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自然保护地村镇“蝶变记”

自然保护地村镇“蝶变记”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3日 19:07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有一个特殊的社区和群体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自然保护地的社区和原住居民。与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海洋为邻的村镇和农民、牧民、渔民,全国人数达到数以千万计。从生态安全的角度看,他们与国土最精华的部分为邻,又是全国最特殊、最不寻常的一个群体。保护地社区往往地处山区、农村、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比较差,为生态保护让路,曾经发展相对其他地方滞后。保护地保护要求与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

随着生态文明改革的推进,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护地与社区、保护与发展对立的思维惯性被打破,一场重大的变革正在发生。在“八八战略”、“千万工程”的战略方向下,浙江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率先提出“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把“社区发展,全民共享”作为一大基本原则,实施名山公园提升工程、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建设、“名山带富”行动,走出了一条保护地与社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改革创新如春风拂过大地。在浙江,一大批村镇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迅速崛起,从脏乱破败、人口流失的空心村、老年村,变成保护地特色的生态村、景区村、共富村。受惠于生态产业的同时,当地人又成为最积极最投入的生态保护者。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共管共保 社区与保护地成了生态共同体

2023年8月,正值酷暑,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护林员、来自公园核心区古田村的村民汪树龙,每周都要多次巡视他负责的5000多亩林地。定期进山检查操作红外相机和摄像头也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专业人员与科技设备结合,以检测保护这片同纬度罕见,也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大的低海拔亚热带原生常绿阔叶林,以及众多珍稀的野生动物。他这位曾经的伐木工,护林巡山里程相当于地球2周,也因为丰富的生态知识和野外经验被称为半个“农民科学家”。

钱江源护林员汪树龙在野外工作。汪树龙供图

汪树龙所在的古田村有公益林面积16569亩,根据村集体与国家公园管理局签订的地役权合同,管理局统一管理林地,村民遵守公园规定不破坏生态环境,按面积每年可以获得生态补偿金约70多万元。国家公园给村里提供4个生态巡护员岗位;村民凭借身份证可以免费在国家公园允许范围内参观游览;当地农特产品经许可后,可以打上钱江源国家公园品牌标识。此外,国家公园对社区居民提供环境教育、就业技能培训,支持社区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发展。

地役权改革不仅对村民提供了一笔稳定的收入,还通过生态共管机制实现了更好的保护。钱江源国家公园综合行政执法队苏庄执法所副所长武克壮介绍说,随着巡护力度的加强,以及对当地持续的宣传教育,生态破坏案件大幅减少。今年上半年,苏庄区域内盗伐林木的案件为0,猎捕野生动植物的情况也极为少见。以前的伐木者变成生态守护者。

今年2月,钱江源国家公园辖区21个行政村收到了一份“工分制考评激励办法”。考评满分100分,包括资源保护、项目建设、科研监测、社区共建四大部分。同时发布了考评负面清单和扣分办法。国家公园原则上每年预算安排210万元专项资金,根据考评情况对各村进行考评奖励。对发生破坏自然资源重大刑事案件、重大森林火灾等,实行一票否决。从工作机制和考评激励两方面,进一步落实了社区联合保护。

据统计,钱江源国家公园林地、农田地役权改革涵盖4个乡镇,21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3199户10644位村民共享生态红利,国家公园与周边的村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还在跨省推广。浙江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吾中良认为,“地役权改革构建起了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国家公园、集体和村民的三方共赢。”

不只是在钱江源,浙江的众多自然保护地,纷纷建立与周边村镇的生态联防共保机制,成为浙江生态保护的一大经验。

世界上仅存的5棵野生天目铁木分布在天目山镇天目村。天目山保护区保护科科长练成忠介绍说,保护区与村里联合实施原生地保护工程,投入资金将天目铁木所在的村民土地流转出来,为野生种群自然繁衍提供庇护。保护区还与周边10个联防村共建护林、防火联防机制。这个大树王国60多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稀有动植物资源得以保存。天目铁木从世界仅存的5棵繁育到现在的3500多株。

“村民生活垃圾必须进行分类,由保洁员上门收集。三次以上没有垃圾分类的罚扫地三天。”“自觉参与五水共治行动,严禁将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染物直排河道。”这是天台县安科新村的村规民约部分内容。天台县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陆续与沿线19个村庄签订共建共管协议,将保护制度列入“村规民约”。

古田村、天目山镇、安科新村……它们都经过考核被评为“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考核标准中一条重要的打分项目是“机制保障”,当地村镇要与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建立协调管理机制。

在浙江,不断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机制,加上周边社区与居民的生态共保,为践行“八八战略”,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提供了动力。目前,浙江建立31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汇集了国土最精华部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皇冠上的明珠。85%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在保护地得到有效保护,“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鸟中大熊猫”朱鹮重现浙江大地。保护地还建立了百山祖冷杉、天目山铁木、普陀鹅耳枥、南方红豆杉、天台鹅耳枥、华顶杜鹃、华南梅花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百山祖冷杉从全球唯一的3株到如今6000多株。

景村融合 保护地特色美丽乡村是怎样炼成的

磐安县大盘山自然保护区花溪村的80后青年李金达,在2019年的时候为了照顾生病的父母,带着老婆孩子从杭州回到这个大山里的乡村。“花溪村在深山里,有石板溪等绝佳风景,但村里破旧、环境差,以前大多是泥坯房,卫生条件很不好,也缺乏接待条件,游客来了也留不下人。”李金达说,回乡后发现近几年村民的居住环境提升特别大。经过统一规划,当地请了专业设计师制定老屋改造计划,房子、厕所等改造了,以前脏乱差的环境也变美了,还增加了夜景、夜游活动,村民纷纷办起民宿。游客玩得特别尽兴、一住就是几天。村里60多家民宿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开的,多种扶持政策让本地人获得旅游红利。他自己已经在村里开了4家民宿,今年效益不错,最高一天有2万多元的营业收入。

花溪改造前与改造后

所有房屋设计不超过两层半、游步道设计不破坏山体、把污水接到10公里以外的市政管网……坚持“用地规模不扩展、乡村风貌不走样、房子层高不突破、村庄肌理不改变”的原则,打造村中景、景中村,实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花溪村也成为总投资4.55亿的大盘山名山公园建设的重点项目,以“景村融合”的特色被评为“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

烂泥路变成了景观道,破房子变成新民居,旧山村变成新景区,“家住在风景里”。放眼望去,浙江保护地的一大变化是人居环境与建筑风貌。在“千万工程”的基础上,浙江以名山公园建设统筹保护地与社区同步提升,发展一大批保护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可分为森林山地型、海洋海岛型、湿地型、湖泊型、文化景观型、动植物特色型等。

“浙江保护地村镇改造的路径,遵循因地制宜,首先从规划入手,确定村镇改造提升、与保护地融合的整体策略;再通过极具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建筑风貌提升、文旅设施优化等几个环节,为本地人创造更好的人居生活条件,并满足目标游客的需求。”园林景观和遗产专家、原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杨小茹认为,景村融合挑战在于与本地自然与文化协调,并最大程度形成各自的特色,为美丽乡村转化成美丽经济创造持久动力。

保护地建设美丽乡村,生态第一,规划先行。日前,受国家林草局委托,浙江省林业局批复同意《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千岛湖分区西北湖景区—威坪及宋村区块详细规划》,对资源保护、游览活动、建筑设施等进行具体要求。近年来,国家林草局将浙江省范围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审批权委托省林业局实施,完成了众多重大建设项目,不仅有效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也有力服务周边村镇的发展。

“推动区域内外美丽乡村建设”,也是浙江省名山公园提升行动的一项重要目标。天目山投入资金完成“天目月乡”示范型村落景区建设,美丽乡村相关供水、供气、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雁荡山完成村镇景貌提升工程等;大盘山完成保护区涉村景观工程提升改造、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花溪景区提升改造;钱江源连续几年投入数千万元对周边村庄改造提升,完成科普馆、天文馆等建设……

提升改造后的磐安县大盘山花溪村景观与民宿

从哪些方面来考核保护地村镇建设、村容村貌?浙江也有一套标准。浙江省林业部门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镇(村)建设指标体系”,分为管理规范、保护有效、风貌协调、产业发展、社区和谐5大项目、33个细分指标。从专家对2022年入围村镇的综合考评打分看,分值最高的依次是:村镇管理、镇(村)居美丽、田园水系风貌、历史文化要素保护、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保护、建筑风貌特色等,按照百分制,得分到达92分到99分。

专家评价,从建设指标和打分看,示范村镇整体上实现了“生态好、景观美、产业兴、民众富”效果。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农业村镇,转型变身进入了现代化阶段、生态文明时代。

就业优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工作、有收入

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或者创业致富,对于乡村居民无疑是一种理想状态。在浙江的自然保护地,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不仅优先让本地村民就业,还吸引了外出的年轻人和乡贤回乡创业。

“保护区的护林员基本上都来自周边村里,以五十多岁为主,需要严格按照规定完成守护、监测等任务,特别是对进山的游客必须及时阻止吸烟用火。”天目山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区优先考虑社区居民就业,面向周边社区困难群众,提供护林员、旅游公司员工、物业公司员工等公益岗位150多个,护林员每年有5万多元收入。

钱江源国家公园为周边乡村提供生态巡护员、保洁员、社区协管员、科研农民等各类生态公益岗位,直接受益人数达两百多人,每年直接为原住居民增收300余万元。

神仙居景区每年专门为周边乡镇提供景区保洁、安全巡逻保安、交通疏导等就业岗位共计200余个,节假日提供临时用工岗位800余个,为周边旅游产业工人支付劳务费达1000多万元,带动人均年收入增收近3.5万元。景区的淡竹乡下叶村,从事民宿、旅游业人口达到了432人,占全村1500多人的三成。

神仙居景区安全巡护。景区为周边乡镇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专家研究分析发现,浙江自然保护地主要通过四大机制促进村民就业增收。首先是保护地机构对社区“优先就业”,生态保护、管理、服务岗位优先聘任安置本地人。然后是生态产业发展带来的工作岗位,特别是民宿等旅游服务业,就业人数一般占到村镇人口的10%以上,最高的占到80%。三是出台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支持村民和乡贤创业。此外,浙江“名山公园”提升行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和投资,也是带动本地就业增收的一大动力。例如天目山的多个项目给周边村民提供近1000个就业岗位。

有了稳定工作、产业项目,收入也水涨船高。杭州余杭区的径山镇,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030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583万元。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约8万元,集体收入202万元。临安区天目山镇月亮桥村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万元,创成杭州市首批共富村。

2022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第一。从53个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村镇看,大部分已经超过了全省的水平,成为远近闻名的共富村。一些基础较差的村镇也实现收入大幅增长。

在促进本地人就业和增收致富上,浙江的自然保护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机制,人均收入全国领先,是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的一大经验。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的专家认为。

名山带富:浙江名山公园提升行动

“我是被网上视频吸引来,没想到身临其境才会感同身受,站在悬空观景台上,有一种天外飞仙的感觉。”近日,来自上海的彭先生走完神仙居景区感叹“超过预期”。

近年来神仙居的走红成为一种现象。如意桥之后,南天顶咖啡馆和观景台火爆出圈,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而在山下,去年刚建成免费开放的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也成为旅游者来仙居必游的一站。这是全省首座以区域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全部配套设施总投资达1.5亿元。

家在景区南门口淡竹乡下陈朱村的朱小朝美,在神仙居做了7年安全巡查和工程设施维修,见证了景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最近五年,神仙居在名山公园建设的带动下变化非常大,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外省市的游客都慕名自驾或者坐高铁过来,并且住下来玩好几天。村里的农家乐民宿一到周末经常满房。周边的村镇可以说完全是被景区发展带动起来的。”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也投入资金把自家的房子改建成了7个房间的农家乐,2023年暑期迎来试营业。

神仙居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针对景区容量小、业态单一、运力不足等问题,神仙居实施扩容提质工程、周边村庄立面和景观改造,公路、停车场、酒店等设施项目,景区游客数量迎来历史性突破。2023年前7个月,共接待游客约110万人次,营收超过2亿元。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名山公园效应”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共富。据统计,仙居县共有民宿600多家,总床位10000多个,已形成环神仙居高端精品民宿集聚区,民宿入住率达80%以上,经营户年均收入达25万元。

神仙居景区实施扩容提质工程,提升服务体验,成为网红打卡点

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1800余件虫鱼鸟兽等各类动植物标本……在衢州开化钱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的古田村,一座世界级水平的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拔地而起,为这个深山村庄带来一批批学生与游客。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博物馆,也是浙江省名山公园三年行动完成的一大标志性工程,钱江源管理局和林业部门争取了资金5000多万元建成。

“我们从去年7月份开放以来,一年时间接待超过3万人。特别是今年来旅游和研学的很多,不仅来自衢州本地,还有上海、江西、安徽等外省市。”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馆长周露露说,这个前所未有的科普馆不仅成为小山村的一大景观,还带来外地的旅游和研学客流,带动了周边村里的农家乐、饭店、土特产销售。随之而来的还有就业机会。她自己就来自附近的苏庄镇唐头村,科普馆14个工作人员,都是周边本地人。

除了科普馆,钱江源国家公园还投入巨资,把珍稀植物园、暗夜星空天文馆、开化清水鱼博物馆等也建成落地在周边村庄里,成为网红打卡点。

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一角。科普馆供图

在浙江各地,众多新增的景观项目和服务设施,为保护地增色,也为村民增收。记者从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获悉,从2020年到2022年,“十大名山公园三年提升行动”已经顺利收官,虽受疫情影响,仍共计完成159亿元投资,实施了设施建设、生态提升、文化保护、产业发展、品牌打造5大重点任务、42个重点项目。做大做强保护地品牌的同时,带动一批周边村镇优化升级、焕然一新,游客量大幅增长。

“把保护地与社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区内区外协同布局、整体性提升。通过重大项目和投资,集中推进生态修复、设施优化、服务提升,是名山公园建设的有效经验。”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吾中良表示,经过三年提升行动,各名山公园、保护地在绿色生态、文旅融合、共同富裕上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品牌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保护地品牌产品成致富密码

一颗神奇的古树果实穿越了1500多年的漫长时光,绍兴推出的千年古树香榧产品“隋榧”,近4000元一斤,一经面世就销售一空。“唐榧、宋榧、明榧”等系列产品也陆续开发,这是绍兴市“稽山古榧”区域公共品牌推出的神奇效果。背后的秘诀除了对珍稀古树的生态保护工程,还有统一品牌、特许经营、质量监管、品质认证等一系列现代管理机制。这也为古香榧林周边的村镇开辟了致富新市场。依托香榧森林公园的诸暨市赵家镇,是国内最大的古香榧集聚地。据统计,赵家镇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香榧有关工作,香榧产业的人均收入达5万元左右。

绍兴香榧国家森林公园古香榧群,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

除了“稽山古榧”,“丽水山耕”、“百山祖1856”、“神仙大农”、“雁荡毛峰”、“天目山宝”……依托自然保护地和名山公园的生态优势,浙江各地几年来成功创建了保护地特色的生态农业产品高端品牌。保护地+品牌的双重加持,农民的特色产品卖出更高价格。

好山好水养好鱼。有了钱江源的生态优势,开化清水鱼每斤价格是普通草鱼的4倍以上,还吸引外地游客不远千里来品尝。据了解,开化县集全县之力打响“钱江源”品牌,推动茶叶、清水鱼、山茶油、中药材等农产品溢价增值,受益10万多农户。

在乐清雁荡山大荆镇下山头村,这里的铁皮石斛文化园已成为一个国家4A旅游景区——铁定遛遛乐园,吸引各个年龄的游客。村民胡大姐在乐园从事铁皮石斛种植工作八年了。“铁皮石斛对水量、温度、湿度等有很高的要求,各种现代化的管理和种植办法,不是一般种植户能够满足的。”她在园区工作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每年还有土地租用的分工。与她一起工作的大部分都是本村人。

据统计,近三年该村人均收入翻一番。而乐清全市的铁皮石斛常年栽培面积万余亩,从业人员3.5万多人,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

西湖龙井茶、余杭径山茶、雁荡山铁皮石斛、大盘山中草药、鸬鸟蜜梨、南麂大黄鱼、开化清水鱼、奉化溪口水蜜桃……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保护地名字变成品牌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开发保护地特色和品牌的林下经济、特色动植物种植养殖,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社区增收致富,成为浙江保护地融合发展的一大成功经验。

2021年浙江省林业局启动“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创建1000个发展林下经济的山区村、发展连片300亩以上的林下种植基地30万亩。

后记 浙江保护地村镇“蝶变记”的启示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既要保护又要安排好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成熟制度和我们实践阶段取得的经验,使国家公园所在的区域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始终处在良性、互动的协调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国土陆域面积18%。这其中包含或者影响的社区村镇人口,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保护地与居民关系更为紧密。以浙江为例,数据显示,59处风景名胜区内现有居民超过140万。

探访浙江的国家公园试点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激动人心的一个感受就是,一个个保护地村镇和无数居民的命运已经被深刻地改变了。这个“蝶变记”的历程走来充满艰辛,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浙江推动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践,其中的经验值得思考、借鉴。

浙江的实践经验有哪些启示?首先是理念更新转变,以和谐共生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打破对立、割裂思维,保护地不是一刀切的死保护,要变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为区域协调发展优势,以保护促发展,发展后又能更好地保护。二是战略与目标清晰、一脉相承,沿着“八八战略”、“千万工程”的战略方向,在自然保护地领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共同富裕的高效示范。三是建立完善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包括保护地体系建设、财政资金保障、名山公园提升带富等行动、重大建设项目审批规范、融合发展标准化等;最后,不同保护地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找到两山转化、绿色发展的路径,一地一策、一村一策,百花齐放、百看不厌。

前赴后继,久久为功。在浙江和全国各地,依然还有很多保护地村镇亟待发展, 还有很多村民还奔波在致富路上。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浙江省名山公园“带富”行动计划(2023-2027年)》中,计划接下来五年落地800多个项目、投资2000亿元以上,实施八大行动、十大标志性工程,推动形成20处名山公园与周边村镇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相关知识

“空壳村”的蝶变 荔浦市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笔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县镇村齐发力 城乡面貌增颜提质
洪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安徽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生必去的 7 个沙特自然保护区和度假村
房村镇生态游建设按下“快捷键”

网址: 自然保护地村镇“蝶变记”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42656.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