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参根本没用,为什么中国人还是愿意交智商税?
关注◆ ◆ ◆
文 | 阿甘
人参到底有没有用?
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老祖宗都吃了几千年了,怎么会没有用呢?
人参的功效不大于一根萝卜
现在谈论人参的,喜欢用「科学」这个武器去解释这个人形植物的「神奇」。他们提到人参功效,总会提到一种活性成分——人参皂苷,还有其他多糖、黄酮之类。
不过,人参虽然含有这些活性成分,但现在的科学研究依然不支持人参具有任何特殊的健康功效。
用好理解的话说就是:人参的营养不大于一根萝卜,而且人参还没有萝卜便宜。
当然,如果有钱,也可以把人参当成萝卜来吃。《红楼梦》里王熙凤就夸过海口:「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两斤也吃得起。」
需要注意的是,萝卜吃多了,最多只是多一些不雅的气体,而人参中则含有一些「类激素」物质,它的作用就是影响睡眠,让你失眠,而不是我们传统以为的「安神」。
说到人参影响睡眠,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过的一个笑话:
有个老农上山,捡到一棵人参,吃了,回去以后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对老婆说,昨天我吃了人参,一晚上没睡,真是太补了。后天,又捡到一棵,他老婆吃了,晚上睡得很好,他老婆第二天对他说,昨天我吃了人参,一晚上睡的很好,人参真是太补了!
除了让我们失眠外,人参还有其他一些副作用,比如月经失调、胸口疼痛、心率增加、头疼……如果你吃人参时遇到了这些症状,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大补」的结果哟。
以上提到的这些副作用还都是小问题,几年前美国医学机构曾发出警告,不可在手术期间服用人参、西洋参,否则可能引起手术时大出血。
人参的药王之路
人参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百药之王的,是怎么变得昂贵无比的?我们需要探究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人参被当成一味药,始自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它的作用就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跟其他120味药同列上品药材之中,但并不是多么鹤立鸡群。
一直到宋朝,人参还是徘徊在泡茶与干果的定位上。宋朝的诗人皮日休在写人参的诗中,只把它当成是好茶的替代品(从今汤剂如相续,不用金山焙上茶),地位与作用,与现在中年男人保温杯中的枸杞很是类似。
差不多时期的苏东坡,作为有名的吃货,在跟别人讨土特产的时候说:「只多寄好干枣人参为望!」把人参与红枣并列,似乎很好吃的样子。
从东汉到宋朝,千年里的人参,并没有飞黄腾达,直到它遇到了医圣李时珍,以及李时珍的父亲。
李时珍的父亲是人参的头号粉丝,他为人参专门树碑立传,写了《人参传》,里面说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神奇得像地方卫视电视台中的保健品。李时珍将这篇文章收录到了他的名著《本草纲目》里,从此,人参的地位远超它119位发小。
被中国人看上的吃食,没有不面临着亡国绝种危险的,人参也是。由于李时珍这个超大KOL的背书,在明末,中原的人参几乎全被吃光了。
而东北的女真人则乘机做起了人参的买卖,由于中原的需求量巨大,女真人获利颇丰,借此壮大了部族,由此也开启了他们入主中原的历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朝定鼎中原,汉人嗜服人参帮了大忙。
到了清朝,中国人对人参的狂热劲头有增无减。当时的富贵人家不管是有病没病,都时不时来几根人参补一下。而且大家都喜欢野生的人参(这点也影响了如今的我们),就这样,人参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从康熙到乾隆,人参的价格增长了数十倍。
就像现在的人认为药品的价钱越高,质量越好一样,清朝人也这么认为。所以当时的病人家属为了显示自己的尽孝,一定会为病人服用人参,而当时的许多小康之家也因此堕入困顿——跟鲁迅的遭遇一样。
图 | 人五
为什么中国人神话了人参
中国人吃光了中原的人参,之后又吃光了东北的人参,然后现在更多的是进口的西洋参,威斯康星地区是北美出产西洋参的一个重要基地,但当地的参农们自己根本就不吃,他们专门卖给中国,或者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这一片儿的人深深相信人参的魔力呢?
有人就猜测,我们中国人看世界时,用的是一种诗人的眼光、诗人的态度。作诗的方法就是「赋比兴」,「赋」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推理方式,「比」是类比,找到相似之处进行推理,「兴」就是自由联想、想象。
按照我们的这种思维,就是吃什么补什么,以类比性思维方式,吃这种具有人形的植物(《西游记》中的人参果,长得像人首的何首乌),就被认为是可以补气,所以人参就成了我们中国文化。
还有今年年初成为热点的穿山甲,这种动物在中国历史上,总是被反复地入药,就是因为中国人觉得穿山甲既然能打洞打通,所以凡是我们人体需要通的部分,都可以吃它起效,因此这穿山甲也同人参一样,被我们中国人几乎吃绝种了。
在西方的科学观念引入中国前,我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都受制于传统意义上的文人思维、诗性思维。我们并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的概念,这也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只有技术,而没有生长出「科学」的原因之一。
当然,人参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关乎价值观、文化和信仰,可能你读完这篇文字,还是不能相信「人参没用」的观点,但我相信,至少你会多一个角度看待人参。
----洗马君的分割线----
为什么科学独独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中国?
为什么古代中国只有算数,没有数学?
理工科对人文科的鄙视链源起于谁?
康熙跟袁隆平是同行,开发过杂交水稻?
用「你这样不科学」评判人,科不科学?
……
不了解科学走过的历程,就无法理解科学的本质,更不用说在其中体会到一以贯之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认识科学,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开始。让中国顶尖的科学史主讲教授吴国盛用独特的人文视角带你重新审视科学,贯通古今一窥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一探究竟,什么是科学。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2016年清华特意从北大邀请到这位大教授来校任教,并创立清华科学史系。
自1999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讲台上一站,风趣又不失犀利,气场稳健台风潇洒。在北大「讲科学」这些年,听他课的人,500人的大阶梯教室都不够装,站在门外也听得津津有味,接地气指数五颗星。
北大清华精英爱听的课,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