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当脱贫攻坚遇到保护优先:自然保护区管理之困如何解?

当脱贫攻坚遇到保护优先:自然保护区管理之困如何解?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3日 18:56

  原标题:借精准脱贫东风 解自然保护区管理之困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各类保护区2750个,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生态平衡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大多基本位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地区。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基本原则与针对区域内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产生矛盾,成为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8年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如何借精准脱贫的东风解自然保护区管理之困,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

  贵州省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溪管理站的护林员在巡护。新华社发

  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人口多问题凸显

  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经过60余年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已经初步形成布局基本合理、类型比较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体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出重要贡献。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保护区2750个,总面积约14733万公顷,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9个。我国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分布有3500多万公顷天然林和约2000万公顷天然湿地,保护着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近年来,区内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2016年,我国大熊猫的保护级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从濒危降为易危,这在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很大,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严格禁止各类人类活动和开发建设项目”“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但从我国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情况来看,在早期抢救性划建自然保护区时,由于技术条件落后,再加上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不可避免地将一些居民点、村镇等划入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导致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人口众多的现象。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生活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人口有100多万人,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内定居人口近7000人,周边社区人口也有50000之多。这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桐木村,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徐建(右)摊晾鲜茶叶。新华社发

  当脱贫攻坚遇到保护优先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当前,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脱贫攻坚仍面临艰巨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大精准脱贫力度”“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和文化等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我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基本位于“老少边穷”地区,空间上与许多落后乡村交叉重叠。这些地区大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较差,贫困人口众多,无疑是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的主要对象。

  然而,笔者在多个自然保护区调研发现,“脱贫攻坚”遇到“保护优先”,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地方脱贫工作都带来压力。一方面,地方扶贫开发要建设村通公路,完善农田水利、卫生医疗保障、居住条件等基础设施,并帮扶贫困地区发展相关产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有严格的管理要求。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和相关管理规定,不仅严格禁止任何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等不利于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的活动,也不适合开展公路、农田水利、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允许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发展大规模农业种植和养殖业。因此,如何既助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又坚持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

  创新管理解决保护与开发矛盾

  当前,精准脱贫攻坚战成为党中央今后三年重点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自然保护区内保护优先的原则下,如何通过创新区域内管理措施、精准施策,有效帮扶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贫困群体,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大力推行异地搬迁扶贫。多数位于山区的自然保护区地形条件复杂、架桥修路成本高、建设难度系数大,且居民居住分散。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区管理要求和解决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将核心区、缓冲区范围内的居民迁出保护区,减少人类干扰,降低管理压力。对于迁出核心区、缓冲区的居民,应依托当地政府支持和精准扶贫资金,集中解决迁出人口搬迁安置点。优先考虑将迁出人口和贫困户聘请为保护区巡护员、管护员等,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优先解决其子女入学问题,了却迁出保护区人口受教育的后顾之忧。对迁出保护区的、仍有受教育能力的成人,应开展生态扶贫专业技能再教育培训,解决就业之困。

  创新发展产业扶贫。对于人口多的保护区,大规模异地搬迁存在压力,而保护区内及周边人类的活动范围、内容也必然受到相关管理制度的制约,采药、放牧、伐木等农民传统营生不被允许,各种开发建设项目也被禁止。因此,可以考虑在不违背保护区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指导发展传统农业并控制规模,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优先对保护区内绿色农产品和地理标识产品进行认证。同时,依托自然保护区的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对环境友好的脱贫产业。以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为例,这类保护区拥有大面积的林区,蜜源植物丰富,其中的野生药材蜜源植物为发展蜜蜂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种模式获得了生态保护和居民收入双赢的良好效果。调研显示,在当地贫困人口增收的同时,利用蜜蜂授粉也实现了遗传物质的转移,有效维持了保护区内植物多样性的稳定。

  完善落实健康扶贫。我国自然保护区基本位于“老少边穷”地区,居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卫生、医疗条件差,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较为集中。建议有关部门集中整合精准扶贫资金,在保护区外集中安置搬迁人口居住问题,补充、完善卫生、医疗保障等民生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对妇产科、儿科、急诊科、消化科等学科的建设。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该地受人口健康等因素制约,至今没有摘掉贫困的帽子。2017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政府和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在当地进行健康扶贫“巡回义诊”服务,取得良好效果。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当下,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自然保护区则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综上所述,笔者建议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联合当地政府研究出台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健康发展减压,也为我国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作者:罗建武,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王伟,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朱彦鹏,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高级工程师)

相关知识

如何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
【两会聚焦】脱贫富民,来自六盘山区的代表声音
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如何双赢
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脱贫攻坚“冬季攻势”健康扶贫,计划生育政策惠民生
自然保护区条例
自然保护区: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瘦身行动”塑造脱贫攻坚“完美身材”
保护与管理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也是美丽中国的载体

网址: 当脱贫攻坚遇到保护优先:自然保护区管理之困如何解?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42457.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