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后:接种疫苗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宝宝2岁前需要接种完成18~21剂次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如果加上自费疫苗,将达到30剂次左右,1岁以内宝宝的家长大约平均每2周就要带宝宝去接种一次疫苗。例如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2岁:查一查贫血
儿童的营养早期主要来自母乳,随着日渐长大,从母乳中摄入的铁质逐渐减少,贫血的发生率就会增高。统计显示,儿童贫血一般高发于6~18月龄间,尤其是12月龄时呈最高峰。改善儿童贫血,2岁前最关键。一般而言,动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要高于植物性食物。
3岁:开始分房睡
孩子三岁后就可考虑分房睡,太早太晚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宝宝独立睡觉,可以说是精神上的断奶,家长要坚持循循善诱的原则。可以先从分床睡开始,逐步过渡到分房睡。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床上用品,如钟爱的小枕头、小玩偶等,给孩子营造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
5岁:开始学写字
一般来说,不建议让孩子在5岁以前就学习写字。因为在5岁前,孩子的小肌肉发育还不健全,这时盲目地让孩子握笔,会使他的手部发育产生变形。而且,他的骨骼也不能负荷,手部力量也不够,握笔姿势就会不正确。一旦养成这种不良习惯,将会很难纠正。
6岁:不要胖起来
孩子长大后是否继续肥胖,六岁是个分水岭。研究发现,如果6岁时肥胖,1/3的概率会变成成人肥胖,而9岁时这个概率会达到50%。减体重,儿童每天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多吃含益生菌的蔬菜,如大葱、洋葱、韭菜、蒜等。
8~9岁:量身高查生长发育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阴怀清提醒,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如果突然加速生长,比同龄、同性别的小朋友高出1/3头或超出6~7厘米以上,这样的孩子往往有过早发育的问题,需要及时就医。
12岁:整牙好时机
一般来说,口腔正畸治疗的最佳时机是12岁左右,此时牙齿替换已经完成,矫治效果较好,疗程相对较短。但某些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儿童可能需要在更小的年龄接受治疗,需要让专业医师进行评估,确定具体的矫正年龄。成年人也可以接受正畸治疗,但某些矫治效果不理想。
18岁:远离垃圾食品
研究表明,青春期少女大量摄入垃圾食品可能使患乳腺癌的风险增高,增加的脂肪使她们容易更早地受到乳腺癌的侵袭。研究显示,这与脂肪摄入量有关,而与是否超重无关。青春期摄取高脂肪食物与癌细胞发展速度之间有密切联系。
30岁:测一次胆固醇
30多岁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的胆固醇水平进行至少一次的筛查。如果在这个年龄段胆固醇水平较高,就应该首先通过体育锻炼和食用有益于心脏健康的饮食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35岁:定期测血压
定期测血压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也要定期测血压。35岁以上的人,如果经常有胸闷头晕、睡眠不好、心慌等症状,应该定期测量血压,而且间隔不宜太长,最好两个月就测一次。而即使没有症状,35岁以上的人也应该一年至少测一次血压。
40岁:查查胃
现在胃病呈现年轻化及上升的趋势,主要是一些生活无规律、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除了注意健康生活方式(按时进餐、少吃多餐、吃慢一点、不抽烟酗酒、不熬夜等)以外,40岁以上人群应做一次胃镜检查,如果没什么大问题,每隔5年再做一次胃镜。
45岁:做肺癌筛查
目前,不吸烟者的肺癌逐渐增多,环境、饮食、遗传因素都与肺癌有关。过了45岁,无论男女,建议去医院做低剂量螺旋CT项目进行筛查,尤其是有恶性肿瘤或肺癌家族史、吸烟达到30包/年以上、被动吸烟、慢性肺病、职业暴露者(厨师、矿工)等人群。
50岁:经常活动肩
很多中年人的肩部都不怎么强健,易损伤的情况挺常见。如果你觉得经常抬不起胳膊,没劲,也不能向后伸,就应该注意了。给这类人群送一招,平时不妨多做做梳头和肩部拉伸的动作,或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
55岁:以后少开车
一项调查表明,55岁以上人群驾驶机动车事故发生率高。这可能与视力下降、遇到紧急情况时反应速度下降、体力下降、驾驶时容易疲劳等原因有关,提醒55岁后最好少开车。
60岁:查查肾功能
大多肾脏病在早期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有近一半患者发现已是尿毒症,只能靠透析过下半生。定期查体是早期发现肾脏病的最佳方法,特别是60岁以上老人要提高警惕。肾脏方面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血压、尿常规、肾功能及肾脏B超检查四项。
65岁:注意记忆力
临床发现,70~75岁是轻度认知损害的迅速上升期,80岁就到顶峰了。因此,医生建议65岁以上的老人都应该去记忆门诊做个筛查,这样就能在早早期发现是否有轻度认知损害和老年痴呆的风险。
70岁:别吃得太素
说起长寿秘诀,我们常听到的是“少吃肉、多吃素”等养生之道。确实,吃得越油腻,血管堵塞的概率就越高。但是,饮食清淡绝不等于不沾荤腥。老年人尤其是超过70岁的老人饮食过于寡淡,不仅容易营养不良,甚至会导致老年痴呆,甚至让死亡风险倍增。
115岁:人类寿命的自然极限
来源丨健康时报、科普中国
中国人过年打麻将,竟然隐含了那么多秘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