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循证医学研究范例6篇

循证医学研究范例6篇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6日 14:47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证医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证医学研究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1

临床见习是将医学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工作的过渡过程,是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临床医生的关键。循证医学注重医学教育中的能力培养,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培养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传统的心内科教学过程主要为记忆过程,学生接受现成知识、被动学习。心内科的病种繁多,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多,而且每种疾病都有其病因、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和药理治疗,这些知识体系对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非常重要。所以要求见习生认真复习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在讲解心衰时,重点讲述洋地黄的适应证、禁忌证,中毒的表现和处理,针对具体病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容易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培养阅读医学文献能力

循证医学要求掌握最新信息资料,在实践过程贯穿着慎重、准确、公正地根据当前获得的最好证据,结合临床经验,同时考虑患者的意愿,制定恰当的诊疗措施。而目前的教科书多沿用经典,往往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的验证,有时也会出现错误结论,如经典的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理论,近年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却提示其应用的不可靠性[2]。循证医学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将最新的医学研究结果用于临床实践[3]。带教前给出病例资料,然后布置文献,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理念,使他们逐渐学会归纳分析临床资料,分析和研究疾病的现象和本质,培养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临床思维,强调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最新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医疗水平。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循证医学;研究生培养;科学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12-02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它是国际临床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1]。随着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临床型研究生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思维模式的训练,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科学问题。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综述的写作,还应立足于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严谨的科研思维意识、系统的科研方法和综合的创新能力和素质。通过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实际科学问题,可使临床型研究生能有效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发现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再利用循证医学的重视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

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新入学的临床型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研究生入学后,要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重视知识结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如图书馆、校际资源等,学习掌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尤其加强循证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个人综合水平与能力。通过把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得最佳证据,从而深刻理解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科学性。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可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意识,为今后利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以循证医学思想拓展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临床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而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实践科学中决定临床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医生对疾病理性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来。临床思维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详实的临床资料、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质量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循证医学作为基于临床证据的医学,其本质是一种实践,是将医学研究产生的原始证据不断总结、提炼、整合,进行二次应用的过程。循证医学可以把临床思维的模式科学化、系统化,可以更好的为临床思维的创新提供动力。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医学生。一般认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临床型研究生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以及遵循循证医学研究的思维模式,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临床实践的精华与理论知识有机系统的掌握扎实并系统地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加以指导,同时尽可能多地参加各学科的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及术后总结等,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理解并掌握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拓思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循证医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临床型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性人才。因此,在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手段。通过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凝练出科学问题,运用循证医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分析汇总相关的解决科学问题的证据,并客观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通过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临床专业课知识组织研讨,归纳总结病例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思考。带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利用各种数据资源查询相关临床的研究证据,审慎、客观地寻找出最可信的证据,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通过利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临床型研究生经过系统科学的培养与训练,是未来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临床型研究生在科研选题时,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即要求其研究选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实践,并将科学训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通过培养研究生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不断在临床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手段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临床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思想与方法对待现有的医学理论,敢于质疑与挑战现有的学术观点,通过寻找各种科学证据,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问,提高科学思维与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思想为指导,发现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的能力

循证医学是利用新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是科学、系统的思维研究方法论。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是提升专业素质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除了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以外,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要经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找到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缺乏提出自己科学问题的能力,主要与知识面狭窄、阅读文献过少、不善于总结有关。通过大量调研阅读相关文献,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找到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写作能力

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所特有巨大精神财富,而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承载与传播。人类的医学知识具有传承性,科研论文的撰写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个案报道、病案分析、文献综述等,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总结与科研写作能力。因此,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在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以循证医学思想指导科研写作的全过程,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通过协助导师进行各项基金课题的撰写,根据导师提出的思路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知识凝炼,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循证医学是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临床水平的重要途径。利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并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临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应具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及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将循证医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教学以及临床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师和临床研究生中应进一步普及循证医学理念和知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树立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科学严谨的思维意识,从根本上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为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宽生.循证医学思想与临床研究生科研[J].循证医学,2003,3(1).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循证医学 中医药研究生;科研能力

1研究方法

1 .1 问题分解

采用循证医学标志性的PICOS5 要素分解本研究的研究问题。(1)P(participants,研究对象):江西中医药大学2016 和2017 级中医药专业研究生。(2)I(intervention,教改措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3)C(control,对照措施):传统教学法。(4)O(outcomes,结果评价指标):论文报告质量、成绩综合评定。(5)S(studydesign,研究设计):纵向对比研究。

1 .2 研究对象

教改班为选修循证医学课程的2017 级研究生,1 个班级共49 人。对照班为选修循证医学课程的2016 级研究生,1 个班级共33 人。教改班和对照班的师资力量完全相同,由3 名教师主讲,分别讲授循证医学概论和基本方法、文献检索与管理以及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方法3 个部分。

1 .3 教改实施步骤

(1)学生分组。由于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需团队配合,故将全班分为4 ~6 人为1 组,小组成员尽量为相同或相似专业。每组通过自荐或推选方式选出1 名组长,有一定科研经历、科研热情较强者优先。(2)项目拟定。研究生循证医学课程总共32 课时。首先通过9 个课时的理论授课,让学生熟悉、理解和夯实循证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各小组通过组内讨论拟定一个项目主题。项目拟定方式为学生自拟,教师协助确定。题目要求:① 研究问题有创新性;② 具备可行性,即预期工作量适中;③ 与中医药专业相关,最好与组内学生的研究方向相关。(3)项目实践。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核心实践环节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对应第10 ~32 课时理论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要求包括:① 学生在学习理论课前需预习授课内容,带着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听课并思考解决方案;②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深度剖析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项目实例《温针灸与其他针灸方法治疗原发性肥胖症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让学生逐步结合理论熟悉实践过程;③ 每次理论课后,学生开始进行当前课程内容对应的项目实践,由组长牵头,小组分工协作。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通过主动分析、组内讨论、组间协作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④ 每次课程设置10 ~20min提问时间,学生可提出实践过程中所遇问题,教师即时答疑解惑;⑤ 设立每周课后答疑时间,教师集中解答课堂上未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上述步骤随理论课程循环循序推进,直至完成论文撰写。(4)对照班教学方法。对照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在理论课程中穿插讲授相同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实例,并分组布置项目任务。但不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不要求学生随理论课程推进实践项目,学生一般在课程全部结束后完成项目。

1 .4 结果评价指标

(1)论文报告质量。用国际公认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规范PRISMA(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Analyses)评定项目论文的撰写质量。该清单包含27 个条目,去除2 个本研究不涉及的条目“计划书发表情况的报告”和“利益冲突的报告”后剩余25 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两方面进行评分:最低0 分,最高4 分,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论文报告质量越符合PRISMA规范要求,教学效果越好。(2)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依据个人负责部分的论文报告质量结合平时表现综合评定,满分为100 分:① 个人部分论文报告质量:本研究要求小组内每名学生均需主要负责项目中的一部分(如: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分析等,每个环节的实际评分根据难度系数加权),该部分相应的报告质量评分在综合评定中占比60%;② 平时表现:根据项目参与积极性和团队贡献,采用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在综合评定中占比40%。在该评定方法中,某篇论文整体报告质量高并不意味着组内某名学生的课程成绩一定好,反之亦然。

1 .5 统计分析

纵向对比分析教改班和对照班的PRISMA报告规范评价结果。本研究的结果评价指标均为数值型资料,故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组间差异采用均数差(meandifference,MD)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表示。采用亚组分析检验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学生(临床医学类vs非临床医学类)对成绩综合评定得分的影响。检验水准取α=0 .05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R3 .6 .0 。

2结果

2 .1 学生基本资料

本次教改实践历时2 年,教改班和对照班的每个小组均完成1 篇系统评价/meta论文的写作。教改班共49 人,其中男生24 人,女生25 人;临床专业19 人,非临床专业30 人。对照班33 人,其中男生15 人,女生18 人;临床专业12 人,非临床专业21 人。两班学生的性别(P=0 .754)和专业(P=0 .825)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好。

2 .2PRISMA报告质量得分

教改班和对照班分别完成了9 篇和8 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论文。根据PRISMA报告规范评价,两班论文报告质量总分分别为(58 .0 ±12 .7)分和(41 .1 ±7 .8)分。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论文报告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分项得分的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研究方法和讨论与结论两部分得分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与结论部分教改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结果部分得分绝对值高于对照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班标题与摘要部分得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3 成绩综合评定

综合考虑学生个人负责部分的论文报告质量和项目参与度进行成绩综合评定,教改班得分为(85 .6 ±5 .7)分,对照班为(81 .0 ±4 .1)分。两班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综合评定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教改班综合评定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亚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成绩综合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4

人性理论是荀子政治哲学的基础。荀子对人性怀有悲观的阴暗意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性恶》)他认为,人的天性本恶;后来之所以会有善的一面,只是人为所致。荀子对社会化、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治理的思考均根源于此。概念的辨析有助于澄清思想的深度差异,正如徐复观所说:“先哲的思想,是由他所使用的重要抽象名词表征出来的。因此,思想史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有关重要抽象名词的研究。”[2(]P11)荀子所谓“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加工或社会的改造,即“本始材朴”。从这个意义来讲,人性应不具有道德伦理价值,也就无所谓善与恶。但荀子为何又断定“人性恶”呢?在荀子看来,善恶的判分并不能从自然角度来观察,而应从社会组织的观点来看待,只有相对于社会组织而言才有善恶之别。凡是促成社会组织、维持社会秩序为善,反之为恶。正因为人本性恶,如果顺任人的自然本性,必然会导致悖乱不已,争端纷起。这样,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的治理是互不相容的。这就促使了他对人性中另一方面即社会性的思考。荀子的“性恶论”试图修正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存在着一个两难悖论:人性先天而善,如果保持这种逻辑一贯性,后天自然而善,就置圣王、礼义于无用之地,或即使有了圣王、礼义,对社会的治理也毫无用处;如果先天性善并不意味着后天就一定能善,不意味着在现实中自然而善,那又失去了这种逻辑一贯性。而荀子的“性恶论”弥补了这一缺憾,他断定先天“性恶”,并认为任其自然发展也是恶,而“善”完全是后天人为的结果。从“自然”的出发点到不加干预的自然结果来说,荀子的逻辑保持了先天自然性恶,后天自然而恶的一贯性。这样,对于孟子而言,人的善的过程,是从自然性到自然性的过程,现实之善是克服后天之恶而保持和恢复先天性善的过程;而荀子的人的善的过程,则是从自然性到社会性的过程,现实之善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克服先天之性恶而新生的过程。将人的从善的过程放在社会中度量是荀子政治哲学的特点所在。虽然荀子对人性充满了悲观,但他却很乐观地看待社会理想。他崇圣,且希望借此达到一个以合群明分、仁义、礼乐和王道为表征的理想社会。孟子曾明确地把“圣”界定为“人伦之至”。圣人与人同类,是人群中用义理武装起来的典范,且没有像基督教中上帝与人之间那种不可逾越的距离。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一致,他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圣人是圆满地实现了“人伦”的人,或者说是人伦的完满无缺的体现者。圣人依然是一般人升华而成,而不是天命的产物或天生而圣。在儒家的思想传统中有一种“圣人情结”,圣人理想与盛世理想是统一的。有圣人,就有盛世,在盛世也就意味着有圣人。在荀子时代,由于社会政治的极度混乱,个人对社会政治难有作为,致使圣人理想与盛世理想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断裂,个人只好选择自我完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但从大体上讲,荀子还是保守了“圣人情结”的统一结构(即一般所说的“内圣外王”),依靠君子、贤人和圣人等道德榜样来实行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荀子社会理想的核心就是推广仁义、德礼和王道,像孔子一样,他强烈希望建立一个道德理想国和王道国。我们知道,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天下”是不同的,荀子则凸显这种区分,“圣王”相应于“天下”,而“诸候”相应于“国家”,主张只有圣王才能担任举天下之重任,才能立为天下效法的普遍之道。天下可以从治一国开始,但只能通过王道才能最终取得。荀子相信,虽然人性恶,但通过礼乐的教化,通过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天下王道的社会理想指日可待。荀子的“圣人情结”中蕴含着一种对人高度期望的乐观主义,但是,一向主张人性恶的荀子却恰恰忽视了人性转易的难度。人与难以割舍的自然天性同生共息,又置身于纷繁混杂的社会环境,从圣只是一种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它需要性悟与提升,不可能依赖于某种外在的约束或某种具体行动而达成。荀子对人性移易难度的低估直接使他的崇王道、重德礼的社会理想陷入了空想。荀子持性恶论,却又对社会理想极其乐观。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荀子从悲观的人性论跨越到乐观的社会理想呢?其实,这主要源自于荀子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从“先天之恶”向“后天之善”转化的自信。这种转化实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荀子关于政治社会化、社会关系和社会治理等的思想中找到证据。

二、去性存伪的政治社会化思想

“性”对荀子而言,是一种人的自然的生物属性,如饥而择食,寒而取暖,劳而欲息,趋利避害等。这是一种人的本能行为,无所谓善恶。如果放纵人们任其本性无节制地自由发展,必然要导致社会的纷争和动乱,从而就要导向恶。这种人的自然性与社会秩序的不和谐,是荀子断言人性恶的根基所在。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可能与根据,它的实现有赖于后天的修为,而荀子则设定人性恶,需要社会的礼法规范来抑制人性中恶的因素以实现社会的善。荀子认为,孟子之所以倡性善,主要是因为孟氏没有看到“性”与“伪”的区别。而荀子的性恶论恰恰以“性伪之分”为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非贬义,非“虚伪”之“伪”,而是“人为”的“为”,正如荀子《性恶》篇所言:“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在《正65名》篇中荀子再次重申:“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换句话说,“伪”是通过人的思考和学习后天习得的,而场所就是社会。更具体地讲,“伪”实质就是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的“礼义”。可见,“伪”从本质上具有与自然性相别的社会性。所以荀子说:“伪者,文礼隆盛也”。[1(]《礼论》)荀子提倡去性存伪,实际上就是要在社会中,针对人性本恶,通过社会规范、制度和法律来改造人,通过学习、思考和训练来矫抑人性,使之与社会和谐。这是一个将人的生物属性改造成为具有“礼义”的社会属性的过程,也就是政治社会化过程。这个社会化过程为荀子从悲观的人性论向乐观的社会理想的理论跨越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为他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治理思想的论述做了理论的铺垫。荀子十分关注政治社会化实现的途径,尤其对五个因素着重笔墨:其一是社会环境。荀子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以这个环境为基点,它对人性的塑造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恰恰这个环境人们是不可选择的。荀子例证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修,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1(]《劝学》)其二是社会习俗。社会风气与习俗往往根深而蒂固,它在人们步入社会之前就已经横亘在那儿,它不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甚至可以使人由于长期为习俗所累而丧失本性,荀子说“习俗移志,安入移质“就是这个道理。其三是礼义教化。荀子重师法,认为没有师法,人的本性就会任意地发展而趋向恶;有了师法,才能积礼义而向善,正所谓“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1(]《儒效》)其四是学习,《荀子》开篇即为《劝学》足见学习的重要,“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劝学》)学习不仅可以开智,更可以识礼知法。当然,荀子的“学”偏重道德与礼义,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学习”。其五是道德积累,荀子认为,无论是君子还是圣人,都有一个道德积累的过程,“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1(]《儒效》)有一点值得注意,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伪”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甚至高于“性”。荀子不仅认定人性本恶,更强调人之能“伪”。圣人若不能“伪”,与常人无异;常人若不能“伪”,则与禽兽一般无二。“伪”被提高到可以赋予人以属性的地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尽管荀子高扬性恶论,但他不否认恶人可以为善,因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去性存伪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就毫无意义,社会的伦理道德也失去了合法性,恐怕连社会也无从建立。总之,性恶论为荀子的政治哲学提供了理论立足点。与性善论积极地成就善不同,性恶论消极地防止恶,通过社会化过程来去性存伪,将自然的人改造成为社会的人。这就解决了社会人伦道德的根据问题,也将从政治社会化置于必要的地位。这样,荀子实现了理论跨越的第一步。

三、群分相合的社会关系学说

荀子十分关注“群”这一观念。万物并存于宇宙之中而形体各不相同,为什么只有人类才能群居和一?在他看来,“向群”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的自觉行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是他所力倡的去性存伪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终点和归宿,就是一个有序的“群”之社会。荀子将“群”与人类等级名份和组织结构是紧密联系的,“荀子把群体理解为一种等级结构,并由此出发来规定个体,从而使个体进一步从属于等级序列,就此而言,荀子似乎有较孔孟更接近于整体主义的价值原则。”[3(]P85)他将“人力不若牛,跑不若马,而牛马为用”的原因归结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1(]《王道》)人要生存,必须战胜自然,而若想战胜自然,就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的人就不可以称其为人,所谓“人生不能无群”。同时,对于怀抱“圣人情结”的荀子来说,这个王道之国的管理者即君主也必须“能群”,所谓“君者,善群者也”。[1(]《王制》)应该看到,荀子试图识别人的真正属性,但荀子并没有揭示出“人所以为人”的本质,他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认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在于人能从事劳动,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这个高度。但毕竟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第一个启用“群”作为人社会性特征的思想家,这也使得荀子的政治哲学独树一帜。“人能群”思想表明荀子认为,人类初始是以“群居”的形式而不是“个体”形式存在的,人由于本性向群而群居,但随着人类智识的提高,个体人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对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可能会萌发独立出群体关系的微弱愿望和要求,这样,基于人本性而自发构建的原始群体组织就有可能在人本性的冲发撞击下分崩离析;同时人本性的无限欲求与物质资料的匮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这就使人类的生存面临挑战。人们必须思索新的生存出路。由此,深谙时代之音的荀子提出了“分”的应对策略。“分”的思想在荀子政治哲学具有重要地位,“是对孔孟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推拓”。[4(]P12)在孔子那里,“分”这个范畴是隐而不彰的,孔子强调“礼”,且“礼只是一个‘分’字”,[5(]P230)以厘定人已之分的宗旨,但对“分”这个概念并未展开。而在荀子看来,“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分别”、“区别”之义,而有其丰富的内涵,其涵摄范围之广,弥纶宇宙天地、社会人生,无所不包,只要有异可别,便有“分”蕴其中。所谓“明分使群”也只是“分”在群体关系中的一个外化而已。荀子“分”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原始社会从内部发生贫富分化发展到社会大分工的历程在荀子思想的一个映射,这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对于“分”的力量源自何处这个问题,荀子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论。他认为,圣王是“明分使群”的发动者和主宰者。圣王有超凡的力量不受社会规范控制,又可超越礼义。这种“圣人情结”是荀子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一个难以祛除死结。[6(]P35)经过“分”(依据社会分工和角色定位进行划分)以后的社会形态较之划分之前的社会形态(即“人能群”的原始状态)是一种扬弃,一种超越。荀子知道仅仅个体简单集合而成的“群”并不足以构成社会,更不能使之长期维持下去;再加之人自然本性的局限,要想避免纷争与群乱,建立有序之“群”,必须利用“分”,即对“群”进行必要的社会分工与角色定位。“分”即是“群”的前提,又是基础,荀子言道:“人何以群?曰:分”。只有群分结合,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关系。荀子的“分”底蕴甚广,但具体到社会关系中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分工,二是角色定位,三是伦理关系。首先,荀子认为社会分工必要而可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为简单的需要所满足,只有多技能、多样化的工作才能满足人们日趋多元的社会需求,所以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同时,个体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说“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只有社会成员之间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发挥专长,互相依赖,才能维持和发展一个正常而有序的社会关系。而社会角色定位主要是指一种等级的差别。荀子强调这种等级差别,并主张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应享有不同的政治待遇。只有承认这种“维齐非齐”的等级合理性,才能使人各安其职,保证社会正常秩序。[7(]P48~51)由此,荀子重批墨子的“兼爱”之说。荀子的理论虽有为现实等级制度辩护之虞,但从社会关系的实际境态出发,正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并努力在这种不平等中求秩序,荀子之说恐怕要比墨子更为深刻,这一点在当代社会理论中已受认同。[8](P82~89)荀子进一步将“分”引申至伦理关系层面,认为人与其它生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有“辨”,即区别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他甚至对每一角色的行为规范都做了详细规定,如人君要“以礼分施,均偏而偏”;为人臣者要“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为人父要“宽惠而有礼”,为人子要“敬爱而致文”,为人兄要“慈爱而见友”,为人弟要“敬诎而不苟”,做人夫要“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为人妻要“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1](《君道》)荀子认为各个方面“偏立而乱,俱立则治”,哪个方面都不可偏废。这一定论就等于将社会政治中的等级关系视为一种伦理关系。荀子此一“分”点刻出中国社会独有的伦理基质,自此,这一特质被尊为社会正统意识永远地镌刻在儒家道统的丰碑之上,这恐怕是荀子始料不及的。这个伦理学说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说荀子开启了此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所谓纲常名教实不为过。[9(]P69~75)在荀子的理论中,“群”与“分”是社会关系中两大基本要素,只有群分结合才能建立和谐而美好的社会关系,其中“分”犹为重要,只有“明分”才能“使群”,“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但怎样才能建立这样的社会关系呢?荀子认为,除内在的修为外,还需要“义”,即外在的社会规范。社会群体之成立与发展,“不可顷舍礼义”。由此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思想。

四、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方案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5

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CPGs)是指针对特定的临床情况,系统制定出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做出恰当处理的指导性意见(推荐意见),对于规范临床实践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3J0为此,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全面开展了中医标准化项目。2011年,第一部基于循证医学方法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正式出版了,即《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of Clinical Practice inChinese Medicine , EB-CPG in TCM ),也被称之为“制定指南的指南”,它明确提出了综合最新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引人循证医学的理念方法制定完成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循证医学,作为目前最有活力的新兴学科,它汇集最新、最佳临床证据,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理论体系,指导临床医疗决策的实施。循证性指南的“灵魂”是强调高质量的证据,因此证据的搜集与级别判定和推荐意见的形成是循证性指南制定过程的关键。证据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指南的质量,而严格的文献评价是对证据质量优劣分析的重要环节。严格文献评价,采用明确的评价原则和科学的评价工具,对已发表的临床科研文献从真实性和实用性两方面进行批评性评价,找出被评价文献的优缺点,经过评价后的文献成为证据来源。这不仅体现了循证医学以“证据”为核心的思想,而且为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构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方法学基础。有关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文献报道繁多,鉴于目前中医临床医生对实用性及科学性较高的重症肌无力指南的迫切需求,本文通过对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现代文献进行检索和严格评价,借此抛砖引玉,为“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提供循证证据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证据产生的总体思路工作组

在确定小组成员、明确研究主题后,对相关的中文文献、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英文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检索和评价。由工作组4名人员分别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进行文献检索,2名人员采用背对背方式对文献进行逐一评价,遇到对同一文献评价结果差异较大时,由2人协商解决,若仍不能解决时由工作组成员进行集中讨论解决。

1.2 文献检索

1.2.1现代中文文献检索策略

1)分析研究主题:根据本研究内容和需求,以尽量查全为原则,工作小组分别依据病名:“重症肌无力、屡病、屡证”等主题词、针对重症肌无力的干预措施或暴露因素、结局等方面提取关键词。以某些传统方药、治法、特色诊疗技术等均可作为检索词,如“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等;本领域或本行业某些造诣深厚的知名专家姓名也可作为检索词,如“吴以岭”“况时祥”等。

2)检索数据库:①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I}I)(时间:1980年至2015年8月);②选用维普数据库(时间:1989年8月至2015年8月);③选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时I司;1978年8月至2015年8月);④百度、谷歌等网页中检索该病相关中医研究。

3)检索方式:以计算机检索为主。

1.2.2英文文献检索检索策略:

1)分析研究主题:根据研究内容和需求,分解研究的主题概念,确定关键词或主题词,确定检索词:Myasthenia Gravis ,MG,Myasthenia Gravi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tine .

2)检索资源:通过Google , IOF等国际上专业学术网站进行有关重症肌无力文献检索;检索医学数据库如PubMed , Medli、等,最后按照本研究的要求进行筛选。

1.3 纳人标准

1)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2)中医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RCT)类文献的纳人标准:①研究类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②研究对象:重症肌无力患者;③报告了研究对象来源(住院或门诊)和其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等);④陈述了研究目的;⑤明确了研究的诊断标准、纳人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⑥交代了随机的方法(简单随机法、数字表随机法等);⑦干预措施:各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或针刺、艾灸等中医疗法;⑧报告了结局测量,并解读;⑨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说明。

3)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纳人:①观察对象:重症肌无力患者(波动期,稳定期,危象期)②有明确研究目的和诊断标准③干预措施:各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或针刺、艾灸等中医疗法;④报告了研究结局,并解读。4)基于中医临床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总结的病例系列或病例报告。

1.4 排除标准

以“屡病”研究文献题目,但内容描述非“重症肌无力”文献;文献综述类文献;纯理论研究文献;纯西医治疗本病临床研究文献及动物实验类研究。

1.5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Meta

分析类文献评价采用AMSTAR量表.评价每个条款的评语选项有“是”“否”“不清楚”以及“未采用”,并给与计分,如“是”为1分,“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为0分,共11分,AMSTAR量表得分0一4分为低质量研究,5一8分为中等质量研究,9一11分为高质量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类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改良Jadad量表[a〕评价:随机序列的产生、随机化的隐藏、盲法、撤出与退出3方面情况。1一3分视为低质量研究,4一7分视为高质量研究。

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采用MINORS量表[9〕条目评价,评价指标共12条,每条分值为0 -2分。前8条针对无对照的研究,最高分为16分;前8条与后4条目一并作为有对照组的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最高分为24分。0分表示未报道;;1分表示报道了但信息不充分;;2分表示报道了且提供了充分的信息。

1.6 文献证据分级及推荐级别中医药的临床证据分级方法

按照“传统医学证据体的构成及证据分级的建议”中提出的“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参考建议”实施。

2 结果

2.1 检索CNKI,CBM、维普、Pubmed等文献数据库

检索文献32 670篇,所有文献题录导人NoteEx-press软件,剔重并经过筛选后最终纳人430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2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1,病例系列112篇,病例报告197篇。

2.2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检索所得出的文献分类,研究小组应用前面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表2、表3。从上述列表可以看出,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分析或Meta分析的文献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为中等质量。占绝大多数的病例系列或病例报告类的文献质量评分也均在12分或12分以下。

2.3 文献证据

级别检索得出372篇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文献中,推荐级别为IV,104篇,推荐级别为V , 268篇。

3 讨论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 创意思维 创新力 金点子大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Research on the Production, Stimulating,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Take College Students' "Golden Ideas" Contest as an example

ZHOU Qing[1], MAO Xuan[1], HAN Wenchen[2]

([1] Communist Youth Leagu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2] Yangming College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 Creative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this way of thinking and awareness is not innate, requir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mmunity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of positive guidance, targeted to college students competition is to cultivate creative creative thinking game effective way. In this study, gold idea contest is organized, for example, to study how the creation of active mechanisms, so that students are effectively stimulate creative thinking and generate innovative thinki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related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ls.

Key words creative thinking; innovation; "golden ideas" contest

创意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则称为创意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创意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关联,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统一。研究表明,头脑风暴对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有积极的成效。本研究以金点子大赛为例,探索金点子大赛(头脑风暴)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

1 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金点子大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者从被试(参赛者)的创新力倾向、金点子大赛的环境刺激因素、创新成果等三个方面,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并结合访谈,运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来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研究方案及结果分析如下:

2 实验设计

研究者将参加2010年金点子大赛的被试300名学生、参加过2008、2009年金点子大赛的被试150名学生及未参加过金点子大赛的普通同学150名学生选定为测试对象。在比赛前,对所有被试对象的创新力倾向进行评测,在得分较高(前18%)的被试和得分较低被试(后18%)各选取一半,组成高创新能力倾向团队5组左右,组成低创新能力倾向团队5组,其他的随机组队,形成参照组。在参加金点子大赛的所有团队中,要求一半团队参加组委会设计的“头脑风暴”环节,其余的不作要求。

3 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运用差异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者对所有被试对象的创新力倾向进行了评测,在得分较高(前18%)的被试和得分较低被试(后18%)各选取一半,组成高创新能力倾向团队5组左右,组成低创新能力倾向团队5组,各自组队参加“金点子”大赛。结果如表1所示:为了对创新力进行对比,课题组把金点子根据比赛成绩进行赋分,其中一等奖得5分,二等奖得3分,三等奖得2分,提出金点子创意得1分。

表1 高创新力组与低创新力组参赛成果对照

赛后检验显示,创新力强组的团队平均“金点子”作品数量为创新力弱组的1.4倍。由表1可知,创意思维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不同的人因创新力强弱先天的差异,其产生的思维成果也存在差异。创新力的差异是影响大学生创意思维产生及激发的因素之一。

在参加金点子大赛的所有团队中,研究者要求30支团队参加组委会设计的“头脑风暴”环节,其余的不作要求。对各组参赛成果进行对照,结果如表2所示:同以上研究,为了对团队的创新力进行对比,课题组把金点子根据比赛成绩进行赋分,其中一等奖得5分,二等奖得3分,三等奖得2分,提出金点子创意得1分。根据每个参与头脑风暴的团队平均得分来计算团队的创新力。

表2 参与“头脑风暴”组与未参与“头脑风暴”组参赛成果对照图

赛后检验显示,在参与“头脑风暴”的30支团队中,共上交作品57件,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3件,团队平均作品数为1.9件;其余未参与“头脑风暴”的团队共计103支,上交作品总数为80件,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5件,团队平均作品数为0.78件。参与“头脑风暴”组的团队平均“金点子”作品数量为未参与“头脑风暴”组的2.4倍。由上表可知,适当的高压环境是大学生创意思维产生的重要方面。作为年轻并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来说,一定的压力对于他们创意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与“头脑风暴”进行在高压环境下的思维训练是激发大学生创意思维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3 每周讨论3次组与每周讨论1次组参赛成果对照表

此外,研究者还选取了每周讨论次数为3次与1次的团队各10组。对各组参赛成果进行对照,结果如表3所示:

赛后检验显示,在每周讨论3次组的10支团队中,共上交作品24件,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1件,团队平均作品数为2.4件;在每周讨论1次组的10支团队中,上交作品总数为23件,其中,一等奖0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1件,团队平均作品数为2.3件。每周讨论3次组与每周讨论1次组参赛成果在成果质量上存在一定差异。由上表可知,一个好的合作伙伴的支持对一个好的创意思维的产生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讨论

创意思维是在一定的社会因素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创意思维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通过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创意思维的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效的引导。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引导,如改变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在教学中对创意创新思维意识的强调等。二是开展常规的创意思维训练。积极开展各种创意思维竞赛如创新创业计划大赛、金点子大赛等。高校可通过过程辅导和政府、社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把在创意思维训练中表现突出的创意或创业项目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而解决创意思维付诸实践中的相关难题,提高其实践的成功率。三是适当的高压环境。一定的压力对于大学生创意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是合作伙伴的支持与团队协作。在创意思维的产生过程中,团队协作往往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往往能碰出精彩的火花,它往往对创意思维的产生有着令人惊奇的效果。

此文系“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结题文章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谈新敏,丁忠华.浅谈创新思维对发展图书出版业的重要性[J].法制与社会,2010.1:213-214.

相关知识

医疗健康产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例6篇
运动康复范例6篇
健康饮食指导方案范例6篇
康复训练计划范例6篇
康复训练措施范例6篇
《中国全科医学》医学循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针灸OR西药?
健康证明范本(通用6篇)
康复训练方案范例6篇
散寒化湿颗粒与新冠神药Paxlovid头对头研究引关注,中医药取得全球关注的循证医学证据

网址: 循证医学研究范例6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315731.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