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认识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下)

认识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下)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6日 05:40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了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人格是终生发展的,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埃里克森告诉大家,每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我们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可能会提供自我反思的依据。

五、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

自他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淡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自己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然而,这个阶段自身应当看作是一个寻找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埃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他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青年人和成年期的间隔。

埃里克森把消极同一性解释为:“是一种违背意愿地建立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向个人呈现出所有最厌恶的,最危险的,然而也许是最真实的各种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

在埃里克森看来,角色混乱和消极的同一性可以解释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如果儿童感到环境试图把他个人的同一性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地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进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使忠诚得到持久和保证的能力,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体系的各种矛盾。”

前面四个阶段为儿童提供了形成“同一性’的“材料”。在这个阶段,个人必须同化这些材料。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与成年期的开始。从这时起,生活是对自他同一性的彻底表现。既然个人“知道他或她是什么人”,生活的任务就是引导“那个人”完满地渡过人生的其余阶段。

六、成年早期(18-30岁): 亲密和孤独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一种充满爱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赞同意这个定义,但是他指出,唯有具备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敢于涉足与另一个人相爱的情河之中。青年人是在寻求和保持同一性的过程中生成的,他们热切和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并将逐步具备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也就是说,具备了成为协会会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的道德力量的能力,即使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让步。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

埃里克森列举出为了有益于个人与社会而应当发展怎样一种亲密关系:

1 感情共鸣的情绪体验

2一个值得爱的伴侣

3异性

4能够并乐意与他分享相互的信任

5能够并乐意与他共同严格遵守:

a工作周期

b生殖周期

c娱乐周期

6应使后代在所有发展阶段安全满意地发展。

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们就会形成爱的美德。

七、成年中期(30-60岁): 繁衍和停滞

这一阶段的冲突体现在繁衍后代与止步不前的矛盾,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的思想习惯。

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

所以,繁殖在建立和指导下一代中是头等要事,虽然有些人由于不幸,由于其它方面特殊的和真正的天赋,而不能运用这个内驱力来为子孙后代造福。

埃里克森把关心定义为“是一种对由爱,必然或偶然所造成结果的扩大了的关心,它消除了那种由不可推卸的义务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八、成年后期(60岁之后):完善无憾和悲观绝望

最后一个阶段是自他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埃里克森把“自他完整”定义为: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事物和人们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形影相随的胜利和失望,顺应其他事物的创造者,或者说顺应各种产品和思想的创造者——只有在这种人身上,这七个阶段的果实方能日臻成熟。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像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

这八个阶段不但依次相互关联,而且第八个阶段还直接与第一个阶段相联系。换言之,这八个阶段以一种循环的形式相互联系。例如,成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儿童的信任感。埃里克森相信,“用这种说法——如果儿童的长辈足以不惧怕死亡,那么这些健康的儿童也不会惧怕生活。”来进一步解释成人的完整与儿童之间的信任感似乎是可能的。

如果个人获得的自他完整胜过失望,那他或她就以智慧的美德为一生的特征,埃里克森把智慧定义为“以对人生本身超然的关心,来面对死亡本身。” 

以上就是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全部内容,之后还会继续分享其他心理学家的理论观点。如果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欢迎拨打珠海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服务热线:0756-2277525。

相关知识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的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特点论文
心理健康:内在平衡的关键在哪里?
儿童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ppt
宝宝生长发育几个阶段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如何建立积极自我形象?

网址: 认识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下)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305798.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