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两则新闻,让运动康复这一领域备受关注。
7月1日,在印尼举行的2024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中,17岁的中国羽毛球队选手张志杰突然晕厥,送医后抢救无效离世。该事件也引发了大众对建立健全运动康复服务体系及完善赛事急救准则的呼吁。
7月13日,15名专业“康复师”出现在2024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名单中,随运动员共同出征,这也是“中国康复”首次出现在奥运赛事中。
运动康复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实质是“运动”和“医疗”的融合。运动康复通过运动疗法、手法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实现促进组织修复、恢复运动功能、提升运动表现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在重回正常生活状态的基础上,帮助患者回归运动水平并提高生活质量。
与神经康复及传统康复行业相比,运动康复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国内运动康复产业的兴起带来了机会。2012年前后,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运动康复机构成立,早期的运动康复机构主要为职业运动员提供骨科和运动医学术后康复服务以及运动损伤的保守治疗,也包含了为极少数中高收入人群提供康复理疗服务。
近年来,“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的提出,大众重视科学运动渐渐成为趋势。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和“积极培育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2024也是当之无愧的体育大年,除巴黎奥运会以外,各类体育赛事轮番登场,覆盖足球、排球、羽毛球、冰雪运动、赛车等。
面对密集赛事与全民健身的双重浪潮,运动损伤成为竞技舞台与日常锻炼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当前体医融合趋势下,如何构建覆盖预防、治疗与急救的运动康复服务体系?我国运动康复市场的现状如何?这一产业又将如何顺应时代需求,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发展?
亟待完善的运动康复体系
审视我国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现状时不难发现,当前的运动康复服务体系构建尚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进一步优化与升级。
运动康复保障服务体系,应根植于国家健康战略,融合医疗卫生与运动健身,为人们提供科学的运动指导与应急保障。在人才培养上,应构建跨学科的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并设立明确的评级标准,以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此外,在建设专业化的康复中心的同时,通过引入医疗保险等措施,推动服务体系的盈利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独具运动康复特色的实践发展模式。
当前,在全民健身政策推动下,群众性体育赛事越来越普及。今年2月,《2024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印发,提出赛事活动是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要求加大“三大球”和冰雪项目的推广普及力度,这进一步激发了国民的运动热情。
据统计,2023年各级组织填报的群众赛事超过20万个,超过7000万人参与了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以马拉松赛事为例,2019年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全国马拉松赛事及相关总规模为712.56万人次,较前一年增长129.56万人次,增幅超过20%。2023年马拉松赛事逐步恢复,全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共举办613场,总规模达到567万人。
为了保障马拉松比赛运动员的安全,2021年,中国田径协会和中国救援协会联合发布《马拉松赛事现场医疗保障人员配置要求》、《马拉松赛事现场医疗保障设施设备配置要求》两项标准发布,要求确保对参赛人员出现的各种急危重症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与快速转运,确保赛事安全和参加人员的健康。
马拉松赛事现场要求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与设备,团队主要由不同领域的医疗专业人员组成,如心脏科医生、运动医学专家、急诊医生、护士和药剂师等,团队需要接受专门的马拉松医疗培训,以熟悉赛事所需的紧急医疗处理和急救技能。
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除了关注赛场运动员的安全保障外,更应拓宽视野,聚焦于赛后康复及大众健身的日常需求。当前,运动康复服务正在从特定场景延伸至日常生活,满足广大健身爱好者在日常锻炼中的康复与保健需求。
运动康复需求迅速崛起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已发布10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1.9万亿,占GDP比例为0.9%,2022年达3.3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5万亿的规模。
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培育和发展体育健康产业已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命题。2016年《“健康中国2030”计划纲要》将“体医融合”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也是自2016年伊始,运动康复中心开始大规模出现,作为实现“体医融合”和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抓手,运动康复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广,产业化推进也迎来了发展的新篇章。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指出,预计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38.5%。而当前运动损伤的发病率占10%-20%,预计约有1亿人需要运动损伤和疾病方面的康复治疗。运动康复背后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因此运动康复被视为医美、牙科之后的“下一个医疗服务金矿”。
然而,尽管运动康复市场发展迅速,但服务供给与庞大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根据运动康复产业联盟调研显示,中国运动康复总服务人次从2020年的151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的360万人次,按人均服务次数7-8次推算,2023年产业总服务40-50万人,这一数字相较于全国范围内约1亿的运动损伤者而言,仅触及了冰山一角,运动康复服务在市场中的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陈世益教授曾指出,运动已成为继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之后的临床治疗“第三极”,体医融合正在加速推动这一进程,将有9亿人可以通过运动锻炼得到主动健康,包括老人,慢病,亚健康,运动爱好者等。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陈教授所倡导的运动损伤治疗与康复一体化无缝衔接模式,正是实践“早期康复、重返运动”理念的关键所在。
从专业走向大众
当前,运动康复产业市场的总规模已经从2020年的约8.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大22.5亿元,过去三年的符合增长率接近40%,按此计算,预计2028年进入百亿市场规模。
从机构布局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运动康复从业机构在750家左右,过去三年(2020-2023)新增了380家门店。这些机构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集中趋势,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成为运动康复服务的聚集地,门店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半壁江山,达到了49%。
从服务人群来看,目前全国运动康复机构的服务对象包括职业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又有高消费能力人群和普通患者。运动康复正在从面向职业运动员的小众市场向运动爱好者和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服务的大众市场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技术的崛起使得AI运动分析系统、智能可穿戴传感器、远程康复服务等迅速融入并优化传统的康复疗法,这些数字化技术为运动康复服务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提供了可能。
随着数字化程度的加深,数字运动康复管理平台的概念逐渐兴起,这种基于AI智能评估和数字疗法(DTx)的平台,打破了传统康复服务的地域与时间限制,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推动运动康复服务能力边界不断拓展。
近年来“体医融合”、“运动医学”等相关研究不断拓展与延伸,为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我国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存在诸多挑战。
促进体医融和,产业发展挑战与未来图景
如何打通“体医融合”的难点与堵点,实现运动康复产业正向发展。深圳中赛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公司总经理,北京浩澜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楠告诉亿欧大健康,当前,运动康复领域面临着市场认知不足、服务成本高昂以及康复师培训体系不完善等多重挑战。公众对运动康复、运动理疗等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且容易与按摩、中医等传统疗法混淆,使得专业的运动康复服务难以普及至普通民众。
贾楠指出,目前,运动康复中心建设及运营成本较高,这不仅仅体现在房租上,更在于专业人才——康复师的稀缺与培养难度。这些具备医疗背景的专家,其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锤炼非一日之功,因此他们的服务费用也相应较高。在一线城市,每次康复治疗的平均费用已攀升至800至1200元之间,而在二线城市,这一数字也达到了500至800元,这样的价格水平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确实构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具有康复治疗师有技术资格的约3.6万人,康复师密度仅为0.026‰,与发达国家如美国3.05‰、澳大利亚1.6‰相比差距较大,可以说康复人才的紧缺是未来运动康复产业扩张的最大掣肘因素。
对于上述问题,贾楠创新性地提出,可以将运动康复服务植根于社区医院,借助社区医院的分诊治疗网络,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中的房租压力,为企业减负,更能够拓宽服务范围,使运动康复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贾楠强调,国家及有关部门应携手完善教育与应用体系,对康复师这一跨领域专业进行分级培养。具体而言,拥有医疗背景的康复师可专注于为术后康复人群提供专业服务,而另一批通过系统化培训、具备扎实技能的康复师,则可灵活兼职,专注服务于广大运动爱好者。
“社区医院目前提供的运动理疗属于严肃医疗范畴,主要聚焦于术后运动康复,而大众运动康复是一种体育服务,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兼职人员加入,同时也依赖于社区医院在长期实践中累计的临床经验,逐步构建起运动爱好者的信任。”贾楠表示。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康复师资源紧缺的现状,单次服务价格得以更加亲密,预计在100-300元/次,真正实现运动康复服务的普及化、大众化。在降低门槛,拓宽受众面的同时,一个庞大的商业蓝海也将被激活,带动产业发展。
对于赛事组织者来说,除了裁判等角色,也可融入运动康复师这一服务角色。这不仅能够完善赛事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更能在比赛的全过程中,通过科学运动的宣教活动,如设置康复知识讲座、互动体验区等,潜移默化地增强观众、参赛者乃至全社会对运动及运动康复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行业内的KOL和顶级运动员的示范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的运动康复实践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运动康复的认知和认可度。
运动康复产业的蓬勃兴起,正深度加速体医融合的进程,也让专业的运动康复服务成为大众日常保健的便捷选项,并推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随着服务网络的不断扩展与深化,运动康复产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带来健康服务格局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