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冉津川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收录于合集 #obesity week 2个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别把减重想的那么难!
2022年11月,肥胖周(obesity week)大会于美国圣地亚哥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们将在此分享肥胖领域的最新发展。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及时获取国际前沿资讯,此次“医学界”联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团队,与大家共享本次会议的精彩内容。
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是Deborah F. Tate、Renee J. Rogers和Alpana Shukla 教授关于减重者如何长期维持体重的报告,包括自我管理和数字医疗促进减重,运动减重和药物减重三个方面,希望能对我国长期减重策略提供参考。
你每天在玩的手机,
也能成为减肥路上的“好帮手”
长期体重控制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现主要分为避免超过标准体重和减重后体重维持这两个方面。而此次的会议内容主要关注的是减重后体重维持。
既往的研究都证明,一些人可以在进行体重干预后维持体重1~2年,而对于那些能维持8年以上的减重者,他们往往进行了更多的运动,同时坚持控制饮食和长期监测体重。
而要做到长期维持的自己的体重,我们可以通过面对面指导、网络干预和自我管理这三个方法来探寻减重后维持体重的效果。
面对面指导和网络干预,对于进行了为期6个月减重(体重减少10%)的儿童维持体重效果较佳。此外,有对减重成功者的复胖研究显示,面对面指导和网络干预对于那些以体重为监测指标,复胖后又重新及时接受了新的指导,来防治体重增长的人群维持体重也是有效的手段。
而对于那些选择自我管理的人群,他们往往会更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报餐率更高)。同时,他们会主动搜集更多信息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此达到理想的效果。
图1:自我管理有利于体重维持
总的来说,坚持运动、进行自我饮食监测和日常称重都有助于我们减重和体重维持。
关于自我管理,会议提到了数字医疗在这之中起到的作用。尽管它并不是减重或者体重维持路上的“灵丹妙药”,但它确实减少了自我管理的工作量,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甚至是反馈来进一步帮助人们实现控制。
并且这些丰富、持续的(饮食、运动和体重)数据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完整的资料,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评估和分析患者的情况。因此,尽管目前该领域的发展并不完善,某种程度上也缺乏专业性,仍然不可忽视其对于当代人减重或体重维持的重要意义。
真正动起来,
从每周运动100分钟开始
在此次会议中,还强调了如何让减重者能够养成运动习惯。尽管既往的各种指南中对运动时间和方式已经给出了具体的推荐,但由于大众对于运动仍然存在不了解的情况,甚至有些人就是不喜欢运动,因此实际的运动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
那要如何让人们真正动起来呢?首先需要从他们心理上“下手”,即告知运动的益处、分析他们的习惯和、配合其擅长的运动,从而帮助其建立运动的价值和坚持的习惯。
会议指出,从实际情况来看,让减重者每周完成150分钟、225分钟的运动时,其依从性较好,而要达到300分钟的运动则较难坚持。
同时目标上,建议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即将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
第1-4周,每周运动100分钟;
第5-8周,每周运动125分钟;
第9-12周,每周运动150分钟;
第13-16周,每周运动175分钟;
第21-24周,达成设定的目标的运动量并维持下去。
药物治疗来助力,减重15%并维持不是梦想
药物治疗是临床上减重和长期维持体重中非常有价值的工具。目前,FDA批准的肥胖药物奥利司他、芬特明、纳曲酮、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都具有减重作用,我国批准的治疗肥胖的药物只有奥利司他,糖尿病可以运用的是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
长期研究(1年以上)显示:奥利司他在4年的研究中可以平均减轻5.8kg的体重(安慰剂为3kg);在为期3年的观察中,利拉鲁肽能帮助减重7.1%(安慰剂为2.7%),并且利拉鲁肽使用者的体重保持者是安慰剂的三倍;在为期2年的试验中,司美格鲁肽能帮助减重15.2%(安慰剂为2.6%),约一半参与者能维持减少15%体重维持两年,三分之一能维持减少20%的体重。
而随着药物的研发,对于减重和减重维持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是减重15%并维持。
在真实世界的研究中可见,使用肥胖药物进行减重,加上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让30%的患者在4年后实现维持15%以上的减重。但这项回顾性研究有一定的限制,如未能详细记录就诊者的生活方式、饮食、运动或者药物治疗方式等。
小结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遵循与其他慢性疾病相同的治疗原则;
在肥胖的长期管理中,可以使用现代化数字工具,来完成自我管理和定期随访;
多样化饮食方案、运动方案和个性化药物使用缺一不可。
参考来源:
[1]Obesityweek 2022, Sessions:Strategies for Long-Term Weight Loss
审核专家
张曼娜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扬帆人才。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糖尿病与相关内分泌疾病学组秘书
中国医师学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内分泌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性腺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糖尿病与相关内分泌病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第八届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市性腺委员会青年委员
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副主编参编著作2部。
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上海市科委扬帆人才计划等,并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与科技部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
2016年入选上海市扬帆人才
2018年入选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浦江人才培育计划
荣获2019-2020度哈佛医学院全球临床研究学者专业证书
临床上擅长诊治多囊卵巢综合症,下丘脑-垂体疾病,性发育迟缓,年轻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冉津川
本文审核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张曼娜 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丨橘子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