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姜泡水喝,有5个“黄金搭档”,补阳气、健脾胃,还排湿毒!

生姜泡水喝,有5个“黄金搭档”,补阳气、健脾胃,还排湿毒!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4日 12:07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初夏到了,正是古人认为最适合吃生姜的时候了。生姜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黄酮类化合物、姜辣素、生姜多糖、姜精油、生姜糖蛋白等。长期吃有开胃健脾、促进食欲和杀菌解毒、抑制肿瘤等功效。

生姜一味温胃健脾的首选药材,《神农本草经》里就有姜的相关记载,《伤寒杂病论》更是对它的功效详加阐述和运用。夏天到底怎么吃姜?今天给大家推荐夏天吃生姜的5个搭配秘笈。

黄金搭档一、生姜+老醋

夏季很多人吃饭没有胃口或者消化不良,生姜具有独特的辛辣味,可以刺激味蕾,健脾开胃,而醋有开胃活血的作用,两者搭配适合脾胃虚寒和消化不良的人食用。

而且夏季虽然气温比较高,但是湿度也大,再加上吃冷饮多、吹空调等,导致体内积累有湿气,出现口苦口臭、头晕没精神、眼袋大有黑眼圈等状况。其实每天吃点醋泡姜,可使上述症状得到缓解。

做法:生姜洗净晾干、切片;放到瓶子里,倒入米醋,米醋一定要沒过姜片,不能让姜片露出来;放入冰箱冷藏室,一周以后即可食用。

黄金搭档二、生姜+橘皮

夏天气候炎热,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欢吃些冷饮和冰鲜水果。适量吃倒也没事,如果一下贪嘴吃多了,或者某段时间里吃得比较多,就会造成寒凉侵胃,容易因胃部不适出现呕吐等症状。

此时,可用生姜橘皮水缓解症状。生姜有散寒发汗、温胃止吐、杀菌镇痛、抗炎的作用,橘皮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香精油,有理气化痰、健胃除湿、止吐、降压等功效。

做法:取生姜、橘皮各12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

黄金搭档三、生姜+蒲公英

蒲公英是个好东西,它最大的功效就是降火,是嗓子发炎、口腔溃疡等的“救星”。同时,对于女性比较常见的乳腺增生有奇效。但是,蒲公英性寒,对于脾胃虚弱、有胃病或是体寒者来说,都不太合适。

而生姜性温热,归脾,胃,肺经,正好可以中和蒲公英的寒凉。生姜与蒲公英一起泡水喝能缓解蒲公英的寒凉之性,防止蒲公英寒凉伤胃,对于脾胃虚寒或伴有呕吐却又需要服用蒲公英的人尤为适合。

做法:取干姜丝(片)5~6克,蒲公英根3~4克,一起投入水杯中,加适量85℃以上的开水,盖上盖子焖3-5分钟后,即可饮用。

黄金搭档四、生姜+红枣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就是因为春夏两季人体阳气空虚。尤其是夏天,气候炎热,人体腠理是开放的,体内阳气更不足。此时如果能坚持每天早上喝一杯姜枣茶,既能补体内阳气之虚以温中,又能助阳气发散以排寒。

这道茶从立夏开始一直喝到三伏的头一天,基本上就能把体内的病气驱光了,这样整个夏天就会好过很多。而且,天热以后脾胃比较虚寒,提前用姜枣补补脾胃,夏天会过得舒服一些。

做法:红枣6颗、枸杞一把、花椒十几颗、生姜4片,另外红枣要去核。加适量水,煮开后开水滚5分钟即可。加花椒,是为了祛寒湿的效果更强。

黄金搭档五、生姜+蜂蜜

蜂蜜能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促进细胞生长,延缓衰老,使皮肤的弹性和韧性增强,表面更加光滑润泽。生姜里含天然黄酮类物质和酚类物质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女性朋友如果喜欢吃,可以每天吃点,还能起到排毒、淡斑的效果。

做法:取10克鲜姜片,用200~300毫升开水浸泡5~10分钟,加入10克蜂蜜调匀当水喝即可。

生姜虽好,它还有很多食用禁忌要注意,吃不对反而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1、阴虚火旺者不宜长期食用

生姜并不是人人适用,如果你属于阴虚火旺的体质,不宜食用生姜,因为阴虚火旺者常常会出现手脚发热、口舌干燥、大便秘结等,而生姜性温味辛,食用后会大大加重这种症状。

2、热症患者不宜食用

风寒感冒或淋雨后出现畏寒、发热时,食用生姜有助于寒气发散外泄,可温中暖胃。当身体出现暑热感冒,表现出肺热咳嗽、腹胀便秘、口臭等问题后,就不宜食用生姜。

3、早晨中午吃姜更好

有句老话,“早吃生姜胜过参汤,晚吃生姜赛过砒霜”。中医认为,晚上食姜有害无益,因此此时人阳气收敛,阴气上升,食用生姜这种性温的发物,会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

4、烂姜不要吃

放置时间过长的生姜如果烂了,其中会含有毒性很强的黄樟素等有害物质,食用后极有可能引发中毒,对健康形成威胁。

5、适量食用

生姜虽有养生功效,但也应适量食用,食用过量辛辣的生姜,会对人体的胃部、肺部、肝脏各处造成伤害。

相关知识

退休老中医:湿气重?醋 姜=祛湿补阳,不出2周,湿气一扫光!
黄精泡水喝的禁忌
5款清热祛湿茶夏季一定要喝
湿气是万恶之邪 八招教你排排湿气
哪些食物黄金搭配最养生
蒲公英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黄芪泡水喝的功效与禁忌
金钱草泡水喝的禁忌
黄精泡水喝的功效
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的穴位效果好

网址: 生姜泡水喝,有5个“黄金搭档”,补阳气、健脾胃,还排湿毒!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58435.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