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 全民健身将迎来什么新变化?
居家锻炼成常态 家庭体育时代即将到来
“疫情期间,长期居家隔离不能出门,于是像练瑜伽、踢毽子、做广播操、做力量练习、跑步机训练等适合居家进行的运动成为千家万户的首选。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社会热潮,因为居家健身是家庭体育的一部分,而家庭体育又是家庭教育和优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满意度,以及改善家庭成员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大有裨益。”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德胜说。
张德胜认为,疫情过后,居家锻炼将会成为大众常态,体育将变成人们时尚快乐生活的方式,家庭体育时代即将到来。那么,何谓家庭体育?对此,张德胜这样定义:“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以家庭所在地及周边为主要活动空间,包括家庭成员驻地或者移动地,即使以家庭为单位一起去较远的地方徒步或者体育旅游,也应该是家庭成员一起参与,以体育参与和体育观赏为活动内容,以健身娱乐、学习发展为主要活动目的,能够充分体现家庭合作与情感体验的群体体育运动。同时,家庭体育还将引申到社区体育概念。”
对于家庭体育,张德胜认为,最重要的是把家庭体育纳入到家庭教育,长久地融入到良好家风之中,并得到持续发展。张德胜说:“我国家庭体育需要在家风的形成基础上建立家风分支——体育家风,打通全家一起锻炼的渠道,推广老中少一起进行的活动模式,宣传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家庭体育文化,设置家庭体育类的娱乐比赛和综艺节目,另外学生体育考试项目的设置要有一定的传承性,使家长能帮得上忙。另外还需要大力宣传体育的好处,在医院和学校将疾病预防放到重点上,治病重要,防病更重要。”
对此,张德胜建议,应从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出发,大力发展家庭体育,将家庭体育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借鉴欧美等体育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优化家庭体育发展路径,建立家庭体育与家庭健康指导体系,为每一个家庭建立“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数据库,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科学健身提供多元化的精准指导并鼓励相关产业部门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健身产品。
线上体育火爆 催生体育产业新热点
从前懒得运动的钱亮,在疫情居家期间竟然天天在线打卡健身,固然是疫情逼得他改变了生活方式,但也是种类丰富的免费线上运动让他在家健身多了许多选择。
疫情期间,像钱亮这样加入“线上健身大军”的人还有很多。对此,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霍建新说:“疫情期间,线上体育的集中爆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跟疫情期间居家时间长有关。线下体育停摆,怎么在特殊时期仍然带领号召大家积极运动?线上体育无疑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体育部门、体育公司纷纷投入开拓线上体育,培训、指导、赛事等内容纷纷上线,丰富了人们居家不出的生活。”
在之前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曾表示,此次疫情确实带来了机遇,催生了体育产业的一大热点,就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这一趋势在体育培训、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业态中尤为明显,线上培训、直播健身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培育了体育消费者线上的消费习惯。据统计,某体育转播平台在春节期间的场均观赛人数同比增长151.4%。这些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的不断增长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大促进作用。
“疫情给体育带来的挑战在于某些体育消费的缩减带给企业比较大的压力,比如场馆、体育赛事、线下体育培训、健身房等,这段时间几乎是零消费。怎么破局布局以后发展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机遇则在于人们居家锻炼期间,适合家庭健身需要的器材装备、场景感知、运动体验等,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会成为新的商机。”霍建新说,“经过这段时间人们运动习惯的养成,体育人口在疫情过后肯定会增加,购买运动装备、健身服务等相应消费行为也会随之而来。还有疫情过后可能会出现的体育报复式消费,这对体育产业而言都是机遇。线上体育的火爆必然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带动线下体育消费的增长。”
霍建新表示,这也是这次疫情带给我们启示,“体育产业发展要更好地应对危机,需要通过线下和线上融合,来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疫情期间的线上体育火爆现象是否在疫情后还会延续下去?怎么延续?霍建新认为,经过试炼生存下来的线上体育肯定会延续下去。“目前来看线上体育值得开拓,但肯定需要更精进,只有精耕细作让线上体育优势凸显,满足人们健身需求,才能发展得更好。相比有人带、跟着练的传统运动方式,和更重体验感、场景化、获得感的体育赛事,目前线上体育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利用5G场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使线上体育更有表现力,增强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教练之间的互动,丰富线下的健身体验,形成沉浸式的感受应该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辩证看待抓住契机 让全民健身热潮延续下去
疫情期间,很多人以各种形式居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支援抗疫,居家健身迎来小高潮。对此,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任弘表示,对于这一特殊时期出现的全民居家健身热潮要辩证看待,理性思考。
他认为,一方面要肯定出现这样的热潮是在疫情环境下各个方面众志成城,为疫情服务、让路,有一份力出一份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当人们逐渐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这样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全民健身热潮是否能延续,如何延续的问题。
如何以居家健身为契机,促进全民健身的全面开展,任弘从媒体宣传、政府引导、科研推广、民众行动、赛事改革等五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针对媒体宣传,任弘说:“首先我们的媒体应该持续不断地去宣传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的好处,不断丰富细化大众对于运动健康的概念,区分各类人群精准健身,更多地将体育和健康结合起来,不能说疫情结束了这方面的宣传也结束了,而是要细水长流地让这样的宣传深入人心。同时,媒体也要发挥呼吁作用,关注方方面面,推动政府、企业政策落地,给老百姓的全民健身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法律上的帮助,给他们创造更多健身的条件。”
政府的引导也尤为关键。任弘认为,在媒体呼吁的基础上,“我们的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回应民众关切,在顶层设计上积极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例如体医融合、体教融合,积极促进全民健身政策落地,探索慢病人群运动处方进医保、健身打卡享受保险费率打折、就医优惠等一系列办法实施。”
此外,还有科研推广。任弘表示,疫情期间,我们的体育科研人员可能暂时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一切为疫情让路,原创推广了大量的居家健身、科学健身的视频、图文信息,并且通过直播、网课等零距离方式和大众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有力地指导了全民健身的进行。但是随着疫情的逐渐结束,科研工作回到正常轨道,这样的推广力度必定会有所减弱。“所以我们希望在疫情结束后,体育的专业领域仍然能够关注全民健身,为各年龄人群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和评估,并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和机会机制给更多医务工作者乃至全行业、全社会的人士,让体育‘出圈’,构建一种‘大体育’‘大健康’理念。”
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民众行动和赛事改革。任弘认为,一次疫情让民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相应地也带动了运动促进健康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观念的进步如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还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他表示:“疫情结束后,今后的赛事活动也可以设立群众科学健身奖励制度,并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结合起来,加强应用力度和奖励措施,以健康为契机,鼓励群众的积极健身。体育锻炼应该和吃饭睡觉一样融入生活,而不应该急于求成,通过体育锻炼来提升体质水平、改善健康状况应建立在科学锻炼和持之以恒的基础上来实现的。所以让民众转变观念,再落实到行动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全面的推动,宣传引导、政策畅通、科学指导、社会鼓励都必不可少。”
场景化健身方式受关注 有望成为主流运动模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同时也使人们的健身模式悄然发生改变。疫情期间因为无法外出,人们开启‘原地锻炼’的模式,家里的客厅、卧室、书房,甚至是办公室等,只要有几平方米大的地方,都可以用来健身。这种场景化的锻炼在特殊时期,非常受用。”谈及疫情期间,备受大众欢迎的居家健身、办公室健身等场景化锻炼方式,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副所长、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副院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雪教授如是说。
李雪指出,体育锻炼是主动的,而且有很多方式。大众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更符合自身实际的方式。“但是我认为,选择什么方式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锻炼的理念和习惯。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以很忙、没时间、没钱、没场地……等各种理由久坐不动。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只要想运动,只需要很小的地方,就可以动起来,享受健身带来的乐趣。所以,我认为这次疫情更多地是改变了人们对‘主动健康’的认识。同时,只要观念更新、认识加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加健身锻炼。”
提到现在备受关注的场景化健身模式,李雪说:“场景化健身模式因简单、经济、省时、高效,非常适合工作繁忙、时间紧张的年轻人、上班族、学生等。疫情过后,会成为主流运动模式之一。因此,只要养成运动健身的习惯,人们就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多种健身方式。在条件有限的时候可以‘原地锻炼’,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选择去健身房或者户外进行锻炼。总之,运动健身一定要先革新观念。”
李雪认为:“场景化的健身方式要想继续发展,首先需要人们学习科学健身的理论知识、需要更加专业的指导。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或鼓励,高校、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单位,要定期提供公益讲座、免费在线课堂等,让广大群众有机会学习科学健身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自我锻炼,预防运动损伤。”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学院长期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四川省内多个区市县,针对各类人群开展“运动健康”主题讲座。同时,体育科学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和仪器设备厂商也展开深度合作,研发更加智能化,如可视化、可监测等,以及更加轻巧便利的健身设备和器械,方便群众了解自身的健身状态。
李雪表示,高校运动科学相关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高地,需要加强技术引领、科学指导和公益服务。一方面要利用高校的大体育学学科优势,充分与市场相结合,在运动科学基础理论、健身方法、体育产业、体育人文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利用高校人才培养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健身相关专业人才。同时利用高校的科研高地,研发更加智能、安全、有效的健身器械和各种监测仪器、设备等,推动健身行业向智能化、高科技、大数据方向发展。
科学健身更受重视 健身健康需要深度融合
“这次疫情让大家开始真正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网上不少运动小程序和APP成为居家健身的好帮手。但是随着健身热潮的出现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是应该根据爱好还是能力?”谈及此次疫情带来的健身新变化和新挑战,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促进研究中心教授郭建军这样表示。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疫情面前我们不知道什么运动最适合我们维持身体健康,提高抗击病毒的能力,因此现在大家也越来越重视科学在身体健康和健身中的重要性。就像营养学可以作为指导,帮助你选择食物来有效地改善免疫力一样。”
而这,离不开健身与健康的深度融合。郭建军指出:“不少人存在误区,认为体育负责健康,医学负责治疗。但其实不然,体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家健康,以健康为目的来运动,而不是只负责健康人。像体育有太极、八段锦、瑜伽等运动方案,医学有免疫功能等评价体系。如果把两者相结合,从医疗看体育,重新发现体育,从体育看医疗,重新认识疾病,用医学来评估哪些运动方式适合哪些人群,这样才能防止片面地认识运动与健康、与疾病防控的关系。”在他看来,生命健康就像是一个“木桶”,运动、营养、医学等都是组成木桶的木板,不需要强调运动有多么重要,但是如果任何一块木板过短或过窄都会承接不住生命健康的“木桶”。
郭建军认为,虽然疫情期间居家健身掀起热潮,但“很多人在家其实不知道自己该练什么,不清楚什么运动对自己有好处、什么运动会造成自己的身体损伤,也不知道什么运动强度适合自己。不运动免疫力会下降、运动过度免疫力也会下降,但是这个‘度’人人不同,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衡量标准,因此不能用一个方法去指导所有的人,需要科学的个体化的运动指导。”郭建军特别提到了青少年人群,“现在的青少年尽管平时在学校上体育课,但是在家也不知道什么运动适合自己。学校教了很多内容,比如篮球、足球、田径、游泳等,但是这些对场地都有一定限制,也只是我们掌握的一项运动技能。”
因此他认为在推广科学健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转变思维,加强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加强科学运动素养的学习和培养,要让大家知道为了健康应该如何运动,要把原来‘运动促进健康’升格为‘健康离不开运动’。”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知识
后疫情时代 全民健身将迎来什么新变化?
中康CMH重磅发布:疫情后时代国民健康趋势洞察报告
新时代倡导新健康理念 长轻瘦身致力普惠全民健康
北京、河北等地或迎来疫情“拐点”!大数据统计真的准吗
聚焦后疫情时代出行健康:人居环境与健康汽车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2023年中国健身器材市场现状分析:在国家全民健身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行业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图]
【全民健身】“全民健身‘益’起来,健康你我动起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广泛开展
生育后女性身体变化及产后恢复全攻略
科技+健身=智能运动时代!AEKE品牌引领全民健身革命!
健康旅游迎来黄金时代 内容丰富体验多样
网址: 后疫情时代 全民健身将迎来什么新变化?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8545.html
推荐资讯
- 1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4556
- 2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57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47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92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98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60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9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25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23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