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肥胖认知错位,早干预降低共病风险
当前,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为进一步提高肥胖症诊疗规范化水平,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开启了我国肥胖症诊疗的新时代。
打破肥胖认知错位: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
当前,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但不少人对肥胖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外观层面,肥胖作为一种疾病以及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其实并未被广泛认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肥胖是一种复杂慢性病,且会导致其他多种疾病发病风险提升。超重和肥胖是指对健康构成风险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
既然肥胖是一个医学的定义,那么对肥胖的评估也需要采用科学的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教授指出,医生在判断是否肥胖时最常用2个指标,分别是BMI(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腰围。对于BMI来说,正常人群在18.5 kg/m²至23.9 kg/m²,超过24.0 kg/m²为超重,超过28.0 kg/m²为肥胖。如果BMI超过27.0 kg/m²并且合并并发症时,就需要及早治疗了。
“由于该指标没有分男女,所以业内专门为另外一种肥胖类型又设立一个指标,即腰围。很多人从身高、体重的维度看没有问题,但是腰围比较大。一般来说,按照亚洲人的标准,即便身高、体重相对正常,如果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我们也称为肥胖。”陈伟教授补充道。
需要指出的是,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根据肥胖症国际分级标准及亚洲人群特征,上述《指南》对于BMI≥28.0 kg/m²的肥胖症患者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级。具体而言,将BMI达到28.0 kg/m²且低于32.5 kg/m²为轻度肥胖症、达到32.5 kg/m²且低于37.5 kg/m²为中度肥胖症、达到37.5 kg/m²且低于50 kg/m²为重度肥胖症、达到或超过50 kg/m²为极重度肥胖症。
没有真正健康的胖,肥胖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
毋庸置疑,肥胖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多重影响。
肥胖症不仅本身是一种疾病,而且超重和肥胖症是其他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甚至可能导致严重残疾和过早死亡。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如心血管疾病,内脏脂肪堆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其中,心血管疾病是肥胖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相比于体重正常的人群,肥胖人群患心衰的风险增加96%,冠心病风险增加49%。
上述《指南》指出,当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
新型药物助力体重管理,降低肥胖相关疾病风险
当前,患者在肥胖治疗的选择中通常包括运动干预、医学营养治疗、药物治疗、行为精神心理干预、外科手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被归纳为三个主要阶段: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减重手术。医生往往基于患者的肥胖程度与合并相关疾病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诊疗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减重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减重效果也在不断提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表示:“现在一些新型的改善体重药物,不但可以使体重得到非常好的控制,同时也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可以改善脂肪肝、肾病等。我们需要感谢科技的进步,感谢医药研发的进步,让患者有更多的选择。”
随着药物疗法、手术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肥胖症患者选择回归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系统的治疗方式。
“在制定减重治疗方案时,医生应充分考虑患者心理预期,通过医患共同决策,综合使用不同手段,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纪立农教授强调,同时要结合线上线下手段,进行持续、个性化的监督,以推动长期体重管理。
业内普遍认为,早期干预和专业指导对体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人群一旦发现超重或肥胖问题,尤其是合并并发症的状况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减重中心或减重门诊就医。务必主动向医生提供自己的体重及并发症等详细信息,以便医生能够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知识
孕妈分娩险遇脐带打结,这样做可降低风险
ADA:孕期这样运动才能更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
司美格鲁肽3期试验结果公布,降低心脏病、中风发作风险达20%
妊娠期糖尿病不增加儿童肥胖风险,只因做到这点
“沾花惹草”降低睡眠障碍、认知衰退风险!两大国际期刊:这项活动不比运动差
老年人的减重手术风险大吗知乎
早餐选择影响大脑健康:营养师推荐降低痴呆风险的早餐
早期个体化健康管理对高风险人群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
母乳喂养能降低儿童抑郁风险 与哺乳时间长短无关
孕妇必知:降低胎儿黄疸风险的实用方法
网址: 打破肥胖认知错位,早干预降低共病风险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6646.html
推荐资讯
- 1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4413
- 2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52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47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92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92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60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9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25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23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