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通用6篇)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通用6篇)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6日 21:03
相关推荐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通用6篇)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 篇1

  摘 要: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是被许多的了解和认可的。本文就茶与中国文化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绍了茶的起源与茶功效等,中国茶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

  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

  茶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也因为其口味很好、携带方便等因素备受喜爱。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应该更多的宣传茶和弘扬茶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 篇2

  一、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我国先民对茶认识的最早记载。在商代以前,我国很多地区将茶用作祭品,一直沿用三千年。茶不仅消暑解渴、益于养生,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被上升到艺术与文化的高度,并最终升华为“茶道”。

  茶由中国的西南地区经巴蜀顺长江而下,经历数千年蒙昧混沌、兴亡盛衰,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投入,取代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领导的茶文化发展的局面,民间茶风更为普及,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散茶是一大创举,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两宋时的斗茶之风随之消失,品饮方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沸水冲泡叶茶的品饮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清代的茶文化表现得更加世俗,茶文化开始转向民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伦常礼仪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种普遍的民族习惯。中国茶文化的延续到今天,不仅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流传,更荣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需求的一种体现。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茶文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公认。

  二、现代茶叶包装的概述

  茶叶包装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包装材料和结构,组合出了多种茶叶包装的形式。茶叶包装主要有罐型茶叶包装、盒型茶叶包装、袋型茶叶包装、塑料成型茶叶包装、复合薄膜袋茶叶包装等。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大多金属制茶叶罐,因其印刷精美,款式新颖,取用方便,又方便储存,里面的茶叶不会压碎,深受大众喜爱。

  茶叶这一类特殊的商品,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茶叶的包装有别于其它一般性商品的包装。目前,常用的茶叶包装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罐型包装

  罐型茶叶包装主要是天地盖式包装结构,分为桶形结构和方形结构的天地盖式。罐型包装的取用方便,不易受到挤压,防潮性,避光性能好,是茶叶比较理想的包装。

  2.盒型包装

  盒型茶叶包装主要有纸盒装、衬袋盒装和竹木盒装。纸盒是用板纸经印刷后成型制成包装盒,装入纸盒内的是用塑料袋包装好的茶叶,这样可以解决纸盒包装茶叶受潮,香气不持久和免受外界异味的影响。

  3.袋型包装

  袋型茶叶包装主要有:复合薄膜袋和纸袋。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印刷性,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加有铝箔的复合薄膜性能更优越,遮光性更好。但是这些都有缺点,茶叶被保护的功能弱,茶叶容易被压碎。

  4.塑料成型容器包装

  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等塑料成型容器有着大方、美观,包装陈列效果好的`特点,但是其密封性能较差,在茶叶包装中多作为外包装使用,其包装内多用复合薄膜塑料袋封装。

  5.复合薄膜袋包装

  塑料复合薄膜具有质轻、不易破损、热封性好、价格适宜等许多优点,在包装上被广泛应用。用于茶叶包装的复合薄膜有很多种,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

  三、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的影响

  茶文化是中华悠久文化中的一支独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内容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21世纪的包装,从简单的保护、收纳功能,发展成为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由过去的产品包装升华为当今的文化包装。茶叶包装亦是如此。

  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凡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因而茶事活动是综合、协调“茶、水、器、火、境”各项要素的复杂过程: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这一理念之中渗透了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茶中的浓缩和传扬。茶文化中丰厚的内涵,给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是我们设计师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茶道精神更是茶叶包装设计中永恒的表现主题之一。

  四、现代茶叶包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内涵丰富、深厚。当代的茶叶包装设计以多种手法来体现着茶文化,茶叶包装的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着手,都能很好地体现出茶文化。好的茶叶包装,需以包装为形式载体,将茶文化蕴涵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商品销售份额,还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更可以提升品牌形象,使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所以,茶叶包装是茶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设计茶叶包装时应该从茶文化寻找创作的依据,如:茶具,茶的历史传说,茶的精神,融入了的茶的精神的文学、艺术等。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体现了茶道精神的作品有不少,无不说明了茶叶包装也是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结语

  凭借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茶叶包装设计工作者们只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营养和精华,牢牢把握住时代运行的大动脉,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新表现手法,将茶文化中的元素以国际化的设计语言表现于包装风格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广大茶叶消费者的审美意识,满足国内市场上的地域化个性设计和国际市场上的民族化个性设计的需求,促使中国茶文化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两者融会贯通。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 篇3

  中华民族创造与传承了光辉灿烂优秀传统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而中华茶文化史为何又会与地处西南的贵州结下深厚的缘分呢?贵州由于多山地、降雨丰沛、是较为适合茶叶种植的茶产地之一。贵州山川秀美、景色怡人,生物与植物资源丰富,是中国茶树原产地、茶文化起源地之一,而借助于茶文化的宣传与推介,可让贵州的知名度获得更大的提升,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各个世居民族在贵州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生长繁衍、和谐相处,并创立与发展了独具特色的贵州民族茶文化。

  一、贵州民族茶文化研究

  贵州产茶饮茶历史久远。据著名茶学家、茶史学家邓乃朋先生论证,贵州最早出现于茶事历史记载的,可上溯至汉代。到三国时期,四川《 全蜀艺文志》载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答从圣伎君云:“ 此邦茶乃可饮,但去城或数日,士人不善制度,焙多带烟耳,不然亦殊佳。但往黔州都濡月兔两饼,施州入香六饼,试将烘碾尝。都濡在刘氏时贡炮也,味殊厚。”都濡指今贵州北部的务川,所产月兔两种团茶,在三国刘备时已作为贡茶,味道醇厚,好茶也。因黔北务川等地,唐宋之前均属黔中道,郡管辖,明代也归四川重庆府管辖,我们现在追溯贵州茶史,也只能借用外省史料,黄庭坚不仅是个大文学家,而且嗜茶,贵州第一首茶诗词也是他而作,在“ 阮郎归”中写了“ 都濡春时长”之佳句。到唐代,茶圣陆羽在《 茶经》中,把贵州列入黔中茶区,贵州已是我国八大茶区之一,宋代珍州(今贵州桐梓县)是我国八个茶马场之一,用贵州茶换马以巩固国防。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明太祖朱元璋还将二十万征南大军留屯贵州,(留在贵州的兵力竟占全国总兵力的十分之一,而当时贵州面积还不到全国总面积的1%),就在扎寨屯兵迁入大量汉民的同时,各地苗民也大量涌入贵州,成为贵州主体民族,使贵州成为中国西系苗族的汇合点。因此,贵州植茶历史悠久,不能不说与植茶祖先———濮苗等先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李家光教授所述:“古黔先后出现的濮苗两大民族有悠久历史,他们不仅开拓了当地早期文化与农业生产,并且在茶叶利用加工与栽培方面有特殊贡献。贵州作为我国茶叶的原产地之一,也是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而根據我国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我国的苗族是最早利用茶叶的先民”。在贵州的各个土著少数民族先民,是我国最早寻找与利用茶叶的先民之一,对于世界茶产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贵州茶文化的'开发策略

  1、指导茶产品生产。在贵州黔东南、黔西南等地的年轻人婚嫁,还会依据传统的“放信茶”的婚俗来进行,也即是由男方家委托媒人向女方家提亲的一种婚俗。如果女方家收下茶就意味着如果同意提亲,如果送还茶礼,就意味着不同意提亲。通过这样委婉的方式来作为提亲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否同意提亲,都不会让人感到难堪。对于这样的贵州独特的民族茶文化,可进行充分发掘,并可用茶砖的形式来制作成“放信茶”的伴手礼,就能够在深入分析与研究茶文化的内涵、并寻找出准确的市场定位以此来开发利用茶产品,从而既宣传了贵州的民族茶文化,同时也较好的拓展了茶产品的市场。

  2、引导茶消费。由于茶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植物类的饮用产品,在现今尚不能运用相关的食品检测仪器来对茶的外形、香味、色泽来进行整体性的评判,并科学合理的评定出茶的等级。较少有茶消费者能够有效的认知茶等级。对于一种相同的茶叶而言,其醇正口感与香味是消费者最真实的品茗体验;如果加以引导,这个茶是哪个茶区产的,是有机茶、富含人体需要的何种微量元素,通过了ISO质量认证等等,消费者又可以承受附了科技含量,比基本价格要高的“科技价格”了;如果再加以引导,这个茶有多少年的历史,把哪代大诗人品过,还赋诗多少首,哪朝皇帝喝了爱不释手,御赐了什么题字的陈年旧帐翻出来介绍给消费者,消费者就能承受最高层次的“文化价格”了。

  3、开发茶文化旅游。旅游业对于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形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贵州也应与时俱进的大力发展本省的旅游业,并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风光与茶叶产地优势,有效的开发和拓展茶文化旅游。我国作为世界茶树的原生地,贵州省茶科所与循潭、凤冈、余庆三个县协同开发“中国西部茶海”茶文化旅游项目。媚潭、凤冈、余庆都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循潭已经通过了国家级评审,泥潭的媚江风景区,余庆的大乌江风景区都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凤冈也拥有太极洞、玛瑙山军事城堡等品位极高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既丰富又相对集中。把这些自然风光资源与茶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启动黔北茶文化旅游,必将对推动黔北茶产业和拉动全省茶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一个载体。在当前想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茶文化,就应立足于现代文明,所开发的茶产品,必须具有文化品位与人文意识。可将茶楼建成为古典建筑,并放置古代的琴棋书画,营造出传统文化的氛围,传承与弘扬传统的茶文化。但是同时也要注重现代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因此在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开发利用时,也要与时俱进的来契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如此一来,才能够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有效的开发利用茶文化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 篇4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抛弃自身的风格特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一厢情愿地盲目造景,导致景点缺乏吸引力。因此,如何整合资源,保护优化乡土生态景观,突破目前主要的限制因素,成为解决乡村旅游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以大悟县三里镇茶叶生态园度假景区规划为例,分析如何在规划中引入生态设计、乡土设计概念。

  一、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法

  生态景观的设计实质是对乡村土地空间资源的优化生态设计,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恢复更新的再生设计。通过合理布置旅游景观的空间组织、维持和发展旅游景观的异质性生态系统,进而创造一个自我净化调节的生态系统。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不能盲从,一方面应在对地域特色以及特殊意义的景观要素进行有目的的保护,保留当地地质地貌地形、乡土植物、景观肌理和一些细部的景观元素;另一方面,应充分挖掘与提炼当地乡土特色与文化元素,为传统物质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提供丰厚的地域文化背景与文化景观基础。

  二、乡村旅游景观生态设计保护措施

  三里镇风景秀丽,千亩茶园茶香萦绕,每年观光游客络绎不绝,但是可参与体验和可以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的景观较少,景点设施老化现象严重。茶文化生态园景区开发多以观茶园、品茶为主,围绕茶文化做强茶叶经济,但在景区的互动与体验项目上设计不足,多为“冷休闲”项目。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景观元素的协调

  1.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三里镇茶叶生态园景区功能分区的目的在于构筑景区内观光、休闲度假和谐的空间组合,通过车道、步道将功能区连接,并通过合理的功能定位与区域隔离形成观光与休闲度假人流的'疏导;功能区要严格遵照生态保护措施,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尤其加强对茶园、水体、林地的保护措施;在各功能区的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开发与安置的关系,保留一部分景区内部民居作为旅游接待设施,在其他区域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等相结合,和谐发展。

  2.保护水体环境、动植物环境保护重视对本区域水文景观的保护,收集数据研究旅游区环境容量并设定限定值,机动灵活地截留蓄水调节景观效果,避免对水资源的掠夺性、过度性利用,保护珍贵的湿地自然资源,采取筑巢引鸟、放养等措施,创造良好的鸟类等野生动物栖息地。

  3.低碳减排景观区域规划使用电瓶车、自行车等环保型交通工具,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普及电力、太阳能等无污染能源,降低乡村传统能源使用,例如燃煤、燃木等低级污染型能源利用现象。

  4.垃圾处理和环卫措施在景区设立垃圾转运站,将产生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并用车把垃圾送到镇区的垃圾填埋场,使景区内无暴露垃圾,不焚烧垃圾。垃圾桶设计要有艺术性,并有专业环卫人员及时清理。规划地内厕所均按生态化旅游厕所标准建设,主要集中在游客聚集区域,游道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简易生态型卫生间。

  (二)凸显乡土本色,兼顾第三产业

  笔者认为,应保持乡村古朴、原始的地方特色,避免大量人工景观,充分考虑茶文化生态园景区内的文化底蕴、资源特色等因素。此茶叶生态园景区开发历史悠久,无论是从资源规模和地理位置各方面考察分析都有着良好的基础,但此茶园景区主要以观光功能为主,缺少体验性、宣传性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能够凸显三里镇茶文化的景观,例如对柏园村进行差异化的主题定位,将传统农业“农、林、渔、牧”生产通过设计成体验式、参与式景观,形成景区良性发展态势,进而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生态设计法在大悟茶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实现

  (一)大悟茶文化特色

  首先优化现有茶园景观环境,将茗道厂房改成为一个既有参与体验又有宣传功能的“制茶工坊”,通过仿真模型道具还原茶农赏茶、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的每个场景。然后通过浮雕、塑像、小品等景观元素生动展现茶与民俗文化、茶与历史名人、茶与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在游览的每个空间转换中逐步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大悟禅茶文化体现

  茶文化往往与禅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大悟黄龙寺的修缮和保护融合了佛教文化元素,在景观功能上也增加了佛教观光功能,并衍生禅茶的养生功能等。重修黄龙寺的方案是保留旧址不变,按照建筑中轴线向东西延伸,修建山门、十八罗汉殿和天王殿,形成寺庙规模气势;将现有的水塘改造成一个放生池,并在黄龙寺左侧山坳处修建素芳斋,进一步体现黄龙寺的禅茶文化内涵,并且修建禅茶园和竹林精舍,使之成为佛文化朝觐、祈福、品茗、修心养性之地。

  (三)大悟民俗山水文化体现

  擂鼓台是景区现有较为成熟的区域,主要景点包括一线天、万丈岩、晒布石和擂鼓台。规划在提升景区现有旅游硬件的基础上,通过石雕的方式讲述“杨八姐擂鼓台点将”“智斗铁头王和尚”的故事。

  (四)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营建

  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景区的形象展示窗口,不仅承担景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同时要顾及景区的经济效益。重新设计改建现有景区大门,修建茶文化广场、“两树一车”、设计铺设草坪砖的生态停车场、完善旅游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修建鄂北民俗建筑,设计集商贸、服务、餐饮、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民俗商业步行街。

  结语

  大悟乡村旅游景观生态设计研究承载着许多内涵和意义,主要是体现大悟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茶园景观特点,推行生态设计理念做到有系统性地保护、建设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景观,丰富当地的茶园特色景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形、地貌、本土植物等景观元素。设计者应充分发掘大悟茶文化及其他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为传统物质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提供丰厚的理论依据,并将这些文化元素提炼和融合到设计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 篇5

  中国传统茶文化构建了茶产业文化平台。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和茶道精神。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一脉相承,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密不可分。以茶文化精髓为核心,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推动产业升级。我国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即茶园面积多、茶叶产量多、茶叶加工企业及从业人员多,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少。中国茶叶出口受阻,国内茶叶消费处于低水平徘徊,茶产业发展受到影响,学校传统的栽培、加工专业招生人数直线下滑。为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的改革迫在眉睫。20xx年,在传统的茶叶栽培与加工专业的基础上,我院创建高职茶文化专业,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备茶艺表演、茶叶生产加工、茶楼经营管理及茶叶营销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开设茶文化学、三峡茶艺和茶席设计等课程。组建茗泉茶艺队,与湖北采花毛尖集团有限公司、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厂、上海仙茶美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有机配合,以茶文化节为平台,向广大市民宣传饮茶与健康知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产业文化,提升茶企业经营理念,为采花毛尖茶荣获湖北省第一品牌奠定了基础。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着由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一个变化过程。在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定位,瞄准产业发展走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骨干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

  校企互动机制是指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多元化互动,有效协调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发挥双方功能和优势,进行人才、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合理交流和整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双赢”目标的有机工作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为我们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指明了方向。我院以省示范专业人才库为平台,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中心,建立校企人才联动机制,实施双向流动。

  搭建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

  建立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专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推广,为行业服务,为产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以茶文化专业设置湖北省教育厅“楚天技能名师”岗位为契机,坚持走专兼结合的开放式师资建设道路。在学院宏观政策支持下,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师资建设规划,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从中选聘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以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和技术推广为纽带,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双向流动,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常年聘请6位企业技术骨干到专业任教,参与专业建设,承担生产性实践和岗前实训的教学任务以及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学院借助于茶文化专业,创建了宜昌市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面向社会吸纳行业精英,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同时还带来新思想和当前专业人才需求等各类信息,为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寻找契合点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们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借助校内科研人才优势,为中国传统名茶“鹿苑茶”制定了生产加工标准,与湖北省宜红茶叶有限公司联手开发了富锌工夫红茶系列产品,远销东欧国际市场,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

  建立“三合一化”互动模式

  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因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质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寻求有利于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模式,形成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联合体。实施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构建茶文化专业建设和茶产业发展“三合一化”的互动模式。

  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专业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员工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茶文化专业文化与茶企业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其核心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是相似的。把拼搏创新、精诚服务的企业文化融合到专业建设中,将茶道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企业经营理念及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成为茶文化专业与茶产业的文化核心。

  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

  中国茶产业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发展分化而来,形成一个横贯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第三产业产值以每年100亿元人民币递增,茶文化休闲旅游业、各种形式的茶叶会展业将会成为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设置具有牵引作用,势必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重组和改革,重点突出茶文化学、茶艺、茶席设计和会展服务等课程,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基础。这适应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根据茶产业现状和茶文化消费发展趋势,依据高职教育特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研究并确立茶文化专业岗位群,明确岗位职业要求;茶文化专业有评茶师和茶艺师两个职业方向,根据国家评茶师、茶艺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对应的课程标准,实行双证融通。建立基于茶类识别、茶叶泡饮、茶事服务、茶叶营销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教学活动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要求。

  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划分为项目,结合茶叶生产季节,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其工作程序为: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制定项目任务→各小组根据项目任务利用业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一个或几个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结果应用。达到教学环境实境化、教学过程生产化、学内容标准化,使学生与社会、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受益。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 篇6

  一、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茶文化属于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掌握,还要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方位培养茶文化发展所需创意设计、茶艺表演、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复合人才。

相关知识

养生保健论文通用12篇
运动膳食与营养论文范文高中
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八篇)
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饮食健康作文300字(通用20篇)
健康与饮食的议论文500字(通用15篇)
谈谈卫生与健康作文(通用30篇)
运动康复学论文1000字
养生之道论文(优秀范文8篇),中医养生论文

网址: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通用6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320112.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