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伟教授专访
高山流水觅知音,绿水青山喜相逢。2024年8月7~10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内分泌学学术会议(2024CSE)于江苏苏州隆重召开。全国内分泌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在本届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以“大庆研究UPDATE”为题进行了精彩报告。
基于长达30年的随访数据,大庆研究明确了糖耐量受损确诊后非糖尿病状态持续年限与30年死亡和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振奋人心——推迟糖尿病4年,可以在其后20年减少全因死亡风险26%,心脑血管病风险37%;推迟糖尿病6年,其后20年间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降低40%,并延长寿命。会后,李光伟教授接受医脉通专访,对大庆研究最新成果进行深入解读。
播放流水
Flowid
91c0505700555b5f01eef434f310bd16
播放内核
Kernel
mp4/origin (1.33.5)
mystery
mystery
r:3/1 br:0.000-0.000 t:0.00 pg:1 s:lt->cy->ed->ie
李光伟教授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内分泌首席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是糖尿病及其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和预防,其参与和主持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被誉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
曾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
入选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
为2015年以来历届“爱思唯尔”中国高引学者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
初步探索:糖尿病可防1995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庆研究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糖尿病是可预防的。这一突破性的消息很快在1997年通过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旗下的期刊Diabetes Care传遍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跨越了又一个十年的门槛,大庆研究与芬兰的DPS研究、美国的DPP研究并肩,共同揭示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预防糖尿病方面所具有的持久而深远的"后效应"。这些研究的成果,被誉为世界糖尿病预防史上的里程碑。
李光伟教授于2024CSE大会发表讲座
循序渐进:糖尿病预防可进一步扩展至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四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不仅带来身体上的致残与死亡,更深刻地侵蚀着人的尊严与精神世界。面对日益沉重的医疗负担,我们迫切需要将治疗的重心前移,以预防为主。
那么,糖尿病的预防是否能够进一步扩展到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呢?对此,持续进行了长达6年干预并经过30年随访的大庆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23年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累积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41%。30年随访数据的二次分析显示,在6年生活方式干预期间实现逆转或维持在糖尿病前期的人群,相比发展为糖尿病的人群,其后24年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6%,微血管病变风险降低66%(图1)。相比之下,干预时间仅为3至3.5年的DPS和DPP研究则未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图1. 三项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
为何同类研究结果不同?DPPOS的论文认为是DPP研究人群在试验之后过多的使用了他汀类药物,掩盖了干预带来的好处,而李光伟教授研究组则认为“干预时间的长短差异可能导致了心血管结局的不同”。如果假设成立,那么推迟糖尿病几年才能降低长期心血管事件风险?带着这样的疑问,经过研究者的精心分析,我们找到了答案!
深稽博考:糖尿病前期人群推迟糖尿病发病4年以上,即可获得显著获益大庆研究于1986年在中国大庆市进行,纳入540名糖耐量异常(IGT)参与者。所有参与者均通过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为IGT,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涉及健康饮食、加强锻炼或两者兼之)。试验结束后,研究团队对死亡、心血管事件和微血管并发症进行了长达30年的随访监测。本项事后分析,采用Cox分析评估在确诊IGT后2年、4年和6年末,保持非糖尿病状态或发展为糖尿病的患者发生上述结果的长期风险。
在所有参与者中,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之间的结果累积发生率差异在30年内逐渐增大。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状况、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干预措施和药物(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降压药和降脂药)后,与糖尿病组相比,全因死亡(HR=0.74,95%CI:0.57~0.97,P=0.026)、心血管事件(HR=0.63,95%CI:0.49~0.82,P<0.001)和微血管并发症(HR=0.62,95%CI:0.46~0.86,P=0.004)风险显著降低首次出现在4年访视时仍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中,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显著降低首次出现在6年末(HR=0.56,95%CI:0.39~0.81,P=0.002)。原干预组结果与全组相似,但干预者维持非糖尿病状态组比变为糖尿病组全部临床结局的HRs均比总人群略低,提示在干预和不干预的情况下,若非糖尿病状态维持时间相同,干预组人群的长期心血管风险降低更具有优势(图2)。
图2. 干预者维持非糖尿病状态组比变为糖尿病组全部临床结局的HRs更低
此外,随访时限对发现显著性研究结果也有着深刻影响。研究表明,推迟糖尿病4年,全因死亡风险最早需25年显现,推迟糖尿病6年,则最早需15年显现;推迟糖尿病4年,,心血管死亡30年未显现;推迟糖尿病6年,30年显现。
研精覃思:成功意料之内,硕果源于耐心与坚守历时40年的英国UKPDS研究证明,把初诊糖尿病变成最轻糖尿病的降糖治疗能降低长期心血管疾病风险。我们历时34年的大庆研究随访结果表明,阻止糖尿病前期变为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可显著降低其后2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UKPDS和大庆研究的这些新结果,从糖尿病治疗和预防两个方面揭示:打断“糖化-氧化-动脉硬化”的心血管事件链可以带来心血管方面的长期好处。与专注降糖治疗相比,从源头预防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管理“关口前移”更为简单的有效途径,可能是“关口前移”的突破口!因为它更简便易行、更省钱、也更具公众健康价值,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此外,较长的干预时间以及长达数十年的长期随访可能是成功的关键要素。大庆研究最新结果或将为未来全球糖尿病预防研究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即要重视干预年限——4年,至少4年,而不是2、3年,才能“修成正果”,取得心脑血管疾病的远期良好结局。
本文小结大庆研究团队的突破性发现,无疑是科学界的一剂强心针,同时也为公众带来了无限希望。这一成果不仅在学术领域掀起波澜,更在患者心中点燃了希望之火。期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康生活干预的洪流中去,争取推迟糖尿病发生超过4年,以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关知识
突破小角膜手术障碍:李绍伟教授创新自体角膜移植攻克白内障难题
李焱教授
健康在于科学运动——访运动生理专家陈家琦教授
运动医学权威专家李国平教授谈健身
李阳教授专访: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治疗及注意事项
睡眠养生专家访谈——访中国养生学教授杨玉辉
Cell子刊:熊伟/陈珏/李敏等解析暴饮暴食的肠
李骞教练:国庆健身减肥计划
对话慢教授李俊堃:控糖风潮下,大食品赛道的“低GI”革命
李响教授:心脏康复患者饮食指南
网址: 李光伟教授专访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439248.html
推荐资讯
- 1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4413
- 2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52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47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92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92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60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9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25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23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