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猕猴桃溃疡病

猕猴桃溃疡病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10日 13:26

分为单株病状及群体病状两个方面。

单株病状

以猕猴桃树单株(单干或单蔓受害)为例,发生溃疡病的树主要表现为片状流水,点状溃烂,局部枯枝三方面。这三种情况可独立发生,也可连续出现。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受害树全株或某主干其地上部分所有器官(茎、叶、花、果)全部萎蔫枯死。

片状流水:此为最初病状,也叫春溃疡。 此情况发生在主干上,发生情况是:在春天(树的伤流期,3一4月),猕猴桃树主干突然(一夜之间)有一处或多处(点)出现不间断流水、流脓(褐色絮状液体)现象,致使该树体液不断流失,受害主干上的叶片、枝条、花蕾甚至幼果逐步萎蔫。发生流水(溃疡)的部位一般在距地表0一1.2m以下的主干上。

片状流水

点状溃烂:此为片状流水后一段时间出现的病状表现,称为夏溃疡。点状溃烂发生在主干上,具体是:在4一6月份,随着不断流水溃疡,主干逐步出现点状或斑状(褐色)溃烂,部分能发现溃烂处有很深的虫孔。主干其他部分表皮相应失水失绿溃烂;1一3周后,主干表皮、皮层、木质部逐步枯死;靠近地面基部及地下部往往不死亡,过数周后基部可发出新芽新技。

点状溃烂

点状溃烂

枯枝排屑:此为枝溃疡,也叫秋溃疡。此情况是:树主干在3一6月份并没有出现溃疡,而在6一8月期间突然出现异常枯枝,伴随叶、果萎焉。仔细观察,枯枝上往往有1到多个小虫孔,虫孔外是呈柱状面粉色锯屑,长度为1一3cm,柱状锯屑直径为1.2mm。这正是小蠹虫钻孔的排出物。枯枝排屑是猕猴桃溃疡病在夏秋季典型表现,它预示着下一年溃疡会规模发生。

枯枝排屑

群体病状

在一块地或一个园区里,在短时期内出现多株、一团或多团猕猴桃树出现上述片状流水、点状溃烂、枯枝排屑等情况,则是群体溃疡。群体溃疡病状有以下特征:

大面积出现主干流(红、黄、褐)水溃烂。

大面积突然萎叶焉枝。

大面积出现树体(地上部)死亡。

曓发性: a.对一株树而言,往往是一夜暴发溃疡;b.对多株或群体溃疡而言,往往是只要几天几夜,地里的猕猴桃树(干)就象被血染了一样。

隐蔽性:上述溃疡暴发,往往找不到发生原因,可以是没有风雨,没有人为机械破坏.没有发现昆虫动物破坏,而突然发生溃疡。隐蔽性其原因主有三点,a.猕猴桃小蠹虫很小(2.2一2.6mm),一般田间环境看不见,b.小蠹虫所钻虫孔很小(1.2mm),一般观察只见溃疡,不见孔。c.小蠹虫一般夜间活动,明白只见溃疡,不见虫。

毁灭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a.全年性:猕猴桃溃疡病是全年发生,春季以浅表皮破流水溃疡为主,夏天以主干腐烂为主,秋季以枝部枯枝为主,冬季仍有少量溃疡。

b全树性:无论是红肉(红阳猕猴桃)、黄肉(16A)、绿肉(海沃德)都会发生毁灭性的溃疡病。

c.全域性:所有的猕猴桃区域,无论是低海拔还是高海拔,无论是南方、北方,甚至全球,只要有小蠹虫存在就会出现溃疡病。

小蠹虫+共生真菌是猕猴桃树溃疡病(尤其形成灾害)的发病根源。

经多年田间调查与室验研究证明,猕猴桃溃疡病(尤其是溃疡成灾情况)发生主要是由小蠹虫钻孔伤干伤枝,以及小蠹虫在钻孔伤树同时携带一种有毒真菌(该菌与小蠹虫具有虫一菌共生关系)进一步造成受害树腐干腐枝,其伤与腐双重作用导致猕猴桃树很快发生溃疡病,其结果造成整个地上部器官萎蔫枯死。

伤树并溃疡的根源

为小蠹虫钻树所致。小蠹虫在树的伤流期钻孔攻击出现树干表皮流水不停,这是形成溃疡的原因,结果是:植物体内水分(及营养)不断丧失,树地上部各器官自然萎焉。

溃疡并腐树的根源

为小蠹虫携带有毒真菌腐树所致。小蠹虫在钻孔同时,携带有小蠹虫自身贮备的有毒真菌(共生真菌),该菌能在植株木质部、䯝部(短距离)迅速扩散,导致受害树茎部、枝部器官发生病变,最后造成地上部植株各器官水分丧失,主干及枝条逐步腐烂。叶萎、枝枯,干腐、花、果落甚至最后死树将成为最终结果。

猕猴桃溃疡树小蠹虫特征

危害猕猴桃树造成溃疡病的小蠹虫是自然界众多(中国有500种)小蠹虫中的一种,属于鞘翅目、象甲科、小蠹属。经多年调查研究,该虫在四川多个产业园区造成猕猴桃溃疡病的均为食菌小蠹,体长2.2一2.6mm ,种类为端齿壮材小蠹 。

该虫为全球危害树木最凶猛、广大的(森林)害虫。猕猴桃园区化后,该虫逐步进入园区危害(皮薄、水多、肉质的)猕猴桃,特别喜欢红肉、尤其红阳猕猴桃,次为黄肉猕猴桃,在没有红肉、黄肉猕猴桃情况下,绿肉猕猴桃(如海沃德)照样会被它危害成灾。

该虫在春天(植物伤流期)上树(可独立或成群)危害,以夜间活动为主,主要通过浅表破皮(3一4月)造成溃疡、深钻孔造成腐干(5一6月)、钻枝蔓推屑(繁殖,7-8月)造成枯枝,以及全过程带菌(有毒真菌)等三种方式形成溃疡病及其灾害。

猕猴桃小蠹虫携带的共生真菌特征

导致猕猴桃腐树枯枝的主要病原菌是猕猴桃小蠹虫所携带的有毒真菌。属于镰刀菌类,它们可长期存在于小蠹虫体表及肠道内。其中尖孢镰刀菌与层生镰刀菌所占比例较大。该菌是造成多种植物溃疡病的菌源类型。

虫一菌共生关系

导致猕猴桃腐树枯枝的主要病原菌是猕猴桃小蠹虫所携带的有毒真菌。属于镰刀菌类,它们可长期存在于小蠹虫体表及肠道内。其中,尖孢镰刀菌与层生镰刀菌所占比例较大。该菌是造成多种植物溃疡病的菌源类型。

小蠹虫的多个虫及真菌形态

猕猴桃溃疡病田间症状有以下几个,作为诊断参考依据:

突然流水

溃疡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一个晚上后,可发现一株主干全身溃疡(红色、黄色、褐色树液),几个晚上后,一个过去健康的园子,就变成如有人用漆染过树一样,溃疡发生是突然(暴发)的。

突然叶焉

突然发现园子里一片一片幼树枝叶萎焉,(萎焉的树与树不连续出现)往往是溃疡发生。

突然枯枝(排屑 )

枯枝排屑:在7一8月仔细观察有部分的突然枯枝,枝条上有1一3cm长,1.2mm直经的白色柱状锯屑,这是小蠹虫打孔推出的锯屑。

干枝虫孔

溃疡发生一周后,再仔细观察病树,就能发现虫孔了。分为主干虫孔与枝条虫孔两个时期。

溃疡的发生点主干(春天)往往会发现有虫孔,浅孔无虫,深孔往往有(小蠹)虫。

7一8月树㓂上部枝条有虫孔(雨水多时有溃疡液),进一步解剖,孔内有卵或幼虫及大量菌液。

点状病斑

所有溃疡,所有病斑,无论在主干或枝蔓上出现都是点状发生。该点是小蠹虫伤害所致。

孤立发病

一个健康的园子,一旦发现了有溃疡病树,这些树无论是单株或多株或是一团出现流水、叶焉、枯枝症状.,它们之间往往是孤立出现的,就是一棵树的两个分枝都往往是这枝发病,另一枝完全正常。 换一句话说,溃疡病不传染最典型的田间症状之 一。

壮树先病

田间观察,溃疡发病往往是3一5年青壮树(或独立干、蔓、枝)发病,弱树一般无溃疡,这是因为小蠹虫优先攻击壮树。

病不烂根

田间观察,大约90%的溃疡病树即使地上部分枯死,但地下部分茎与根系往往正常。并可在溃疡液枯干后一月内,从基部长出新芽、新枝来。

猕猴桃溃疡病主要由小蠹虫引起,园区小蠹虫的发生规律就是溃疡病发生规律。

发病时间

总体上,全年四季都会出现(由小蠹虫引起的)溃疡病。但春天最严重,为暴发期。此时小蠹虫越冬复苏后上树强力取食钻蛀,巧遇这时正是春天植物伤流期(根系吸水上树,水分十分丰富),一有伤口就会造成大量流水溃疡。其次是7一8月(夏末初秋),当小蠹虫繁殖后(当年)第一代幼虫出(洞)孔,将对猕猴桃树进行群体攻击(钻孔)危害,主要表现为树寇上部枯枝(雨水多时表现为枝部溃疡)。

发病规模

取决于小蠹虫的种群数量。第一次发病的园区第一年只有零星树(1株或几株)出现病症,极少会出现暴发情况。第二年逐步增加,受害面积逐步扩大,直至全园普遍发生。

成灾规律

小园区成灾:取决于种植规模大小,往往是(规模)由小到大,逐步成灾。一个一公顷规模小园区,从一株到全园70%植株发生溃疡病,大至要4一5年。

区域成灾:只要种了猕猴桃,该区域有小蠹虫分布,迟早该区域小蠹虫将会导致区域猕猴桃园溃疡病成灾。

转移规律

同一大的生态区域内,如果有山地、丘陵、平坝三种生态类型,猕猴桃溃疡病发生往往是按山地、丘陵、平坝先后顺序发生。主要原因是:小蠹虫最初为森林害虫,并非农业害虫,但随着猕猴桃的种植,与过去危害森林树相比,小蠹虫更喜欢上猕猴桃树,于是,部分小蠹虫出现三个转移规律:从林区逐步转移到农区;从山上逐步转移到山下;从危害其他树木逐步转移到危害猕猴桃(树)。

转化规律

小蠹虫多数为次期性害虫,即:它只危害已经枯死的腐朽木、病虫木,不危害健康树。但经观察发现并研究证明:猕猴桃小蠧虫则直接攻击健康树,也就是说,小蠹虫已经发生了生理适应变化:即:部分小蠹虫已由次期性害虫转化为初期性害虫。己由林业害虫转化为既是林业害虫,又是(农业)猕猴桃新害虫。 [3]

小蠹虫原本属于森林害虫,随着近二十一世纪中国猕猴桃种植规模扩大,部分小蠹虫由林区危害转移至农业园区危害。但受以下因素发病情况有异。

种群分布

猕猴桃种植生态区域,只要有小蠹虫(特别是食菌小蠹类)分布区域,猕猴桃园迟早会发生溃疡病区域。

区域差异

山区、林区或农林复合区(小蠹虫较多)较纯农区、平原区(因长期打农药,小蠹虫较少)容易发生溃疡病。

品种特性

猕猴桃树容易发生溃疡病的顺序是:红肉大于黄肉,黄肉大于绿肉。这是因为皮薄、无毛、水分丰富、口味较甜,芳香味较浓的品种(如红肉系列,特别是红阳猕猴桃等),最容易受小蠹虫(喜欢)攻击而优先发生溃疡病。

树势差异

越是较年青的壮树或壮枝,较弱树、弱枝、老年树更容易发生溃疡病(这主要是壮树水分多,营养更丰富,气味更大,更容易吸引小蠹虫)。

气候条件

在3一4月,植物伤流严重,7一8月雨水较多情况下,相对溃疡更为严重。小蠹虫活动期,就是猕猴桃树溃疡期。

单株发病循环周期

单株发病.如果当年不死或部分枝蔓不死,第二年将可能继续发病(本树或树附近小蠹虫第二年继续危害)。

园地发病至盛行周期

一般要4一6年。一块地(40亩规模)从发现第一株出现了溃疡病,到全园50%一70%以上猕猴桃树普遍发生了溃疡病所经历的时间,一般情况要经历4一6年。

小蠹虫繁衍周期

初步研究,猕猴桃小蠹虫一年繁殖1一2代。而而小蠹虫成虫生命期为2年,相应危害猕猴桃的时间一般为2年。

猕猴桃溃疡病小蠹虫致病机制包括发生机制、过程机制、 致病机制和成灾机制。

发生机制

包括溃疡发生与病变发生两方面。

溃疡发生:是伤流期+小蠹虫破树表皮取食造成伤流不断所致。

在春季,气温回升,猕猴桃进入萌芽期,主干水分丰富,进入伤流期,越冬后的小蠹虫上树活动,破猕猴桃树幼嫩表皮(包括钻孔)取食,造成溃疡开始。

病变发生:小蠹虫接种有毒真菌导致树体溃烂。

小蠹虫在破皮(或钻孔)取食时,同时特自身携带的有毒真菌接种于受害树的攻击点(或钻孔中)上,一株健康猕猴桃树(溃疡+)病变就开始发生了。

过程机制

小蠹虫造成溃疡病主要通过破皮流水(春天溃疡发生)、深孔腐干(夏天溃疡发生)、柱状推屑(秋天溃疡发生)等三个过程,完成毁树、自身成长和繁繁衍后代。

破皮流水过程:主要为树的伤流期(春天为主)为前提,小蠹虫上树肯食为原因,溃疡只是结果。这段时间小蠹虫一般不钻孔,而且一个小蠹虫可在短时间内多处破皮取食形成多处片体淋伤(溃疡)。

深孔腐干过程:主要为春天以后,进入夏天,小蠹虫为了稳定的生存环境,开始钻孔毁树(蛀干),钻孔深可达1一4cm,钻孔同时接种有毒真菌,造成继续溃疡,且树干出现(皮层与木质部被腐烂的)病斑。

柱状推屑过程:到了7月份左右,小蠹虫一般少在主干活动,而转移到树㓂枝部(壮枝、当年嫩枝)打孔、接菌、繁殖后代。在树冠上部枝条上钻孔是为了更为隐蔽和安全。钻孔接菌后,真菌腐树并大量繁殖,使孔内形成大量菌脓,这正是小蠹虫自身取食以及幼虫取食的来源(故这类小蠹虫称为食菌小蠹。)

致病机制

主要包括受害树持续失水致病机制以及真菌腐树致病机制,两个机制都直接造成树体(地上部)各器官枯死。

持续失水致病机制:伤流期的树干,一旦有伤口,植株体液将源源不断外流溃疡,当体液流失待尽,植株各器官逐步萎焉成为必然。这就是生理失水病变。

真菌腐树机制:经研究,小蠹虫的体表、肠道、贮菌器都可能携带一种特殊的真菌,它能够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当小蠹虫钻孔时,不仅导致流水溃疡,还自然将自身携带的真菌接种于钻孔中,真菌不断繁殖,于是虫孔及虫孔四周病斑出现,并且病斑逐步扩大,树体主干或枝条逐步腐败。

成灾机制

小蠹虫的高倍繁殖、全程带菌、全球广布等3个方面的行为是溃疡病可成为区域灾害的基本原因。

高倍繁殖:猕猴桃小蠹虫一般6一8月(在猕猴桃树上部枝条上钻孔)繁殖,一年1一2代,每代几个至几十个,一般在20一40个以上。而且繁殖后,一个成虫可继续危害树的时间是1一2年,高倍繁殖是溃疡病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

全程带菌:小蠹虫携带的共生真菌无论是春夏秋甚至(暖)冬,都可能随小蠹虫的钻孔而直接携带有毒真菌进入树体腐树。

全球广布:全球有小蠹虫3000多种,中国有500种以上,它们几乎分布到所有的区域,它一旦进入猕猴桃园,溃疡就不可避免。这是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发生猕猴桃溃疡病的基本原因。

防治方法分为区域治理与园区防治两方面。

区域治理

猕猴桃溃疡病(灾害)是一种由小蠹虫(及其共生真菌)造成的自然灾害,具有隐蔽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特征,同时此病还具有区域性,因此要实施区域治理的方法。

宏观上:把小蠹虫列入农业害虫。小蠹虫原属于森林害虫,危害极大,全球树木病虫灾害损失50%由小蠹虫造成。但农业上迄今尚未引起人们重视,并未列入农业害虫。随着猕猴桃的园区化与产业化,小蠹虫通过生态迁移与生转化,它不仅是造成猕猴桃溃疡病灾害的基本原因,它也是造成葡萄、桃树、杏树甚至其他农林果木成片溃疡甚至死树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强烈呼吁中国要把小蠹虫列入农业害虫甚至列入林木、果树的首要害虫。

定位上:把防控小蠹虫作为区域猕猴桃产业溃疡病防控的首要任务。只要能有效防控小蠹虫,就能有效防控猕猴桃溃疡病。

组织上:施农、林部门区域治理联合行动。小蠹虫分布广、危害大,尤其是猕猴桃园区周边有林木情况,较容易发生溃疡病。林业系统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防治小蠹虫,农业部门一定要与林业部门联合行动,实施农业区、林业区防治统一行动,才能有效解决区域溃疡问题。

行动上:首先调查并清除虫源基地。溃疡病成灾主要是小蠹虫基数大。丘陵、山区农村的房前屋后往往堆积有大量的原木楞(堆积的原木,做柴火),这往往是小蠹虫的虫源基地,要开展系统调查及时处理(封杀小蠹虫),降低区域小蠹虫基数,能有效减灾。

管理上:加强田间诊断并做好预测预报。特别重视两个时期:

a.春天猕猴桃萌芽期(也是植物伤流期),小蠹虫开始(上树)活动,正是溃疡病发生期。一旦发现有树有溃疡,就要及时预报预防。

b.7月中旬左右,正是小蠹虫在枝部打孔(推屑)产卵期。一旦发现猕猴桃树上部有异常枯枝出现,并发现枝上有白色粉末或柱状锯屑(从虫孔排出),说明园区有小蠹虫及溃疡,需及时预报预防。

技术上:技术上:走科学化系统化防治之路。对已发生溃疡的园区,要做到“三不”:一是不必紧张,不要认为猕猴桃溃疡病不可治;二是不再沿袭过去砍树、挖树、换种、改种的不科学的做法;也不要盲目采用大量的化学农药防治;三是更不要采用与致病机制毫无关系的、复杂多变的、难于操作的其他种种技术措施。

相反,要结合区域灾情实际、园区种植实际、田间诊断实际,因地制宜地采用猕猴桃溃疡病灾害防治系统化新技术,它们是:抗病技术、救灾技术、减灾技术、防灾技术4个方面,并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完善、深化开发新技术,是完全能够有效防控(与防治)猕猴桃溃疡病灾害的,并且完全能够做到不毁园、减产少、恢复快、用药少、操作易,效果好、产业可持续。

园区防治

根据14年的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初步总结出猕猴桃溃疡病(灾害)园区防治四大技术,它们是抗病技术一丛生栽培技术;救灾技术一快速重生技术;减灾技术一物理防护技术;防灾技术一生态防治技术。

抗病技木一丛生栽培技术

①技术概念:

该技术针对己经发生了溃疡病(或潜在溃疡)的猕猴桃园区,不再采用“一干二蔓上架”的传统栽培方式,而是采用多干多蔓的、模拟自然的“丛生栽培方式”,大幅度提高猕猴桃抗(小蠹虫造成)溃疡能力。此技术可在不依赖其它防溃措施的情况下确保病树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

②技术来源:一种大幅度降低猕猴桃树由于溃疡病导致死亡的栽培方法 [1]。

③技术原理:

a. 依据小蠹虫攻击猕猴桃树干“占位稳定”的原理,即:当有1只或多只小蠹虫在攻击(钻孔)伤害猕猴桃树主干时,往往固定伤害一干而不至于伤害到相邻的干(或株),其概率为80%;

b. 依据猕猴桃溃疡病“病不传染以及病不烂根”的原理;

c. 模拟自然丛生(野生猕猴桃常为丛生生长)栽培抗病虫的原理;

d. 调查与实践印证:栽培上只要采用增加猕猴桃树干基数方法,就会大幅度降低猕猴桃树因溃疡病而死亡的概率(50一84%)。

④技术要点:

a. 对己发生或易发生溃疡病的园区,改一干二蔓栽培为2一6干(蔓)栽培。

b. 如果某一干发生了溃疡病,即时截干并完全止流(杀真菌)包扎,另一干至多干会正常生长。

c. 一至数周后,受害干基部往往会长出一至多个新枝出来,此时保留一新枝或多枝,实现受害干重生,同时也逐步实现栽培模式为丛生栽培。

⑤应用效果:不再走砍树挖树因溃疡换种的老路子;在保持受害树不毁的前提下,保持原有强大根系继续支撑末受害干正常生长、挂果;模拟自然、操作简易、模式创新而有效达到抗溃疡病灾害的目的。

救灾技术——快速重生技术

①技术概念

对发生溃疡病的猕猴桃树,采取“截枝、止流、包扎”,达到保树促新脚芽快速重生,整体树实现起死回生,来年也正常生长。

②技术来源

一种用于猕猴桃溃疡病树的的快速重生方法 [1]。

③技术依据

a. 猕猴桃溃疡病的典型特征是:“虫孔流水、点状溃烂,真菌腐干。

b. 树干体内真菌是近距离传导,远距离是健康组织。

c. 病不烂根。可以通过及时截肢、止溃、除菌,让病树重生。

④技术要点

a. 确定溃疡病病株。

b. 选择树干适当的截肢部位。

c. 采用一定的工具,开展树干截肢。

d. 树横断面中心髓部用植物伤口愈合剂止流、杀菌、封闭。

e. 用双层厚型塑料薄膜对横断面紧密封口包扎。

f. 对树体及时补充营养。

g. 待截肢树长出嫩芽后,则科学保留嫩芽、嫩枝。

h. 及时嫁接、正常管理。

⑤应用效果

这种方法把溃疡病灾害死亡概率降低到最低程度,让90%以上的溃疡病树都能够起死回生,再不需要砍树,也不需要挖树,改种、换种,使猕猴桃树能够恢复正常健康。这是一项成本低、见效快、风险小、易掌握的技术。

减灾技术—物理防护技术

①技术概念:

采用物理材料隔离小蠹虫,使猕猴桃树(特别是主干部分)被保护。从而直接达到减少溃疡灾害损失的目的。

②技术来源:一种防止小蠹虫导致猕猴桃树溃疡病发生的物理隔离方法 [1]。

③技术原理:

a. 小蠹虫是造成猕猴桃树溃疡病灾害的罪魁祸首,隔离小蠹虫就可防或减轻溃疡病。

b. 小蠹虫是造成猕猴桃树溃疡发生时间特定,主要发生在植物伤流期(立春后3月—4月)攻击主干,此时保护主干减灾十分有效。

c. 小蠹虫造成猕猴桃树溃疡发生部位稳定,以地上部分1.2米那段主干为主。如果用耐久、避虫、透气的格网材料保护猕猴桃树,就可大大降低当年溃疡病发生概率。

④技术方法

a. 锦纶布带包裹法:选80目锦纶材料防虫网,裁成宽8~12cm,长1.5~3.0m的条带,严密缠裹主干,底端缠到树主干基部,上端达到(在1.2m)分枝处,上下两端封好口。

b. 谷草绳包裹法:对北方地区冬春温度低,可采用谷草做成绳,取代锦纶网,其他技术相同。

c. 安装防虫网:对重要的猕猴桃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猕猴桃果园的周围或果树上安装防虫网,可以有效阻挡小蠹虫等害虫的入侵。防虫网应选用材质坚固、孔径适宜(80目)的材料,以确保既能阻挡小蠹虫,又不影响果树的通风、透光。

d. 建造隔离带:在猕猴桃果园周围建造一定宽度的隔离带,并种植一些对小蠹虫有驱避作用的植物,如薄荷、薰衣草等。这些植物散发的气味可以干扰小蠹虫的嗅觉和行为,从而间接阻止其进入果园。

⑤应用效果:

实践证明,物理隔离成本不高,操作不难,行之有效,而且生态。减灾效果在60%以上。

防灾技术—生态防治技术

①技术概念

该技术针对猕猴桃园区以及园区周边环境区的小蠹虫,采用物理、生态、化学三种方法进行实时驱避、诱杀、触杀,并对由小蠹虫携带的致病性真菌等进行精准防治。

②技术来源

一种生态防治园区猕猴桃溃疡病的方法 [1]。

③技术原则

物理为主,化学为辅,生态优先, 虫一菌双治。

④主要技术

a. 物理粘虫技术:树主干环形粘虫板制作:采用红色或白色防水纸,剪成10厘米宽的长条,上面涂上耐雨耐干粘结剂,围成环,紧围于猕猴桃树干距地面20—30cm位置。当小蠹虫从地面爬上树时,就会被粘住。 另一种方式是制作圆形粘虫球:将环形粘虫板制作方法,改为做圆形粘虫球,悬挂于猕猴桃树下主干附近,粘捕飞来的小蠹虫。

b. 物理光诱技术:把光诱灯与杀虫灯技术应用于捕杀小蠹虫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应用时根据当地小蠹虫种群差异选择适合的光诱波段范围。

c. 生态推拉技术:依据小蠹虫嗅觉敏感特性,采用农林害虫驱避与引诱(推拉)技术,实现生态防治小蠹虫。研究表明,某些植物型驱避剂与某些环境友好型聚集信息素对猕猴桃小蠹虫(壮材小蠹)分别具有驱避与诱集效应,驱逐引诱小蠹效果良好。

d. 生态天敌技术:调查发现,猕猴桃小蠹虫天敌是存在的,而且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可以达到一定数量和杀虫效果,培养天敌可作为生态防控的辅助措施。‌这些天敌包括蒲螨‌、‌大唼蜡甲‌、‌郭公甲、‌果树四斑金小蜂‌等。

e. 化学靶向技术:园区猕猴桃溃疡病病树分布、还是病树的病斑分布都具有独立、点状特征,危害部位并非全部器官,因此,采用化学方法,靶向防治技术杀灭小蠹虫是十分必要的。所谓靶向防治就是做到药物精准、目标部位精准,时间精准。达到准确高效。具体而言,把握四个环节。

3一4月(春季)浅表流水阶段:现蕾开花期,正是伤流期,小蠹虫钻树以浅孔或无㾗迹破坏树表皮造成片流(溃疡)为主,而且小蠹虫是夜上树,白天不在树上,故要利用早、晚杀灭活动于树干上的小蠹虫,(可用吡虫林等农药),同时开展对表土(树干半米直经范围)杀虫。

5一6月(夏季)深孔腐干阶段:小蠹虫以深打孔钻蛀树主干为主,并将携带真菌入孔,这时无需全园普遍打药,重点针对病树病干部分使用杀虫杀(真)菌农药。

7一8月(秋季)柱状推屑枯枝阶段:小蠹虫主要钻蛀树寇上部强壮枝蔓(产生柱状锯屑)形成坑道,筑巢产卵繁殖下一代。此时描准上部枯枝、虫枝实施以杀菌为主,虫一菌兼治。

9月至来年2月 (冬季)低温休眠阶段:小蠹虫主要在树基部表土休眠越冬,少数在树干上越冬。主要任务是一方面杀灭土表小蠹虫,另一方面,对病枝病干进行修剪与无病虫处理。

f.虫源基地治理技术:调查证明,一些在园区附近的林区或农户周围有大量未经加工的、堆积的原木(烧柴用),是园区猕猴桃小蠹虫的主要虫源基地。必须 通过熏蒸封杀,才能够达到标本兼治。

相关知识

减肥期猕猴桃什么时候吃最好
猕猴桃+螃蟹=砒霜 盘点吃猕猴桃的禁忌
猕猴桃美容减肥哪些人不宜吃猕猴桃
晚上吃猕猴桃会长胖吗 吃猕猴桃的好处
猕猴桃减肥吗(猕猴桃减肥效果好吗)
猕猴桃减肥效果好吗 猕猴桃怎么吃减肥
猕猴桃减肥管用吗
猕猴桃减肥吗?
猕猴桃能减肥吗
猕猴桃轻身妙招

网址: 猕猴桃溃疡病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416963.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