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胎动:胎儿健康晴雨表

胎动:胎儿健康晴雨表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3日 01:26

  受访专家/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 张秀枝

  每一次的胎动,不光是准妈妈与胎宝宝之间的“对话”,也是准妈妈日常了解胎宝宝健康的主要途径。然而,调查发现,不少准妈妈并不太了解胎动的规律,也不知道如何监测胎动,甚至发生胎动异常也全然不知,以致酿成恶果。

  案例:准妈妈欣欣怀孕40周了,心里充满了即将为人母的喜悦。她按预约到医院产检,谁知医生竟听不到胎心音。医生立即为她做B超检查,提示胎死宫内,不得不引产。胎儿、胎盘排出后,发现脐带胎盘端盘旋扭转且苍白。医生判断胎儿死亡可能系由脐带扭转变细引起胎儿循环障碍、缺氧造成的。追问病史,欣欣几天前已有胎动减少的情况,来产检的前一天胎动已消失,但欣欣并没在意,以致酿成悲剧。

  Q1

  为何要监测胎动?

  孕妇不可能每天到医院听胎心、做B超,那么,自我监测胎动是准妈妈日常了解胎宝宝在宫内安危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胎儿的脑组织、脑神经对缺氧最敏感,一旦缺氧首先损害胎儿的脑组织、脑神经,其后果可能导致出生后智力低下、脑瘫甚至胎死宫内。而胎儿在妈妈的体内缺氧有什么表现呢?胎儿缺氧首先出现的情况就是胎动异常,包括胎动频繁、减少甚至消失。所以,胎动是监测胎儿是否缺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了解胎儿宫内安危的重要临床指标。

  Q2

  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胎动?

  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张秀枝说,胎动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的躯体活动,可能是局部性的运动,如呼吸、张嘴、手掌开合等,也可能是全身的运动,如翻滚、四肢伸展等。正常健康的胎动,是胎儿在孕妇体内健康成长的标志。事实上,在胎儿形成之初,胎动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因为胎儿还太小,再加上有羊水的阻隔,孕妇是无法感觉到胎动的,只有通过B超才能看见胎儿的细微活动。

  准妈妈大多会在孕16-20周感觉到第一次胎动,具体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准妈妈可能稍早,在妊娠14周或15周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第一次胎动,有的可能稍晚一些,在20周左右感觉到第一次胎动,这都是正常的。

  准妈妈刚开始感觉到的胎动若有若无,像是蝴蝶在扇动翅膀似的。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宝宝的胎动变得越来越有劲,也越来越有规律了。随着宝宝的发育,准妈妈会感觉到宝宝胎动时的“拳打脚踢”,胎动的幅度也会变得越来越有力。

  Q3

  胎动有什么规律?

  张秀枝主任介绍,胎动的次数并非恒定不变,妊娠16-20周准妈妈开始感觉到胎动,妊娠32-34周是胎动活跃期,妊娠38周后逐渐减少。胎动在每一天也有其规律:上午8-12点胎动均匀,下午2-3点胎动减少,晚上8-11点又增加,睡眠后又减少。

  胎动正常:胎儿12小时的胎动次数为30~40次以上,一般可在30-100之间。

  胎动异常:胎儿12小时胎动少于20次,提示胎儿异常。

  缺氧:若胎动12小时少于10次,则表明胎儿宫内缺氧;如果一段时间内胎动超过正常次数,胎动频繁,或胎动强烈、持续不停,或是胎动变得十分微弱,都是不祥的预兆,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Q4

  怎么数胎动?

  正常情况下,胎儿12小时的胎动次数一般可在30-100之间。准妈妈从孕28周开始监测胎动数。可以在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记录1小时的胎动,再把这三次记录的胎动次数的总和乘以4,则推算出12小时的胎动数。

  例如,早上8-9点胎动4次,下午1-2点胎动3次,晚上8-9点胎动4次,则该孕妇12小时的胎动数为——

  (4+3+4)×4=44(次)

  数胎动前先排尿,数胎动时要求环境安静、心情平稳,取半卧位或坐位,在餐后1小时进行。一般建议在上午8-9点、下午1-2点、晚上8-9点数胎动。

  Tips

  小心异常胎动

  胎动异常有两种,一种为胎动急剧型——胎动突然频繁、剧烈,多半是脐带受压、胎盘早剥引起,若胎动急剧后随之出现胎动停止,提示有可能胎死宫内。另一种为胎动减少型——多因妊娠期高血压、过期妊娠、胎儿生长受限等所致胎盘功能不全,使胎儿处于较长期的慢性缺氧,从而导致胎动减弱、次数减少。

  准妈妈若发现胎动异常,务必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确定为胎儿窘迫(缺氧)则及时进行治疗,往往可使胎儿转危为安,免除不幸的发生。文/羊城晚报记者 胡菁 通讯员 曾妍芳

相关知识

胎动是胎儿健康的晴雨表
胎动监测:了解胎儿性格和状态
奇妙胎教促进胎儿身心健康
针对胎儿血型进行健康胎教(1)
针对胎儿血型进行健康胎教(2)
胎教音乐(有助于胎儿健康成长的音乐)
推荐三种胎教方法让胎儿更健康
监测胎宝宝健康 ,看荐教你数胎动更靠谱
如何与胎儿互动 孕妈与胎儿对话的5种方法
胎动==================...

网址: 胎动:胎儿健康晴雨表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30740.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