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生儿常规管理概述
引言 —
大多数足月儿和胎龄(gestational age, GA)≥35周的晚期早产儿出生后仅需新生儿常规管理即可成功过渡到宫外生活。
本专题将总结GA≥35周健康新生儿的常规管理。新生儿的评估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新生儿评估”)
产房管理
初始处理 — 出生后的即刻处理包括擦干全身、清理气道分泌物和保暖。(参见 “产房中的新生儿复苏”,关于‘初始步骤’一节)
对于更可能需要复苏的新生儿,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临床医生应在分娩现场。高危儿的识别及其处理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产房中的新生儿复苏”,关于‘高危分娩’一节)
评估和处置 — 通过评估新生儿GA、肌张力和呼吸用力可迅速完成新生儿临床状态产房评估[1]。
符合下述所有标准的新生儿可收入正常新生儿室(新生儿诊疗水平Ⅰ级)接受照护[2]:
●GA≥35周。
●肌张力良好
●呼吸驱动强(即,哭闹和呼吸无困难)
符合这些标准的新生儿无需即刻干预,应交由母亲。一般状况良好的婴儿应该和母亲在一起,通过皮肤接触(袋鼠式护理)促进母婴依恋及早期建立母乳喂养[3]。医护人员应指导和协助母亲在袋鼠式护理和母乳喂养期间安全放置婴儿,并直接观察首次母乳喂养。(参见 “启动母乳喂养”,关于‘母婴肌肤接触’一节)
GA<35周的新生儿通常需要更高级别的诊疗(新生儿诊疗水平Ⅱ、Ⅲ或Ⅳ级),具体取决于GA和临床状态。
瘫软和/或窒息的新生儿需要复苏,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产房中的新生儿复苏”)。
阿普加评分 — 是评估新生儿出生后即刻状态的公认方法。
阿普加评分由5个变量决定,每项计0、1、2分;可用阿普加评分计算器来计分(计算器 1)。包含的变量如下:
●心率
●呼吸用力
●肌张力
●对刺激的反应
●肤色
阿普加评分在出生后1-5分钟评估,若5分钟阿普加评分≤6分,应评估10分钟阿普加评分。
大约90%新生儿的5分钟阿普加评分为7-10分,通常无需进一步干预,因为他们可以自主呼吸或哭闹,肌张力良好,皮肤颜色正常。可将GA≥35周的此类新生儿收入Ⅰ级新生儿室进行常规管理。
5分钟阿普加评分≤6分的婴儿需要进一步评估,且可能需要干预。约1%的新生儿出生时需要复苏。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产房中的新生儿复苏”)
阿普加评分不可作为预后工具使用。尽管研究发现,Apgar评分较低与新生儿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病率较高有关[4],但Apgar评分并不能准确预测个体患者的结局[5]。
过渡期 — 宫内至宫外生活的过渡期是指出生后最初4-6小时。此时期发生的生理变化包括: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PVR)降低伴肺血流增加、肺部扩张伴随肺泡液体清除及氧合改善,以及动脉导管关闭。(参见 “从胎儿到新生儿的生理过渡”)
在这一过渡期,应每30-60分钟评估一次新生儿临床状态,以确保除常规处理外不再需要进一步干预和/或评估也能使新生儿成功过渡到宫外生活。对以下临床参数的监测应从产房开始,并在母亲/婴儿病房(母婴同室)或新生儿室中继续进行:
●体温−置于开放性婴儿床中的新生儿的正常腋温应为36.5-37.5℃(97.7-99.5℉)[1,6]。出生后初期过热可能反映了母亲发热或宫内环境。持续过热或低体温可能是败血症征象。低体温可能促使发生代谢障碍,如低血糖或酸中毒。(参见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评估和诊断”)
●呼吸频率−新生儿的正常呼吸频率为40-60次/分,且应完整计数1分钟。呼吸过速可能是呼吸系统或心脏疾病的征象。呼吸暂停可能继发于母亲用药(如母亲麻醉或镇静)暴露,也可能是神经功能缺损或败血症的一种征象。
●心率−新生儿正常心率为120-160次/分,但部分足月儿睡眠时的心率可能降至85-90次/分。心率过快或过慢可能是潜在疾病的征象,如心脏病、败血症和代谢紊乱。
●肤色−中央性紫绀(唇、舌及中央躯干)可能提示存在呼吸系统疾病或心脏疾病。(参见 “新生儿青紫的处理方法”)
●肌张力−肌张力过低可能继发于分娩时母亲用药或母亲发热[7],或者提示存在某些综合征(唐氏综合征)、败血症、神经功能缺损或代谢紊乱(如低血糖)。(参见 “新生儿脑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和 “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发病机制、筛查和诊断”,关于‘临床表现’一节)
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和疑似心脏疾病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新生儿呼吸窘迫和过渡期疾病概述”和 “识别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
新生儿室管理
一般评估 — 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对收入新生儿室的婴儿进行全面评估,排查可能改变新生儿正常照护进程和/或需要干预的异常或病症(如,先天缺陷、产伤、黄疸、心肺疾病、败血症征象)。新生儿评估的内容包括回顾母亲的病史、家族史和产前病史以及全面的检查,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新生儿评估”)
眼部处理 —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预防性给予眼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淋球菌性结膜炎的风险[8,9]。眼部预防性治疗是一种预防威胁视力的淋球菌性眼炎的方法,安全、经济且易于操作。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 AAP)及美国CDC推荐使用红霉素眼膏进行新生儿淋球菌性眼炎常规预防治疗[10-12]。(参见 “新生儿淋球菌感染”,关于‘新生儿眼炎’一节)
用于预防淋球菌感染的药物对预防新生儿衣原体性结膜炎无效。最有效的措施是识别感染衣原体的孕妇,并及时治疗。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新生儿沙眼衣原体感染”,关于‘预防’一节和 “产前检查:初始评估”,关于‘衣原体’一节)
●药物选择–红霉素眼膏是美国唯一批准用于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性眼炎的药物。与硝酸银溶液相比,红霉素眼膏更少引起化学性结膜炎。然而,硝酸银预防产青霉素酶的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感染比红霉素更有效,应用于该病原体流行地区[13,14]。在美国,无市售1%硝酸银溶液和1%四环素。
聚维酮碘溶液(2.5%)也可预防眼部淋球菌感染,且相较于其他药物,其毒性小,成本低,但仍需开展进一步的验证性研究。在美国,该制剂尚无市售。
●技术–无论何种分娩方式,新生儿均应在出生后2小时内双侧使用眼部用抗生素。若延迟,则应建立监测系统,以确保所有新生儿接受预防治疗。延迟时间更长时采取预防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
用无菌棉纱布擦拭每侧眼睑后,将预防性药物用于每侧下结膜囊内[15]。使用红霉素时,每侧使用0.5%红霉素软膏1cm。轻轻按摩眼睑使药物分散,并在1分钟后拭去多余的溶液或软膏。给药后不应冲洗眼睛,否则可能降低疗效。
●副作用–主要副作用为化学性(非感染性)结膜炎。该疾病通常在用药后24小时内出现,到48小时消退。最常见于使用硝酸银溶液后。
维生素K — 我们推荐对所有新生儿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以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itamin K deficient bleeding, VKDB;过去称为新生儿出血症)[16,17]。
●剂量–在出生后6小时内单次肌内注射维生素K1,剂量取决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16,18]:
•>1500g: 肌内注射1mg
•≤1500g:肌内注射0.3-0.5mg/kg;不推荐早产儿静脉使用维生素K进行预防性治疗。
●疗效–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进行的几项小型临床试验证明了常规使用维生素K的疗效,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相比,使用维生素K可改善凝血状态的生化指标[19,20]。也有观察研究和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支持维生素K在这种情况下的疗效,它们显示广泛采用这种做法后,VKDB的发病率大幅下降[21-23]。
●肌内注射 vs 口服–美国没有用于新生儿预防的口服维生素K制剂[24]。然而,一些欧洲国家将口服方案用于新生儿预防[21,22,25-27]。现有的观察证据表明,与口服方案相比,单次肌内注射维生素K对预防晚发型VKDB更有效。例如,澳大利亚一项监测研究显示,与后来使用肌内注射维生素K预防治疗的时代相比,在使用口服制剂的时代,晚发型VKDB发病率更高(每100,000例活产中1.85 vs 0.5例)[28]。
在以口服维生素K为标准预防治疗的国家,下述高危新生儿可能首选肌内注射预防治疗而不是口服:
•早产儿
•使用抗生素的新生儿
•有肝脏疾病的新生儿
•腹泻的新生儿(可能对口服制剂的吸收能力下降)
需注意,有肝脏疾病的新生儿即使肌内注射或口服了维生素K,仍有可能发生VKDB[29]。
●父母拒绝–在美国及其他国家,父母拒绝新生儿使用维生素K的比率逐渐上升[30-32]。约一半的VKDB严重病例与出生住院期间父母拒绝使用维生素K有关[28-30]。在澳大利亚的一项全国性监测研究中,24年间报道了6例致死性VKDB相关颅内出血,其中3例是因父母拒绝而未给予维生素K的婴儿[28]。
如果新生儿未接受维生素K,则必须告知父母VKDB的潜在严重后果,例如,肠道出血、颅内出血并继发神经发育损害甚至可能死亡。
VKDB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维生素K概述”,关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的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一节)
脐带 — 出生后脐带护理降低脐部感染(脐炎)风险的效果取决于出生时和出生后的护理质量。如果脐炎风险增加,尤其是在资源不足的临床情况下,使用抗菌剂[如,三重染料(triple dye)、酒精、磺胺嘧啶银和氯己定]来进行脐部护理是一种极好且经济的选择,可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某些地区无菌护理已常规用于脐带结扎和断脐,除保持脐部干燥外,不需要额外局部护理预防脐炎。(参见 “儿童脐的护理和脐部疾病的治疗”,关于‘脐带护理’一节)
接种乙肝疫苗 — 推荐所有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总结见附表 (表 1A-B),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婴儿、儿童及青少年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接种”,关于‘常规婴儿免疫接种’一节)
评估败血症风险 — 有早发型B组链球菌感染风险新生儿的评估和管理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有早发型B组链球菌感染风险的新生儿的管理”)
常规新生儿筛查 — 出院前的常规新生儿筛查包括下述内容,详见相关专题(参见 “新生儿筛查概述”):
●“血斑”筛查–这些筛查检测通过分析专用采样纸上的血斑进行。出生后24-48小时采集血液进行初步筛查。不同地区筛查的特定疾病不同,但通常包括包括以下疾病:
•遗传性代谢病(参见 “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筛查”)
•内分泌疾病,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参见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征与检测”,关于‘新生儿筛查’一节和 “婴儿和儿童21-羟化酶缺陷症所致经典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关于‘新生儿筛查’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参见 “新生儿免疫出生错误筛查”)
•血红蛋白病(参见 “镰状细胞病的诊断”,关于‘新生儿筛查’一节)
•囊性纤维化(参见 “囊性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关于‘新生儿筛查’一节)
•因地区而异的其他疾病
●筛查听力损失(参见 “新生儿听力损失的筛查”)
●脉搏血氧测定筛查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参见 “使用脉搏血氧测定筛查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
●筛查高胆红素血症(参见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
●筛查高危新生儿的低血糖(参见 “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发病机制、筛查和诊断”,关于‘筛查’一节)
喂养 — 新生儿应尽早频繁喂养,避免低血糖。喂养频率、持续时间及奶量取决于新生儿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每次喂养都应记录,如果采用配方奶喂养,还应记录每次奶量。
推荐母乳喂养,因为相较于配方奶喂养,母乳喂养对母婴更有益,但存在医学禁忌的情况除外。(参见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益处”和 “母乳喂养对母亲的益处和经济收益”和 “母乳喂养:父母教育及支持”,关于‘母乳喂养的禁忌证’一节)
●母乳喂养婴儿应在出生后尽早开始喂养,最好在产房就开始。在新生儿住院期间,每日至少应喂养8-12次。产后早期的母婴同室、母婴皮肤接触和频繁按需喂养,以及哺乳支持都可增加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参见 “母乳喂养:父母教育及支持”和 “启动母乳喂养”)
●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健康新生儿,应给予标准的19-20kcal/oz(19-20kcal/30mL)含铁婴儿配方奶。健康新生儿按需喂养,但两次喂养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出生后最初几日,每次喂奶量应至少为0.5-1oz(15-30mL)。
●对可能需要补充喂养的健康母乳喂养儿,一些婴儿室可提供经巴氏消毒的人类捐赠母乳。
体重下降 — 足月儿出生后最初几日体重下降可能高达出生体重的10%,通常会在10-14日内恢复至出生体重[33,34]。经剖宫产分娩的纯母乳喂养儿生后第1周体重下降往往更多,例如,一项使用某大型健康维护组织数据的研究表明,这类婴儿中有25%在生后72小时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34]。在这项研究中,经阴道分娩新生儿比剖宫产分娩新生儿更快恢复到出生体重。对于经阴道分娩新生儿,86%在14日内达到出生体重,95%在21日内达到。对于剖宫产分娩新生儿,76%在14日内达到出生体重,92%在21日内达到。
体重下降过多应该通过完整的喂养评价进行评估,对哺乳期母亲提供持续的哺乳支持,以及提供必要的干预措施。已经开发出基于分娩方式以及针对纯母乳喂养儿的体重下降列线图[33,34]。(参见 “启动母乳喂养”,关于‘评估摄入量’一节)
新生儿包皮环切术 — 利弊及操作见其他专题。(参见 “新生儿包皮环切的风险与获益”和 “新生儿包皮环切术:技术”)
首次洗澡 — 首次洗澡的最佳时间尚不确定。许多分娩中心的常见做法是在出生6-24小时后洗澡[31,35],因为这样做可改善母乳喂养的启动。
然而,如果临床上有可传播性感染暴露的风险,则应在出生后尽快洗澡,如,母亲有生殖器活动性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病变,或母亲有HIV、HBV、HCV感染史[31]。
此外,医生应注意较早给新生儿洗澡的需求存在文化差异,如由于担心外观问题而想要去除胎脂、胎粪或过多的血液[31]。
黄疸评估 — 出生住院期间每8-12小时及出院时应常规排查新生儿黄疸。然而,体格检查时目测黄疸程度并不能准确估计胆红素水平。因此,建议所有新生儿在出院前接受常规胆红素检测,方法是经皮胆红素或血清总胆红素测定。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
产后父母教育 — 新生儿的父母/照料者应接受培训,证实能胜任或理解以下婴儿照护任务[36]: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益处。(参见 “母乳喂养:父母教育及支持”和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益处”和 “母乳喂养对母亲的益处和经济收益”和 “患者教育:母乳喂养(基础篇)”和 “患者教育:母乳喂养的决策(基础篇)”)
●母乳喂养时,将婴儿置于恰当体位,并确定婴儿能够充分衔接及吞咽。(参见 “启动母乳喂养”)
●适当的排尿和排便频率,以及大小便的正常和异常外观。尤其应注意,呈白色或灰白色的无胆色粪是胆道闭锁的一种早期表现。(参见 “胆道闭锁”,关于‘症状和体征’一节)
●脐带、皮肤及生殖器护理。(参见 “儿童脐的护理和脐部疾病的治疗”,关于‘出生时的脐带’一节和 “新生儿包皮环切术:技术”,关于‘包皮环切术后护理’一节)
●识别可能需要就医的新生儿常见疾病征象,尤其是黄疸和发热。(参见 “患者教育:婴儿黄疸(基础篇)”和 “Patient education: Jaundice in newborn infants (Beyond the Basics)”和 “患者教育:新生儿脓毒症(基础篇)”)
●适当的婴儿安全意识,包括仰卧位睡姿和睡于硬床垫上、安装和使用汽车安全座椅,以及手卫生。(参见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降低风险的策略”,关于‘睡姿’一节和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降低风险的策略”,关于‘睡眠环境’一节和 “患者教育:婴儿猝死综合征(基础篇)”)
●父母/照料者在婴儿常规免疫接种期间可用来减轻婴儿疼痛的策略,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儿童和青少年的标准免疫接种:概述”,关于‘减少注射所致疼痛’一节)
住院时间 —
最佳出生住院时间因母婴情况而异。该时间应足够长,以保证能够发现早期新生儿问题,同时确保家庭有能力且准备好进行婴儿家庭照护[36]。应由家长/照料者及产科和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共同决定出院时间。这一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母亲的健康状况、新生儿的健康和稳定情况、母亲照护婴儿的能力和信心、家庭支持系统是否充足,以及适当随访的可及性[36-38]。
出院标准 — 出院前应满足AAP推荐的最低标准和条件[36]:
●在住院期间或出院体格检查时均未发现任何需要继续住院的新生儿异常情况。(参见 “新生儿评估”)
●婴儿的生命体征在出院前至少12小时期间处于正常范围且保持稳定,正常范围如下:
•呼吸频率<60次/分
•心率120-160次/分(足月儿静息心率可低至85次/分)
•腋温36.5℃-37.5℃(97.7℉-99.5℉)
●婴儿已排尿,且至少自行排便1次。几乎所有足月儿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排尿且至少排便1次[39]。
●婴儿至少已完成2次成功喂养。如果婴儿是母乳喂养,知识丰富的医护人员应观察喂养过程并记录婴儿成功衔接、吞咽及婴儿饱足的表现情况。如果婴儿是奶瓶喂养,观察和记录成功喂养时应着重于婴儿在喂养过程中协调吸吮、吞咽及呼吸的能力。(参见 “启动母乳喂养”和 “吸吮和吞咽障碍所致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
●若婴儿进行了包皮环切术,在出院前至少2小时包皮环切部位无出血过多的证据。
●若婴儿有黄疸,其临床意义已明确,并已制定了适当的管理和随访计划。(参见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
●已根据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对婴儿进行了早发型败血症的筛查和监测。(参见 “有早发型B组链球菌感染风险的新生儿的管理”)
●已评估母亲的产前筛查结果(如,血型和抗体筛查、梅毒筛查、乙肝表面抗原、HIV筛查),且已完成并评估了新生儿必要的后续检查和/或干预。(参见 “新生儿评估”,关于‘产前筛查试验’一节)
●已接种首次乙肝疫苗。(参见 “婴儿、儿童及青少年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接种”,关于‘常规婴儿免疫接种’一节)
●已完成所有推荐的新生儿筛查,包括针对代谢和遗传疾病的"血斑"筛查、听力筛查、高胆红素血症筛查、针对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脉搏血氧测定筛查,以及对高危新生儿的低血糖筛查。(参见 “新生儿筛查概述”)
●如上所述,父母/照料者已接受培训并证实其有能力照护新生儿。(参见上文‘产后父母教育’)
●确认已备好合适的汽车座椅,并且父母/照料者已向医务人员证实其有能力将婴儿置于恰当位置并正确使用汽车座椅。(参见 “高危新生儿的出院计划”,关于‘使用汽车安全座椅/床’一节)
●出院后有家庭成员或其他支持人员(包括有新生儿照护知识的专业医务人员)能够为父母/照料者及婴儿提供帮助。
●已经确定了能够继续进行婴儿管理的医疗之家,并且出生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已及时提供给医疗之家的医护人员。随访时间见下文。(参见下文‘随访’)
●已评估和处理家庭、环境及社会危险因素,如,物质滥用、儿童虐待或忽视、家庭暴力、精神疾病、缺乏社会支持和缺乏可靠收入。对随访的困难进行评估及处理,如,交通情况和能否使用电话通信系统。
早期出院 — 大部分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可满足上述标准。根据父母/照料者的意愿,符合上述所有标准的新生儿可早期出院(出生后48小时内)。然而,应告知父母/照料者,新生儿早期出院使随后需再次入院的风险增加[40,41]。出生后48小时内出院的新生儿一般应在出院后48小时内进行随访。若不能确保安排适时随访预约,应推迟出院,直到可确定预约为止。(参见下文‘随访’)
一篇纳入10项临床试验、6918例新生儿的meta分析中,随机分至早期出院组的新生儿28日再入院率高于标准出院组(6.8% vs 4.3%;RR 1.59,95%CI 1.27-1.98)[41]。在这些试验中,早期出院组的住院时间差别很大,从12小时到长达3.5日不等,同样,标准出院组从48小时到超过5日不等。
尚不确定相较于标准出院,早期出院的医疗费用更高、更低还是相近。一些研究报道早期出院与较高的出生后医疗费用有关[41,42];而其他研究则报道其费用较低[41]。
出院法规 — 在美国,由于担心早期出院会对母婴健康结局产生不利影响,1990年代晚期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都通过了产后出院法规,即新生儿和母亲健康保护法(Newborns' and Mothers' Health Protection Act, NMHPA),以防止住院时间过短。一般来说,这些法律要求保险计划要覆盖一定的产后住院时间:经阴道分娩的住院长达48小时,而剖宫产分娩则长达96小时[43]。这些法规确保保险计划覆盖至少48小时,其作用在于,增加了新生儿及母亲的住院时间,且似乎降低了新生儿的再入院率并减少了急诊科就诊[40,44,45]。
家中分娩 —
我们同意AAP的政策声明,即在资源丰富国家不推荐家中分娩,因为家中分娩的婴儿死亡率相比医疗机构分娩增至2-3倍[46]。对于考虑在家中分娩的父母,儿科医护人员应提供相关新生儿死亡和并发症风险增加的信息。
若孕妇存在使围产期并发症风险增加的情况,如宫内生长受限、糖尿病,尤其应建议在医疗机构分娩。
尽管如此,应认识到家中分娩确实存在且仍将继续存在,家中分娩新生儿的管理应与医疗机构分娩新生儿一致[46]。综合监管下的计划内家中分娩最安全,这需要有多名具备相应资质的医护人员来管理母亲和婴儿,有适当的风险评估,且必要时有能力进行无缝转运。(参见 “Planned home birth”, section on ‘Program organization’)
●分娩–分娩时有2名医护人员在场,其中一人主要负责新生儿。
●过渡期管理–在出生后最初的4-8小时,应对新生儿保暖,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胎龄评估。在此期间,间隔30分钟连续监测,包括评估呼吸频率和心率、肤色以及肌张力,直到确定新生儿的状态正常且稳定至少2小时。如果胎龄<37周或婴儿一般状况较差(如败血症),应将婴儿转至医疗机构继续观察和治疗。(参见上文‘过渡期’和 “晚期早产儿”和 “足月儿与晚期早产儿败血症的治疗和结局”)
●新生儿常规处理–在家中出生的婴儿应接受分娩中心常规采取的所有操作和持续评估,包括(参见上文‘新生儿室管理’):
•防止淋球菌性结膜炎的眼部预防性治疗(参见上文‘眼部处理’)
•维生素K预防性治疗(参见上文‘维生素K’)
•接种乙肝疫苗(参见 “婴儿、儿童及青少年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接种”,关于‘常规婴儿免疫接种’一节)
•新生儿筛查,包括筛查代谢和遗传疾病的“血斑”筛查、听力筛查、高胆红素血症筛查、针对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脉搏血氧测定筛查,以及筛查高危新生儿的低血糖(参见 “新生儿筛查概述”)
•喂养评价和咨询(参见上文‘喂养’和 “启动母乳喂养”)
●随访–确定能够继续进行婴儿管理的医疗之家,并沟通出生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参见下文‘随访’)
随访 —
早期新生儿随访是由具备新生儿评估能力的医护人员在指定的医疗之家进行。根据家庭的需要及现有医护人员情况,随访可在家中或门诊进行。
时间 — 首次随访的时间取决于出生住院时间以及是否存在喂养困难、脱水和/或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
●对于出生住院时间≥48小时且无任何相关危险因素的婴儿,首次婴儿健康检查通常在出院后3-5日内进行。
●对于出生住院时间不足48小时的婴儿,应在出院后48小时内随访[36,47]。
●有下述情况时(无论住院时间长短),需更早随访(出院后24-48小时内):
•GA<37周
•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8%的新生儿(参见上文‘体重下降’)
•具有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某些危险因素 (表 2)和/或出院前胆红素水平升高 (表 3)的新生儿(参见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关于‘门诊随访’一节)
•在出生住院期间接受了光疗的新生儿(参见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初始治疗”,关于‘随访检查’一节)
若不能确保安排适时随访预约,应推迟出院,直到可确定预约为止。
这种方法AAP的指导意见基本一致。一项使用某大型医疗保健系统数据的研究支持这种做法,研究显示,对于住院时间不足48小时的婴儿,早期随访使再入院率降低[47]。
需解决的问题 — 随访时应解决下述问题[36]:
●评估新生儿一般健康状况−回顾出生住院期间的信息(妊娠、分娩、住院期间的并发症)以及出院后的相关事件。进行婴儿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重和评估脱水体征及黄疸程度。此外,临床医生还应识别出新问题以及评价喂养方式(包括粪便和尿量)。
●评估母婴互动的质量。
●评估婴儿行为。
●加强母亲和家庭成员的婴儿照护教育,包括喂养、仰卧睡姿、儿童安全座椅方面,并且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如果适合母乳喂养)。
●核查尚未确定结果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新生儿血斑筛查。(参见 “新生儿筛查概述”)
●根据出院前的胆红素水平 (表 3)或有临床意义的黄疸,进行胆红素检测等必要检查。(参见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关于‘门诊随访’一节)
●与医疗之家建立关系。核实卫生保健维持计划和医疗之家。
●评估父母健康状况,包括母亲是否存在产后抑郁症状。(参见 “产后单相重性抑郁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与诊断”,关于‘筛查’一节)
再入院 —
从新生儿室转出的新生儿中3%-7%在出院后30日内再入院[41,48,49]。再入院的常见原因包括喂养困难和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包括[41,49-51]:
●GA较小
●早期出院(参见上文‘早期出院’)
●父母较年轻和/或缺乏育儿经验
●在出生住院期间婴儿喂养建立困难
●有一个或多个重度或进行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 (表 2)
识别有再入院风险的新生儿有助于为高危家庭提供额外支持和提供预先处理。
患者教育 —
UpToDate提供两种类型的患者教育资料:“基础篇”和“高级篇”。基础篇通俗易懂,相当于5-6年级阅读水平(美国),可以解答关于某种疾病患者可能想了解的4-5个关键问题;基础篇更适合想了解疾病概况且喜欢阅读简短易读资料的患者。高级篇篇幅较长,内容更深入详尽;相当于10-12年级阅读水平(美国),适合想深入了解并且能接受一些医学术语的患者。
以下是与此专题相关的患者教育资料。我们建议您以打印或电子邮件的方式给予患者。(您也可以通过检索“患者教育”和关键词找到更多相关专题内容。)
●基础篇(参见 “患者教育:新生儿护理(基础篇)”和 “患者教育:新生儿外观(基础篇)”和 “患者教育:母乳喂养的决策(基础篇)”和 “患者教育:母乳喂养(基础篇)”和 “患者教育:婴儿黄疸(基础篇)”和 “患者教育:新生儿听力损失筛查(基础篇)”)
●高级篇(参见 “Patient education: Jaundice in newborn infants (Beyond the Basics)”)
总结与推荐
●产房管理–无并发症分娩后的即刻常规处理包括:擦干新生儿全身、清理气道分泌物和保暖。约90%的新生儿在产房不需要行进一步干预,应交由其母亲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并启动母乳喂养。(参见上文‘产房管理’)
●过渡期–大多数新生儿仅需要在出生后立即给予常规管理即可成功过渡至宫外生活。在过渡期(出生后4-6小时),最佳常规管理应从产房开始,包括通过皮肤接触促进早期建立母婴依恋,并早期建立母乳喂养。每30-60分钟监测新生儿的临床状况,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参见上文‘过渡期’)
●常规评估–出生后24小时内应进行全面评估,以发现任何会改变新生儿进程的异常情况,或者发现应在出生后最初几日进行处理的医学问题。评估内容包括:回顾母亲病史、家族史及产前病史,以及全面体格检查。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新生儿评估”)
●眼部处理–我们推荐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不久即采用眼部用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淋球菌性结膜炎(新生儿眼炎)(Grade 1B)。建议使用红霉素(每侧使用0.5%红霉素软膏1cm),而非其他药物(Grade 2C)。还可选择的药物包括1%硝酸银溶液、1%四环素软膏或2.5%聚维酮碘溶液,这些药物在美国均不可用。我们首选红霉素,因为更少引起化学性结膜炎。(参见上文‘眼部处理’和 “新生儿淋球菌感染”,关于‘新生儿眼炎’一节)
●维生素K–我们推荐对所有新生儿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以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KDB)(Grade 1B)。我们建议肌内注射维生素K,而非采用口服制剂(Grade 2C)。现有的观察性资料表明,肌内注射维生素K可能对预防早发型和晚发型VKDB更有效。然而,全球也有某些地区将口服维生素K作为常规预防治疗。(参见上文‘维生素K’)
●接种乙肝疫苗–推荐所有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总结见附表 (表 1A-B),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婴儿、儿童及青少年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接种”,关于‘常规婴儿免疫接种’一节)
●评估败血症风险–有早发型B组链球菌感染风险新生儿的评估和管理详见其他专题。(参见 “有早发型B组链球菌感染风险的新生儿的管理”)
●新生儿筛查–出院前的常规新生儿筛查包括下述内容,详见相关专题(参见 “新生儿筛查概述”):
•“血斑”筛查,通常可检测:
-遗传性代谢病(参见 “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筛查”)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参见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征与检测”,关于‘新生儿筛查’一节和 “婴儿和儿童21-羟化酶缺陷症所致经典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关于‘新生儿筛查’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参见 “新生儿免疫出生错误筛查”)
-血红蛋白病(参见 “镰状细胞病的诊断”,关于‘新生儿筛查’一节)
-囊性纤维化(参见 “囊性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关于‘新生儿筛查’一节)
-因地区而异的其他疾病
•筛查听力损失(参见 “新生儿听力损失的筛查”)
•脉搏血氧测定筛查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参见 “使用脉搏血氧测定筛查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
•筛查高胆红素血症(参见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
•筛查高危新生儿的低血糖(参见 “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发病机制、筛查和诊断”,关于‘筛查’一节)
●出院标准–出院前应满足以下最低标准(参见上文‘出院标准’):
•出院前至少12小时期间的生命体征正常且稳定
•有排尿和排便
•成功完成2次喂养
•没有需要继续治疗的身体异常
•没有出血过多的证据(尤其是接受了包皮环切术的婴儿)
•成功培训家属继续进行家庭照护
●随访–出院时,应确定好医疗之家,并安排好适时随访(参见上文‘随访’):
•对于出生住院时间≥48小时的婴儿,首次婴儿健康检查通常在出院后3-5日内进行。(参见上文‘时间’)
•对于出生住院时间不足48小时的婴儿,应在出院后48小时内随访。(参见上文‘时间’)
•存在喂养困难和/或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的新生儿需要更早随访(出院后24-48小时内)。(参见上文‘时间’)
随访内容应包括:评估新生儿一般健康状况和行为、母婴互动情况、父母健康状况,核实后续卫生保健能否继续进行,以及开展父母教育。(参见上文‘需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这类广义信息是对诊断、治疗和/或药物信息的有限总结。这类信息不一定全面,应将其用作帮助用户理解和/或评估潜在诊断和治疗选择的工具。其中并不包含关于可能应用于某个特定患者的条件、治疗、药物、副作用或风险的所有信息。其目的不是作为医疗建议,也不作为医疗保健提供者根据其检查或对患者具体而独特的情况所做出的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的替代。患者必须与医疗保健提供者交谈,以获得关于他们的健康、医疗问题和治疗选择的完整信息,包括任何有关使用药物的风险或好处。此类信息不将任何治疗或药物作为治疗某个特定患者的安全、有效或“批准”的推荐。UpToDate, Inc. 及其附属公司不承担与这类信息或其使用相关的任何担保或责任。 这类信息的使用受使用条款的约束,欲查看使用条款,请访问此网站: https://uptodate.cn/legal/china/license. 2024© UpToDate, Inc. 及其附属公司和/或许可方。保留所有权利。
相关知识
儿童生长发育管理概述
新生儿护理常规
2021年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预防医学概述
环境卫生概述
正常分娩概述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和婴儿喂养概述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PPT.ppt
健康管理基本概述.pptx
健康管理学概论及适宜技术
网址: 健康新生儿常规管理概述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40275.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57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47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92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98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60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9
- 7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25
- 8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23
- 9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63
- 10打完新冠疫苗后能喝绿豆汤吗? 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