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胎盘前置是怎么了

胎盘前置是怎么了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3日 22:19

为什么会胎盘前置

"子宫体部内膜病变,如产褥感染、多产、多次的刮宫以及剖腹产等,引起子宫内膜炎,或是子宫内膜损伤,使子宫脱膜血管生长不全。当受精卵植入时,血液供给不足,为摄取足够的营养而扩大胎盘面积,伸展到子宫下段。胎盘面积过大,如双胎的胎盘面积要比单胎更大,而且会达到子宫下段,双胎的前置胎盘发生率要比单胎高一倍。胎盘异常,如副胎盘,主要胎盘在子宫体部,而副胎盘则可以达到子宫下段,接近宫颈内口处。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当受精卵达子宫腔时,尚未发育到能着床的阶段而继续下移植入子宫下段,并在该处生长发育形成了前置胎盘。"

什么是胎盘前置

胎盘前置应当理解为在怀孕28周之后,胎盘的位置低于胎儿的先露部,能够达到或者是超过宫颈的内口。正常情况下胎盘有可能会附着在子宫的前壁、后壁、侧壁,甚至是宫底。但是胎盘若距离宫颈内口越近,带来的一些相应的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性可能会越大。关于胎盘前置的分类,取决于胎盘下缘最低点距离宫颈内口的距离,比如距离宫颈内口<2cm,称为低置胎盘。若胎盘的下缘已经达到宫颈内口,称为边缘型的前置胎盘。而最为严重的是前置胎盘的中央型,即胎盘已经完全覆盖宫颈内口。由于前置胎盘的中央型已经堵塞胎先露部的分娩的通道,且在宫颈部位,相对于子宫肌层较薄弱。而在子宫逐渐增长、增大的过程中靠近宫颈内口的位置,即子宫下段的延伸最为严重,所以若胎盘附着于此处,非常容易造成胎盘与子宫壁的剥离。因此,胎盘前置非常容易导致孕妇在怀孕中、晚期的时候出血,继而容易引发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对于母儿的危害极大。

胎盘前置是怎么造成的

"前置胎盘确切的病因,目前不是十分的清楚。一般情况下,与多次的流产及刮宫,还有高龄初产妇、产褥感染、剖宫产史、多孕产次、孕妇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吸烟或者是吸毒的妇女,还有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子宫形态的异常等,与这些基本相关。它的病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子宫内膜的病变或者是损伤,是刚才提到的多次流产、刮宫、产褥病史、子宫手术史等情况。第二、胎盘异常,是胎盘大小和形态的异常,均可以发生前置胎盘。如果胎盘的面积过大,延伸到子宫的下段,像是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双胎比单胎要高一倍。第三、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如果受精卵达到子宫腔以后,滋养层还没有发育到可以着床的阶段,它就继续下移,着床在子宫的下端,然后就发育成前置胎盘。"

什么是胎盘前置

"在妊娠28周之后,胎盘附着在子宫的下面,它的下缘达到或者覆盖宫颈内口,胎盘的位置低于胎先露的部位,则称为前置胎盘,它的发生大率在1%左右,是产前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而孕早期由于宫腔比较小,多数胎盘的位置比较低,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胎盘位置可以上移,因此一般在妊娠28周之后,才会诊断为前置胎盘,而28周之前的都称为胎盘前置状态。正常情况下,前置胎盘主要表现是妊娠晚期的、突发性的、无诱因的、无痛的反复的阴道流血,它一共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完全性前置胎盘,又称为中央性前置胎盘,她的宫颈口是全部被胎盘组织覆盖的。第二是部分性前置胎盘,她的宫颈内口是部分被胎盘组织覆盖。第三是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边缘附着于子宫下段,达到但不超过宫颈内口。第四就是低置胎盘,胎盘附着在子宫的下段,其边缘接近宫颈内口。"

什么是胎盘前置

胎盘前置是病态,临床上通常将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者称前置胎盘,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当可以危及母儿生命。发生率全国报道为0.24%-1.57%,前置胎盘患者中85%-90%是经产妇,尤其是多产妇发生率可高达5%,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类:1、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比如多次刮宫、剖宫产手术瘢痕,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缺损,血液供应不足,为了摄取足够营养,胎盘代偿性扩大面积伸展到子宫下段;2、胎盘面积过大:比如双胎的胎盘面积较单胎的胎盘大,而且达到子宫下段,双胎的前置胎盘发生率比单胎要高一倍;3、胎盘的异常:比如有副胎盘,主要胎盘在子宫的底部,但是副胎盘可以达到子宫下段近宫颈内口处;4、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当受精卵达到宫腔时,子宫内膜尚未发育到能着床的阶段,使得受精卵继续下移植入子宫下段,并在该处生长发育形成前置胎盘。怀孕中期超声检查发现有前置胎盘,千万不要紧张,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下段的拉长,可出现胎盘的迁移现象。孕晚期发现有前置胎盘,胎盘还是有离开宫颈口的机会,不过发现得越晚可能性就越小。

相关知识

【前置胎盘】什么是前置胎盘
胎盘前置怎么办
什么是胎盘前置
胎盘前置是什么意思
前置胎盘是什么情况
前置胎盘
nt胎盘前置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前置胎盘
前置胎盘是怎么回事?
前置胎盘是什么

网址: 胎盘前置是怎么了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40415.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