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湖南省科技厅办公室、新闻中心与发明与创新杂志社联办,强力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创新引领看湖南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讲述科技创新湖南故事,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为早日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贡献力量。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创新为民,向幸福进发——湖南科技交出温情民生答卷》(二)蓄内功、借外力:以“大”平台托起“大”幸福。
蓄内功、借外力:以“大”平台托起“大”幸福
2017年之前,或许没有人会想到,听起来“高大上”的“大数据中心”竟然会选择在资兴市落脚。然而,自东江湖大数据中心正式运行以来,其PUE值(电能使用效率值)始终保持在1.16以下,最低值达到1.05,是全球领先、全国最绿色节能的示范云数据中心。
2019年4月的一天,正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17岁少年刘梓宣(化名)没想到,自己会通过一台移动的显示器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李霞教授面对面交流。就在这一问一答间,小刘的病因渐渐明朗,诊治方案也在李霞和当地医院医生讨论的过程中完善起来。
创新,可以让“想不到”变为“看得到”。而汇聚创新资源,基地平台是“强磁场”。在湖南,一大批民生科技领域的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有力地托举起三湘人民的“大幸福”。
“转型+绿色”的创新示范:
看一座城市如何护卫碧水
湖南省资兴市,顾名思义,这是一座因资源而兴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资兴煤炭年产量达340万吨,生产能力和产量规模达到峰值,资兴成为湖南省重点能源基地。
然而,随着多年来高强度的开采,资兴的煤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外,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不高、污染性较大的资源经济型产业特征,也形成了对其他产业的“挤出效应”,逐渐暴露出传统发展模式之“危”。
转型是唯一的出路!1995年,已经看到传统产业呈现衰减之势的资兴开始主动探索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工作,并于1996年被评为湖南省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99年又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008年,对资兴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资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也是这一年,资兴成为全国13个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之一。
变“黑色经济”为“绿色经济”,资兴在转型路上走得异常坚定。
资兴不仅有煤,还有烟波浩渺的一湖碧水。人间天上一湖水,万千景象在其中。诗句中令人心醉的美景指的就是资兴的东江湖。
如何做好水文章?如何走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保护和利用这一湖好水是重中之重。
20世纪90年代,网箱养鱼成就了东江湖周边渔民的致富路。但大规模的网箱养殖对东江湖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统计数据显示,高峰时,东江湖共有网箱万余口,面积25万余平方米,占东江湖总面积的2%。大量投放饲料、防治鱼病的药物,粪便等排泄物,渔用船只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水质。
保护东江湖水资源不受污染成为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头等大事。2002年,《湖南省东江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使得东江湖成为全国首个受专门立法保护的大型水库。
2011年,资兴市开始实施东江湖网箱养殖退水上岸工程。多年来,东江湖网箱退水上岸24.9万平方米,2017年以来拆除非法网箱面积近9万平方米。
网箱上岸了,渔民的生计怎么办?“我们一方面做好渔业增殖放流管理和苗种繁育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实现以鱼净水、以鱼护水的目的。”资兴市水产良种场(下称“良种场”)场长王华雄介绍,自2010年东江湖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实施以来,良种场向东江湖投放了适当比例的鳙鱼、鲢鱼、草鱼等“净水鱼类”受精卵,每年分春片鱼种、夏花鱼苗、冬片鱼种和银鱼受精卵补充投放四批次进行。它们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有机碎屑为食,起到降低湖水中的氮磷含量、净化水质的作用。
良种场在渔业增殖流放亲本保种和苗种繁育方面已经有了30多年的技术积淀。此外,其还积极引智借力,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良种场副场长刘志辉介绍,自2016年良种场和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共建湖南省东江湖渔业可持续发展院士工作站,引进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后,科学家们持续开展了对东江湖渔业的资源调查,为三角鲂、翘嘴红鲌、鳙鱼、鲢鱼、鲫鱼的规范利用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引进了桂建芳院士科研团队的成果——异育银鲫‘中科三号’和‘中科五号’,这些新品种因具有生长快、体色好、抗病性强的特点而具有很好的市场接受度,是非常适宜推广养殖的品种。”
良种场技术人员正在做异育银鲫“中科5号”亲鱼鉴别培训。
有了院士工作站提供技术支撑,良种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2018年建成投产的苗种繁育基地,可年产各类良种鱼苗8亿尾,苗种繁育和生产能力提升30%以上。”王华雄介绍道。
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引进上,良种场也下足了功夫。“我们已经开始探索受控式流水槽养殖模式,并准备于明年开始推广示范。”对于未来,王华雄早已做好规划。
受控式流水槽养殖模式,用刘志辉的话来说,就是让鱼“智慧地在跑道里逆流而上”。这种模式是指在池塘里放置若干流水槽,通过机械造流,在整个池塘里形成环形水流,水流流经水槽,形成“跑道”。“这样能在‘跑道’内对水产品进行集中喂养,又能利用水流将排泄物集中处理,还能通过智能测控系统实现水质监测、氧限控制、投药管理等养殖全过程,养鱼户只要通过手机App就能一键操作。”刘志辉形容通过这种模式养出的鱼为“健美鱼”,“它们每天‘逆流跑步’,身材健美、肉质紧实鲜嫩,不仅经济前景非常可观,水生态修复效益也会大大提高。”
护好一湖秀水,激活好水力量。资兴还用东江湖的水,改写了湖南不适合发展大数据的历史。
在工信部公布的大数据中心机房区域布局中,地处副热带高压控制区的华南、华中地区其实是不适合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沙漠”地带。
究其原因,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硬件是大数据中心,其运行能耗极高。其中,使用电力驱动散热的设备冷却系统能耗,占到了机房总能耗的30%~50%。“降低散热能耗和实现高效散热,是制约大数据发展的世界性难题。”资兴市科工局信息化办主任李春解释,今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规定,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PUE值要低于1.4,但中南地区数据中心的平均PUE值在2.0以上。
在破解节能高效散热难题过程中,自然冷源成为业内首选。东江湖蓄水量81亿立方米,从湖底流出的冷水,年径流量达15亿立方米,水量充足稳定,水质达饮用水Ⅰ类标准,水温常年保持在5℃~13℃,正是理想的冷源。这也让资兴有了发展大数据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7年6月23日,资兴市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被批准成为湖南省大数据产业园,6月26日,首家入园的东江湖大数据中心(下称“大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建成运营,首批3000个机架建成投入运营,金鹰卡通、淘宝、腾讯、云巢科技等十余家企业进驻大数据中心。
东江湖大数据中心。
在数据中心的运营过程中,确保数据安全是第一要务。“你和朋友一起玩手游,突然你们的游戏都卡住了,不一定是手机的问题,也许是做游戏加速业务公司的服务器断电了。”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李志红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数据中心一旦断电中断运行后的损失,“数据中心每宕机一次,造成的损失赔偿平均价格高达240万美元。”
为确保大数据中心设备不中断运行,长沙麦融高科董事长、首席专家廖曙光为项目设计了蓄电池组和柴油机发电两套电力备用系统,准备了湖水直供和集中式冷冻水两套制冷系统,确保在停电、停水瞬时启动备用设施。
“IT设备需要冷水散热降温,但也最需要防水。”因此,项目实施团队选取12℃水温点取水,将航空航天的热管技术“移植”到数据中心,利用微通道热管的高效潜热换热进行机柜冷却,实现常年无动力运行,无冷冻水进入机房,做到高效、节能、安全三不误。
此外,湖水经换热器制取冷冻水为服务器降温,换热后的湖水经密闭管道排放至东江湖下游,全程对湖水水质无影响。
同时,大数据中心整体可用性达到99.99%,还有智能管理系统、消防安全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安全访问系统及网络运维团队全天候值班等多重保障,数据安全能得到充分保障。
“近两年来,大数据中心PUE值保持在1.16以下,相比长沙、广州等地的数据中心采用电力空调制冷,项目一年可节约用电2.6亿度,相当于年节约标煤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7万吨。而且我们把节约下来的电费让利给企业,佣金费用大大低于广东、贵州的大数据中心。”李春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而正是由于大数据中心的节能、安全,其获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增强级(A级)数据中心认证,成为了湖南省灾备数据中心,并被纳入全国首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
2019年5月,国务院同意郴州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目前,湖南省已经把东江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资兴,这座因水而活,因绿色发展而转型腾飞的城市必将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中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用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同时,湖南省也在进一步完善全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载体,除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外,还构建了8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39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实验体系。实验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做出了大量有益尝试,如郴州永兴的“循环经济”、长沙望城区的“特色小城镇”、株洲石峰区的“绿色转型”等,在全国形成了较大影响力。
“研究+转化”的服务样本:
看一个中心如何护佑生命
“针对病人的情况,我认为要注意其是否存在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建议请血液科、皮肤科的专家会诊。”
“建议再次完善病人的用药史和病史,确认其是否存在先天性问题,必要时需要做基因检测分析。”
“从内分泌的角度分析,我更倾向于是一种外源性的刺激因素在起作用,建议请病人多留一段时间,对其进行严密观察。”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下称“湘雅二医院”)内科楼代谢内分泌科的教学会议室里,一场针对疑难病例的会诊正在进行。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的谢忠建教授、周后德教授、戴如春教授、刘石平教授等专家悉数到场,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而这次会诊正被同步“直播”至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10多家成员单位的可实时床旁会诊的移动式“远程病房”平台系统(下称“‘远程病房’平台”)上。
“如果成员单位医务人员有疑问,可以随时通过平台以视频通话的形式与我们进行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后德介绍,“远程病房”平台是由研究中心和中迈科技合作研发的一套以电子病历共享为基础,以落实代谢性疾病指南和临床路径为目标的技术方案。
刘梓宣正是该平台的受益者。小刘去年突然食欲大增,脸上、颈部和背部都长了痤疮,颈部还长了黑棘皮,性格暴躁,睡眠欠佳,体重增加了约30斤,在深圳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反复就诊后也未能明确查明病因。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时,医生告诉他,“远程病房”平台可以实现“远程查房”,小刘决定试一试。而李霞教授通过与小刘进行视频沟通、问诊,结合检查结果,确诊为极度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对症治疗后,小刘的各种症状明显好转,近期已逐渐恢复至正常生活状态。
“远程查房”让医者和病人的空间距离变得不再重要。“这改变了原来‘上强下弱’导致的基层看病难、基层医院留不住病人的现象,让部分原来需要转诊的病人留了下来。”周后德表示,该平台也打破了医生只能在上班时间、在医院看病的限制,“通过手机App或者平板电脑连接‘远程病房’平台,我们在出差的路上都可以面对面和患者沟通,为他们诊疗。”
周后德正在进行“远程查房”,与病人“面对面”交流。
在湘雅二医院院长、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广教授看来,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一亿人次,而糖尿病的管理主要是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主,而在基层,有九成糖尿病未合理治疗。远程会诊、查房、远程教学的常态化,不仅可以促进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基层医学临床水平提升,真正实现医疗优质资源共享,还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它开创了我国医联体协同和慢病综合管理的智能新模式,让代谢性疾病的全国同质化诊疗成为可能。”
而无论是“远程病房”平台的建立,还是新模式的运行、同质化诊疗的开展,其基础都源于研究中心自2013年成立开始,一直不断发展完善的协同创新与协作医疗系统。
不同于过去以“单打独斗”为主和“临时性组建团队”的方式,研究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7家核心成员单位和400余家网络成员的协同研究团队。“我们以协同研究网络为依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大数据技术,建立了以代谢内分泌专科电子病历系统、随机系统、干预随访系统为基础的病例信息库,以及与之对接的标准化生物样本库。”周后德表示,正是有了高质量的生物样本库以及结构化的病例信息库,不仅让“远程病房”平台有了海量的数据支撑,更消除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巨大鸿沟”。
以药物研发为例。临床试验是新药创制中一段很长的旅程。以前,医院往往要先发布病人招募公告,然后还要完成设计研究方案、设计病例系统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现在,我们只要设计筛选模型,就能在病例信息库中快速实现病人的自动筛选。”周后德介绍说,“我们只要点点鼠标,就从系统中迅速找到符合条件的病人,接着只要逐一联系他们,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后,就可以快速进行分组干预等研究,大大加快了新药研究进程。”
而得益于协同创新与协作医疗系统的不断完善,研究中心将其科研成果迅速地推广开来。
2015年,湘雅二医院建立1型糖尿病综合管理门诊,成为全国10家首批试点医院之一。“这是一个以教育为基础的综合门诊,属于预约式就诊,由糖尿病专科、眼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心理医学中心、糖尿病教育6个科室专家进行专业指导,为患者提供关于自我管理的知识。”周后德解释,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急且极易导致严重并发症,患者需终身注射胰岛素。一旦得病,患者和家属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我们一方面指导患者从饮食、运动等方面科学地控制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另一方面从精神上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建立生活信心,直面这场和糖尿病的‘持久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致残致死率。”
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到2019年,1型糖尿病综合管理门诊共接诊患者3000余人次,且已将1型糖尿病综合管理门诊方案和经验推广到了湖南省14个市州的100家基层医院和全国47家1型糖尿病分盟医院,目前共服务人数1464例,效果良好。
在湖南省打造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的征程中,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在尽全力完成其高能级创新平台的使命。而湖南,已经构建形成了由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4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33个临床医疗示范基地组成的覆盖全省的临床医学协同研究网络,为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汇聚了重要力量。
为支持临床医学研究创新,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健康福利,湖南省科技厅不仅率先在全国探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还在汇聚创新资源,解决重大民生问题上,利用各类创新平台,扎实开展重大疾病协同创新工程。如2016年的省科技重大专项“心脑血管疾病协同创新工程”由中南大学牵头实施,目前已经建立覆盖全省的高血压防治网络,有力解决了基层群众看慢病难的问题;2018年省科技重大专项“人脑重大神经变性疾病和神经发育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及应用”以神经变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和神经发育疾病(主要是孤独症)为对象,利用遗传学和神经科学技术来探讨人脑功能调节和相应疾病的基础,发展早期分子诊断和早期干预技术,并实施临床转化和应用。
成果虽然显著,但为了人民幸福健康,为了社会的安宁,科技工作者们依然步履不停,奋斗不息。70年来,无数的科技工作者励精图治、创新求强,以人民幸福为己任,向着“科技改变生活”的目标砥砺前行。70年来,一件件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改变,不断诠释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真谛。
未来不远,未来已来。
湖南科技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把民生红利落到实处,让民生保障延伸到未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