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姑娘们别再被“无糖饮料”骗了,喝了它等于喝糖

姑娘们别再被“无糖饮料”骗了,喝了它等于喝糖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7日 03:52

原创 王斌 第十一诊室

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水,尤其是饮用水。但白开水无色无味,虽然能解渴,却达不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时候饮料应运而生。

市面上的饮料多种多样,碳酸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等等应有尽有,它们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已是生活必需品,有事没事来一瓶,活力回来~

但大家也知道,绝大多数饮料中的含糖量都远远高出人体所需。由于摄入太多的糖分对健康无益,各大品牌厂商也在有意识地打健康牌,瓶身上「0糖」「无糖」的标识格外显著。但「无糖」饮料真的就健康吗?

今天我们就邀请到营养师王斌老师,为大家讲一讲「如果一定要喝饮料,怎么喝才健康」,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往下看吧~

水对人体的重要性

说到喝饮料,那咱们首先就要来说说水对人体的重要性:

水是体液的主要成分,能够维持身体内正常代谢。

众所周知,水是构成细胞、组织液、血浆等的重要物质,参与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日常生活中适当喝水才能保证健康的新陈代谢。

水是各种营养成分的溶剂。

人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只有处在悬浮于水中的胶体状态时,才能被吸收和利用。

水是运输物质的载体,同时促进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咱们体内有很多生化代谢都在液体的环境下进行,而水是各种营养素和物质运输的关键介质,在各器官间起到润滑的作用。同时,适当喝水还能够增加尿量,使体内许多代谢废物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水可以调节体温。

水能够将体温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恒定范围之内。因为水对于体温调节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饮料所带来的其他「附加值」对于人体需求来说,都不是「水」所必须具有的,反而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不利。

添加在饮料中的「糖」成分,到底是什么?

了解了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说说饮料。饮料之所以受欢迎最重要的无疑是它甜美的口感,而形成这种口感的主要元素就是「糖」。

有哪些成分的本质就是糖,喝它们跟喝糖没区别?

大家一般认为的糖就是白糖、红糖、黑糖、黄糖和冰糖,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游离糖才是种类很多,应用很广的存在。游离糖是一种人工提纯和转化的糖,属于「非自然」的状态,所以在饮料的配料表中看到下面这些名称,也要警惕!

如:幼糖、焦糖、枫糖、果糖、葡萄糖、淀粉糖浆、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玉米糖浆、麦芽糊精、蜂蜜、果汁、糖浆、水果浓缩物等成分里,本身都含有糖。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有关成年人和儿童糖摄入的指南,其中强烈建议人们终生限制游离糖的摄入量。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5%以下。

那么,「10%」「5%」具体是多少克?

以成年男子一般每天从饮食中摄入2000大卡能量计算,占总能量的10%为200千卡,换算成克数为50克糖,而最佳状态5%以下就是低于25克糖,也就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要在食物中添加糖。

哪些成分是代糖,是甜味替代成分?

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所以商家逐渐推出了代糖食品,也就是为了保持食品该有的甜味儿,将食品中的传统「甜味剂」用「代糖」来代替。

代糖是一类可以产生甜味的糖,和传统糖不同的是,它热量超低,并且代糖能够使我们的大脑感知到甜味,但不太会引起血糖水平的波动。

那么,代糖真的不会对人体造成像糖一样的影响吗?代糖真的完全无害吗?

我们先来认识下代糖的分类:

代糖分为天然代糖、糖醇和人工代糖。

天然代糖一般是从植物中提取,名字往往会带有提取的植物或者果实名字。

糖醇有天然的,也有从糖类加工而成的,主要是由糖发酵或氢化后得到的代糖。糖醇很难被人体吸收,所以升糖指数低,但甜度可以做到和糖相似。也正是因为不易被吸收,所以未被吸收的糖醇则会经由小肠进入大肠,利用它超级强的亲水性能,「绑定」大量水分子,从而增加肠道内容物的渗透压,刺激肠道运动,由此易导致「腹泻」。

因此美国等国家规定,在所加食品的标签上要标明,当每天超过一定食用量时(视糖醇种类而异),应标明「过量可致缓泻」字样。有的糖醇在一次摄入过多时,还可致产气、腹胀,如山梨糖醇、麦芽糖醇;但有的(如赤藓糖醇)则因不参与代谢作用,食后也不产气。

人工代糖也称作人造甜味剂(artificial sweeteners, AS),一般是通过人工化学改造或者合成的具有甜味的化学物质。由于其甜度高、用量少、价格低, 特别是它们不参与代谢、不提供热量的优良特性,在食品生产工艺中应用广泛。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人造甜味剂共9种,可应用至十几大类食品和饮料中。

以上三种代糖中,对其危害性争议最大的就是人工代糖。

人工代糖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神经系统疾病

动物和人体实验均表明人工代糖会对神经行为和功能产生影响。实验表明,摄入高含量阿斯巴甜的人群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易怒、沮丧情绪,并在空间去向的认知测试中表现不佳。所以需注意控制人工代糖的摄入量,避免长期的累积摄入。

代谢性疾病

与高热量糖分的过量摄入所导致的肥胖不同,以人工代糖替代糖类会引发神经元系统的补偿机理,简单来说,你虽然骗过了味蕾,但是身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能量(血糖和胰岛素分泌无法达到同等水平),从而引起对更多能量的渴求。

遗传毒性

有相关体外实验表明,人工代糖会造成DNA的损害,且具有遗传毒性。

心脑血管疾病

长期大量饮用含有人工代糖的饮料会増加脑卒中及痴呆的风险。

肝损伤和癌症

有大鼠实验表明,长期摄入人工代糖会导致肝组织中氧化还原状态的失衡,可能引起肝癌。但目前的人体研究证据未发现人工代糖会增加癌症风险。

另外,从目前研究来看,用任何一种代糖来代替游离糖,对人体的各种慢性病,比如肥胖,能起到预防效果的证据还是缺乏的。只是从甜味剂的特性来看,它本身热量很少,也不会升高血糖水平而已。

总之,人工代糖虽然不是让我们可以肆无忌惮享用甜食、甜饮料的「神器」,但各个国家食品安全局批准人工代糖按标准使用在食品中,就说明合理合规地使用人工代糖,对人体健康是不会产生危害的,毕竟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多喝饮料,对身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如果说饮料里还有哪些成分长期吃会对人体健康不利,挑选时需要注意避免,那一定就是厂家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加工工艺所需而加入食品中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色:食品的几大感官指标之一,它能增加人的心理愉悦感,激发人的食欲。于是就有了色素,它指能被人适量食用,使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颜色的食品添加剂。

其可分为天然色素(β-胡萝卜素、可可壳色、姜黄、红曲红等)和人工色素(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诱惑红、亮蓝、靛蓝等)。而人工合成色素,会加速体内锌等营养素的流失。

香:加工食品的各种原料,其原有的香气会在加工过程中挥发过半,更何况大部分原料本身就无味,要想靠这些物质产生令人愉快的香气是很难办到的。因此,人们就用添加香精或香料的方法来弥补这一缺陷。

香精也分为天然香精(通过物理方法,从自然界的动植物<香料>中提取出来的完全天然的物质)和人工合成香精(只要香精中有一个原料物质是人工合成的即是)。其具有用量小、易挥发的特性,所以安全性相对其他食品添加剂较高,缺点是会钝化味觉。

还有大家喜欢的碳酸饮料,它们中的磷酸含量很高,而过多摄入磷会影响钙吸收,铁、锰和锌等矿物质的利用也会受到干扰。另外,目前怀疑过量摄入碳酸饮料有可能提高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但并没有切实证据。

挑选健康饮品的小技巧

简单来说,选择配料表简单的饮品。

第一梯队:无添加的水。

白开水、矿泉水、蒸馏水等都包含在此。

第二梯队:不加糖的茶、咖啡等饮料。

建议成年人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超过400毫克,孕妇或哺乳期女性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

第三梯队:脱脂牛奶、原味豆浆或无糖的植物奶等饮品。

牛奶可以补钙和优质蛋白质,豆浆等植物奶可以补充蛋白质。

第四梯队:天然饮料。

包括纯果汁、蔬菜汁、全脂牛奶。但这类饮料要控制量,避免能量摄入过多的问题。

第五梯队:强化了某些营养素的饮料。

包括:运动饮料、维生素强化饮品等。

第六梯队:不推荐的高糖饮料。

包括:可乐、雪碧、勾兑果汁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量约为1.5~1.7升。当然,如果运动量很大,或者身体状况不同,饮水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经常锻炼、在户外活动、天气比较炎热、发烧生病时,根据你的小便量和颜色,可能需要喝更多的水。

看到这,有多少爱喝饮料的姑娘默默放下了手中的饮料?直男们口中「多喝热水」的好处,仿佛又增添了一份科学的印证。当然,如果我们学会健康地喝饮料,味觉和心理得到了满足,身体也不会受到影响,岂不是更好!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到你,欢迎转发给亲朋好友,提醒大家健康喝饮料~或者点个 赞 和 在看 ,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顾景范,杜寿玢.《现代临床营养学 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 2009-01-03.

[2]中国营养协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05-13.

相关知识

无糖饮料为什么喝起来那么甜?被追捧的无糖是一场骗局吗?
无糖饮料真的无糖吗?喝无糖饮料会发胖吗?
“无糖”真不含糖?我们查看了41款饮料
最新研究证实代糖伤害,无糖饮料还能喝吗?
喝无糖饮料真的健康吗
“无糖饮料”喝多了未必能减肥
8款无糖饮料,喝不胖
饮食健康不等于营养!别被骗了
无糖饮料是否真的更健康?详细解读无糖饮料让你不再困惑
无糖饮料推荐,健康好喝不胖

网址: 姑娘们别再被“无糖饮料”骗了,喝了它等于喝糖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327720.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