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在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健全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各部分和谐一致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Pajares、Vispoel、Bandalos等研究都发现,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指标。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等反应。所以,自我认识失调的确是会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自我认知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自我认知团体模拟实际环境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在自我认知团体活动中可以生动模拟还原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案主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模拟社会现实环境,易于将辅导中收获的效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在辅导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来思考、学习、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团体中沟通交流与现实中的相似使得辅导效果更容易巩固与应用。团体辅导中指导与学习正确解决方式的过程也促进了案主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也为案主建构了适合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自我认知进行团体辅导的成员大多因为社会支持薄弱对自身现状感到无助、无力与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各个成员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团体中的归属感、被认可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环境,事实上又建构成或改善了成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篇2
关键词: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认知评价;人格;心理健康;武警战士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6―0124―04
武警战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维稳处突、惩恶制暴、保民应急的重大使命,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其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武警战士作为一个特殊的兵种,经历着较高的应激水平。武警战士的心身健康受到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武警不同执勤岗位哨兵的不同人格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有密切关系。武警战士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军人高,但较普通人群低。应根据武警战士的兵龄、来源、岗位、文化程度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研究指出了武警战士与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的差异,揭示了影响武警战士心理健康的因素,但是,未能揭示出影响武警战士心理健康的各因素之间具体是什么样的关系,从而无法构建武警战士心理应激模型。基于此,我们试图全面考察影响武警战士心理健康的诸因素及其关系,初步建构武警战士心理应激模型。
依据认知应激学说,心理应激是应激源受心理中介因素影响而产生心身反应的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包括应激源、心理中介和心身反应三个部分,而不是单纯的刺激一反应。应激源主要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心身反应主要是各种情绪反应及生理指标;心理中介因素较多,如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我们假设,生活事件是应激源,心理健康是反应变量,认知评价(包括对生活事件的认知与评价――认知风格和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认知与评价――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的内部机制。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武警湖南省总队湘潭某支队、怀化某支队180名战士为被试,分组团体施测,共回收有效问卷150份,被试均为男性,年龄为16至23岁,躯体健康,无精神疾病史。
2.研究工具
(1)应对方式问卷(cSQ)该问卷由肖计划编制,共62道题目,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分量表。各分量表重测相关系数在0.62~0.72之间。
(2)个人评价问卷(PEI)该问卷由shrauger编制,共54道题目,以4级评分,从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六个方面评定个体的自我评价程度。总分范围54~216,分值越高表示自我评价程度越高。各分量表Cronbachc~系数女性为0.74--0.89,男性为0.67~0.86。
(3)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Derogatis,LR.编制,共90道题目,采用五级评分,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各分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71--0.892,总量表为0.93~1。
(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分量表,共10道题目。该量表已被广泛用于社会支持评定,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各条目一致性Rl―10在0.89~0.94之间,总分一致性R=0.93。本研究中将同事、配偶改为同学、父母,夫妻(恋人)改为恋人,删除儿女选项。
(5)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88道题目。以外一内倾、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包括四个分量表:E―外―内倾、N―神经质、P-精神质、掩饰。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修订版与原版的重测信度为0.88―0.98。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l5.0与Lisrel 8.7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I.不同自我评价水平基层武警战士的心理状况比较
采用四分位法将被试分为高自我评价组和低自我评价组,比较两组被试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和SCL-90平均分的差异,结果发现,除积极应对方式外,高自我评价组与低自我评价组在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消极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对农村和城市不同兵源地的武警战士在各维度上进行平均分的比较,结果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
2.基层武警战士社会支持、人格、自我评价、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以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人格的三个维度、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以及自我评价和SCL-90总分作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客观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SCL-90总分有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自我评价、内外向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神经质、精神质、SCL-90总分有显著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内外向、精神质和自我评价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SCL-90总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与自我评价有显著负相关。内外向与消极应对方式、SCL-90总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与自我评价有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自我评价、积极应对方式之间有显著负相关,与SCL-90总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此外,自我评价与SCL-90总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之间显著正相关,但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之间无显著相关。见表2。
3.基层武警战士心理应激的结构方程模型
以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人格的四个维度、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为自变量,SCL-90总分为最终观测变量,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的极大似然法,构建基层武警战士的心理应激模型。结果表明,客观支持对SCL-90总分的直接效应显著,为-1.72,主观支持一人格一心理健康、主观支持一积极应对方式一心理健康的间接效应显著。神经质、精神质对SCL-90总分的直接效应显著,分别为2_31和0.73。经过修正后的结构模型拟合较好,各项拟合指数为:X2=85.69,x2/df=-3.17,df=27,GFI=0.90,AGFI=0.79,NEI=0.82,
NNFI=0.76,CFI=0.90,IFI=0.86,RM-SEA=0,20。模型中各路径及系数见图1。
三、讨论
1.社会支持、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客观支持不仅影响积极应对方式,而且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主观支持对自我评价有显著影响,说明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应激的内部机制: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客观支持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与客观支持作为重要的生活事件影响源有关。如在危难情况下的不能得到或不能及时得到经济支持、关怀与安慰,与家人长期分离等本身就是负性的生活事件。这与Jellllifer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社会支持、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不仅有直接影响,而且通过人格间接影响心理健康,人格具有缓冲器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主观支持与神经质、内外向和精神质均有显著相关,主观支持一神经质一心理健康、主观支持―精神质一心理健康路径系数显著,表明人格在作为应激源的社会支持与作为应激反应的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
2.自我评价在基层武警战士心理应激模型中的作用
本研究假设认知评价(包括对生活事件的认知与评价和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认知与评价)是生活事件―心理健康模型中的的内部机制,起到了中介作用。通过不同自我评价水平的基层武警战士的心理状况的比较以及相关分析,发现自我评价与社会支持、内外向有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方式、scL-90总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表明自我评价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自我评价越高,个体所采用的应对方式越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基本支持本研究的假设。
3.基层武警战士心理应激模型的综合分析
篇3
论文摘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身体自尊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探寻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有效结合点,本文基于测试和调查的数据,深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71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身体自尊量表
选用《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OPSPP),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a
1.2.3锻炼态度量表
选用《锻炼态度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认知与行为情况,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信度。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三项测试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f=1参照李虹报道[3[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Ir90总分)180为心理障碍,其中180}SCL-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SCL-90总分<<270为中度心理障碍,SCL-90总分〕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I-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总人数的9.2%;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总人数的1.9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3分,本次调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0.1%。通过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分项统计,笔者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均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致使其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从而导致其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
2.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时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rs}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情况,笔者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1可知,随着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他3个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镶炼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2.3.1不同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6J: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第二,体育锻炼可减轻心理压力;第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很显然,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但不同体育锻炼状况下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会存在不同呢?为便于研究的需要,将大学生群体划分为经常锻炼和不经常锻炼两类。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问,将每周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min以上的学生确定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反之则视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1017人,占总人数的59.3%;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698名,占总人数的0.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821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经常锻炼人数的80.73%,有196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19.3%;不经常参加锻炼的698名大学生中有479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不经常锻炼人数的68.62%,有219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不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31.4%。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具体反映在不同的心理因子上。通过对经常锻炼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常锻炼者9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经常锻炼者;将两种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与国内正常同龄人常模进行两两比较阴,发现不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经常锻炼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其他7项心理因子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0
2.3.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每周锻炼的(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次数、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锻炼的选择强度、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和锻炼的坚持程度6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相关系数依次是:0.483,0.410,0.310.0.314,0.159,0.321和0.473a}’,由此可知,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每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起主要影响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1)从表格的行间数据看,四个心理健康水平的组内均存在着:目标态度、锻炼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而体育锻炼态度又影响着学生的锻炼意向。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z)从表格的列间数据看,除主观标准外,其余7个因素中的数据都是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各因素的评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一行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从各组数据的标准差来看,心理重度障碍组除在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两因素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素的标准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心理严重障碍组的学生在这6因素方面的离散程度较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州犬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5个方面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L}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1,3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3.2建议
3.2.1以身体认知教育为切人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
篇4
心理健康需要由个人来体验、建构与获取,而不是由他人传递、施予;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处于中心位置的建构主体是高校教师(主体是群体概念)。高校的特殊品质决定了它是建构过程中的中介体,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与体验之间的中介体。它需要引导教师对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合适的反应,帮助他们了解任务的意义与目标,促进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与能力,以及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心理环境。社会作为环境是促成主体心理行为变化的重要条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需充分明确与发挥高校这一组织的作用。营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环境,无疑这是一个长期但却不能懈怠的工程,它是真正实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厚实保障。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修复必不可少且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中应遵循的原则。
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它是一个开放和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自我心理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无论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会化存在多大差异,所有的人都同样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高校教师自身心理调适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一、重塑认知
20世纪80年代中期Lazarus和Folkman认为压力不单指外部刺激事件,也不单指机体对其的反应,而是指个体对环境认知评估的动态过程(目前多数心理学的压力研究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压力”概念)。认知评估是情境与情绪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因此正确的认知评估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重塑认知,即高校教师应对心理压力、自我和环境建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它属于思想层面的策略。
1,压力认知重塑
当心理压力来临时,应对其采取明确的认知和接受态度。现代社会是一个“压力社会”,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适度压力能引起我们的积极反应,过度的压力则可能导致种种身心失调现象。学会与心理压力共处合作,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策略。
2,自我认同与自我评价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真正能滋养教师心灵的教学也基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尊重真实的自我,聆听内心的呼唤,可以找回改变工作和生活的内部力量与信念。情绪是伴随着人的自我评价与需求满足而变化。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了解自己在人生每一阶段中对工作的需求,建立合理客观的自我期待值。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帮助自己有效调适教学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
3,正确理解与评估环境
“身处一个似乎无法忍受的局势,不管它是长期累积所致,或是一个暂时的刺激性事件,我们总能有所选择。”正确理解与评估环境,并确定自己能否影响与改变局势后做出选择。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公正评价,形成对于压力情境的理智反应,避免单纯依靠个人本能的心理防卫机制作出混乱而无效的解释与应付。譬如,高校改革带给教师一种新的情境,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一情境的意义,就无法选择、修正和控制。
二、积极应对
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科学的调适方法,从容积极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刺激,避免消极的心理偏激反应。在对心理压力、自我和环境建立正确认知态度的基础上,自觉调整自己,把对心理压力的回避模式转为主动模式,区分压力的原因和反应,把情绪定向应付转为问题定向应付:运用积极认知方式,如换位思考法一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调节情绪。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面的同时,更看到其积极有利的一面,可以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地处理引起压力的事件本身,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动手解决。
运用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如:劳逸结合法,通过参加某些体育运动可达到释放消极情绪的目的,尤其是一些比较激烈的带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调节作用更明显;勇于倾诉法,把心中的烦恼郁闷向可信且头脑冷静的朋友或同行倾诉,即使不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倾诉活动本身即是适度的情绪宣泄,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对于压力较大的教师要勇于找精神科医生倾诉,现在很多城市去找精神科医生倾诉是免费的;自我解脱法,学会自我放松,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自我调节法,在心理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音乐保健法,可以多听一些优美的音乐;在挫折面前要适当用点“精神胜利法”,有助于在逆境中进行心理补偿等。
通过控制行为来调节情绪。不良情绪已经产生之后,可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情绪,这属于反应调节。这些行为虽琐碎,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方法。例如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整理书桌或衣柜,让一切井井有条;适当从事家务劳动等。这些行为能转移注意或产生积极暗示,经常使用能增强对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当情绪处于高度紧张时,转移注意是消除紧张情绪的一种有效办法。当变换活动方式时,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就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人的情绪也就从一种状态转化另一种状态。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心理学上的社会支持是来自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是心理压力来临时的强大支撑力量,通过提供物质和信息的帮助,增加个体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提
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个体获得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多向老教师请教,学习并掌握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升驾驭教学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对高校教师来说,学校同事、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的帮助和支持,能有效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增加抗力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即抗力)。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抗力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抗力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增加自我抗力是实现心理健康的“未雨绸缪”之策略,是主动性策略。人的抗压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高校教师可通过一些方法或途径来有效提高抗力,建筑起维护心理健康的“铜墙铁壁”。
1,不断学习,充实自我
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更应该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要树立“学习永远不晚”的观念。知识丰富是教师的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是增加抗力、保持自信的途径之一。自信是防御疾病战胜疾病的精神动力。高校教师对环境最好的适应就是不断学习。
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磨炼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高校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学会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炼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3,积极善意对待身边所有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类的心理适应,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仅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抗压能力的指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的拓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校教师愉快工作的基础,是战胜压力的社会支持来源。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缺少社会支持的群体更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4,合理管理时间
大学教师工作负荷过重一直是公认的损害身体健康的压力源。在高校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关心教师健康状况提到议事日程之前或之中,教师自身可通过掌握一些时间管理技巧使生活和工作更有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增加抗力。时间管理技巧具体包括对时间进行组织和预算、将目标按优先次序进行区分、限定目标、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等。而且如何使用时间,与日常行为习惯有关。正如改变行为能使我们对压力的感受发生变化,高校教师有意识地改善使用时间的方式,会提高抗力。
5,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改善心理环境,提升抗压力
高校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罗森塔尔积极暗示效应来改善自我的心理环境,如用“我可以做得很好”“没问题,我一定行”等积极暗示语言来提升自信,增强抗力,回避不良自我言语暗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6,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会欣赏和感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感受教育工作中的乐趣,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快乐,从每一节好课中体验成功。培养广博的兴趣,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
7,用身体健康保证心理健康
从调整饮食、均衡营养、保证睡眠、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合理用脑等方面保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是身体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很难实现心理健康。
四、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通过对教育经验、抗挫经验的反思来提高心理张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育行为,踏上心理健康之轨道。在前述增加抗力方法之一的时间管理技巧中提到,每天要留一定的时间给自己。这些留出的时间中除了休息、培养新的兴趣外,教师务必要合理安排时间来进行自我反思。1993年,基利昂和托里姆率先提出教师的反思行为。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所作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师的反思包括三种:一是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的活动、想法和做法进行的反思;二是活动中的反思,个体在作出行为的过程中对自己活动中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反思;三是活动反思,这种反思是以前两种反思的结果,以前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基利昂和托里姆倡导的教师反思的对象主要是教学工作,旨在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笔者受其启发将反思内容进行了拓展,提出:在心理健康自我调适过程中,高校教师可通过对抗挫过程、抗挫经验、教学工作的反思来提高心理张力,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对个体的激动情绪与攻击行为具有缓和作用,增加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能激发个人潜能的发展。自我反思能使教师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提高抗压能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育行为,踏上心理健康之轨道。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策略
应各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需要,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展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而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但从实践的角度和取得的效果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详细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有效的策略改善,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的偏差,许多高职院校将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导致其心理健康教育以医疗取向为主,去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相关辅导,这样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等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除此之外,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只是通过简单地办讲座等形式,进而忽视了对学生情绪管理等心理素质的训练。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的认知偏差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者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看作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还有的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认为是道德认识偏差所引起的问题,没有对心理教育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或是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相补充以及共同促进的作用与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缺陷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这种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在于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利用心理学知识来维护,进而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往往生搬硬套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将心理将抗教育的课堂变为了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性特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发挥。
(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并形成了以兼职教师及辅导员为中心的教育团队,但是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低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领域做的相关探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强化心理素质训练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是一门体验性课程,所取得的实效取决于学生是否产生了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大小,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是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应重点强化包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地位,通过自主的认知、体验以及反省来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同时,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根据其出现阶段性心理问题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施。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注重学生心理道德与思想道德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能厚此薄彼。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学生优良品德以及人格的完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确立关系紧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作为生活的主导,所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德育相互结合和补充,共同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调节三部分组成,学生的自我整合程度越高,相应的心理障碍就越少,也会使学生自我对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能力越强,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进而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学生今早的完成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化的具体形式,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老师要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融入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进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性心理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适应性、心理应激等共性问题产生的心理困扰采取相应的帮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纳自己及他人,并进一步进行意志力和情绪调节的训练,扩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解决了心理障碍,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当前主要运用的方法有团体性心理教育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教育的时效性和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要积极运用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娟梅.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3,35.
[2] 刘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解决路径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
篇6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1946年召开的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将其定义为:身体、智能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即高职学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性各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后,各高职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以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现象为对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新的转换。因此,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黑龙江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013年我们采用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本系统二校区的全体新生进行了UPI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如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等。调查中发现,24.8%的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困扰。从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本院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高中生相比,本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有较大提高,但从横向上来看,本校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自我认知能力仍有较多不足;第二,学生普遍缺乏健全的心理防御机制,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易产生极端行为;第三,学生敌对、偏执等心理特征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四,本校部分学生思维缺乏定向性和逻辑性,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常有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想法和冲动行为,还常有一些感知障碍,如大脑发空,记忆力下降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保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开发实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长效机制,并获得了一定经验与成效。
(一)组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校组建了一支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积极发挥了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对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全校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向辅导员、班主任发出高危人群信息,对于有危机倾向的学生,及时疏导情绪、排除困扰,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本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紧密联系,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指导学生积极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学生因自卑心理等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
本校为学生提供了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的窗口,帮学生“排忧解难”;引进了心理测评软件及“心理沙盘”等工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心性健康成长。通过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的建立,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无法直接快速地与教师进行沟时,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本校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了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MSN等方式及时地与网络平台上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进行交流;借助平台一些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测试自己的心理状况,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五)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
本校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本校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问卷调查等活动。同时,与体育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体育锻炼中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流畅体验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是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达到的一种超物质的感觉体验。一般情况下,锻炼者不会达到这种高境界的运动体验。通常只有当锻炼者在全身心投入的锻炼过程中,才会无意识地进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使锻炼者对外界的一切情景视而不见,仿佛进入了无人境界。这时锻炼者忘却自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处于活动过程本身,产生对动作过程的控制感,享受过程,体验乐趣。
有关学者认为流畅体验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刻意为学生营造特殊的锻炼场景,让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教学情景中达到流畅体验的境界。一旦青少年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到流畅状态,那么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够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能够高效的完成。同时,这种理想的体育境界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乐趣,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活动在实际意义上就不再单纯的作为锻炼学生体质的课程,它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上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大量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具有协同性。体育活动是流畅体验的活动载体,在体育活动中能让人达到快乐、忘我的精神境界,但流畅体验是否对人体心理健康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让人们在寻求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上也得到放松,体验到愉悦的感觉?因此对体育活动的流畅体验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是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层次的探讨。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随机抽取了浙江理工大学56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4名、浙江财经大学70名、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50名、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40名,五所大学共290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27名,女性148名,平均年龄为19.91?.24岁。
1.2 研究工具
1.2.1 《流畅状态量表》
问卷根据实际调查的对象和所调查项目的特征,在采用Jackson和Marsh编制的《流畅状态量表》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不同背景下的流畅体验问卷。对问卷的各因素进行了巴赫系数和分半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对两种系数进行检验可以得出信度值。一种是克伦巴赫系数,得出各流畅特征在所属问卷的 系数值,信度和系数值之间成正比,通常情况下,系数值不能够低于60。另一种是分半信度检验。分半法是将每个特征中包含的题目分成对等的两半,计算其相关的系数,同样,计算出来的半信度系数值和整个问卷的信度也是成正比的。由表中各系数值可知,此份问卷的信度已经符合要求。
1.2.2 《心理健康量表》
量表是根据(SRHMS)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中抽取出来的自测心理健康子量表,进行测量。这份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由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评定子量表组成,适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的健康测量。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真实填表。
在进行问卷数据的输入过程中,应该对问卷中的反向心理题目做明显的区别。对于这些反向问题,评定者应该重新对其评分。评分细则是这样的,对于反向问题应该执行互补取分原则,即以10作为整体,取原始分数的补集。简单的说就是10减原来的分数即可。该项量表中,其中反向问题有六道,正向问题有五道。表2是心理健康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
从表2中可见,各条目的成分分别是“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功能”三类。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份通过独立抽取的问卷,它的信效度和规范的测量标准是完全符合的。在表2中,“正向情绪”指的是人们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心理现象。比如开心等这些能够让人有愉悦的心理感受的情绪。而“减缓负向情绪”的作用则是减轻人们表现出来的消极的或者紧张、焦虑等一系列负面的情绪。“认知功能”是表示人们应该具备自我感知的能力。
1.3 研究过程
通过对上述大学生样本进行随机抽选,向抽选样本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290份问卷,回收28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为275份,有效率为96.5%。
2 结果分析
2.1 自主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特征分析
(1)各因子的方程解释量大于10%。(2)在不同因素上有相近的载荷取最高值。(3)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0.3。根据上述3个提取标准并按照旋转后的因子成分,共归纳出体育锻炼有5个流畅体验特征:分别是:自我意识减弱、清晰的目的、挑战—技能平衡、专注任务、流畅体验(如表3)。
2.2 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特征共表现出5个。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欲对体育锻炼产生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作用作相关性分析。
把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特征分别与心理健康的三个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其相关系数来观察流畅体验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相关分析结果清楚的显示(如表4),体育锻炼中所有的流畅体验特征与心理健康都呈正相关。说明体育锻炼的流畅特征与心理健康是有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知道体育锻炼中流畅体验的增加有利于心理健康各因素的加强。
3 回归分析
相关性分析中,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有意义的相关指标提供了进一步回归预测分析的变量。我们运用逐步剔除的方法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方程,从中选出了统计意义最显著的预测模式。该模式把体育锻炼的五个流畅特征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的总值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方程的分析。该回归方程式分析结果:体育锻炼预测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有9.3%的预测量,R2 = 0.093,F = 27.70,p< 0.001(见表5)。目前方程式的组合预测了心理健康19.1%的影响变化,其效应大小达到了中效应的解释标准。
为进一步了解这个预测模式对心理健康三个指标的预测功能,运用相同的回归分析法,即以体育锻炼的五个流畅特征为自变量,分别以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为因变量,用逐步剔除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从中选出统计意义最显著的预测模式。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和“认知能力”有预测作用的还是与心里健康的总值一样,都是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预测量分别为“正向情绪”的6.5%,“减缓负向情绪”的5.1%,“认知能力为5.8%(见表6)。其效应大小达到了中效应的解释标准。
4 讨论
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特征可分为三个: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三个特征都有协同性。说明这种自主活动流畅体验的增加会有利于心理健康三个因素的作用。
通过剔除方法的回归方程检验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中能预测心理健康的总表现的流畅特征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而且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这三个方面都呈唯一的显著效应预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进行自主活动的时候,设立一个清晰的活动目标,并且在活动中对任务目标的清晰感受,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好的帮助。无论是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的增加、对负面情绪的减缓还是对个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上,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任务目标的设置和清晰目标的感受是我们大学生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体育锻炼的其他流畅特征虽然与心理健康都有正相关关系,但是都不能预测心理健康的变化。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的流畅特征——“清晰的目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中等效应的预测作用,是加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个较好的途径。
5 结论
(1)在大学生体育活动中表现的流畅体验的五大特征是:学生自我意识淡化、锻炼目的明确、技能和挑战之间形成均衡统一、专注于任务、流畅体验。
(2)心理健康的表现因素有3个: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
(3)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都呈正相关关系。体育锻炼中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变异具有预测作用,且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专注任务”三个表现特征都有预测作用。其余的流畅体验特征虽然与心理健康的三个因素都有正相关,但是都不能预测心理健康的变化。
6 建议
体育锻炼产生的流畅体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流畅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变异有预测作用。因此我们应提倡大学生多参加自主的体育锻炼活动,而且在参加自主活动的时候,预先设立一个任务的清晰目标,这样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体会到更多的流畅体验的发生,从而更有效的的利用体育锻炼中的流畅体验特征来增加我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Mandigo, James L, Linda P.Go with the flow :How flow theory can help practitioners to intrinsically motivate children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Physical Educator, 1998.
[2] Karen Lee Hill著.运动心理咨询理论[M].张忠秋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
[3] 符明秋.高水平运动员流畅状态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4] 王建民,张卫东.体育锻炼中的心理效益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
[5] 粱德清,刘绍君.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
[6] 许中华.对羽毛球锻炼者流畅体验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9.
[7] 马勇.武汉市高校硕士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 杨艳玲.大学新生文化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9] 王进.心理学流畅体验的跨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6(3).
[10] 陈作松.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2005(5).
[11] 徐晓敏,王进.流畅体验在健身锻炼中的探索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6).
[12] 周晖.体育活动与网络游戏的流畅体验及心理健康[J].浙江体育科学,2007.11.
[13] 王裕桂.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理论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 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
[14] 周晖.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流畅体验特征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9.
[15] 周晖,王进.大学生体育活动和网络游戏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体育科技,2009(3).
篇8
论文摘要:为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E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和凿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一些高校为增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了相应的教学与教研活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fi的身心健康进行分块教育],没有注重发挥各种形式和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也多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j。所以,现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本文从调查和测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质和健康知识结构人手,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深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耋SCL-90总分<27o为中度心理障碍,SCI一90总分耋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三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L一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调查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茎3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以上的初步统计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进行了分项统计,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从而致使其心境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并导致他(她)们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o.05)。如把重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则6项体质指标问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中度组与正常组相比,除了在身高标准体重和台阶试验两项指标上没有差异性外,其余4项指标之问均存在差异性;轻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除了在肺活量体重指数、定跳远和身高标准体重分数上存在着差异性外,其它3项指标之问的差异性不明显。由此说明,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旱逐渐下降的趋势。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篇9
1.客观评价,认识自我
客观评价自己是指自我评价和实际基本相符,没有过分夸张,也无需过分贬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能指引学生客观对待优势和劣势,学会扬长避短,不夸大自己的优势,也不逃避自己的劣势。可以做到客观评价、认识自我的学生,面对任何成功或失败都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充满自信,目标准确客观。
2.稳定的情绪控制
高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情绪控制能力比较薄弱,面对成功或失败,情绪容易波动。拥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可以适应自己的现状,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来增加信心。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3.人际关系和谐
善于与人交际的学生可以与家长、朋友、陌生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别人有难时会主动提供帮助,自己有难时也会主动寻求帮助,能及时调整彼此间的关系。这类学生擅于与人交际,适合团体合作。
4.意志力坚定
意志指人在有目的做出一个动作时,脑海中产生的选择、判断、行动的心理变化。意志力不坚定、不能坚持到底是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高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阻碍,例如考试挂科、感情不顺利、就业难等。面对这些情况,高职院校学生应坚定自己的意志,强化自己的耐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且不管困难程度多大,都应坚持自己的方向,努力克服困难,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原则指的是心理教育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范,是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1.坚持教育
结合素质教育标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应从理论构建、规范制定、团队组建以及教学改革入手,来持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已成为学习阶段重要的教学任务,虽然在不少心理教育者的努力下,教学手段已趋向于成熟,但是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仍处在初始阶段,在理论构建、规范制定、团队组建、教学改革上仍需努力。
2.坚持全面性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灵魂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因此在制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需坚持全面性原则且以所有学生为对象。目前,高职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指导学生调节心理,完善性格特征,提高心理承受力,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达成心理教育目的的关键是面向所有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心理教育时,高职院校需确定一个主题,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心理实践活动,从而保证学生全方位发展。
3.直接性原则
高职院校经过定期心理咨询、心理宣传演讲,向学生传播健康心理知识,来达到直接性的效果,抵制情绪波动。直接性心理教育尤其要注重主体差别、时机的选择,避免出现僵持的状况,保证直接教育的目的性,杜绝主观判断、胡乱辅导,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4.差别性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高学生在自我认知、观念思想、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心理教育需要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有目的性、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保证心理教育的效果。高职院校学生性格不同、观念不同、思想不同、阅历不同,但心理教育的目的不是消灭差异,而是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开展辅导,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学校长时间实践教育经验的概括,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标准,有助于高职院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高职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结合学生特征,符合学校教育内容,遵循以上原则,来达成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终极目的。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自我认知不充分、社会交际能力较低、情绪难以控制以及意志力薄弱等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自我认知教育
人的精神是灵魂本质,是人对周边环境的认知和感受。心理健康表现为自我认识合乎实际,肯定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不过分强迫自我,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也不放弃任何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充满信心,积极向上,让现实与理想相一致。
2.学习心理矫正
学习是学生学生时代的首要目的,是校园生活的核心。学习过程一方面对理论和能力的获取产生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变化产生作用。高职学生理论基础不好,所以应关注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协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段,构建适合自己的理论体系,摒弃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进而保证学生融入到高职生活之中,增强学习效果。
3.情绪控制学习
情绪控制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自身情绪波动的特征,采取合适的调节方式,培养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让自己始终呈现积极向上、平易近人的状况,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保证对学习等的激情和兴趣。
4.交际能力学习
交际能力学习旨在指导学生了解社会交际的常识和礼仪,其中涵盖了社交心理变化的分析、社交的目的和必要性、社交的影响因子、社交中的文化差异等,经过教育和练习,掌握交际能力,让学生敢于与他人交流,摒除扭曲的心理,且保证自我的独立意识,不过度依赖于他人。
5.意志力强化学习
意志力强化学习旨在让学生肯定意识的重要性和认识自我意志力强弱,指导学生主动完善自己、解决问题,增强意志力,不轻易被事物迷惑,让学生掌握如何控制情绪、承担压力,能主动、坚持不懈地做出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6.主动调适学习
主动调适学习旨在让高职院校学生肯定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主动调整适应周围环境、积极融入社会之中,学会变压力为动力,经过一系列系统学习,学生能掌握学习技巧,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完善学习习惯,并且让高职学生能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及时寻求帮助,排忧解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除此之外,还需关注特别群体,例如家境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要与学校与社会相互配合,将经济上贫困的学生心理单独改善变成心理和经济共同改善,在心理健康方面,帮助这部分学生减少社会各界带来的压力,解决实际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
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工程,融合了课内学习、课外引导两个部分,形成教育和引导相互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总的来讲,包括以下几点建议。
1.理论讲解法
该方法旨在对心理健康理论和保健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其涵盖了课内学习、录像研究、材料分析等不同的手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方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应尽量丰富多彩,适当地融入理论传授、情景剧排练、资料探讨、心理测评等方法,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教学环境中自我完善、调节心态、转变价值观。
2.课程融入法
该方法主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色,适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不同课程各具特色、方式各异,然而学生认知思维大都一样。要保证教育的效果,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同课程的安排应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3.活动宣传法
该方法是教师引导的基础之上,高职学生自主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保证心理健康。这些活动宣传效果较好,关注活动环节和宣传手段,注重周围环境的变化。
4.困难训练法
这种方法是在动力驱动下,解决障碍,进行意志坚持,从而保证心理健康。它是以自我认知为前提的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有助于增强意志力,完善性格特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5.模范举例法
教师结合心理健康标准,以有健康心理成功人士为例,来说服高职生,指引其改变原来的目标。这个模范实例应该具备客观、详细、影响大的特点,与高职学生心理变化情况相符。教师应从旁指引,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成功人士,同时认真学习并应用于自身。
6.心理交流法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 .196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它是培养未来优秀人才良好素质的基本条件。我国各大民办高校必须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在此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心理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因为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健康水平,为他们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去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教育水平无法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仍存在渚多问题,教学成果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1 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现存问题
民办学校是我国针对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而开设的教育机构,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是该类院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的研究却存在很多缺陷,这与民办高校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符。以下是我国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人际关系严重失调问题
民办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常常表现在与宿舍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困难等。东北某民办高校在对自己学校的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测试后发现,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心理问题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最突出因素。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代大学生看待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较为极端,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乏交往技能,有的甚至表现出不良的人格特点,比如性格暴躁易怒、不善于控制情绪,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等。
1.2 自我认知能力较差问题
民办学校内的学生独生子女率较普通大学而言过高,而且大部分人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导致这些学生任性、封闭的性格,并且没有很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遇事后不能冷静处理。许多学生不愿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久而久之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神分裂,心理健康状况极度下降。
1.3 入学适应不良问题
入学适应不良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民办学校的管理较为严格,为新人学的学生做出了许多规章制度,对其要求较高。然而初入学的大学生刚走进新的环境,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茫然,不能很快适应学校的新生活,主要表现在作业不能及时认真完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情绪不稳定等。我国教育部门对部分民办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大学中具有心理问题的人中一年级学生占了9.9%,超过了规定制度内的百分比,同时校心理咨询室内一二年级寻求帮助的人数较多。
1.4 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民办大学中学校的教育条件和师生关系等体制存在较大问题。比如:学生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感情对立等现象使学生产生被排斥、受冷落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 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措施
针对民办中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下是从学校教学方面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提出的对策。
2.1 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开设课程,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心理素质。
2.2 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和辅导是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其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我国各大民办高校可以设立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通信心理咨询、专栏心理咨询和现场心理咨询,也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室”等组织,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辅导老师。只有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2.3 举办专题讲座或对学生进行团辅工作.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能力
学校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利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辅活动。比如,针对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一个专题辅导,利用情绪感染、说服教育和行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改掉自己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缺陷,并能很快融人到自己所处的班级之中,避免自己心理健康受损。
3 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其身心发展。我国各大教育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民办高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要位置,在日常教学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为学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增添砖瓦!
参考文献:
【1】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DB/OL】.中国,2013.
相关知识
自我心理调适范文12篇(全文)
儿童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与自我认知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报告(精选7篇)
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认知课心得体会(5篇)
大一心理健康自我分析报告范文(精选10篇)
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与分析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之间有何联系?如何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如何建立积极自我形象?
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中的X31《压力与情绪管理》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简报范文(精选17篇)
网址: 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45222.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20
- 2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3682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18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77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72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48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1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11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