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主要产区(青海、西藏)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2022年)
一、基本情况
青稞俗称裸大麦,生育期短,耐寒性强,是青藏高原的特产,是藏区的主导优势作物和藏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是藏区的第一大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39.5万亩以上,占藏区耕地面积约1995万亩的1/4,年总产量约120万吨以上。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葡聚糖最高的作物,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青稞籽粒中淀粉平均含量为59.25%,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1.31%,高于小麦、水稻、玉米,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谷物中普遍缺乏的赖氨酸,其含量高达0.36%,青稞富含膳食纤维,其可溶性纤维和总纤维含量均高于其他谷类作物,粗脂肪含量平均为2.13%,比玉米和燕麦低,青稞中的β-葡聚糖对预防结肠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显著作用,具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和调节生理节律的作用。青稞精深加工适宜性、加工专用品种筛选、制粉及发酵加工工艺方面技术较为成熟,生产开发出了一批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青稞产品,青稞从原先的粗放种植到现在的精深加工,已成为农牧民脱贫的“顶梁柱”、致富的“金饭碗”。
二、脱贫攻坚期间取得成效
脱贫攻坚期间,各级单位高度重视青稞产业发展,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加大探索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青稞产业发展,青稞产业发展迎来春天。2018年3月9日原国务院扶贫办组织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六省(区),在京召开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决定将牦牛、青稞做为藏区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在西藏和四省藏区推广实施,并要求各省(区)尽快开展对牦牛、青稞产业扶贫布局。
同年6月12日,原国务院扶贫办组织西藏、青海两省(区),以及农发行、相关企业负责人在京召开了牦牛、青稞产业扶贫推进座谈会,会议听取了两省区、相关企业负责人自“3.9”会议以来牦牛、青稞产业扶贫情况汇报,会议决定率先在西藏、青海启动试点,推进牦牛、青稞产业扶贫工作,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会议安排由组织起草《西藏、青海青稞产业扶贫三年推进计划(2018-2020)》。
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陆续出台《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步伐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聚焦青稞,打好高原特色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健全标准体系。《青海“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推动青稞等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西藏“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指出提高农牧业市场竞争力,高标准建设青稞等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稳定青稞播种面积。
(一)政策资金
2018年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牦牛青稞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从青稞原良种繁育、青稞精深加工,品牌创建、生产加工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2020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和青稞产业经济总量翻一番的发展目标,从高度组织化入手,整合资源和力量,夯实青稞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推动青稞产业迈入中高端。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制定了《2018~2020年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2021~2023年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积极引导企业建立青稞产业联盟,组织召开产业高峰论坛,依托联盟开展融资合作等等,为青稞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优化繁育
青海省育成的北青8号、北青9号,粮草双高品种昆仑13、14号,籽粒高产品种昆仑15号等一大批优良青稞品种在藏区广泛推广种植,为青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昆仑14号、15号等青稞品种的选育成功,单产突破千斤大关,具有早熟、高产、抗倒伏等特征,成为藏区适应性与稳产性最好的青稞品种。在标准化青稞生产基地建设中,通过推广应用化肥农药减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系列绿色技术措施,实现绿色生产,为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0年,西藏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0%。“十三五”期间,西藏年均安排青稞良种繁育基地达16万亩左右,其中“藏青2000”具有高产、抗病能力强等优点,是主要普及的青稞良种。2020年,西藏青稞产量达79.5万吨,青稞每亩单产比2015年增加了16.6公斤。到2025年,青稞良种覆盖率将达到95%。
(三)产业促进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牦牛青稞扶贫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以建立扶贫产业园为载体,建立青稞生产、加工、销售体系,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等农牧业市场经营主体,建立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设立6万亩青稞良(原)种繁殖基地及30万亩以上标准化、规模化绿色有机青稞生产基地,青海省青稞产业基本覆盖青南地区,产业辐射脱贫效果明显,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支柱产业。2018-2020年,牦牛青稞产业重点企业在深度贫困地区收购牦牛15万余头、青稞1.8万吨,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三、产业现状
(一)生产现状
1.青海省是全国藏区青稞的主产区之一,种植历史最久,分布范围最广,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海北、海南、青南和东部农业区的脑山地区。2021年全省青稞种植面积136.02万亩,占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9.9%,总产量约20.48万吨,占全国涉藏省区青稞总产的20%以上。青稞主推品种有:柴青1号、北青9号、昆仑14号、昆仑15号等。
2.西藏自治区2021年全区青稞种植面积211.07万亩(其中良种推广面积达198.19万亩),产量80.12万吨,产值突破32亿元,分别占全国青稞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的47.91%、61.54%、61.42%。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大力支持下,截至2021年,西藏累计收集保存青稞种质资源2429份,鉴定筛选出优异青稞育种亲本材料175份,创建了青稞核心基因库及育种动态基因库,创制了16份新种质,首次绘制了青稞全基因组精细图谱;培育出青稞新品种6个,累计示范推广710余万亩,亩均增产25公斤以上,新增产值7.1亿元,全区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0%,青稞主推品种增产8%以上。
(二)加工流通现状
1.青海省通过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开展精深加工,生产开发出了青稞地方风味小吃、青稞大众化食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等,提升了青稞加工利用价值。截止2020年,青海省从事青稞生产加工企业有58家,其中规模企业30家。近年通过政策扶持,企业发力,先后建成青稞糕点粉、青稞麦纤素(β-葡聚糖初级提取加工品)、青稞饼、青稞麦片、青稞麻花、青稞固体饮料、青稞β-葡聚糖健康饮品等。青稞加工产品从原有的青稞休闲食品、青稞酒、青稞饮料、青稞冷冻预制食品等食用性食品,拓展到β-葡聚糖、γ-氨基丁酸、黄酮等高端保健产品,开发的青稞系列产品有30多个品种,成为藏区青稞加工转化率最高的省份。
2.西藏自治区2020年全区共有青稞地理标志产品13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13个。截止2021年共有青稞加工企业53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7家(含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地(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全区年加工量为15.9万吨,实现年加工产值11.57亿元。,有“藏家金谷”“圣禾”“吉祥粮”“雪域圣谷”等60多个青稞加工企业品牌。
(三)市场需求现状
青稞是高寒地区藏族同胞必须的传统主粮,除了作为粮食供人食用之外,秸秆以及麸皮等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其独特的功能性营养成分可用于保健品类产品生产的原材料。
藏区人民利用传统的方式对青稞进行藏族特色食品青稞精深加工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青稞营养价值日益凸显,人们对优质无公害青稞的需求日益增长,食用青稞成为了一种健康时尚的饮食方式。青稞系列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青稞酒、青稞啤酒、青稞麦绿素、青稞饼干、青稞挂面、青稞酸奶、青稞速食面和甜醅等产品在藏区各大超市随处可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强劲,极具开发价值。
四、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脆弱,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青稞种植区域均在海拔高度范围在2400~4000米高寒农区,由于种植区域海拔差异较大,许多区域土地贫瘠,气候变化明显,且容易出现干旱、雹灾等问题,青稞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使青稞产量较低,达不到种植的预期量。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十分脆弱,以及长期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够,农田装备和设施农业相对落后,青稞生产设施装备的保障程度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扩大再生产能力低下,部分地区“靠天吃饭”的局面得不到根本的改变。
(二)加工技术落后,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部分青稞产业精深加工企业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同质化现象突出。虽然有一些技术水平先进、现代化水平高的加工企业,然而总体上存在原料供给不足、产业链条短、商品率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品种少等情况,缺少高附加值产品。企业基础研发设施条件差,新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少,缺少专业技术研发人员,技术研发能力弱,缺少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传统青稞食品如炒面、糌粑等主要通过藏区的私人作坊进行生产,加工浪费大、效率低、工艺简单、设备简陋、操作过程卫生条件不达标、产品容易霉变等情况普遍,很难批量走向市场,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开发水平低,青稞种植加工全链条溯源体系建设欠缺。
(三)缺乏深度研究和宣传
缺乏对青稞食品营养功能性效果及作用机理相关研究,消费者对青稞的营养健康效果尚不了解。此外,还存在杂粮共性问题“难吃、难做、难消化”,口味难以适应其他消费者。青稞作为区域性作物形成的区域性消费现状还未形成大的改变,距“省内生产、省外消费”的目标尚有差距,在内地消费市场的认知度不高,尚未形成符合青稞自身特点的特色产品形式,缺乏拳头产品。
(四)产业体系不完善
缺乏“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青稞良种单位和从事青稞种子繁推企业的结合尚不顺畅,影响青稞优良品种推广和生产加工。在青稞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上,普遍存在重品种、轻技术,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发挥不足。产区不同区域间和同区域内的不同地区间因主栽品种和技术更新换代差异明显,产量水平高低不一,青稞生产的科技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特色品牌缺乏
青稞产品市场开发不够,功效宣传不足,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力度不足,青稞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市场认可度有限,影响带动力不强。距“区域内生产、区域外消费”的目标尚有差距,没有稳定的市场份额,产品附加值低。
五、发展建议
(一)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国家、地方财政、社会资本和金融信贷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和杠杆作用,逐步实施青稞免费供种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政策与青稞产业、投资、财政等政策的融合发力,积极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青稞产业,确保青稞产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促使青稞产业向粮用、粮饲兼用和加工等多方向发展,在青稞新品种、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上取得突破。
(二)加大青稞产业基础建设
1.通过“志智双扶”,提升农户市场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一方面,农村是以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的示范效应和从众心理较为明显,通过树立市场参与典型,提高农户的市场认知与认可度,点燃其农业增收的“志气”;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户的知识培训,拓宽其知识与见识,使其逐步成为爱学习、懂技术、善经营的“有智”农民,更好地参与农产品市场,分享农业产业发展成果。
2.完善农产品交易体系,改善农户市场参与环境。如在青稞主产区就地成立青稞加工企业,降低原料运输成本;加强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的纵向协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建立规范的市场信息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与建设,提高市场的通达性,降低农户市场参与的执行成本。
3.促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种植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市场行为的发生,通过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引导土地流转,让土地集中在少数农业能人手中,并逐步将其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
(三)加大青稞产品精深研究
积极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的商业模式,顺应品质消费、时尚消费、绿色消费、个性消费新趋势,全面开展青稞精深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研究,鼓励科研院所、青稞生产加工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进有机生产技术落地,实现青稞绿色有机生产全覆盖。突出青稞丰富营养价值和医药保健作用,加快青稞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及应用,促进青稞产业提质增效,实现营养挖潜、加工增值,带动青稞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实现青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完善青稞产业体系
在现有青稞种业发展基础上,按照青稞良种繁殖技术规范要求,整合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建设优质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巩固现有主导优良品种繁育规模,推进优良新品种繁育进程,进行青稞新品种的繁育、中试、试验,同时结合青稞产量高、质量好的种植地来建设高标准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进行新品种的推广。加快农牧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识,利用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园区推广展示引进、育成的青稞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从而带动青稞种植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实现青稞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安全。重点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构建从田间生产到精深加工的青稞全产业链条,着力拓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现今人们更多的关注食品的营养价值,因此对青稞加工利用还需不断开发,由于青稞本身品质结构特性,可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研发新产品。结合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利用企业的品牌优势,带动青稞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提升青稞的综合价值,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大青稞宣传推介力度,充分挖掘青藏高原青稞神秘的文化价值,讲好青稞故事。打好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提升青稞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前景展望
从青稞原粮需求分析看,青稞是区域性很强的自给消费型粮食作物,主要消费群体来自于青藏高原区域的120多万藏族同胞,主要消费仍以满足基本生活为主,其中基本口粮年消费量占生产总量的82%左右,需求稳定;从青稞良种需求分析看,青稞新品种具有早熟、丰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适宜在青藏高原地区种植,深受适种地区广大农牧民的欢迎。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周边省区青稞主产区每年大约30%的需种量需要调运,良种需求旺盛。从生产生态环境分析看,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独特,青稞适宜生产区海拔高,大型工业企业少,农田病虫害轻,田间施药少,无污染,青稞作为“绿色”食品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崇。随着青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青稞生产已由单纯的自给型生产转向全面开发、面向市场、加速流通的开放型生产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青稞的消费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七、未来工作思路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多个宏观政策均指出要大力发展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在今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审批认定中,青稞产业集群已入选。要切实结合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做好辅助配合工作。
(一)推动产业发展
1.构建青稞产业促进基金
协调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等共同成立青稞产业促进基金,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专项用于产业基础设施、生产资料、科研、培训、宣传等方面投入。同时支持利用社会资本,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和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增加信贷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
2.丰富青稞特色产业集群
在现有青稞产业集群宏观设计下,引导龙头企业投资发展,选择青稞资源富集、物流、交通便捷的欠发达地区建设青稞加工产业园区,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满足市场高端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组织农口专家学者成立产业志愿者团队,开展产业技术扶持工作。
3.搭建产品销售促进平台
组织龙头企业、营销策划机构、渠道商、宣传媒体等共同发力,按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收购价、统一销售指导价要求,通过帮扶产品认定平台进行销售。
(二)加强人才培养
组织专家对农户种植过程中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防病防害、科技创新等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和各种类型的科技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训高效栽培、农机操作、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为青稞生产解决技术难题,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水平。并在培训后持续跟踪合作社(带头人)的技术实际应用情况。
通过培训使种植户着力繁育青稞产业发展中的主栽品种和新选育的优良品种,为绿色生态青稞生产用种提供种源,为青稞加工企业提供丰富的原料,提高青稞综合生产能力,满足青稞原料种植和加工对品种的需求。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户”的模式,引导企业、合作社(带头人)和种植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链,打造价值链。在培训过程中,组织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带头人)签订购销合同,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加强青稞生产、良种繁育、青稞加工、产品质量检测等基础培训,做到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为青稞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同时鼓励带头人建立自己的品牌产品,提升青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批知名度高、质量安全过硬的特色青稞产品品牌。
参考资料:
1.西藏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0%
《西藏日报》2021-06-18
2.青稞穗里说丰年“十三五”时期西藏种植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西藏新闻网》2021年09月23日
3.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助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海农技推广》2021年第2期
4.科技支撑西藏农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农经》2021年第7期
5.科技助力青海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
《粮油市场报》2021年11月23日
6.青海省青稞生产加工利用现状分析
《青海农技推广》2021年第4期
7.西藏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农发行信贷支持策略
《农业发展与金融》2021年第1期
8.牦牛+青稞,托起百姓致富路
《青海日报》2020年12月19日
9.资本禀赋、市场环境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农产品销售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基于对青稞种植户的调查
《中国藏学》2021年第2期
10.西藏青稞种植面积超210万亩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5月17日
11 西藏:2021年青稞产量达82万吨 创历史新高
央视网CCTV17 2022年01月07日
12. 青海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海省统计局2022年2月28日
相关知识
青海省人民防空办公室
2022年中国健康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历程、主要产业政策及发展建议
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问题分析
青海全力推进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
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4年正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2016年健身房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现状及研究进展
青稞粉(糌粑)的全能营养餐的做法和步骤图解
网址: 青稞主要产区(青海、西藏)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2022年)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376232.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36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715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57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63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3000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95
- 7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413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60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53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