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5月就要过去了,扎心一问:你开始减肥了吗~
近年来,肥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减肥这个话题早已超脱出爱美这个范畴,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控制体重不止是为了满足“想要更好看”这样的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想要更健康”这样的实际需求。
胖,惹了多少祸!纵观各类疾病的预防指南,尤其是各类慢性病,心血疾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等,生活方式干预绝对都是首当其中写在最前面的第一条,怎么干预?其中控制体重一直是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阵地”之一。
毫无疑问,“想要更健康,应该控制体重”,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近期知名期刊《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EHJ,IF=24.889)上刊发的一项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又“颠覆”了这一理论。【提示:文末可查看研究原文】
竟然是胖点好?
研究设计很复杂、目的也很多,我们只单纯提炼出一个与今天话题有关的: 研究在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分析体重和体重变化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
这支来自德国的研究团队对1万余名(12537名,平均年龄63.5岁)受试者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在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人群中,超重和轻度肥胖(BMI 25~343.9 kg/m²)的人,总死亡率反而更低!
拓展阅读
其中,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其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体质量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即体重kg/身高m2,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针对普通成年人,常规认为BMI标准值为18.5~23.9,≥24为超重,≥28为肥胖。
用具体数字来说,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超重和轻度肥胖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下降了20%和18%,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下降21%,BMI较低组(<22 kg/m²)死亡率反而升高了,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则分别增加了28%和34%!
▲不同BMI组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对比
更神奇的一组数据是,持续2年的跟踪随访指出,与没长胖的患者相比,体重持续增加的患者,其死亡风险并没有增加。
进一步,与体重没减轻的人群相比,2年中体重持续减轻的人,总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竟然分别增加了32%和18%!
注意是“减肥有成效、控制体重成功了,死亡率反而增加了!”
“肥胖悖论”
这个结论很“惊人”,但却不是第一次出现,此次就有研究指出,超重和轻度肥胖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似乎有更大的生存优势,类似研究结论甚至有了一个专属的名字,叫“肥胖悖论”。
顾名思义,悖论悖论就是有违常识的理论:糖尿病患者中较为肥胖者的死亡风险反而可能更低,这就是所谓的“肥胖悖论”。
What,我努了半天力,减肥成功了,你告诉我,胖子反而活得更长久?
虽然有悖常识,但有关“肥胖悖论”,至今确实已有不少数据殷实的研究结果发表。
比如此前我们就曾报道过一项刊发于Diabetes Care的研究, 研究对852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肥胖患者的死亡风险竟然降低了30%。
“试验”不等于“实践”
针对饮食、运动、如何预防疾病、怎么才能更健康等民众关心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被公布。其中不乏一些“相悖”的观点,反转又反转,普通民众真的不知道该信哪些。
“试验”不等于“实践”,研究结果,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组数据而已。随访时间够不够长?有没有其他混杂因素?人体如此复杂精密,仅依靠一个体重数据是否真的能跟死亡率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肥胖悖论”,你怎么看?
慧敏 编译整理
参考资料:
1. Wolfram Doehner, Hertzel C Gerstein, Janina Ried, et al. Obesity and weight loss are inversely related to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 in prediabetes and type 2 diabetes: data from the ORIGIN tri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ehaa293,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a293.
2. Seamus P. Whelton,et al.Association of BMI, Fitness,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Evaluating the Obesity Paradox in the Henry Ford Exercise Testing Project (FIT Project) Cohort.Diabetes Care.2020.
3. 奇点网等.
点击查看研究原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