以成都市中和旧城更新规划为例
生态城市绿皮书公布生态城市前十 深圳位居第一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PPT课件.pptx
卫生部:我国35个城镇制订规划建设健康城市
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

网址: 生态城市规划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42262.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