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所谓“神医”“名医”从传统的电视广告和养生节目转向网络,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成为一些“神医”的热门聚集地。他们肆意销售“医疗服务”,甚至贩卖假药。近日,有媒体记者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梳理发现,2019年以来,人民法院终审宣判的在微信端冒充医学专家卖假药、销售“医疗服务”且被定性为诈骗罪的案件共22件,其中涉及“假医生”328人,2.9万余人受害,涉案金额高达1.9亿元。
受害人之多,涉案金额之巨,令人惊愕,而这仅仅是在微信端。如若扩展到整个互联网平台,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那么,“神医”在网络平台究竟有多泛滥,有网友如此调侃:“看短视频,随时随地遇见神医”“看某音,没有治不了的病……”
揭开“神医”的真面目就会发现,有的“神医”并不是医生,更不是什么医学传人,只是一群演员在按照话术、剧本演戏而已。
“神医”们行骗的对象,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专门针对中老年保健养生人群,这类人在骗子眼中“有钱有闲”最好骗;二是美容减肥的爱美人群,骗的就是“智商税”;三是针对病急乱投医的,卖的药“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四是不相信医院的人,有病不去医院,专门找“偏方”。“神医”的伎俩无非就是诱导、哄骗、嘘寒问暖、案例说法等等,成熟完整的套路,让受骗人很难分辨真假、好坏。这也是“神医”大有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医学是一门复杂学科,普通人普遍缺乏医学知识,网络上搜索到的相关知识亦是真假难辨,而“神医”们兜售的正是混淆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种种话术下包裹的是诈骗钱财的实质。
要遏制网络“神医”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要从源头上加强监管,强化网络运营商的连带责任,严格落实其主体责任,不给非法医疗广告和“神医”留有容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广泛发动群众积极举报相关线索,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坚决斩断以“神医”之名行诈骗之实的利益链。
来源 | 人民公安报
原标题:《揭开网络“神医”真面目 | 莫让网络成为“神医”的新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