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较长,提供目录供阅读参考:
一、多向发力推进养老金融 二、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如何缓解“养老焦虑”? 三、中国经营报:老龄化时代的金融解法 四、【前沿新论】数字银行:促进数字金融和养老金融融合发展 五、发展壮大养老金融 促进养老体系健康发展 六、以民为本 中国银行持续优化养老金融供给 七、中国人寿全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八、招行重庆分行:健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助力“老有善养” 九、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中信银行积极推进养老金融生态建设 十、工商银行全新推出养老金融全景服务视图一、多向发力推进养老金融
面对老龄化背景下的民生关切,未来还需进一步提升资金长期投资能力,以匹配更高的个人养老资金配置需求。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多向发力的格局。
多向发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持续丰富产品供给。例如,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一年多来,各类金融机构已经有741只个人养老金产品上架,包括465款储蓄类产品、162只基金、95款保险产品、19款理财产品,为居民提供更多选择。二是持续提升专业能力。以居民老年经济安全为目的,通过开展投资者教育等活动,引导居民优化资产配置,更好满足养老需求。三是持续构建养老生态。不少保险公司积极进入医养产业,通过建设养老社区、提供基于社区和居家的医养服务等不同模式,将老年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有效衔接起来,广受关注与认可。
这种多向发力的格局也体现出养老问题的复杂性。一方面,老年经济安全直接面临财务准备是否充分的挑战,即个人面临年老后因为财务准备不充分可能产生收支缺口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个人预期寿命持续延长,由于资金准备不足带来的不确定性日益得到广泛关注。事实上,养老规划意味着个人需要合理规划当前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以更好平衡当下生活品质与年老后的生活水平,这就要求个人应更清晰地认识财务管理安排与生命周期阶段的关系,更深入地理解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财务资源配置动态调整的依据与方法。换句话说,这对个人长期进行财富配置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美好的老年生活还面临突出的非财务背景风险,即个人可能在年老后难以获得充分、优质、便捷、可支付的医养服务。事实上,面对快速变化的人口结构,居民日益增长的老龄服务需求与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也在凸显,而这种风险难以直接通过金融市场交易或者分散化投资进行化解。
正因为此,面对老龄化背景下的民生关切,金融业不仅要在丰富产品供给、提高资产管理质量、科学引导客户资产配置等传统金融服务领域做文章,还可以作为“养老付款人”积极链接相关服务资源,畅通“场景—产品—服务”式的覆盖个人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条,构建连续、协调、优质、可得的服务体系。更进一步来讲,养老资金储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在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会持续增加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维持高水平,而富有创新活力、集成高效的医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消费强劲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的题中应有之义。寿险业积攒了大量的长久期资产,通过自行投资、战略合作、资本联合等多种渠道,延长产业价值链、进入长期性的医养行业,不仅可以助推经济增长、改善民众预期,也可能改善其资产负债匹配。可以说,资金端与服务端齐抓并举,正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道,“保险+”乃至“金融+”模式的探索值得期待。
须看到的是,金融保险业通过综合能力建设,在更好服务民众养老需求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尽管养老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保险业在资产配置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未来还需进一步提升资金长期投资能力,并建设更为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以匹配更高的个人养老资金配置需求。同时,保险业在医养生态构建方面的相关人才和经验积累不足,“保险+”模式在盈利模式、风控安排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尚未实现从“点”到“面”的突破,还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探索中循序渐进。这就要求加快完善监管“基础设施”,形成有效的养老金融监管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和信息平台,等等。此举可以为有效汇聚和及时分析风险数据、强化预警、改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锁凌燕,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二、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如何缓解“养老焦虑”?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缓解一些人存在的“养老焦虑”,保障老有所养,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发展。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化的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当前,第一支柱基本健全,第二支柱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第三支柱仍是短板。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提出,加快养老金融发展,着力补齐第三支柱养老短板。保险、银行、基金等行业如何发力养老金融?“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如何拓宽居民养老投资渠道?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百姓的养老保障需求日益多样化,越来越重视养老财富储备。
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保障退休基本生活需要;第二支柱中的企业年金目前只有部分企业提供;养老金融作为第三支柱的有力支撑,由于参与门槛相对较低,参与方式灵活,被寄予厚望。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等36地启动实施。截至2023年底,超50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里的资金,可以购买符合规定的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等。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个人养老金产品增加至753只,包括465只储蓄类产品、162只基金类产品、107只保险类产品、19只理财类产品。
北京“95后”青年欧阳文华按年上限缴纳了12000元个人养老金并投资了一只公募基金。短期内,这笔资金能够享受税收优惠;长期来看,又相当于给自己存了一笔养老钱。“这样可以让未来生活多一分保障。”欧阳文华说。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启航”之前,我国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便已多元化发展。早在2018年,首批养老目标基金就获准发行;2021年6月起,浙江、重庆率先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2021年12月,首批养老理财试点产品正式发售……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费规模81.6亿元,承保63.7万件;养老理财产品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000亿元。
光大理财有关负责人表示,养老理财、养老基金、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存款等产品差异化的收益风险特征,可以让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养老规划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选择,未来还可以在不同年龄阶段调整自己的投资配置比例。
如何有效助力养老产业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老年人在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旺盛。金融行业通过投资建设养老社区、融资支持养老产业、优化适老服务等方式,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
——保险机构加快布局养老社区。24小时“一键呼叫”、健康服务站方便老人检查身体……记者在大家保险北京阜外城心社区看到,这家紧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养老社区可根据入住老人身体情况、年龄阶段等,提供中医诊疗、心脏康复、养老照护等多元化服务。
“我们调研发现,老年人养老,希望离子女、熟悉的生活圈子和好的医疗资源近。”大家保险集团董事长何肖锋说,在城市核心区租赁物业改造养老社区、联动周边公立医院资源提升医疗保障能力,受到老人欢迎。
一家保险机构负责人说,养老社区投资规模较大、需要长期稳定资金支持,这与保险资金的特性高度契合。同时,养老社区和保险主业协同效应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了60多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份,可提供床位数超过9万个。
——养老产业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银行发放了7000万元信用贷款,利率优惠,帮我们解决了建设资金缺口。”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一家养老院负责人胡兴民说,有低成本资金支持,加上有效控制运营成本,能充分让利给入住老人。
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大养老产业信贷投放力度,创新信贷产品,探索破解养老产业轻资产、缺抵押问题。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农业银行养老机构贷款余额65.22亿元,较2023年初增长5.21亿元;建设银行将养老产业纳入优先支持行业,开通资金审批快速通道……
在保险机构支持养老产业融资方面,记者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了解到,保险资金投向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数以千亿元计。
——适老服务持续优化。记者在工商银行广州逢源路支行爱心窗口看到,客户经理正为一位老人耐心讲解业务。“到店老年客户占比超五成。”支行副行长李凯萍说,网点对设施环境改造升级,并优先为老人办理业务;行动不便的老人无法到网点办理须由本人亲自办理的业务时,工作人员会上门服务。
记者走访广东省一些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发现,网点配备了血压仪、急救药品、折叠轮椅等;工作人员在为老年客户做好金融服务的同时,还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宣讲、反诈宣传、养生沙龙等。
广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优化适老服务,不仅要体现在软硬件升级上,更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变化中。
如何增强养老金融产品吸引力?
受访人士表示,养老金融的发展激发了社会养老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养老需求。但优质供给仍然不足,需要多方合力支持,才能发挥更重要作用。
提高产品吸引力是关键。记者从多地人社部门了解到,辖内开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在增加,但实际缴存资金相对不高,下一步将继续做好政策宣传,不断提升居民缴存积极性。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养老基金、理财产品收益低于投资者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意愿。金融机构要让老百姓的“养老钱”保值增值,增强资产配置能力至关重要。
光大理财有关负责人表示,理财公司可配置资产种类丰富,涵盖非标债权、股权、利率债、信用债等;要持续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在增加养老资金收益来源的同时降低投资风险。
养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和保障。专家表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参与者,才能在缴纳环节享受到个人养老金带来的优惠。如果能让免缴个税人群享受到优惠,对个税缴纳人群提高税优额度,将有助于拓宽养老金融产品覆盖面。
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同样重要。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居家养老需求巨大,需要机构有更高的综合专业服务能力;保险机构要深度参与其中,为更多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品质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让银行敢贷、愿贷。农业银行顺德分行行长郑庆文说,现在很多养老院是轻资产运营,银行难以把握其信用风险。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尽职免责制度,探索引入担保机构等作为合作方,以推动银行更好支持养老金融发展。□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谭谟晓 张千千
三、老龄化时代的金融解法
中国经营报王柯瑾
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带来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养老产业以及养老金融的新机遇。
自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养老金融服务至今已整整十年。2023年10月末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养老金融的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养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2023年12月,民政部发布《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 2022 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另据国家卫健委测算,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业内分析认为,发挥金融的融通作用,探索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社会发展长治久安是金融机构的责任之一。养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金融机构以及国民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近年来,国家政策多次强调对养老事业发展的推动。
2022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2〕7 号),推动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
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发〔2023〕15号)提出,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其中提到,完善适老、友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产业和项目的金融支持。支持具有养老属性的储蓄、理财、保险、基金等产品发展。鼓励信托公司开发养老领域信托产品。注重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的人工服务、远程服务、上门服务,完善无障碍服务设施,提高特殊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积极围绕适老化、无障碍金融服务以及生僻字处理等制定实施金融标准。
同在2023年10月,为稳步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相关业务要求,进一步扩大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机构范围。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养老金融的发展关系到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第三支柱的建设,并且养老金融的发展将逐步为金融市场提供较为充沛的长期资金来源,有望成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同时将对商业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保险机构的业务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养老金融制度进一步优化、养老金融加快发展,既具有现实的需求,也符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产品体系日益丰富
养老金融是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内容。
2023年以来,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续在个人养老金的积累与保值增值方面做出尝试,深度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以及从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出发,加大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改造。
以建设银行(601939.SH)为例,该行将养老金融划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金融生态四个部分。2023年以来,该行资金资管、公司、个人板块凝心聚力,密切配合,协同推进“1314”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包括:一是战略方向更加清晰。通过开展养老金融主题调研,科学把握我国养老金融所处发展阶段,深刻剖析建设银行养老金融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提升养老金融竞争力的思路和举措。二是三大支柱齐头并进。第一支柱方面,启动社保卡三年攻坚工程,新增户数、资金沉淀提升效果明显;第二支柱方面,建立年金母子协同营销机制,建信养老金实现规模、市场份额双提升,投资业绩与年金托管规模保持行业前列;第三支柱方面,把握试点机遇,强化板块协同,发力布局产品,实现储蓄、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产品全覆盖,个人养老金业务初见成效,开户数、入金率同业领先。三是养老产业、养老生态生根发芽。加大养老产业信贷投放力度,贷款规模、户数增长势头良好,创新信贷产品与业务模式,助力破解养老产业轻资产、缺抵押问题。
2023年11月3日,中信银行(601998.SH)发布的《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称,银行业、基金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可通过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专属产品及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收入水平、家庭结构、投资目标、风险偏好的客群在养老财富积累与财富管理方面的需求,形成差异化的养老金融产品特色,构建基于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产品线。同时,养老投顾与全生命周期养老解决方案的深度绑定,可以推动养老投资者在践行长期投资理念的实践中获得长期收益,并形成正循环。
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通过养老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目标基金的试点和应用,第三支柱养老体系的发展道路逐渐明晰。下一步还可以基于我国公众储蓄偏好来创新产品和服务,探索开展养老储蓄试点,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与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保险产品和养老基金产品等形成补充。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应着眼于养老市场长远发展,构建更为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抓住存款、保险、基金、信托等业务,挖掘养老金新产品和新产业,推动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缓解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压力的同时获得自身发展。”
综合生态圈逐步完善
《报告》指出,随着社会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将面临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这些需求不仅包括养老财富保值增值的金融需求,还包括退休养老生活的非金融需求。而对于个体来说,这些需求的满足需要一定的养老财富储备作为前提。因此,迫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财富储备体系,为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打好经济基础。
兴业银行(601166.SH)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作为首批获得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办资格的商业银行之一,该行搭建了全链路、一站式的养老金融服务生态,实现从账户到产品,再到规划和服务的全方位配置。目前已形成以“专属服务、薪酬规划、增值权益、活动平台”为支撑的“安愉人生”养老金融生态圈。
在杨海平看来,未来商业银行推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重点可以在以下方面发力:“其一,与具备市场影响力的保险公司、公募基金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补齐养老金融产品线,依托商业银行的平台搭建养老金融产品超市。其二,与自身零售金融战略结合,与开放银行思路相结合,与非金融服务相结合,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平台为依托,积极优化展业策略,大力营销养老金资金账户。其三,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为圆心,持续优化养老金缴存、养老金咨询、养老金投资、养老金领取服务体验,打造养老金融服务品牌。”
董希淼认为:“资本市场与长期资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养老基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改善资本市场资金结构期限短的缺陷,降低市场大幅波动风险。与此同时,发挥基金在权益类投资方面的优势,强化基金服务养老能力,也能够使长期资金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压舱石’作用。”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需要依靠投资者教育、产品设计、投资顾问等多样化方式,培养居民的长期养老投资意识。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分析认为,对金融消费者而言,要从养老储蓄规划、养老资金保值增值、养老风险防范等多方面入手做好准备。“一是养成强制储蓄习惯,并将储蓄的资金投资于个人养老储蓄账户中。相对个人储蓄账户,个人养老储蓄账户具有强制、免税等特点,居民可养成定期增加养老储蓄的习惯。二是运用金融手段,做好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养老理财产品由于投资期限长、资金锁定等特点,与一般理财产品相比,其收益率更高、更稳定的特点已开始显现,这为居民增加养老类理财产品配置提供了契机。三是做好风险对冲,防范由于大病重大变故导致的养老金消耗,增加重疾险保险产品配置。”
四、【前沿新论】数字银行:促进数字金融和养老金融融合发展
中国金融家 曲海慧 梅兴文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本文深入探讨数字银行如何在中国老龄化背景下发挥其特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促进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两篇大文章融合发展,为金融机构在服务银发经济市场方面提供参考。
数字银行特点与功能
数字银行作为一种现代金融服务模式,其核心特征在于完全依赖于数字化渠道,如互联网、移动应用和其他在线平台来提供银行服务。与传统银行的实体网点和纸质交易不同,数字银行通过电子方式处理所有的金融活动,包括账户管理、转账、贷款、投资等。这种模式不仅使银行服务更加便捷高效,还为银行和客户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数字银行的核心技术特点体现在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能为用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通过移动应用和网站,客户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各种操作。大数据技术使得数字银行能够收集和分析海量的用户数据,深入理解客户的行为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通过智能客服机器人提供客户咨询服务,或者通过算法驱动的工具进行财务规划和风险管理。
相较于传统银行,数字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们提供了更高的便捷性和可访问性。客户不再需要访问实体网点即可完成大多数银行业务,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其次,数字银行在成本结构上更为高效。由于不需要维护实体网点,运营成本大幅降低,这些节约的成本可以转化为更低的服务费用或更优惠的利率。再次,数字银行的个性化服务能力更强。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数字银行能够提供更符合个人需求的产品推荐和财务建议。最后,数字银行在创新速度上更快,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引领金融服务的新趋势。
数字银行服务老年用户的策略探索
为了满足老年用户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数字银行需要实施一系列综合策略。
第一,优化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至关重要。老年用户在使用数字银行服务时可能会遇到视觉、认知和操作上的挑战。因此,界面设计可通过使用更大的字体、更高的对比度和更清晰的图标来提升可读性。布局应简洁直观,避免过于复杂或杂乱的设计。同时,交互元素如按钮和链接应足够大,以方便老年用户操作。此外,考虑到老年用户可能不熟悉数字技术,引导性的设计和提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如何进行操作。
第二,基于老年人特点的个性化金融产品设计不可或缺。老年用户通常寻求稳定性和安全性较高的金融产品,如低风险的投资和保守的财务规划。数字银行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交易历史、资产状况和风险偏好,提供定制化的财务咨询和产品建议,为老年用户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例如,为老年人退休规划提供个性化的投资组合,或者根据用户的医疗需求提供特定的保险产品。此外,数字银行还可以提供特别设计的储蓄计划,帮助老年用户更好地管理日常开支和紧急资金。
第三,提供针对老年人的教育和培训必不可少。考虑到老年用户在数字技术方面可能不熟悉,数字银行可以通过在线教程、交互式指南或线下研讨会来实现对老年人专门的培训服务。内容应涵盖基本的数字银行操作,如登录、账户管理、在线转账和支付等。此外,也应包括网络安全教育,帮助老年用户了解如何安全地使用数字银行服务,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网络诈骗和身份盗用。
第四,增强客户支持很有必要。数字银行应确保其客户支持渠道,如电话热线、在线聊天或电子邮件,对老年用户友好和易于使用。考虑到老年用户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电话等较为传统的通信方式,确保电话客服具备高效、耐心和解释清晰的特点至关重要,也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支持热线或客服团队处理老年用户的特定需求,确保他们在使用数字银行服务时获得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智能客服系统也可以为老年用户提供一种快速且直观的交流方式,对于不愿意或不能等待传统客服响应的老年用户可以提供即时反馈,对于复杂或特定的问题还能有效引导至适当的人工服务渠道。
未来研究方向与思考
通过先进的技术和个性化的服务,数字银行不仅满足了老年用户的基本金融需求,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银行体验。从优化用户界面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再到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数字银行正在逐步缩小老年用户与数字金融之间的鸿沟。展望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数字银行服务老龄化群体的研究。
第一,对老年用户群体的行为进行深度分析。老年用户这一群体往往表现出对于新技术的谨慎态度和对操作简易性的高需求,通过深度用户行为分析,可以发现老年用户在使用数字银行服务时的共同障碍,如对复杂菜单的迷茫、对新交易方式的犹豫,或对安全性的担忧。例如,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直观的图形界面而非文本重的界面,或者在进行大额交易时更倾向于接受额外的安全确认步骤,或者更频繁地查看账户余额而不是进行复杂的投资操作。此外,老年用户的反馈和行为数据可以揭示他们对于特定金融产品的兴趣和需求。数字银行可以更精准地设计更适合老年用户的产品,提高用户体验,提升老年用户的满意度,也有助于建立他们对数字银行服务的信任和依赖。
第二,为老年用户群体提供跨领域综合服务研究。一方面,老年用户通常面临更复杂的健康需求和更频繁的医疗服务使用,将数字银行服务与医疗行业紧密整合,例如开发一键支付医疗费用的功能,或者与保险公司协作,提供简化的医疗保险理赔流程。另一方面,考虑到老年用户可能更偏好线下购物或对电子商务不太熟悉,数字银行可以与零售商合作,提供简化的在线购物支付解决方案,或者开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购物优惠工具。整合生活缴费服务,如水电费、电话费等,使老年用户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轻松处理各种支付,也是提升其生活便利性的关键。
通过这些跨领域整合,数字银行不仅仅是金融服务提供者,更成为老年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增强他们对数字银行的信任和依赖,从而促进老年用户群体对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接受。
第三,社会影响评估研究。数字银行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整体社会结构将产生长期影响。首先,随着数字银行的普及和接受度提高,老年人群体的金融自立能力将显著增强,这种自立不仅体现在能够独立管理财务和进行金融交易上,不再被视为金融服务的被动接受者,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老年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参与度和自信心。其次,通过使用数字金融工具,老年人能够更好地与子女或年轻亲友沟通金融事务,这有助于缩小代际间的数字鸿沟。此外,数字银行还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机会,从而增强了他们面对快速变化社会的能力。在社会结构层面,随着老年人群体在数字金融领域变得更加活跃,他们的需求和声音将在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创新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促进了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反映了社会对老年群体需求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尊重。
(作者曲海慧供职于中国银行;梅兴文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
五、发展壮大养老金融 促进养老体系健康发展
【做好五篇大文章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的要求,为养老金融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准确把握养老金融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不断推进实践创新,为促进养老体系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助力。
养老金融的内涵及特点
把握养老金融的内涵,首先要对养老金制度有准确认识。所谓养老金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实行的一种福利制度,发挥着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功能。我国的养老金来源及相应的制度体系由三个支柱构成:第一个支柱是基本养老金,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类,由国家强制实施,是为了保障大多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二个支柱是职业养老金,包含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第三个支柱是个人养老金。
养老金融与养老金制度有着密切联系。既包括养老金制度下,运用金融工具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以及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养老金最优化配置的金融活动,还包括运用养老金制度之外的资金,比如银行资金、保险资金、个人委托金融机构进行养老财富管理的资金,发展养老产业的金融活动。前者也被称作“养老金金融”,后者则被称为“养老产业金融”。由此,养老金融包括“养老金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两部分。关于后者,国家统计局专门颁布了《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其中的服务业包括个人养老财富管理以及遗产的金融规划等。
养老金融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营利性,这是养老金融同其他一般金融活动具有的相同属性,即获取目标投资收益率。二是具有普惠性,发挥着稳定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养老金融务求资本金的绝对安全,不可能纯粹追逐利润,本金安全性一定是养老金融的显性合同条款。
养老金融面临的风险也不同于一般金融活动。养老金融与一般金融活动一样,要面对微观层面的市场风险以及宏观层面的通货膨胀风险等,但还要面对一些独特的风险。一是难以预测的寿命。人们通常能较好地规划从退休到平均预期寿命之间的养老现金流,金融机构也能比较准确地估算平均预期寿命之前的人均养老资产总额,由此回溯“三支柱”对应的养老金总额要求及其可能的养老金替代率,做好金融活动规划。但个人和机构都难以精确预测平均预期寿命之后的剩余寿命,从而很难通过金融工具设计期限不定的终身年金。二是需要平稳跨越经济长周期的风险。由于养老金融资本的管理周期长达数十年,有可能经历不同的经济周期,如何穿越可能的经济下行周期,这是非常重要的风险考量。
我国开展养老金融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老金融工作稳步展开,尤其是随着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养老金福利,养老金融正在有效地助力我国形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养老金制度。
养老金金融方面,“三支柱”形成的资金总额稳步增长。关于第一支柱,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资金达到7.5万亿元,参保人数达到10.6亿人。第二支柱于2004年开始实施,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国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规模达到3.11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全国职业年金基金规模达到2.11万亿元。第三支柱于2018年在上海、福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立试点,并于2022年11月正式实施,当年底参加人数就达到1954万人,总缴费金额达142亿元。
养老产业金融增长也非常迅速。一是银行业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的推出,加大了银行对普惠养老机构的信贷支持,降低了普惠养老机构的融资成本,促使老年人照护、医疗以及智慧家居产业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截至2022年底,全国20多个省市已经运营的金融支持的养老社区项目达到60个。根据工信部等机构预测,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20万亿元。二是服务业领域的养老储蓄以及养老理财业也发展较快。养老储蓄方面,从2022年11月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在合肥等五个城市启动了为期一年的特定养老储蓄试点,2023年1月末储蓄额已达263.2亿元。与普通储蓄相比,养老储蓄的主要特点是期限较长,有的长达20年以上。养老理财方面,一些银行于2021年12月开始试点相关理财产品和服务,到2023年1月末理财金额已达1004亿元。根据试点情况来看,养老理财实现了稳健性(投资于国家战略项目、固定收益类资产)、长期性(一般五年)、普惠性(投资起点为1元)的协调统一,市场前景广阔。
进一步发展养老金融,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养老金融需求巨大;另一方面,“三支柱”还在发展初期,潜力很大。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养老金融必将迎来蓬勃发展。当然也要看到养老金融工作面临的挑战,尤其是以下两点:一是老龄化趋势加重了养老负担,对养老金融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二是在兼顾养老金融的双重属性方面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相对短缺。确保金融活动中养老金融的盈利属性以及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属性得到相互协调,需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必由之路。
推进养老金融发展壮大
应对老龄化冲击,养老金融大有可为。总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进一步推进养老金融发展壮大。
积极探索养老金发展规律,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目前,养老金投资回报中很大比例来自银行储蓄的复利。未来应积极推进养老金金融市场发育,推进实践创新。养老金是市场主流的长期资金来源,养老金融的蓬勃发展应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促进“三支柱”平衡发展,实现养老金融可持续发展。在提出养老金融之前,我国采取了大力度措施利用财政政策来维持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随着养老金融工作的不断推进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逐步认识到,财政政策不应成为唯一手段,必须利用金融市场促进“三支柱”平衡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针对第三支柱的养老金金融,以促进“三支柱”账户资金的平衡,
对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不同的地区,实行有差异化的养老金融战略,实现养老金的时空最优配置。目前,养老产业金融应优先投入老年人与青壮年人口增长率平衡区域,而养老金金融可以优先在快速老龄化区域以及较慢老龄化区域加快发展。
(作者:张苏,系山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老龄化背景下兼顾经济增长与代际公平目标的养老金制度研究”阶段性成果)
六、以民为本 中国银行持续优化养老金融供给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长期以来,中国银行(601988)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分类施策、推动协同联动,全面布局养老金金融、养老个人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领域,积极打造养老金融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供有力支撑。
助力构建多层次、多支柱
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今年以来,中国银行持续丰富养老保障产品供给,积极助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基本养老保险方面,中国银行在账户开立、资金结算、社保存款等方面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着力满足储备养老、银发客群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同时,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深圳市分行等多家分支机构均已实现社保卡上门开卡、激活等便民服务,有效打通参保、领取养老金的“最后一公里”。
企业年金方面,中国银行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其员工提供年金咨询、受托管理、账管托管运营服务等一揽子年金基金管理服务,以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助力年金基金持续发展壮大。以山东中行为例,已为全省近千家企业、近22万人提供企业年金受托、账管、托管等服务。
个人养老金方面,作为国内首批获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中国银行在账户、产品、服务、渠道等方面全方位发力,为客户个人养老金投资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资产配置服务。
打通养老金融服务
“最后一公里”
苏州市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全市建有各类养老社区站点2000余家。近年来,中国银行苏州分行不断延展金融养老服务圈半径,着力构建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生态圈,用心用情用力增强老年人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线下,苏州中行积极打造多家金融养老特色服务示范点,配备智慧化、人性化软硬件设施,及时高效地为银发客群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切实增强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交互动。在线上,苏州中行结合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主要涉及的助餐、活动、护理等需求,在小程序上线居家、机构、社区三大养老场景,提供居家照护、助餐助浴、出行出游、健康管理、适老改造等便捷功能,通过适老化金融产品,帮助银发客群打破数字壁垒,跨越“数字鸿沟”,有效满足社区老年人多元化康养服务需求,助力银发客群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
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的个人养老服务供给离不开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日前,为缓解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难问题,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联动政府和某国有担保公司高效快速落地宁波市首笔无抵押“养老保”业务1000万元,为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宁波某慈孝乐园是一家医养结合的综合性养老社区,也是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今年下半年,园区新打造的特殊老人群体陪护专区开始运营,陪护工作量及日常维护损耗逐步增加,运营流动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然而因名下土地不支持抵押,园区迫切需要其他增信措施。宁波中行获悉消息后,立即联动宁波某国有担保公司上门了解客户资金需求,量身定制“养老保”授信方案,开通绿色审批通道,为客户提供授信1000万元,用于企业日常经营周转。“这次信贷支持让我们对机构后续的经营发展更有信心了。”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全方位、立体式实现金融供给,切实提升养老客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加快构建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贡献更大力量。
七、中国人寿全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广西新闻网 王列娜
“保险业在养老产品设计、长期资金管理、养老产业融合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何发挥好保险这些优势,是我们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关键。”1月4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国栋表示,中国人寿紧紧围绕老年长者在养老资金、人身安全、健康管理、失能照护、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致力于成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中坚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人寿积累养老险准备金约1.8万亿元,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累计出单超10万件,商业养老金存量规模达79亿元,在13个城市启动14个养老项目,建成和在建养老床位7700多张。
助力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中国人寿依托保险、投资、银行综合金融优势,充分发挥较强跨周期资产管理能力,以及养老保险产品兼具财富管理和风险保障功能优势,在三支柱建设上全面发力。在第一支柱,中国人寿养老险公司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首批投资管理人,以安全稳健为原则,为超40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投管服务,特定投资组合规模和业绩排名市场前列,让人民群众的“养老钱”成为“放心钱”。在第二支柱,中国人寿养老险公司企业年金受托和投资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服务年金企业客户超3.5万家;职业年金累计管理资产规模和累计受托规模均稳居行业首位,让客户的“养老钱”钱生钱。在第三支柱,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已形成包括年金、终身寿险、个人养老金、商业专属养老产品等在内的全养老产品体系,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养老保险需求。
不断提升老年群体风险保障水平
中国人寿除为人民群众守好“钱袋子”,更为老年群体切实化解自身风险。作为最早开展老年意外伤害保险的公司之一,中国人寿为广大老年长者量身定制涵盖疾病身故、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骨折、意外医疗费用补偿等全方位保险保障,仅2023年就承保老龄意外险近5000万人次,提供3.6万亿元风险保障,其中依托中国人寿“老年长者保险理赔绿色通道”,许多长者及时拿到了“看病钱”和“救命钱”。此外,中国人寿也是最早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公司之一,目前在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69个,覆盖3500多万人,切实缓解了失能家庭尤其是失能长者家庭的照护和经济压力。
着力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和生态建设
中国人寿秉持不忽视任何一个客户的服务理念,全面构筑多触点的老年长者专属服务体系,为老年长者提供健康咨询、疾病预防、慢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在线上,通过95519客服热线为老年客群提供“一声直达、一键转接、一线即通”专属服务;在线下,在全国2500余个柜面网点设置了老年服务专区,为老年长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专属服务。
与此同时,保险资金规模大、周期长、稳定性高,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与养老产业投资高度契合,中国人寿通过打造“保险+养老服务”生态,提供多模式、高品质养老解决方案,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养老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目前,中国人寿已在天津、苏州、成都等13个城市启动14个养老项目,涵盖城心公寓养老、城郊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普惠型高品质嵌入式社区养老等,建成和在建养老床位数达7700多张,构建“吃、住、医、护、乐、学、游”多维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组建年轻化、专业化照护和医护团队,严格制定530项标准化的制度及管理流程,2023年国寿嘉园各养老社区入住人数较年初增长超200%。
八、招行重庆分行:健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助力“老有善养”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招行重庆分行积极响应,持续发展健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全力支持银发经济。
持续完善适老化体系 服务兼顾质效
近年来,招行重庆分行立足老年客群的实际需求,加速完善适老化服务体系,为老年客群提供高质效金融服务。
网点是服务老年客群的最前沿。招行重庆分行专门制定《网点服务适老化工作指引》,涵盖客户接待、老年专窗、招牌向导、叫号规则差异化等暖心举措,多方面、精细化推进网点服务适老化。对于老年客群可能涉及的特殊场景业务,在兼顾风险管控的基础上把服务做细做实。
帮助老年客群跨越智能化鸿沟,招商银行对业务模式、网点智能机具功能作适老化改造。如为柜式可视柜台设备配置语音听筒硬件模块及远程坐席,老年客群可通过语音听筒与远程坐席一对一沟通,获得业务办理的远程指导。自助设备不设时间限制,以方便老年客群办理业务“慢一点、稳一点”。同时,招商银行手机银行APP12.0首创同屏语音连线服务,支持年长用户一键接入语音客服进行咨询与沟通,并可实时同屏当前手机屏幕给客服坐席,方便客服快速定位并协助用户解决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年长用户的使用体验,重庆分行员工积极引导老年客户正确使用手机银行,做好操作使用安全提示,保障老年客户安全使用。
为老年群体普及金融知识。招行重庆分行供图
加强适老化金融安全宣教 上好“敬老护航课”
针对近年来老年人因金融诈骗而上当受骗现象的增加,招行重庆分行加强老年客群的金融知识普及和安全教育宣传。
在营业网点,客户经理会利用老年客户等待办理业务的时间,递上金融反诈防骗宣传资料,与他们聊聊金融安全知识,倾听他们对于金融知识的疑问和需求,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走出网点,招行重庆分行办起了银发剧场,专为提高老年客群提高科学投资意识,编排金融知识动画电影和原创歌曲,把非法集资谎言、套路及防范要点编写为朗朗上口的唱词,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营业网点、普惠金融到村基地等多种渠道广泛播放。
同时,该行还走进老年大学、养老机构、老年社区,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主题讲座、养老集资科学理财动画展播、手机银行“长辈版”操作体验讲解等,引导老年客群远离诈骗侵害。2023年举行的“金葵守护者——守护最重要的人”消保主题周活动,积极邀请老年人以电话、微信语音等方式,向家人及朋友朗读《金融知识守护卡》以案说险故事,身体力行当好防范金融诈骗的带头者。
提供多元适老化金融产品 助力“老有善养”
在灵活构建适老化服务体系的同时,招行重庆分行积极服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用持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助力“老有善养”。
2022年11月,作为全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招行作为首批入围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银行之一,率先在招商银行App上线养老金融专区,为客户提供“账户+方案+工具+陪伴”四位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一年来,该行依托总行养老金融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在重庆的落地实施,助力客户更好地了解养老、一站式完成养老准备。同时,优选养老金融合作伙伴,引入国家首批个人养老金专户专属保险、提供商业养老保险匹配,从模式、服务和产品等多方面丰富养老金融资源,为新时代客户的个性化养老保驾护航。截至目前,招商银行个人养老金客户数目前已超过520万,缴存额近80亿元。
作为补充养老制度的企业年金,是全国第二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上半年,重庆市已经有近1700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覆盖职工超29万人,年金规模超190亿元,成为了居民养老资金的重要补充。招行重庆分行也以资源整合方式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性服务,2023年11月底,在该行举行的“年金有招 渝您同行”企业年金沙龙上,企业、银行、保险、基金等专业人士齐聚,共同探讨企业年金服务机制和投资方向,以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完善。
“下一步,招行重庆分行将切实践行金融为民,继续聚焦老年客群金融服务需求,深耕银发金融场景建设,继续完善养老金融多元化生态服务体系,助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金融力量。”招行重庆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李敏)
九、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中信银行积极推进养老金融生态建设
2022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丰富居民养老保障渠道指明了方向。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正式启动实施。
截至目前,个人养老金业务已正式上线运行一年有余。中信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高质量经营,聚焦客户全生命周期养老规划需求,全面升级“幸福+”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客户养老规划六大支撑,在手机银行APP推出了养老账本功能,为个人客户提供全资产展示、全功能服务、全产品推荐的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11月末,中信银行养老账本累计用户近300万户。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指出,养老金融是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之一。为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在中信金控、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指导下,中信银行携手合作伙伴举办了以“长寿时代 做自己人生的CFO”为主题的2023“幸福+”养老财富管理论坛,汇聚养老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长寿时代”的养老财富管理之道,并重磅发布《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3)》。
随着个人养老金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居民养老意识的不断提高,养老金融迎来了新格局、新结构和新突破。中信银行深耕养老金融服务,基于对居民养老需求的观察和对市场的深刻研究,不断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以“长寿时代 做自己人生的CFO”为价值主张,推出了全生命周期财务规划的资产配置方法。首先,为“Z世代”群体(18岁至35岁人群)建立“一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平衡,为后面的养老储备积攒“第一桶金”;为“中生代”群体(35岁至60岁的人群)打造“一本科学的养老账本”,通过中信养老账本帮助创富黄金期的群体更好地守住劳动果实,实现财富的稳健增值,为未来的养老支出做好储备;为“银发代”群体(60岁及以上人群)构筑“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养老资产稳健增值,保障养老支出具有可持续性。基于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中信银行还率先在行业内提出“平衡收支、预防风险、规划养老、长钱投资”的“四步法”,通过贯穿一生的财务规划,实现居民退休以后的生活质量保障。
方法的实现需要体系的支撑。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养老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之一,中信银行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优势和强大的协同优势,全面升级了“幸福+”养老金融体系,形成“一个多渠道、多功能、多场景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一个算得清、管得住、投得好的养老账本,一套品类齐、功能全、质量优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一套覆盖财富、健康、优惠、学院、传承、舞台的‘金融+非金融’服务,一支经过专业认证、历经实战、服务优良的‘养老金融规划师’队伍,一个有前瞻性、专业性、洞察性的中信养老金融服务平台”等六大支撑的业务结构。
当前,国内养老需求不仅面临“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提升。为进一步满足居民综合性“医康养护”的非金融需求,中信银行携手集团养老产业子公司以及外部优质养老资源,着力构建“财富”“健康”“医养”“长寿”的养老金融服务闭环,链接养老金融与“非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内外双循环”的养老金融综合服务生态圈,用有温度的养老服务为高质量的“生活型养老”护航。
未来,中信银行将继续秉承“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托集团内外协同力量,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以至诚之心持续陪伴客户,实现客户从基础的“生存型养老”到体面、高质量的“生活型养老”的转变,用“有温度”的服务,守护每一位客户的幸福未来。
十、工商银行全新推出养老金融全景服务视图
中国经济新闻网 龚陶然
为进一步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近日工商银行全新升级手机银行养老金融服务专区,在业内率先推出养老金融全景服务视图,客户可以一键查询涵盖第一支柱社保、第二支柱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等在内的全视图养老资产情况,轻松体验工行养老金融一站式服务。
据介绍,用户登录工行手机银行后,在搜索栏输入“养老金融”即可点击进入全新升级的养老金融服务专区,查询涵盖社保、年金、个人养老金等在内的“三支柱”全视图养老资产情况。用户可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三支柱”养老金储备情况进行养老规划测算,获得个性化养老规划建议。同时,用户可一点接入工银e社保、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业务办理专区,还可一站获取养老金融产品推荐、养老机构服务甄选、养老政策知识和养老投资课堂等多样化服务,轻松享受专业、便捷的新体验。
一直以来,工商银行深度参与国家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发挥集团优势有序推进养老金融布局,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打造贯穿养老财富积累和养老消费全过程的养老金融服务新生态。目前,工商银行养老金融服务已覆盖基本养老、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养老财富等多个领域。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量和托管年金基金规模稳居同业首位。
更多资讯请扫码识别小程序:善养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