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每日热点0926

每日热点0926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9日 11:05

每日剪报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青海合力推进重大疾病防治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确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我国青少年超重率9.6% 青少年应合理安排膳食与运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网络成瘾原因复杂 青少年要认识网络成瘾对自身的影响

疾控动态

湖南省卫计委、省水利厅首次联合举办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工作培训会

科研动向

每天一两麦片粥,预防糖尿病

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发明了流感疫苗“创可贴”

两篇Nature Medicine开发出对线粒体DNA进行基因编辑的MitoTALEN和mtZFN

新型T细胞疗法有望清除人体内存留的HIV病毒?

舆情信息

沈阳: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张养老床位

AI如何为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减压

为流感病毒传播画出“航班网络”

美容产品竟成毁容利器 还能愉快地敷面膜吗

韩媒:如何避免“长假后遗症”

清晨醒不来?法媒推荐几种方法令你快速清醒

神经学家:上下班途中这5种方法最锻炼你的脑力

孩子要营养,午餐“肉菜饭”搭配比例最重要!

世界难题:为何由瘦变胖易,由胖变瘦难?

想减重减肥降血脂 多喝红曲滚土猪肉汤

秋分,清燥调志盘腿坐

上海 引社会办医入“健康”轨道

新余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干嚼食物能健脑

家里12个地方招虫子

人们更相信直觉

罕见病医疗的春天来了

爱是教育的灵魂

丰富营养带给女性好心情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

跳舞可延缓衰老

卫计部门发布提示:接种流感疫苗正当时

英国人均寿命增长停滞不前

孩子懂规矩,长大易成功

 

热点追踪

青海合力推进重大疾病防治

2018-09-25   健康报

    近日,青海省以包虫病为主的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现场推进会在玉树州玉树市召开。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予波在会上提出,要强化举措,通过集中行动、合力攻坚,基本控制和尽快消除影响人民健康的疾病危害。

  王予波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但青海地域面积广,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复杂,属地方病多发、高发区。要正视问题,科学研判,精准聚焦防控任务艰巨繁重、防治体系依然薄弱、重视程度依然不够等问题和困难,采取务实管用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会议提出,把控制传染源作为主攻方向,完善省到乡四级包虫病诊疗救治体系,充分运用远程诊疗系统,确保到2020年全省实现基本遏制包虫病流行蔓延势头目标。切实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专项督查,以“零容忍”态度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控力度,强化结核病防治,及时处置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传染病疫情。深入推进全民健康行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抓好示范区创建,促进慢性病防治有效协同,打造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责任共同体,完善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全力做好心理健康服务,扩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覆盖面,深入实施省级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将“健康企业”作为“健康城市”建设重要内容,营造有益于职业健康的工作环境。进一步调查摸清地方病流行情况,认真研究、精准施策,强化干预措施,扎实开展专项防治行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群众的防护意识和能力。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职责,进一步健全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8/0925/438973.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确定

2018-09-26   健康报

  9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少年健康相关工作情况,并发布和解读《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介绍,核心信息共9条,从合理用眼、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不吸烟、不饮酒、不吸毒、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心理状态等方面为各界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本的遵循和支持。

  核心信息包括:一是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绝大多数青少年期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二是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可有效预防近视。当怀疑近视时,及时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或和近视矫治。三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是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超重、肥胖和盲目减轻体重都不利于健康。四是肺结核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聚集性群体中传播。出现咳嗽、咳痰两周以上等症状,须及时就诊;学生应主动向学校报告。五是烟草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要抵制烟草诱惑,拒吸二手烟,远离烟草危害。六是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掌握伤害防范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七是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八是毒品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安全,并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毒品很难戒除,不应以任何理由尝试毒品。九是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心理状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有问题及时求助,可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网络成瘾等行为问题。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8/0926/439005.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我国青少年超重率9.6% 青少年应合理安排膳食与运动

2018-09-25   央广网

    9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少年健康相关工作情况,发布和解读《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这些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孩子们的身高长高了,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下降了。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也给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检测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是9.6%,肥胖率是6.4%。

  超重肥胖不仅危害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对其心理、行为、认知和智力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儿童血压、血糖、血脂的升高,影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的成长。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丁钢强建议,儿童青少年食物多样化、养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少在外就餐等良好的饮食习惯。要科学运动,从而保持健康体重,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对于超重肥胖的这些青少年,我们建议要主动科学地安排膳食与运动,控制体重的增长,使体重逐渐达到健康的水平。超重肥胖重在预防,所以青少年应定期体检,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及早发现、科学判断是否出现超重和肥胖不良问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的措施。

  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漓强调,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超重和肥胖意味着营养过剩,是我们要防治的,但是他体重过轻则意味着营养不良,也会影响他的正常生长发育,这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做好体重控制首先要建立规律的体检制度,定期进行体重、体成份、血脂、血糖和其他生长发育指标的检查,及早发现问题,为我们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保持健康体重,最重要的理念是治未病,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学校、家长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科普教育,大力普及科学健身、合理膳食的知识和方法,深刻认识超重与肥胖的危害,提高我们的防范意识。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80925/t20180925_524369665.s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网络成瘾原因复杂 青少年要认识网络成瘾对自身的影响

2018-09-25   央广网

    9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少年健康相关工作情况,发布和解读《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近年来,网络成瘾问题比较普遍,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指出,青少年要正确认识网络,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立长志,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网络成瘾障碍纳入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类。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接近10%左右。过度依赖网络只是一个现象,有一半的孩子,依赖网络的背后,涉及其他的问题,比如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学业问题、注意缺陷障碍、焦虑或抑郁等,青少年往往因为这些问题,出现过度依赖网络的行为。

  陆林表示,当出现沉迷网络的念头时,作为青少年,一方面要反复暗示自己,或寻求帮助,抵制网络对自己的影响,要进行自我鼓励,加强信心。要认识网络的危害及网络成瘾对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入社团,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加强正常的人际交往、学校的交往、社会的交往也能够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家庭提供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把他的时间、精力、兴趣、爱好从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中分离出来,使其走向社会,进行体育锻炼,青少年也是这样,家长正确地关注和教育,学校的支持,还有同伴的帮助,都可以减少青少年对网络的过度使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cnr.cn/jkgdxw/20180925/t20180925_524369502.s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湖南省卫计委、省水利厅首次联合举办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工作培训会                          

2018-09-25   湖南疾控中心

    为落实省政府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十三五”规划目标,提升我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保障水质安全,经过环境与健康科的积极谋划、多方协调和紧张筹备,湖南省“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培训会”于2018年9月21日在湖南宾馆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领导有:住湘全国政协委员、省卫计委副主任易露茜,省水利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钟再群,省水利厅工管局局长朱健荣,省水利厅工管局副局长徐建求,省卫计委疾控处副处长李孝君、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陈培厚,以及来自全省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卫计委(局)、水利局的分管领导共三百多人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肯定,认为意义重大,是我省第一次专门为农村饮用水安全召开的联合会议,事关全省近6000万农村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易露茜副主任强调: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她强调:饮用水安全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关国计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地方各级政府,全社会都高度关注饮用水的安全问题。   

   卫计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要从大局出发,切实履行我们的职责,在饮用水问题上做好人民群众守护神。农村饮用水还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如水源水环境隐患,学校自供水风险以及其它不确定风险因素,饮用水安全涉及全省七千多万人民群众,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比其它领域更大,务必利剑高悬,警钟长鸣。   

    易露茜副主任要求:1、要完善监测经费的保障。2、要完善工作的协调机制。饮用水安全管理的部门协作方面,省卫计委与省水利厅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市县两级卫生计生和水利部门密切配合,做好这项工作。3、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4、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应对的协作机制。5、要落实管网末梢水的水质信息公开机制。6、要加强督导,建立长效督查机制。省级每年要进行一次抽查,市一级要建立全面的普查机制。易露茜副主任最后强调:疾控系统要转化观念,提高认识,与水利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工作。

    钟再群副厅长强调:卫计部门政治站位很高,号召全省水利部门向卫计部门学习。他指出:农村饮用水安全无小事,关系到百姓健康,责任重大,要把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相结合。 钟再群副厅长强调:解决水质要标本兼治,要直面问题、直击问题、重视问题;要实行城乡饮水一体化、区域饮水工程规模化、饮水安全管理专业化;水利部门要履行主体责任,加强水源水管理,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饮水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要自觉接受卫生部门监督,对卫生部门提出的整改通知要立行立改;地方政府要加强饮用水监测经费的投入力度。

    陈培厚副主任主持了培训会,李孝君副处长通报了全省农村饮用水监测情况,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环境与健康科周纯良科长全面、细致的解读了“省卫计委、省水利厅关于做好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工作要求”。黄涛副科长讲解了“农村乡镇集中式供水卫生管理”知识。    会议的成功举办增进了卫生计生和水利部门间的交流协作,搭建了有效的合作平台,为推动我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与会代表认为这次会议召开得很及时、很成功,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责任、确定了目标,纷纷表示回去后要及时传达和落实会议精神,积极作为,努力提高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保障饮水安全。

    摘引网址: http://www.hncdc.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156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每天一两麦片粥,预防糖尿病

2018-09-26   人民网-生命时报

       瑞典查尔默斯科技大学和丹麦癌症协会的一项联合新研究称,每天食用50克全谷物(黑麦、燕麦、小麦等谷粒的胚乳、胚芽和麸皮)能起到预防2型糖尿病的作用。

       研究人员选取5.5万名丹麦人的健康数据资料。研究开始时,这些人的年龄在50~65岁之间,在随后15年的调查期内,超过7000人患上了2型糖尿病。研究人员首先统计参试者每日全谷物总摄入量及全谷物食品类型(黑麦面包、燕麦粥、什锦粥等),然后将数据与丹麦国家糖尿病登记簿的统计资料结合,做梳理分析。结果发现,全谷物食用量最高的人群(每天至少摄入50克全谷物,相当于一小碗燕麦粥或一片黑麦面包),患上2型糖尿病的比例最低,食用量越少,患病比例越高。具体来说,每天吃一两以上全谷物的男性患病风险比完全不吃的人低34%,女性低22%。

       研究人员表示,多吃一些全谷物是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最有效的饮食方法之一。另外,喝咖啡、少吃红肉也同样可以起到作用。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645.html

返回目录>>

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发明了流感疫苗“创可贴”

2018-09-26   搜狐健康

    每年冬天流感季时,医院候诊室、诊所和卫生站都挤满了等待注射流感疫苗和接受治疗的人。据《每日邮报》报道,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流感疫苗“ 创可贴“,可以抵御多种流感病毒株,并且可以直接快递到你家门口,人们可以自行DIY注射。这是一种微针贴片疫苗,看起来就像创可贴一样,微针贴片上装有微型针。

    冬季流感爆发的时候,数百万美国人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要么是因为他们不想接种,要么是因为流感疫苗供不应求,他们没有途径接种。但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的新疫苗可以通过一种类似创可贴的贴片来传送,这种贴片不需要任何注射训练就可以使用,到目前为止对动物和人类都是安全的。

    通常,疫苗是基于科学家认为在特定季节会占主导地位的可能菌株中的任何一种来开发的。但是这意味着它只能抵御一小部分流感病毒,任何突变都会使疫苗对它最擅长攻击的病毒无效。流感疫苗贴片的主要研究作者Darrick Carter博士在内的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更多甚至所有的病毒株制造疫苗。他们的目标是让贴片疫苗和传统疫苗一样有效,并且可以在家里使用。

    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工具和一种佐剂,使用了增强免疫系统的药物来实现这个目标。最终科学家成功研发了一种可以通过皮肤传送的佐剂,使用的是短且多的微针安装在看起来像创可贴一样的透皮贴剂,贴在皮肤上几乎感觉不到。Carter博士说,就疫苗有可能预防的菌株数量而言,这种贴片疫苗可能效果更好。虽然几乎所有的注射都被注射到深层肌肉层,但是较浅的透皮疫苗实际上很有意义。

    Carter博士解释说:“ 在对雪貂和人类的临床实验中,透皮注射是安全的,易于使用,并且可以抵御多种流感病毒,是理想的未来疫苗形式。疫苗的所有成分,即流感病毒等都可以被干燥处理到微针上。接种的人甚至可能感觉不到,一两分钟后就可以撕掉。

目前这类疫苗仍在研发中,或许会比普通的流感疫苗更贵,距他获得批准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摘引网址: http://www.sohu.com/a/256031980_359980?_f=index_chan24focus_2

返回目录>>

两篇Nature Medicine开发出对线粒体DNA进行基因编辑的MitoTALEN和mtZFN

2018-09-26   生物谷

    2018年9月26日/生物谷BIOON/---在两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和和欧洲的研究人员使用两种基因编辑方法来校正活小鼠中的线粒体突变。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9月2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分别为“MitoTALEN reduces mutant mtDNA load and restores tRNAAla levels in a mouse model of heteroplasmic mtDNA mutation”和“Genome editing in mitochondria corrects a pathogenic mtDNA mutation in vivo”。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基因编辑工具---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和锌指核酸酶(ZFN)---可能有朝一日能够治疗人类所患的某些线粒体疾病。

    线粒体DNA(mtDNA)中发生的致病性突变会导致从肌肉无力到心脏病的症状,而且在每5000名成年人中,大约就有1人会发生这样的致病性突变。虽然三亲体外受精(three-parent IVF)---一种有争议的方法,它除了使用母亲的卵核和父亲的精子之外,还使用了第三人的线粒体---已被提出作为一种避免mtDNA突变遗传的方法,但是当前还没有治疗出生时就携带着这种缺陷的人的方法。美国梅约诊所分子遗传学家Stephen Ekker (未参与这两项研究)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对细胞核DNA中发现的突变进行编辑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但是科学家们很难将这种相同的技术应用于线粒体DNA,这是因为线粒体似乎不会摄取让CRISPR系统靶向合适序列的向导RNA(gRNA)。在这两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较老的不需要gRNA的基因编辑方法。

    在第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的Carlos Moraes及其同事们将含有靶向线粒体的TALEN(mitochondrial-targeted TALEN, MitoTALEN)的腺相关病毒(AAV)注射到携带着mtDNA突变的小鼠肌肉中。在六个月后,小鼠肌肉组织中的突变mtDNA的水平下降了50%以上---低于通常与线粒体疾病的症状相关的水平。

    在第二项研究中,在由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领导下,研究人员将含有靶向线粒体的ZFN(mitochondrially targeted zinc-finger nuclease, mtZFN)的AAV病毒注射到小鼠的尾静脉中,从而被系统性地运送到心脏中。仅两个多月后,突变mtDNA的水平在心脏组织中下降了大约4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线粒体生物学家Martin Picard(未参与这两项研究)表示,“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发现,使得人们可能考虑在人类身上做到这一点。”据报道,这两个研究团队均计划开展临床试验。

    摘引网址: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7978.html

返回目录>>

新型T细胞疗法有望清除人体内存留的HIV病毒?

2018-09-25   生物谷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革命性地改变了对艾滋病(AIDS)病原体HIV的治疗,但一度致命的艾滋病仍不能被治愈。HIV不能被彻底清除的主要障碍,是由于HIV的潜伏感染细胞所构成的潜伏储库(reservoir)的存在。处于潜伏状态的HIV多以cDNA的形式整合至宿主基因组中,不易受到高效ART药物的作用。如何激活潜伏储库,并联合高效ART药物进行杀灭,是根治艾滋病极具挑战性的关键问题。

    通过使用具有药理活性的HIV潜伏期逆转剂,可诱导病毒蛋白的表达,从而让病毒被T细胞攻击。但是,接受ART治疗的患者体内针对HIV免疫反应不足,即使在潜伏期逆转剂的帮助下,也难以清除现有病毒感染。

    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的科学家们在近期的《Molecular Therapy》上,报道了他们用免疫疗法,如何清除人体内存留的HIV病毒。在一项1期临床实验中,他们体外扩增来自于接受过ART的患者的T细胞,然后又将其输回患者体内,试验证明了这一T细胞疗法在此类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此前,北卡大学的这一团队已经证明体外扩增的HIV特异性T细胞(HXTC)可以在体外清除用Zolinza处理过的HIV病毒潜伏细胞。Zolinza是一种化疗药物,有潜伏期逆转剂作用。

    因此,使用免疫疗法,可以将HXTC输回患者体内,然后结合Zolinza这类药物以使HIV潜伏储库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让T细胞找到并杀死这些病毒,但首先要证明这个策略的第一步是安全的,而这正是这篇文章所报道的。

    此次报道是一项1期临床概念验证试验(NCT02208167)。该试验涉及6名HIV感染者,他们正在接受ART,体内病毒载量已经降至不可检测的水平。患者以2周的间隔接受两次HXTC的输注。在基线和输注后12周进行白细胞分离术,通过定量病毒生长测定(QVOA)来测量静息细胞感染率。总体而言,参与者对HXTC耐受良好,仅有与HXTC相关的1级不良事件(AE)。在部分检测中,在两次输注后,六名参与者中的两名表现出可检测的CD8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活性的增加。然而,如所预期的,在没有潜伏期逆转剂的情况下,静息CD4T细胞感染频率没有明显下降。很可能是由于ART治疗期间低残留HIV抗原水平,参与者体内也没有任何免疫激活的临床迹象。

    文章的第一作者,Julia Sung博士说:“这次试验的安全数据令人感到鼓舞。它为下一步试验铺平了道路,下一步实验将把免疫疗法与潜伏期逆转剂结合起来,将HIV病毒从潜伏状态中激活,使其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随后被免疫疗法清除。”

    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David Margolis博士(图片来源: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官网)

    试验团队的联合负责人,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David Margolis博士说:“这项研究的重点是找到一种方法来重新教育身体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对抗HIV感染。我们发现这种方法重新教育免疫细胞并重新输注是安全的,这是该研究的主要目标。该试验的数据将继续帮助我们设计改良的抗HIV免疫疗法。”

    试验团队的联合负责人,国家儿童卫生系统的Catherine Bollard博士说: “在将这种方法与旨在取消HIV藏匿,以便改善免疫反应的方法相结合之前,我们需要首先确定这种免疫疗法本身就是安全的。我们在用病毒特异性T细胞治疗潜伏病毒患者方面拥有长期经验,此类病毒包括Epstein-Barr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因此,我们非常高兴与北卡大学团队合作,以期利用这种病毒的特异性T细胞疗法治疗艾滋病。

    北卡大学正在招募患者进行一项将Zolinza与他们自己的HIV特异性T细胞结合起来的研究。参与者将接受20剂化疗和5次T细胞输注。研究人员希望在2021年完成这项研究。

    摘引网址: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7969.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沈阳: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张养老床位

2018-09-26   新华网

    记者从沈阳市民政局获悉,截至8月底,沈阳市新增养老机构18家,新增养老床位2050张。目前,沈阳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8万人,社会化养老床位已达到4.34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4.38张。

    为推进沈阳养老服务业发展,今年2月,沈阳市民政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度沈阳市养老服务相关指标落实工作的通知》,将养老床位建设指标分配至各区、县(市)民政局。4月开始,在沈阳建立并执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月备案制度,及时掌握各区、县(市)养老机构新增情况。

    据统计,目前沈阳市已建成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8个,其中社会化投资运营44家,每个中心可辐射周边3个—5个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浴等服务。投入使用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602个,其中交由社会力量承接运营的288个,占比47.8%。沈阳市通过奖补、税收等多项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当中。

    同时,沈阳市支持社会力量培养专业养老人才,鼓励驻沈各高校和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等专业,培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对学员取得国家级资格证的培训机构给予奖励,2017年发放了380万元一次性人才奖励资金。

    摘引网址: 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18-09/26/c_1123482487.htm

返回目录>>

AI如何为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减压

2018-09-25   新华网

    近年来,中国在医疗改革上的投入举世瞩目。然而,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的慢性疾病发病率攀升。那么,人工智能(AI)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医生的重压呢?

    借助迅猛发展的计算能力,AI可用于分析海量数据。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海量数据,为AI发展提供了沃土。2017年,广州市推出了中国第一家“眼科人工智能(AI)诊疗”。许多类似项目也在进行中,据北京咨询公司亿欧智库的调查报告,截止到2017年,大约有131家中国公司正在将AI技术应用于健康医疗领域。

    医生的智能个人助理

    利用AI技术提高放射科的工作效率,为临床提供更具价值的影像诊断,医学图像的筛选,是AI帮助中国缓解医疗保障体系压力的方法之一。

    一位中国放射科医生曾表示:“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大量的医学图像。所以,如果这种技术既能缓解我们的工作压力,又能提高治疗效率和准确性,那么我们表示欢迎。”

    一说起AI,有些人可能会马上联想到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的画面。但在健康医疗领域,我们不妨将AI视作医生的智能个人助理。它们的作用是适应医生的需求和工作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AI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只会使健康医疗变得更人性化。

    如今,AI已经开始帮助放射科医生分析医学图像。随着AI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与医学知识及临床情境的紧密结合,它可以支持更多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但从短期来看,最有效的方面还在于帮助医院提高效率,解决运营瓶颈,例如,帮助医生快速浏览患者的所有临床相关信息。

    患者数据通常存储在众多不同的系统中,且存储格式各异。而通过将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AI方法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就可以在一个数据面板上呈现所有临床相关信息。如此一来,医生就不必花费太多时间从非结构化报告中提取信息,患者的所有纵向数据都可以全面呈现,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贴近患者,改善护理

    AI还可以帮助慢性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与专业医护人员保持联系。

    《飞利浦未来健康指数》显示,中国目前的远程医疗低于16个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令人振奋的是人们对使用互联等技术,从而在现有基础上获得更好护理的意愿非常强烈。

    例如,AI技术应用于远程家庭监护,可以帮助老、弱患者与专业医护人员保持联系,确保他们在需要时获得及时救治和护理。类似技术也对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有益,医生可以通过经临床验证的传感器和设备追踪患者病情。

    此类举措可以改善基层医疗护理,以解决城市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形。在更广泛采用AI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投资农村地区,加强基层医疗护理设施和互联网连通性,从而让更多人能够同样便捷地获取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人们无需远离社区便可享受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展望未来,AI在解决肥胖症等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方面也可以发挥关键作用。想象一下,肥胖症高风险人群通过智能手机即可获取定制的生活方式小贴士。在人口层面,数据分析可以告知我们应该针对哪些特定年龄群体或地区进行公共干预。这正是大数据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如何加速这一进程,实现更有效、更便捷、更具预防性的健康护理?

    首先,建立更健全的数据生态系统应该成为当务之急。AI的质量与输入数据的质量成正比,这点目前在中国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医疗保障体系将受益于标准化的共享数据、可互通的操作系统、打破壁垒的数据交换和顶级安全措施的保障。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立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正在朝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其次,AI等数据驱动方法只有与可靠的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产生预期的影响。AI只是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并不是独立的解决方案。任何形式的AI辅助健康护理必须围绕临床医生和患者,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并建立在已经可用的人类知识财富之上。新工具需要以最高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测试,临床医生和患者也需要对工具的优势和局限性有所了解。

    再次,学术界、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挑战对任何一个参与者而言都太大了,无法单独应对。

    最后,为确保中国建立面向未来的医疗保障体系,我们必须解决医学与数据科学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我们应该投资培养既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又牢固掌握AI和其他技术的人才。归根到底,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可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摘引网址: 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18-09/25/c_1123479009.htm

返回目录>>

为流感病毒传播画出“航班网络”

2018-09-25   科技日报

  一名61岁的韩国籍男子日前在科威特旅行归国后,被确诊为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并被隔离治疗。2015年,MERS曾在韩国造成36人死亡。

  病毒的传播必须仰仗媒介,人类活动是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鸟类、蝙蝠等活动也是病毒的传播途径。通过捕捉媒介的活动途径,是否可以摸清病毒的行动路线,为病毒画出一张可视的“航班网络”?日前召开的2018世界流感大会上,有学者汇报了相关研究,通过对候鸟、家禽的追踪,获得病毒的传播途径,并推测出病毒界的“亲缘”关系,即如何变异的,进而预测疫情的暴发。

  病毒自带迁徙“时间戳”

  “迁徙的过程中病毒同步在进行梯状进化。”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怀玉表示,病毒家族的迁徙、传播和进化是在同时进行的。

  病毒的衍化给病毒传播打上了“时间戳”。根据基因分析获得不同病毒的“亲疏”,可以反推它们传播的路径。因此病毒的亲缘性,可用来判断不同的“支”在进化中走了哪条路。

  通过对近年流行的2.3.2分支H5N1禽流感病毒的追踪,田怀玉所在团队发现,东亚迁徙带内采集到的病毒亲缘性较高;同时中亚迁徙带也出现相同情况;而蒙古的病毒又与上述两种病毒同时存在亲缘性,采样地点也正好是这两个迁徙带交叉地区。

  打个比方,根据病毒亲缘关系画出的“朋友圈”与地理科学上长久以来的迁徙带的范围高度重叠了。这不会仅仅是个巧合,团队开始猜测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有着特定的“航班网络”。

  候鸟通道与病毒基因流向吻合

  由于在长距离的禽流感扩散上,野鸟一年两次的迁徙会造成病毒的快速传播。团队开始追踪迁徙鸟类来证实自己的猜测。

  “依据种群数量、生存能力,我们选择了4类野鸟。”田怀玉说,“我们用GPS设备为56只鸟进行迁徙行为记录。目前的记录数据表明,候鸟迁徙的速度与不同国家之间疫情的暴发和传播速度高度相关。”

  同时,团队对该病毒的8个片段分别溯源,利用“时间戳”,给出了地点间的连接关系。“在亚洲,病毒传播并非随机传播,东西向是很少传播的,主要存在于南北向传播。”田怀玉说,而且病毒传播的时间空间与迁徙通道一致。

  更细致的研究表明,每一组候鸟迁徙通道上,迁徙时间、空间、顺序都能最好地解释病毒基因流的流向。

  研究团队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构建了1000组网络模型,并与候鸟迁徙路径匹配。“相当部分的模型表明,病毒迁徙顺序与候鸟迁徙在时间、空间、顺序上相当吻合。”田怀玉说。

  但并非所有的禽流感病毒迁徙都和候鸟迁徙高度一致,田怀玉解释道:“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毒株只有20%,还存在其他的驱动力驱动病毒传播。”

  准确预测病毒进化路径

  “H7N9一度被认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流行。”田怀玉说,但是模型预测它会向西部和北部扩散。2014年在陕西西安等地发现H7N9,证实了田怀玉所在团队的准确预测。

  “我们的家禽流向分3个层次,包括生产者、零售、消费者。”依据家禽贸易的流向图,北京师范大学团队综合运用系统发生学分析、地理空间技术和时间序列模型等方法对禽流感暴发的时空模式和疫苗对病毒进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我们捕捉到的往往是病毒进化树中的某一个分支,衍化过程中的一个瞬间。”田怀玉说,以往的研究方法,由于采样有疏漏,采样点数据之间不够连续,难以看到病毒的全部传播过程。而利用系统发生学分析、地理空间技术和时间序列模型等方法能够将一个瞬间,通过纳入其他因素,还原出一个过程,进而发现病毒的动态移动网络。

  100年前,被称为“全球性世纪瘟疫”的世纪大流感致使5000万人死亡。流感不是普通感冒,而是严重传染病,人类同时面临季节性流感、流感大流行和动物流感的威胁和危害。预测流感暴发一直是未解难题,地理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全新结合,可通过对传播载体的研究,从点连成线再联接成网络,有望帮助人类摸清病毒的“航班网络”。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5/c14739-30310671.html

返回目录>>

美容产品竟成毁容利器 还能愉快地敷面膜吗

2018-09-26   中国青年报

       面膜依靠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销售,消费者出于对人情的信赖购买。这种运营模式,极大地增加了产品质量风险,也增加了监管难度。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27批次不合格面膜进行了通告。在菌落总数不合格的面膜样品中,某款产品超出标准限量值7200倍,超标几十倍更是普遍现象。在热传视频中,不少消费者使用面膜后,出现红肿、起痘等过敏症状,甚至满脸肿胀到难以睁眼的地步。

       其实,在以往监管部门的多次抽查中,面膜一直是出事的“重灾区”。每次问题产品遭曝光后,很多人心有余悸地表示“再也不敢敷面膜了”,但不久后仍照旧。不是消费者健忘,而是不合格产品太容易改头换面。面对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低价劣质面膜仍有市场。

       面膜行业的乱象与行业的暴利有关。有业内人士曾向媒体爆料,一片50元的面膜,实际成本可能不到5元。与之相对应的是行业门槛低,只要去看看朋友圈里有多少人在卖面膜,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再就是监管困难的因素,虽然我国对化妆品和面膜都出台了相关标准,但并未落实。

       面膜依靠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销售,消费者出于对人情的信赖购买。这种运营模式,极大地增加了产品质量风险,也增加了监管难度。消费者维权同样存在困难。即便使用后出现红肿等不适症状,生产商只要以“是你肤质问题,不是面膜质量问题”为由,就能让消费者哑口无言。这种利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掩饰产品问题的做法,几乎成了“面膜界”百试不爽的借口。一些消费者对此半信半疑,另一些则被商家不厌其烦的说辞洗脑,放松对产品本身的质疑,维权之路也因此中断。

       要改变乱象,首先当然还是要从监管上下手。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强化对面膜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依法对违规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的投诉,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及时将不合格产品截留,避免更多人受害。另外,要构建更畅通多元的维权通道,加强对一些被投诉较多的企业、产品抽查的频次和力度。

       消费者除了要懂得依法维权外,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很多时候,比起敷面膜,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可能是皮肤水润、焕发青春的更可靠办法。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094.html

返回目录>>

韩媒:如何避免“长假后遗症”

2018-09-26   环球网

       在小长假期间,人们经常会因为长途跋涉带来的疲惫、连夜驾驶带来的嗜睡,导致生物钟被打乱从而难以回归日常生活的节奏。

       若不想被身心疲惫和业务空白等假期后遗症缠身,大家需要适当的对策进行调节。

       韩国医疗部门表示,节后疲劳主要来源于睡眠不足和生活节奏紊乱。这些疲劳主要是由凌晨或者夜间长途驾车、亲戚之间彻夜喝酒畅谈,晚睡的情况导致。

       因此,医疗部门提出建议说,在休假期间最好不要把旅行日程安排的太满,最好提前一天结束旅行,并留出休息的时间。在假期最后一天像平时一样度过,这一点也尤为重要。

       工作日第一天应避免暴饮暴食,午餐之后走出办公楼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240.html

返回目录>>

清晨醒不来?法媒推荐几种方法令你快速清醒

2018-09-26   环球网

       我们都曾经从外祖母那里学到几招清醒或是快速入睡的方法,但那些土方法多半没有经过科学验证。有些甚至还会损害我们的健康。那么,究竟怎么样的方法才是合适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费加罗报》来了解一下。

       黑眼圈被认为是疲惫、年长甚至健康不佳的标志。它实际上是一个皮肤问题,皮肤或多或少存在色素:黑眼圈的黑色,它是血液的颜色,通过皮肤表层后颜色或多或少发生了一定改变。然而,我们的皮肤的质量会随着岁月慢慢变差,随着年龄的改变眼周皮肤会发生变化。

       因为疲劳低血压发病的几率也会变大。视力模糊、腿疼,都是低血压的症状。医学上可以解释这种生理状况:缺钾或是心脏泵功能障碍。

       那么,疲惫时有什么方法可以在清晨迅速缓解没睡够的疲倦呢?

       喝咖啡

       清晨咖啡的气味唤醒一天的活力。我们身体内存在一种激素叫皮质醇,能够唤醒身体的能量,从而调节每天早上的精神状态。咖啡因可以刺激这种激素的产生,并延长其作用。但不要过分依赖咖啡来消除熬夜的疲劳。过量服用咖啡,会引起震颤和心跳过速。

       打哈欠

       根据奥地利研究人员研究表明,打哈欠可以调节大脑的温度。研究人员把测试者分成两组,一组人在奥地利维也纳,另外一组人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他们的研究表明,嘴巴开口的频率与高温有关。无聊和疲劳的时候,大脑的温度会上升。打哈欠,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让大脑冷静下来。

       喝能量饮料

       能量饮料中含有糖、咖啡因和氨基酸(牛磺酸)等物质。商家为了噱头,将它们标榜成能量饮料,以便很多人运动之后就会购买。但其实它本身的营养物质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例如,富含蛋白质且不加糖的植物牛奶。但这些运动饮料都只是通过糖分和能量来刺激身体,激活机体。

       吸烟

       吸烟带来了难以形容的乐趣和身体上的刺激。尼古丁每吸一次,都会使大脑产生兴奋一次。在高剂量时,浓度有所增加,但这是一个短暂的刺激,需要不断一口一口地吸入才可以达到效果。由于这种效果,吸烟者大多都会产生依赖。但需要警惕尼古丁的有害影响:尼古丁和其他有毒的产品对所有器官和循环系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他们的确是癌症和其他严重疾病的诱因。

       嚼口香糖

       它不是长久之计但可以暂时缓解。嚼口香糖的时候你会保持专注,这样困意就会减弱。这是美国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然而该办法也有弊端,比如颞下颌关节(下颌骨和头骨的结合处)不停工作会引发慢性头痛......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231.html

返回目录>>

神经学家:上下班途中这5种方法最锻炼你的脑力

2018-09-26   环球网

       神经学家研究表明,上下班期间的空余时间其实是给予大脑必要锻炼的最佳时机。牢牢把握5种方法,可以让大脑得到充分锻炼。

       如果你每天早上都要花很长时间去上班,那么漫无目的地浏览社交媒体可能是你消磨时光的最好方式,但你可能因此错过了提高脑力的黄金时间。雅各布森博士是大脑训练应用程序Peak的神经科学主管和项目经理,这款应用程序之前已经获得了赛琳娜 戈麦斯的极大认可。

       为了配合推出最新的大脑训练游戏,她向我们揭示了在搭公交或者地铁上班的途中,放下手机,编织一下衣物或者写写日记,实际上可以帮助你变得更聪明、更敏锐。接下来看看有哪5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在上班途中更有收获吧。

       试着写写日记

       试着在回家路上写篇日记,记录这一天的经历。开始就写写你最想排遣的不开心的事情,3件你感到最欣慰的事情,以及哪些与他人的“细微瞬间”让你感到快乐,无论那件事有多么微不足道。写日记在帮助你梳理一天经历的同时可以强迫你集中精力、调动记忆和语言组织能力。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这3样能力会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天的工作效果,所以时常锻炼一下脑力可以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掌握一门新的技能

       我们很多人都说自己愿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获得一张其他领域的资格证书或者掌握一门新的技能,但却从来没有抽出时间专门学习过。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利用起来,真真切切地为梦想开始付诸行动呢?掌握新的技能有助于强化大脑的神经通路,可以使未来学习新技能变得更加容易。所以,当你为了下一个节假日的出行学习意大利语并乐在其中时,其实也在为自己的大脑做准备,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当你不得不学习其他领域的新东西时,你就能更好地应对它们。

       勤于思考

       我们谈到沉思时,脑中会浮现出莲花在寂廖海滩上的盛放之姿,但事实上,并不一定只有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才能沉思。在去工作的路上试着练习自己的专注力—更多地把时间投入到专注当下。也许你每天去工作都走着同一条路,那么试着让每一天单调重复的旅途变得有一点点不同吧。你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留心身边从未察觉过的细节。经过证实,专注力的训练可以减缓压力,降低焦虑感,是一种上下班途中很好的放松方式。

       培养一个休闲爱好

    现在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上下班的路上都在享受像编织这样的休闲爱好。编织的好处是,你在完工时不仅可以得到一双承载着自己汗水的温暖精致的袜子,而且编织具有的节奏性,重复性的本质允许你“分散”你的思维,运用肌肉记忆。一些人发现编织和沉思一样使人放松,这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工作日的压力和焦虑感。

       用大脑训练游戏挑战你的大脑

       如果你在清晨环顾公交或地铁四周,你会发现许多上班的人正在漫无目的地浏览社交媒体。但是你可以用手机做一些你认为更有用的事。用户通过大脑训练应用程序可以使大脑做一些并不会每天都做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它会对我们的所作所为做出反应。所以仅仅浏览社交媒体并不会像进行数值计算或者使用空间记忆浏览地图这种任务一样使大脑得到锻炼。

       即使赛琳娜 戈麦斯近来表示她不会再使用社交媒体软件了,但她现在手机上还有的唯一一款应用就是大脑训练应用程序Peak。她在接受《ELLE》杂志采访时表示:“我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上网了。我忘了Instagram的密码。手机上没有其它应用程序,没有照片编辑软件。只有Peak,一款脑力游戏软件。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259.html

返回目录>>

孩子要营养,午餐“肉菜饭”搭配比例最重要!

2018-09-26   狐大医

    开学不到一月,孩子们背上新书包回归课堂。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讲,午餐吃得好才能让身体各项机能高效运行,一天的学习也就得心应手。午餐在一天三餐中为人体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都是比重最大的,分别占了40%。毫不夸张地说,午餐对学生而言是最重要的一餐。儿童午餐“肉菜淀粉”黄金比例应为1:2:3。

    那么,为人父母,如何为孩子安排这么重要的午餐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表示,午餐不仅要吃饱,还得吃“好”,吃“好”主要在于合理搭配。

午餐食物搭配主要来源于三大类食物,分别为肉、蛋、鱼、大豆或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类食品,两种或以上的新鲜蔬菜,以及米饭、面或粉等富含淀粉类食物。三类食物重量占比约为1∶2∶3为宜。例如,瘦肉和鱼合计100克,绿叶青菜和瓜茄等新鲜蔬菜合计200克,以及 煮熟的米饭300克左右。

    保证足够的碳水化合物

    午餐的碳水化合物要足够,这样才能提供脑力活动所需要的糖分。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谷类,宜选择淀粉含量高的谷类,如米饭、面条等,不同年龄学生,主食量略有不同,大约为200~500克(煮熟后的大致重量)。

    除了选择一般谷类,午餐中若有少许粗粮谷类搭配则更好,如此,下午的血糖会更稳定,使大脑中的糖来源更持久,学习效率更高。粗粮可选择玉米、红薯、小米、燕麦等。

选择高质量的蛋白质

    蛋白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帮助稳定餐后血糖,为人体生长发育提供物质补充。高质量的蛋白质来源有奶、鱼、肉、蛋、大豆或其制品,总重量为50~150克(生重)比较适宜。

蔬菜和水果不可少

    蔬菜是维生素和纤维素的主要来源。绿叶蔬菜普遍含纤维素较多,可帮助调理肠胃,其次是根茎和瓜茄类蔬菜。午餐的蔬菜应有两种或以上,总量约200克。午餐后和下午上学前吃一个水果,不仅满足孩子吃零食的喜好和补充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重要营养成分,还可以补充具有调节身体健康功能的果酸、可溶性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除此之外,如果经常有一定的菌菇食品,则更能帮助平衡学生午餐膳食营养。

    当然,选择和烹制孩子喜欢的菜肴则同样重要。惠东县人民医院陈姗姗提到,如果孩子有喜欢的菜肴或蔬菜,可以适当增加选择这些食材的频率或烹调方式,以提高孩子食欲,促进孩子午餐既吃好也能吃饱。一般而言,烧茄子、烧冬瓜、炒卷心菜、水煮娃娃菜、手撕包菜、西红柿炒蛋、醋溜酸辣土豆丝、红烧排骨、蒸牛肉、萝卜炖鸡汤、豆腐鱼头汤、豉汁蒸黄骨鱼等,是孩子比较喜欢的菜肴。

    摘引网址: http://www.sohu.com/a/256029490_104952?_f=index_chan24news_1

返回目录>>

世界难题:为何由瘦变胖易,由胖变瘦难?

2018-09-25   春雨医生

    现如今减肥俨然成为一门不错的生意,各类药剂甭管是否真的有用,只要配上减肥相关的话术宣传就有人购买。网络发达的今天,你甚至可以通过修图和滤镜把自己弄得更瘦,从而迎合大众的审美。为了减肥我们已经无所不用其极。面对一身的脂肪,众多减肥者都有一个终极心声——为何胖来如山倒,而减肥如抽丝呢?

    脂肪是你一辈子最好的朋友

    脂肪如果是个人的话,他将会是你最好的朋友。

    首先,它对你不离不弃,不管你怎么样虐待它。

    你可以通过不吃饭,摄入更少热量逼走它,尽管这个时候你感觉劳筋骨、饿体肤,脂肪不知道你为何这样做,它能做的就是默默的分解着自己为你提供活下去的能量。

你也可以通过运动让它“燃烧”分解供能,尽管如此,脂肪在燃烧前也会为你释放出能量,为了维持你正常的体温,它还会分解成水,以及你不经意间吐出的二氧化碳,换句话说它是自愿为你牺牲掉自己的。

    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哪怕是备胎或者宠物,他都很难做到脂肪这般——主人虐我千百遍,只要一不留神,就默默的回到主人身边,等你发现脂肪的时候,又一轮相爱相杀的大戏开始。

    让你长胖是脂肪的本职工作

    让我们看看脂肪在人类历史上的工作笔记。

    人类历史上从未如此像现在一样醉心于减肥,乃至于帮人减肥都能成为一种职业,并且养活了很多地球人。这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地球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尽管那时候地球还是地球,地球人也还是地球人,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解决温饱,更不要说变胖了,在此之前更是如此,你若能穿越到清朝乃至更古早的中国,你会发现腹肌、人鱼线、马甲线,几乎是劳动人民的标配。

    前苏联摄影家Vladislav Mikosha镜头下的中国街景和老百姓,摄于1949年

当人类还未开始进化,处于还在爬行的阶段,脂肪囤积就为我们祖先提供活下去的能量。当时一切食物来源都是天然的、纯野生的、无添加的,智人都尚未出现,所以自然也是无人工的,尽管听上去一切都很美好,但我们的祖先面对着一个严酷的现实——食物资源短缺。

    考古学发现,在经历了一个小冰川时代到来之际,食物变的稀缺,此时一部分“猿人”选择直立行走去觅食,因为这样视野更为开阔,而且直立行走在同等能量消耗下,比爬行走得更远,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食物选择。面对恶略的生存环境,食物选择多就意味着更多的热量可以摄入。那个时代和现在不同,更多的热量意味着你可以活得更久。也正是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动物们才逐渐演化出囤积脂肪的本领,因为脂肪是热量没被及时消耗完以后,身体为你储备的备用能源,那时脂肪和生命是划等号的。

    猿人为了获取更多的热量而逐渐进化出直立行走的本领(图片来源:电影《2001太空漫游》)

    可想而知直立行走之后,那一部分看上去另类的灵长类动物熬过了困苦的小冰川,用脚走路除了更节能走的更远之外,还让祖先们的双手又了用武之地,于是各种烹饪、狩猎工具出现了。后来偶然间一次大火之后,一些烧死的动物被发现,我们的祖先第一次尝到了原生态烧烤的味道,在此之前,我们的祖先人设都是吃货,每日的工作主要就是狩猎、获取热量,然后饱暖思淫欲……

    茹毛饮血显然劳神费力又不好消化,学会烹饪和加工食物之后,获取热量对于祖先来说容易了一些,因为烹饪熟的食物更好消化和吸收,这也让祖先们有时间来思考,也就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人类。

    聊到这你不难发现两件事。

    第一件:我们的祖先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的利用各种方式摄取能量,甚至摄取能量是他们进化的直接成因之一。想想看那一部分“猿人”直立行走那一刻,只是为了一口吃的,这对于今天躺在床上都可以叫外卖的你是无法想象的,但在进化的道路上,曾几何时获取能量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生存。

    第二件:长脂肪是人类长期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所演化出的一项基本技能,如果我们无法把没有消耗完的能量存在身上,那也不会有今天的人类。

    所以你长胖,说明你是正常人,你的身体沿袭了祖先们贮存脂肪的本能,只是“进化”没有想到的是,人类会在近50年发展出衣食无忧的生存环境,而这几十年对于人类身体、基因的进化史来说,如同沙漠中的一粒沙子,即便算上几千年的农耕文化,那也顶多加一粒沙子。

    变胖,目前没有发现上限

    对于人体来说,脂肪的增长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它可以在你的器官上附着,也可以在肌肉间隙中暂住,皮下脂肪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它无孔不入,目前还未发现人类脂肪增长的上限,即便是你用物理方式把脂肪细胞抽出去(抽脂),但这种数量级的毁灭也丝毫不能摧毁脂肪贮存的能力,因为余下的脂肪会在“兄弟们”不足的情况下持续膨胀,一个顶俩,维持 一个脂肪的尊严。

    你可能会想,那我多抽一些脂肪走不就完了?我把脂肪都抽没了……很可惜,如果那样做的话,你人可能也没了。

    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减肥是一件很反本能的东西,变胖才是人类的本能。长胖了没啥不对的,只是我们的身体还没有进化到适应现在的丰富食物资源。

    想想看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本能化地设计这一切吧。

1克脂肪分解大约释放9kcal(大卡)的热量,100克是2两,所以各位读者可以算一下,你掉1公斤脂肪需要消耗多少大卡的热量。

    你吃一个麦辣鸡腿汉堡大约510大卡的热量,不考虑基础代谢和食物热效应等因素等话,如果这510大卡全变成皮下脂肪的话,大约相当于56克脂肪。

    我们通过食物摄入热量,人体会精准的把你没有消耗的部分存成脂肪,同时吃饭的时候你会有很好的愉悦感,因为吃饭=摄入热量=生存。

    再加上人体利用热量又是十分节能的,因为在你没有消耗脂肪之前,我们还有肝糖元和肌糖元为主的消耗,即便是你卖力地运动,身体也只有在糖原消耗完之后,才会增加脂肪的分解供能,同时脂肪的供能效率又是糖的2倍,也就是说同样消耗1克脂肪和1克糖,脂肪输出的热量更多,如果脂肪的消耗和糖一样的话,也许运动减肥会比现在容易的多。

    如何成功进行减肥这个违反本能的事儿

    肥胖是一种现代病,有些人会把肥胖归咎于垃圾食品和各种企业。

    实际上垃圾食品自古有之,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的食物肯定过不了现代食品卫生的要求,原生态的烧烤也含有大量致癌物,无良商家也并非现代人首创,其实只是因为我们食品工业和科技发展太快,热量这一对绝大多数地球人自古稀缺的资源,在现代变得廉价、易获取,而你长胖了没啥过错,你只是本能地吃而已,不过吃得太多。

    发现了吗?我们长胖只有一个原因——吃。

    吃也是我们获取热量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现代人变胖的元凶,所以减肥的本质就是先控制好嘴。很多人会把运动看得十分重要,运动对于健康来说帮助是很大的,但对于减肥来说,它远远不及饮食控制重要,原因我们在上一章节已经聊过,把它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吃500大卡容易,消耗500大卡太累。

    所以,如果你嚷嚷着减肥,又控制不好自己的嘴,那就不要谈减肥,这只会让你更痛苦,感觉各种受挫和打击,反而会寄希望于那些虚假广告宣传下的微商减肥药。

当然一个人的饮食习惯不是一天形成,昨天锦衣玉食,今天吃糠咽菜显然不容易坚持。饮食结构要一点点的改变,逐渐减少食物中影响你健康的那一部分,同时逐渐地减少热量,尤其 是学会简单的计算热量。

    很多人急于求成,短时间内热量摄入的过低,同时又增加了运动量,减少热,量是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的确是正确的减肥思路,但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身体贮存脂肪是为了生存、繁衍,如果你热量摄入过低,那么身体也不会给你一个好的状态。比如很多女生在节食增加运动之后都会出现生理期推迟,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你的身体不认为你处在一个好的生育环境,比如你脂肪下降过快,同时脂肪酸又是合成激素的重要物质,你的身体时刻以生存为第一目标,而不是你的身材。

体重下降,不代表瘦了

    体重对于专业的健身教练来说,只是一个参考值,所以你也应该如此。

不要为体重不变而烦恼,因为体重的构成影响因素很多,比如肌肉量比如身体的水分等等,试想一下如果你忙活半天体重下降了1公斤,结果周围人都没有发现你瘦了,那1公斤的意义何在?

    任何饮食结构的改变,只要你降低了热量,刚开始体重下降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生酮饮食和低碳饮食,但也仅限于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开始体重就下降变缓,这也是为什么网上一些减肥班习惯开设21天或者1个月,类似的饮食法也很难坚持,饮食一旦恢复体重也很快恢复,你摄入的热量和你消耗的热量,与你的体型绝对是正比的。

    最后,脂肪很难在你不知不觉中离开你,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过快往往更有可能是病了,比如很多糖尿病人群在病发的时候体重就会急剧下降,因为糖代谢紊乱,身体无法很好的利用糖,只能分解脂肪供能,但这不是减肥,这只是糖尿病的发病症状之一,甲状腺功能出问题也容易出现体重突然下降,总之如果你体重莫名其妙的快速下降,应该先去医院检查一下。

    摘引网址: http://www.sohu.com/a/255969818_313701?_f=index_chan24news_13

返回目录>>

想减重减肥降血脂 多喝红曲滚土猪肉汤

2018-09-26   羊城晚报

       人到中年,由于工作紧张,缺乏运动、生活饮食不规律,尤其是过量食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容易造成高脂血症。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林举择介绍,中年以后就更要注意预防血脂过高。长期血脂偏高很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预防应该从早做起,少吃动物油及糖、奶油、不狂饮暴食,勿酗酒和吸烟过多。林医生特别设计了一款可辅助降血脂和减重减肥治疗的药膳汤饮——红曲滚土猪肉汤。

    红曲(红曲米)又称为红曲米,是以籼米水稻为宿主原料,将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寄生在籼米上形成的红色米。其状如碎米,质酥脆,是一种常用的药食两用之品。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红曲入药,是一种天然的降血脂药物,在它的代谢产物中发现了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天然他汀类物质。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评价红曲说:“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奇药也”,在许多中国医书中均载红曲味甘,性温,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功效,用于治疗食积饱胀、产后恶露不净、瘀滞腹痛和跌打损伤等症。在广东的客家地区,红曲是客家人常用的“食品添加剂”,酿客家酿酒、蒸味酵粄都会加它作为天然调色剂食用,非常健康有益。

       林医生提醒红曲入汤,剂量不要放太多,太多汤味会有点苦。可以汤色判断红曲的剂量,汤色淡红色则红曲剂量不够,正常红色刚刚好,若汤色颜色太红,则汤会有一点点苦,说明红曲的剂量放多了。

       推荐食疗方

       红曲滚土猪肉汤

       材料:红曲18克,土猪瘦肉250克,葱花适量,生姜2-3片。

       制作:红曲搓碎;土猪瘦肉洗净后切成薄片,加入适量生油、花生油和生粉拌腌片刻;生姜片切成姜丝。锅内加入清水1500毫升左右(约6碗水分量)煮沸,加入红曲,水滚后加入土猪肉片滚至熟,最后下适量葱花、姜丝和食盐调味即可温服。这是3-4人分量。

       功效:健脾泄浊,辅助降脂。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140.html

返回目录>>

秋分,清燥调志盘腿坐

2018-09-26   人民网-生命时报

       9月23日是秋分节气,夏暑热浪远去,气温逐渐下降,秋燥带着凉意缓缓袭来。在这段时间,养生一方面要顺应秋“收”的特性,减少运动量、避免食用辛辣发散食物,使体内阳气更好地收敛闭藏;另一方面适当进食西红柿、大枣、蜂蜜等酸甘食品,以固守津液、滋阴润燥;日常还可以做“盘坐三式”导引,达到保健目的。

       本导引改编自古籍《保生心鉴》《颐身集》,在秋分节气锻炼,既可改善因秋燥引起的外感寒热、口眼干痒、皮肤脱屑等病证,也可预防抑郁、孤独、懒言等不良情绪。具体步骤如下:

       预备式:正身盘坐,头脊中正,两眼平视远前方,自然呼吸(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两臂下垂,双手放在膝盖上,思想集中,安静放松。

       第一式:自然呼吸,双掌带动双手自身前平行上抬,掌心相对,至胸前屈肘内收,使掌心掩盖该侧耳廓,尽量压紧,减少周围噪音。十指微屈,好像要触及头部,然后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叩击脑后枕骨30下。接着手掌突然抬离耳廓,聆听耳中放炮样声鸣起,共连续开闭12下。轮流叩击、鸣耳3次,恢复至预备式。

       第二式:自然呼吸,双掌带动双手自身前平行上抬,掌心相对,至胸前屈肘内收,使掌心掩盖该侧耳廓,尽量压紧,指尖向后扣住枕骨。两肘外展,使肘尖尽量指向身体两侧,至极点稍作停顿,然后两肘内收,使肘尖平行指向身体前方。重复上述动作共12次,恢复至预备式。

       第三式:自然呼吸,双掌带动双手自身前平行上抬,掌心相对,至胸前屈肘内收,使掌心掩盖该侧耳廓,尽量压紧,指尖向后扣住枕骨。两肘外展,使肘尖尽量指向身体两侧。保持头部及脊柱挺直,以躯干为轴,左肘带动头颈、躯干向左侧弯曲,使左肘向下,右肘朝上,至极点时稍作停顿,然后恢复中正体位。左右侧肢体轮流做上述动作共12次。

       收功:第三式结束后,恢复至预备式,自然呼吸片刻即可。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934.html

返回目录>>

上海 引社会办医入“健康”轨道

2018-09-26   健康报

  上海市普陀区有个特别的健康共同体:牵头单位是一家社会办医疗机构——上海天佑医院,其对接桃浦镇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辖区内敬老院、福利院等11家健康产业相关单位。这个健康共同体虽只成立一年多,却以服务老年患者、康复病人和为贫困尿毒症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等举措,得到桃浦镇居民一致好评。“为区域医疗补短板,就是给自身塑亮点。”上海天佑医院院长蔡剑飞的想法,与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闫东方不谋而合。

  上海社会医疗机构共2240家。今年7月,上海出台“健康服务业50条”,重大战略方向之一就是建成和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一定社会影响、一定品牌特色的高端化、国际化社会医疗机构,建立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公立和社会医疗机构互补发展、有序竞争的多元化办医新格局。那么,上海如何引社会办医入“健康”轨道?

  设好“航道”,铺好“轨道”

  蔡剑飞来自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在公立医院做了多年医院管理者,为何决心开拓新领域?“政府鼓励支持社会办医,做好规划、找准定位,大有可为。”他认为。

  同样,原本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副院长的丁罡,去年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担任副院长。“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与日俱增,无论专业技术还是服务流程、就医环境、人文关怀,我们都要对标国际水平,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需求。”丁罡说,在上海,高端现代医疗服务业雏形已现。他建立肿瘤中心就是打造“试验田”:收治复发转移或疑难肿瘤患者,由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组成10人团队,全部来自三甲医院,多学科会诊、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医生围着病人转”,并让患者和家属详细了解治疗进展、共同决策,“我们探索最新技术与服务模式,希望发挥鲶鱼效应和杠杆作用,撬动未来更大变革”。

  高端引领同时,也要基层补缺。今年“长护险”全市试点,各区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长期医疗护理,越来越多护理院、护理站应运而生,社会办医成为重要支撑力量。长宁区的文杰护理院院长张惠琴告诉记者,该院2014年成为上海居家护理服务试点机构,持续培训护士和护理员为社区老年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今年,该院成为“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可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常用临床护理43项服务。

  “上海把加快发展社会办医作为扩大民间投资、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推进。”闫东方说,社会办医既要设好“航道”,也要铺好“轨道”,才能全方位发展。

  “合作之桥”接通绿色通道

  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明确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基地,萌芽已现。

  今年年初,闵行区与4家运行模式成熟且具代表性的社会医疗机构签约共建医联体,补充区域儿科、康复、检验等专科资源。其中,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作,筹建教学基地。“我们医院科研教育仍是短板,希望在医学院校支持下加强人才教育培养,致力成为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三级专科医院。”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院长项耀钧表示。

  合作带来双赢,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院长刘卫东对此深有体会。该院以严格标准引入优质医生集团,促进各学科发展:神经外科从1个专科团队发展至7个,放射、检验、麻醉、重症医学同步提升。“若按传统方式,如此人才配置或需几千万元,但平台化建设解决了问题,也让医生集团释放能量。”刘卫东说,优秀专家资源应全社会共享,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机场”。

  与该院合作的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坦言,如此“优质机场”太少,除管理理念外,医保和商业保险应形成互补,但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对劳务的支付仍很缺失。

  截至目前,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270家,医保开放度越来越高。闫东方认为,医保不再是上海市社会办医发展主要矛盾,应着力推进社会医疗机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开展国际标准认证,加强与商业保险合作,打开更多绿色通道。

  “3D导航”走出康庄大道

  “健康服务业50条”出台前,上海市已多策并举,为社会医疗机构执业提供支撑,支持设备技术准入。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秘书长李立新介绍,上海市编制医疗机构审批办事指南、发布医疗机构设置指引清单,在浦东新区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而更令人期待的是人才流动。多位采访对象均提到希望在公立医院推行全职、兼职等不同执业方式;社会办医机构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只要符合相关政策,就可享有同等优惠政策。

  当然,行业规范自律是“生命线”。从2012年开始,上海市开展以“管理、质量、安全、服务”为标准的社会医疗机构星级评审,目前有21家单位成为四星示范医院、48家单位成为三星达标医院。但6年来,“五星医院”一直空缺。“若不能达标,宁缺毋滥。”闫东方说,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适用性强的社会医疗机构评估评价制度,通过严格、公正的行业自律,提高社会医疗机构的诚信度,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行业准入,健全社会医疗机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政部门、质控中心、协会商会的积极作用,建立全行业综合监管和评价机制。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认为,建立完善社会医疗机构评估评价制度,可与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制度互为补充、互相衔接,促进所有性质和类别医疗机构评价评审工作,推进社会办医发展和医改深入。

  “政策支撑扶持、行业规范自律、科学评价监管,形成‘3D导航’,才能让社会办医走出一条康庄大道。”金春林说。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8/0926/439002.html

返回目录>>

新余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2018-09-25   健康报

    江西省新余市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四个一批”,即装配式钢结构新建一批公厕,利用拆“三房”废旧材料改建一批公厕,利用旱厕和闲置公房改建一批公厕,利用滨湖环境整治资金等新建一批公厕。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厕已竣工929座,旅游厕所完工6座,新(改)建农村无害化户厕1876座。

  为使全市农村“厕所革命”顺利开展,该市制定了2018年~2020年3年建设计划,明确全市农村公厕建设涉及34个乡镇(办事处)、396个行政村、2826个自然村,建成后的公厕总数量将达到3426座,受益人口将达77万,计划投资1.1亿元,其中2018年计划建设1713座,计划投资6006万元。

  市委农工部通过督导发现,新农村建设点在农村公厕建设过程中,存在公厕选址不合理、建设进度较为缓慢、改造公厕施工质量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该市进一步统一农村公厕建设标准,制定改造及新建装配式农村公厕建设图册,明确农村公厕的设置标准、选址标准、建筑标准、建筑风貌、施工图等。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8/0925/438939.html

返回目录>>

干嚼食物能健脑

2018-09-26   人民网-生命时报

       大脑每天都在不停工作,是人体的总指挥。但不少老人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记忆衰退、思维能力下降等现象。

       科学家发现,牙齿多的老人,记忆力比牙齿少的要好4%。有研究者将猴子的左侧牙齿全部拔掉,保留右侧牙齿。半年后,猴子右侧大脑功能正常,左侧大脑已萎缩。

       所以,牙齿对大脑很重要。牙齿掉落,记忆力衰退,很大原因与咀嚼有关。颌部和牙齿咀嚼产生的感觉刺激,会直接影响负责记忆获取和形成的大脑海马区。一旦缺少牙齿,大脑海马区获取的刺激减少,老人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现象。

       不少老人牙齿不好,吃饭时就习惯靠喝水帮助下咽。其实如果不喝水,干嚼,用自己的唾液慢慢软化食物后吞咽,可锻炼和提高神经反射弧的兴奋度,增强脑细胞的信息传递,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起到防止大脑老化的作用。这是因为干嚼食物时,会刺激口腔黏膜和舌感受器,引起味觉及其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到唾液分泌中枢,然后由副交感神经传出到达唾液腺,促使唾液分泌。这个过程能提高神经反射弧的兴奋度,起到健脑作用。

       老人干嚼食物也要注意方法,咀嚼的刺激强度和时间要足够,才能激发机体反应,产生生理效应。老人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反射迟钝、吞咽动作欠灵活,进食或服药时易噎在咽喉部,或吸入气管而引起窒息。老人干嚼要小心,如果噎着了,请到医院紧急处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823.html

返回目录>>

家里12个地方招虫子

2018-09-26   人民网-生命时报

       消灭家中虫子的最好方法就是封死所有吸引虫子的“诱饵”。近日,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总结出这些诱饵,提醒大家自查。

       肮脏的餐盘。盘子里的残羹剩饭对苍蝇、蚂蚁和蟑螂很有吸引力。饭后立即刷碗,不要拖延,更不能把碗盘放进水槽整夜浸泡。

       熟透的水果。过熟的水果会吸引果蝇等小飞虫。不要把水果随意放置,应放在冰箱保鲜盒或密封容器里。

       宠物食品。以谷物为食的蛾子最喜欢鸟食;猫狗的粮食则吸引蟑螂。最好把储存的宠物食品密封起来,吃剩的食物及时倒掉。

       食物碎屑。厨房里掉落的食物碎屑是蟑螂和蚂蚁等昆虫的盛宴。因此,一旦有食物碎屑,要及时清扫。

       厨余垃圾。厨余垃圾的难闻气味对于苍蝇和蟑螂来说就是甜美的香气。有垃圾时要密封好,盖上垃圾桶的盖子,并及时倒掉。

       长期不用的排水管。有水和头发、肥皂等有机物质的排水管是苍蝇完美的家园。水管的内壁会形成一层黏稠的膜,为苍蝇提供理想的滋生地。

       潮湿处。潮湿能吸引多种昆虫。被水浸泡过的木头对白蚁很有吸引力;花盆里的水是蚊子的最佳栖息地;蟑螂通常顺着排水沟进入家中。

       暖和的地方。当天气变冷时,许多虫子都在寻找舒适的过冬住所,家就是完美的地方。冬季不必整天将暖气调得温度很高,每天打开窗户透透冷空气。

       不流动的空气。夏季多开风扇,不仅能省电,还能让苍蝇远离。风扇会使气流变得不稳定,阻止苍蝇的逗留。

       文件纸张。纸张对蠹(音dù)虫和蟑螂颇有吸引力。为避免虫子损坏重要的文件,应把它们放在密封塑料箱里。

       杂乱。如果能保持家里相对干净,就不会有多少地方可供昆虫躲藏。

       裂缝和缝隙。虫子总是在寻找能偷偷溜进家里的通道,所以窗户周围的缝隙、松散的门封条和地基上的裂缝为它们提供了藏身之处。应常检查门窗封条,不给昆虫留入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771.html

返回目录>>

人们更相信直觉

2018-09-26   人民网-生命时报

       “三思而后行”劝诫人们做决定前应该冷静思考。然而,美国《情绪》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称,基于直觉做出的选择让人对所做决定更加自信。换言之,人们更相信自己的直觉。

       为了研究直觉对决策的影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山姆·马格里奥博士与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泰利·赖克完成了四项“消费选择”试验。试验一中,研究人员要求90名多伦多市民对两种DVD播放机进行二选一。参试者被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凭直觉随心所欲、不询问只观察或反复询问思索后做出消费选择。直觉组参试者对自己的选择更倾心、满意。试验二中,88名参试者网购时选择黑白或彩色保温杯。杯子的信息描述内容集中于“制造材质”和“网友心得”两部分。结果发现,参试者更乐意选择彩色杯子或网友评价高的杯子。试验三中,在线招募的215名志愿者对不同类型的旅行住处进行选择,当被告知“所选住处一定要展现出‘你自己’”时,根据直觉做出选择的参试者对自己的决定变得更加确定。试验四中,60名大学生选择吃饭的餐厅后,被询问是否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餐厅信息,并提供家人、朋友的真实电子邮箱地址,发放该餐厅的优惠券。一半参试者根据直觉做出选择;另一半人慎重分析比较后再决定。结果发现,直觉组人对自己的选择更有信心,提供亲友电子邮箱者也比三思组高27%。

       马格里奥博士指出,一个人越是依靠直觉做出选择,他(她)越会觉得这个选择反映了其“真实自我”;事件发生后,对自己所做决定也更加自信。也就是说,你的直觉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一定是你最喜欢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680.html

返回目录>>

罕见病医疗的春天来了

2018-09-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希望我们可以及时获得诊断和治疗,希望我们可以病者有所医、病者有其药。”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上,上海四叶草罕见病家庭关爱中心主任黄如方如是说。

       黄如方是罕见病“瓷娃娃”(成骨不全症)患者,也是一名罕见病社群工作的参与者。在此次论坛上,像黄如方一样的罕见病患者及家属、各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国内罕见病医学研究、药物研发、社会关爱等领域发展建言献策。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及生命。目前国际上确认的罕见病约有7000多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而在中国,罕见病患者的总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

       随着罕见病的社会关注度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渠道增加,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患者看到了曙光。不过,很多与会者认为,罕见病在医疗保障等方面依然有很多问题待解,需要各方协力推动。

       药品审批提速

       “10多年前,罕见病刚开始宣传的时候,很多人不以为然。罕见病就是少见的病,找到一例都很难而已。常见病都顾不过来,为什么关注罕见病?”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科主任顾学范回忆起罕见病的“历史”时感慨道,经过多年的持续行动,“罕见病医疗的春天来了”。

       在讲述中国罕见病医疗发展的现状时,很多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层面的重视和规划,有望让罕见病不再“罕见”。

       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公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纳入了121种罕见病。专家指出,此举有望提高国内罕见病的诊疗水平、加速罕见病治疗药物和诊断试剂的研发,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而在药品审批环节,2017年,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中,提出支持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的研发,注册申请人可提出减免临床试验的申请。国家药监局也明确,对于境外已上市的罕见病药品,在不存在人种差异的情况下,可以提交境外取得的临床试验数据,直接申报药品上市注册申请。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黄云虹博士表示,上述举措为罕见病药物的注册申请提供了优先特权,为加快罕见病用药上市打开突破口。

       罕见药审批的“加速”初见成效。9月19日,京、沪、穗三地的多发性硬化患者拿到了治疗药物奥巴捷(特立氟胺片)。该药从在华获批到供药,仅用了58天,创下了国内罕见病创新药物上市的最快速度。

       由于罕见病药品研发和生产成本过高、利润极低,过去极少有企业愿意研发、生产。“以前,对于罕见病的投资,大家都在说,但真正行动的很少。”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冯文化说,今后很多药企会以更高的热情去投资罕见病药品。

       诊疗中心提上日程

       “我国罕见疾病患者明确诊断率不足40%。许多患者有可能正在用错误的方式治疗,或者正在艰难地忍受和等待。”谈及罕见病的诊治时,黄如方说。

       对罕见病而言,诊断是首要的难题。只有完成诊断,才能知道有没有路径去治疗以及治疗所能达到的极限效果。由于罕见病发病率低、有关专业知识认知有限,极易出现误诊或诊断周期长,延误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门诊部主任饶莉说,罕见病往往涉及多学科,尚未形成诊断体系。一方面患者到处求医问药,浪费就医成本;另一方面,不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生,缺乏罕见病知识,不能很好地诊治。

       因此,在罕见病目录制定和发布之后,如何为罕见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明确参考,成为各方呼吁的重点。

       饶莉说,华西医院两年前设立了罕见病诊治中心,集合优势资源服务罕见病患者。此外,医院还设立了微信公众平台,患者可以将检查资料发送并接受审核,如果可能罹患罕见病,医院将为其提供号源,由专科医生或进入罕见病门诊诊治。

       有业内人士表示,罕见病的资源和专家不可能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要更好利用、管理现有的罕见病资源,搭建有效的分级诊疗和转诊的机制。

       如今,这一愿望也有望实现。近日,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计划建立各地的罕见病诊疗中心,同时组织专家编写罕见病诊疗指南,用于指导各地开展罕见病的预防、筛查、诊疗和康复。

       构建多元保障体系

       “如果能够出台宏观规划或政策,让各地根据地区发病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建设合适的医疗保障体系,就能改变罕见病患者用药困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研究员、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丁洁说。

       有药用,但用不起药,是很多罕见病患者面对的困境。北京市医改办原处长王友学说,罕见病最大的特点就是医疗费用相对比较高,一些患者多年用药,最后难以承受。对个人和家庭来说,罕见病负担很重。

       罕见病的治疗费用能否纳入医保范围?这是很多患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地对罕见病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探索。浙江、青岛等地方性模式陆续诞生。

       青岛市社会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刘军帅介绍,这些模式都是由当地政府主导,部分病种多方共付的模式,具有政府多部门联动、社会多方资源共享的特点。患者在报销后,自己支付的费用在承受范围内,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应建立完善的罕见病医疗保障系统。通过医保谈判等方式,逐渐将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减轻罕见病患者的药费负担。

       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副主任郑杰说,要解决罕见病费用问题,单靠医保还不够,需要建立多元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障三部分缺一不可,能够解决大部分病人的困境。同时,也要靠商业保险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天衣无缝’。”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420.html

返回目录>>

爱是教育的灵魂

2018-09-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们常说“妈妈是超人”,不久前一位女教师抱着熟睡的孩子出黑板报的照片,让很多人感慨教师妈妈“比超人还伟大”;很多人退休后选择颐养天年,但91岁的退休教师叶连平却坚持义务为留守儿童补课,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这些源自师者心底的爱,赋予了教育事业独特的魅力,为无数心灵照亮了前行之路。

       教育家夏丏尊曾将教育里的爱比作池塘里的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何谓爱?当父母松开搀扶的双手,爱是一种信任,让孩子能够学会走路、独立向前;当老师悉心传道授业解惑,爱是一种欣赏,能从学生身上发现特质、激活潜质;当学生踏入社会课堂,爱是一种理解和尊重,激励个人坚定信念、勇毅果敢。在不同的时刻,爱有多种诠释。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多样、时代怎样变迁,爱都是浇灌成长的阳光雨露,堪称教育的灵魂。

       “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让人拥有丰富的内心和充沛的情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感慨于海伦·凯勒在黑暗中寻找到光明的人生奇迹,也应看到与她朝夕相处的莎莉文老师用爱点亮的烛火;我们感动于乌蒙山孩子们“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美妙歌声,也应体悟旋律背后纯真而质朴的爱。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还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

       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如今,一些优秀学生历经寒窗苦读进入名校,个人条件优越、不愁吃穿用度,却时常感到内心空洞,锁定不了真正想要的目标,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前进的动力,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一样。之所以会患上“空心病”,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太在意成绩分数,让教育变得僵硬,结果孩子的成长过程负重不堪,缺乏爱的滋养。这也启示我们,要投入感情、投入真爱,在课堂教学之外热情关怀、慰藉心灵,以人的全面成长丰富教育的时代内涵。

       教育家顾明远历任小学、中学和大学老师,从教逾一甲子,始终践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教育理念,被称为“充满爱的教育家”。事实证明,像春蚕吐丝那样竭尽心力,像蜡炬成灰那样发挥光热,像和风细雨那样滋润心田,方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真情换来真心。当然,爱的教育并非爱的纵容、爱的泛滥。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在爱中感悟生命、收获成长、止于至善,这样的教育,必将使人终身受益。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用父母的关爱之心、教师的仁爱之心、社会的博爱之心,启人心智、助人成长,为孩子架设一条条爱的轨道,教育的未来会更美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409.html

返回目录>>

丰富营养带给女性好心情

2018-09-26   人民网-生命时报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的研究者发现,营养丰富的饮食可以使女性拥有积极阳光的情绪。

       已有多项证据表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影响了他们对精神疾病的易感性。与男性相比,女性患焦虑、抑郁症的可能性高一倍,且症状持续时间更长。然而,人们对饮食模式在两性心理健康中所起作用知之甚少。研究团队通过社交媒体对563名参与者进行匿名调查(男性占48%,女性占52%)。分析结果显示,营养密集型饮食对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男性。换言之,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均衡、丰富的营养来保持好心情。

       科学家指出,我们的祖先食用高能量营养密集型饮食,这不仅对人类大脑容量增长和认知能力进化有很大贡献,也对保护精神健康起到辅助作用。当代饮食与进化的人脑可能不匹配,扰乱了大脑中某些系统的正常功能。研究人员表示,男性和女性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和情感责任,导致了不同的能量需求和食物偏好。因此,基于性别制订营养改善计划意义重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667.html

返回目录>>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

2018-09-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前从2018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获悉: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等一批突破性成果。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5%,畜禽水产供种能力不断提升。

       此次论坛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学会等举办,论坛发布了《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2017全球农业研究前沿分析解读》等5个专项研究报告和智库报告。

       《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2017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带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强调,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不断提升农业农村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力争到2035年,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关键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若干领域引领全球农业科技发展,全面支撑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发展。

       《2017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显示:2014—2016年间,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且近5年技术发展增速保持第一;同时在园艺、种植和播种技术、饲料和肥料几个领域相对技术优势排名第一。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6年间,我国农业领域基础研究受到重视,论文产量不断提高,总发文量全球排名第二;我国农业科技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较高,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名全球第二,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指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产出质量受到研究同行和高级别期刊的高度认可,高被引论文发表量和Q1期刊论文发表量均在全球排名第二;在分析化学与应用化学、农业工程以及食品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表现突出。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有16家机构进入全球前五十重要专利权人排名,其中中国科学院排名第二;中国农业科学院排名第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411.html

返回目录>>

跳舞可延缓衰老

2018-09-26   人民网-生命时报

       老人常跳舞,快乐又健康。在美国马里兰州亚瑟默里舞蹈中心,一群老人正跟着教练不亦乐乎地练习舞蹈,气氛热烈,令人鼓舞。74岁的格丽是一名非常热爱舞蹈的老人,她坦言,刚开始时的确被“在他人面前表演”的想法吓呆了,现在却非常期待表演能快点进行。格丽表示,舞蹈是表达自我和保持健康的一种绝佳方式,比长时间待在电视机前强多了。

       中心主任、经验丰富的舞蹈教练泰斯介绍,当退休夫妇和老年单身人士报名参加舞会时,她听到最多的原因是:“我厌倦了健身房,想找一些有趣的锻炼方式。”老人刚学舞蹈时可能感觉身体不适,需不时地坐下来休息休息。1个月之后,这些学员就会有足够的耐力坚持整个舞蹈教学过程,这种进步非常可喜。

       美国新泽西州罗斯曼骨科研究所理疗康复专家法尔肯表示,跳舞可缓解衰老进程,给老人带来真正的健康益处。跳交际舞是充分利用自身体重的一种有效锻炼方式;华尔兹有利于老人的心血管健康。法尔肯还强调,舞者必须保持的不同姿势对锻炼核心肌肉群至关重要。美国《老年病学与老年医学档案》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参加舞蹈训练的体弱老人比对照组老人平衡能力更强,摔倒次数更少。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表示,舞蹈是唯一可降低老年痴呆症风险的身体活动。此外,老人练习舞蹈还是音乐疗法和社交疗法的完美结合,有助于触发身体释放更多的激素内啡肽,使人感觉更快乐。跳舞愉悦身心的效果丝毫不亚于按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3887.html

返回目录>>

卫计部门发布提示:接种流感疫苗正当时

2018-09-26   新华网

       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日发布提示称,我国北方每年都会发生一次流感的季节性流行,接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罹患流感的风险,当前正是流感疫苗的最佳接种时间。

       专家介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不是普通感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常见症状为发热、头痛、咳嗽、咽痛、鼻塞和流涕等。流感能加重潜在疾病,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甘肃省卫计委称,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由于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变异,因此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

       甘肃省卫计委介绍,居民可在各预防接种门诊自愿自费接种。孕妇、6月至23月龄婴幼儿、2岁至5岁儿童、大于或者等于60岁的老年人、特定慢性病患者每年需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4108.html

返回目录>>

英国人均寿命增长停滞不前

2018-09-26   中国新闻网

       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25日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英国女性人均寿命一直持续为82.9岁、男性为79.2岁。英国人均寿命“停止增长了”。

    国家统计办公室分析认为,人均寿命增长停滞、甚至缩短,与在2015年-2017年之间较高的死亡率有关,冬季严重感冒大面积频发、病患激增而医护资源短缺是导致高死亡率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原因正在讨论中”,并且在预测其未来趋势。

       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社会研究方法和数据高级讲师金斯利·普达姆(Kingsley Purdam)称,这个数据“很令人震惊”。“贫困、节俭和对公共医疗服务开支缩减,正在影响生活在英国的人们寿命”。

       在整个20世纪,英国经历了稳定的平均寿命增长。这得益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年龄增大之后,吸烟比率降低;与此同时,传染病、心脑血管病症的医疗手段得到较大改善。

       在最新的数据中,人均寿命增长不但放缓了,近些年这一趋势已经停滞不前。英国一些地方,人均寿命有所减短。在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女性、男性,人均寿命减短了1个月。北爱尔兰男性人均寿命也有略微缩减。

       国家统计办公室比较数据显示,英国人均寿命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比如瑞士、日本、法国、荷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瑞士是男性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日本则是女性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分别为81.5岁和87岁。(完)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4105.html

返回目录>>

孩子懂规矩,长大易成功

2018-09-26   人民网-生命时报

       面对调皮孩子,父母感叹很难让小家伙懂规矩。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称,父母管教严厉,孩子更懂规矩,长大更易成功。

       为了弄清严厉母亲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影响,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心理学研究员艾丽卡·拉斯康·莱米雷兹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1.55万名13~14岁女生展开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拥有严厉母亲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父母给孩子制定的规矩越多,越容易成功,上大学的机会更多,更容易找到高薪理想工作,失业可能性几乎为零。研究还表明,每个成功女性背后都可能有个唠叨的妈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926/c14739-30314001.html

返回目录>>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骆念 聂孝汉

编排:贾路

审校:张卫

相关知识

成人每日所需热量是多少
秋季水果 盘点橘子的神奇功效
人体每日所需热量计算器 每日所需总热量计算公式
挥杆筑梦 向暖童行——第十四届瑞尔杯慈善高尔夫球赛在京举办
“麦当劳”热量控制法,每日3餐这样点,让你吃不胖!
免费每日摄入热量计算器
人体每日所需热量是多少
大咖吐槽:医生全是大专生谁敢去看病?大专生能不能当医生
鸡蛋要这么吃才有营养
每日养生每日分享

网址: 每日热点0926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389584.html

所属分类:大健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