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期间,许多朋友由于暴饮暴食、进食过多,或者进食月饼、肥腻之物,会导致胃部胀满、积食、腹泻等不适,这些都是消化不良的表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谷芽和麦芽这两种可以消食导滞的药,并给大家推荐一汤一粥,以消除积滞。
01
可以消除过食主食的良药?
五谷杂粮是我们的主食,是每日饮食之必需,更居营养金字塔的底层。《黄帝内经》里有: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一说。这种均衡的饮食观说明了五谷杂粮正是饮食的基础、健康的基石。五谷中谷与麦经过发芽之后,还可以起到消除主食积滞的功效。
谷芽,又名稻芽,多产自南方地区,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具有消食和中,健脾开胃之功效。
麦芽,又名大麦芽,多生长在北方地区,性平,味甘,归脾、胃、肝经,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之功效。生麦芽又擅长疏肝行气。
《本经逢原》说到“谷芽,启脾进食,宽中消谷,而能补中,不似麦芽之克削也。”可见谷芽不仅能消食,还可以补脾胃;而麦芽则以消食行气为主,但健脾养胃作用较弱,若无积而久服则会消耗人体元气。临床上,二者常共同入药以消食积、或健脾开胃,麦芽也常用于治疗乳腺疾病。
02
谷芽麦芽的功效
※消食化积
每逢节假日聚餐后,都有不少人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皮肤分泌油脂增多或者长痤疮等,这些都可能是由于食积引起的,而谷芽和麦芽都有消食化积的功效,适用于饮食积滞,胃脘胀满,食欲不振,过食饱腹,消化不良等。本品多配伍白术、木香、神曲、山楂等健脾消食药同用,加强其消食化积的效用,亦可在煲汤煲粥的时候适当加入少许。
※健脾开胃
胃口不好,消化不良,吃的少却肚子胀,这是脾虚失运的表现。谷芽与麦芽,有着很好的健脾消食开胃的功效。特别是谷芽,性温味甘,能温煦脾阳,调理中气,可用于脾胃虚弱的所致的消化不良。
※回乳消胀
小孩子要断奶了,母亲就需采用回乳的方法,否则,母亲就很容易因为产奶不断又不能消耗,则会出现乳房肿痛,甚至红肿等现象。麦芽可以帮助哺乳期妈妈健康回乳,麦芽是断奶母亲的必备品,简单有效,取之煮水代茶饮即可。
温馨小贴士:
谷芽与麦芽虽然药用价值高,但也不适合长期或者大量食用,尤其是麦芽,没有积滞的人长期空腹食用会耗损人体元气,如果要服用,建议搭配益气的党参以增强健脾之功。
由于麦芽有回乳的作用,所以处于哺乳期的女性不宜使用麦芽。
推荐药膳——谷麦芽鸡胗汤
原料:谷芽、麦芽各15克,生姜3片,鸡胗2只。(1人份)
制法:将鸡胗剖开,去除鸡胗内污物,但不要除去鸡内金,洗净后切片。将用料全部放入锅内,加4碗水,小火煮约1小时至熟,加盐调味即成。饮汤吃鸡胗。
功效:消食导滞开胃。
适合人群:饮食积滞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
谷、麦芽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具有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的功效;鸡胗性平,味淡,归胃经,有消食化积之用。三者合用,起到消食导滞开胃之效。
推荐药膳——焦三仙粥
原料:焦麦芽、焦谷芽、焦山楂各10克,大米50克(1人份)
制法:清洗干净后加清水适量,共煮约30分钟。
功效:消食导滞开胃。
适用人群:因饮食积滞引起的腹胀、纳呆、大便异常。
焦麦芽、焦谷芽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具有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的功效;焦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之用。三味共与大米煮粥,共奏消食导滞开胃之效。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
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科(消化系统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岭南梁氏流派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余绍源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团队负责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广东省中医院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
周三晚上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叶泰毅
执行编辑:何明坤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