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一直以来都是令学校、老师、家长头疼的一个问题。可是,“早恋”真的是属于麻烦吗?其实不然。如何让“早恋”由所谓的“危机”变“机遇”,这就需要教育者的智慧了……
郑小博
这是郑小博第1245篇原创作品
读万玮《没谈过恋爱的孩子长不大》有感。在文章中,万玮老师说过,“早恋”一词大约是中国人的发明吧,西方人是不大有早恋一说的。然后举了两个美国家庭的父母支持十几岁的孩子和异性交往的例子,并引用了一位美国母亲的话“一个孩子如果被别人甩过,又甩过别人,情感上多半就成熟了。这个时候让他独立生活,父母亲绝对可以放心了。”
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文学作品中,早恋很美好;在教育中,早恋就很让人头疼了。国人普遍保守、含蓄,对孩子的“性教育”严重缺失,羞于和孩子谈论这方面的话题,你避而不谈,无疑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反对早恋,希望孩子一心一意学习,这是第一种态度。控制早恋,最好使其能促进学习,这是第二种态度。两种态度其实都很功利,目标指向都是学习。如果目标指向变为孩子的成长,就会有第三种态度:理性看待孩子的早恋,将其视为“早练”。
“早练”一说来自著名的性教育专家陈一筠。陈一筠认为:现在的孩子性成熟较早,在成年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性待业期”。在此期间,有一些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其实对孩子今后的婚姻生活大有帮助。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普遍觉得“早恋”是洪水猛兽,必须“堵”,必须扼杀在萌芽状态的摇篮里。其实,对异性欣赏、爱慕或感兴趣,对异性怀有好奇,这事挺正常的。不管是喜欢异性的仪表、专长或是品行,亦或是被异性的优点和长处所吸引,这都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到了青春期,性的发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及问题,使少男少女心理压力相对增大过速。异性兴趣、异性交往、繁重的学习任务等也给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负担,有时候还成为主要矛盾。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男孩和女孩,都会很拘谨,这只是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会认识异性的最初的学习阶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开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闹闹,简单的问答,还可以是以班级活动为主题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交流,达到对异性的了解。
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关于“性健康”的概念:“性的身体层面、情感层面、智力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完整结合,从而积极地丰富人格,促进沟通和增进爱。”如果当代男女的性健康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两性交往、和谐、合作,两性建立某种长久的关系即婚姻,还会有今天这样多的问题吗?可以说性健康是婚姻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美满的要素。
狭义上说,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性教育,要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发育的生理规律,青春体貌的变化,性欲望、性吸引、性冲动和性宣泄的生理与心理现象,性的安全健康和身心保护的知识,还要讲预防意外怀孕、预防性病、艾滋病、反对滥用毒品等知识。
从广义上说,青春期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它还应当传授性的价值观念、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责任,性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性暴力等知识;教导人际交往特别是两性交往的知识与技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择偶、婚姻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社会化、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两性尊重与平等的基本概念。
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什么是两性之间健康而文明的关系,培养自尊感和自信心,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任。家庭应成为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成为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和主要的老师;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接受社会的主流性价值观,并将价值观视为孩子健康成长过程的重要部分。鼓励孩子与父母、老师或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讨论性问题,这对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但要注意避免孩子受不健康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泛滥及一些传播媒介的误导,倡导“绿色上网”,开展以家庭为主、学校为辅的“性教育”。
万玮老师在文章的最后说:“当然,和西方人相比,东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要显得含蓄一些,在公开场合有亲昵行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并不被广泛接受,这是我们需要跟孩子说明的。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在尊重学生异性交往自由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规则。如:在公共场所不可以有亲昵行为,不能在校园里成双入对等等。毕竟,学校不能成为学生谈情说爱的场所,这是底线。”
还要引导学生不要瞎起哄,不要低级趣味。“早恋并不是问题,如果我们将之视为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反之,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不越权,不篡权,尊重孩子的想法,恪守自己的参谋身份,早恋可能带来的所有不良结果便根本不会发生。”
作者简介
徐娜,博客名:徐徐修行,郑州教育博客博友,中牟县韩寺镇瓦灰郭社区小学教师。80后,毕业于郑师的中师生。信奉“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深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践行“大语文观”,喜欢人文课堂。人生是一场修行,做教师也一样。希望我们都能战胜惰性,静守初心,不负芳华,徐徐修行。
郑小博的文章来源:
这里的每篇文章都选自于郑州教育博客官方网站,是郑州教育人的原创作品。您可登录郑州教育博客官网(http://blog.zzedu.net.cn
值班编辑:高山流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