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研究会
作者:朱永新
非常高兴有机会到甪直,叶圣陶一百年前曾到这里来从教的地方,跟大家来分享叶圣陶先生关于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些思想。
无数人感叹天赋的差异,教育造成的差别却远远超出先天的禀赋。无数人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却常常忽视比知识技能更为根本、更为隐形、更能决定命运的,是一种关键力量——习惯。1997年7月,美国《心理学家》杂志曾经发表过一个心理学家的文章,他们对70名大学生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三分之一或者一半以上的时间,做的事情全是习惯性行为,而且这数据还是被低估的,因为他们的实验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很多习惯没有养成,作为成年人来说,习惯就像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个发动机。所以习惯对人一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叶圣陶先生关于习惯养成思想,可以说是他最核心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多次反复强调说“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一)
我们先来看一些叶老关于习惯养成的代表性观点。叶老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①这是叶老关于习惯养成的经典名言。德育干嘛?德育就是你怎么对人,怎么对工作,这样一个习惯。智育是什么呢?智育就是寻求知识,怎么养成技能。体育是什么?体育是怎么保护健康,促进健康,你把这个习惯养成了,那么教育就成功了。
再譬如:“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②你的行动再好,你只是表演一回两回,无论是什么行为,如果你只是表演的,那是演戏,不能成为影响你自己的习惯。无论怎么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那也没用,只有习惯才能一辈子受用。
叶老认为,所有的能力到最后都要成为一个动力定型的东西,成为习惯,它才能真正算是能力,如果还没有习惯成自然的地步,那说明能力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所以习惯和能力养成有时候是有密切的关系。他说:“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的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③ “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④“看书读书写东西都是要干一辈子的事儿,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是个人的益处,对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也大有益处。”⑤这是叶老关于习惯重要性的论述。
好习惯也是分层次的。大学生有大学生的好习惯。叶老在《高等教育所要养成的好习惯》里面也讲过,其实好习惯的内涵是从个体来说。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好处的,那么就是好习惯。从人群关系来说,对社会有好处的,有益于他人的就是好习惯。所以“普通教育的目标是养成一般人当公民的好习惯,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养成一些人做专门人才的好习惯。”因为“专门人才负着一种责任,要推进文化的步子,增加文化的总和”。所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具有学习的精神。 “怎样的习惯才算好?能使才性充量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大概也不过如此而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不去依傍他人的力量,自己来养成这些好习惯。” ⑥
什么是中学生的好习惯?叶老说:“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 ⑦对于中学生,叶老认为有两种习惯最重要。“一是自己学习的习惯,一是随时阅读的习惯。” ⑧他把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习惯看作是中学生最重要的两个习惯。“无论什么事物,必得待教师讲授过了才去关心,教师没有讲授过的,即使摆在眼前也给它个不理睬,这种纯粹被动的学习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 ⑨
关于如何养成好习惯?“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要用一些强制功夫,自己随时警觉,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直到‘习惯成自然’,不待强制与警觉,也能行所无事的做去,这些就是终身受用的习惯了。” 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习惯养成是一个过程,相对来说是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而且在一开始养成习惯的时候是要有一点强制的,也就是一开始实际要用点心思的,有磨炼的,随时警觉的。比如养成一个良好的坐姿,养成一个良好的站相,这是中国古代都特别强调的,但是到最终习惯就不需要你注意了。
叶老认为习惯养成要从小事做起。他说:“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⑪习惯其实是在细微之处,包括怎么去开关门窗,不要开关门窗重重的。
也有一些习惯是不要养成的。“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⑫这个很有意思,什么叫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也就是这个人没什么习惯。因为你没有什么习惯的话,这个人就说明他没有养成真正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的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也就是影响别人的那些坏习惯。那么他后面其实也解释了这些话,就是怎么叫不养成习惯的习惯。他说“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那就什么习惯也养不成。而这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倒反成为一种习惯,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这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为什么最要不得呢?只消一句话回答:这种习惯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的,养成了这种习惯,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⑬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养成习惯的习惯,那么他好习惯也没有了,那么能够帮助他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帮助别人的,对社会有益的好习惯也无法养成了。所以,也就是说一个人总得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还有一些读书学习的具体习惯。他认为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看书读书的好习惯,这个习惯就是认真读书,不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他说“写东西也一样,不论写个纸条,写封信,写一篇墙报的文章,都要正确、老实、实事求是,不瞎说,不乱说,不糊里糊涂地说。看书读书写东西都是要干一辈子的事儿,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是个人的益处,对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也大有益处。假如不养成好习惯,那就反过来,对个人、社会、工作总有或大或小的害处。”⑭这个是讲看书、读书、写东西,应该养成好习惯。比如拿到一本书,他说,“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梗概,是好习惯。”⑮就是一本书拿过来不要马上就从头开始往后看,还得先了解全书的概貌,“把全书估计一下,预定分若干日看完,而且果真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朋友,是好习惯。”⑯同时又“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⑰叶老对习惯养成的意义,好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养成习惯,都有精辟的论述,也正是因为对叶老这些论述的学习,给我们新教育实验有很大的启示。
(二)
习惯,就像人类心灵深处的发动机,一旦开始运转,就会悄悄操控着人生。习惯是后天形成,却又集中而准确地体现着人的天性,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人的个性,所以我们说“习惯养成第二天性”。习惯,既可以被我们改写,又能改写着我们的人生。通过改变习惯,我们能够重塑人的第二天性,从而更换角度展现人的天性,并因此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塑造良好人格,创造幸福完整的人生。正因为习惯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有着如此深刻的影响,习惯养成也自然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
1.习惯的界说
“习惯”一词,起初是分而言之的。“习”字在甲骨文和小篆中从羽从日,有日日不间断,振羽以飞的意思。“惯”字最初为“贯”,是古代串钱串贝所用的绳索,有循序不间断之意。“习惯”连用最早见于《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意指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们的天性一样,习以为常难以改变。《汉语大词典》也延续了这一解释,将习惯定义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在英文中,与“习惯”一词对应的单词有habit、 custom、convention、institution等,虽然它们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都是指长时间重复而养成的固定化状态。我国经济学学者韦森依照《牛津英语辞典》的界定,把英语以及均质欧洲语中的“institutions”理解为个人的习惯(habit)→群体的习俗(custom)→习俗中硬化出来的惯例规则(convention)→制度(formal rules, regulations, law, charters, constitution等等)这样动态的逻辑发展过程。这一解读,也正从一个侧面提示了习惯从个人到群体、从隐性到显性的演变。
不同的学科对于习惯有不同的解释和研究重点。社会学对“习惯”的解释,是指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养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社会态度,且往往不自觉、下意识地表现出来。人类学对“习惯”的研究,通常从“习俗”或“风俗”(custom)即“风尚礼俗”的意义上考量,他们眼中的习惯,更多是“社会习惯”,即习俗或者风俗。心理学对“习惯”的解释,是指经过多次重复练习而产生的固定化心理需要,且这种固定化心理需要与本能、经验和性格等同类术语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首先,习惯和本能不同。习惯是后天习得的一种特殊条件反射活动,大部分习惯是后天经过意志努力形成,而本能则是来自先天遗传具有的一种条件反射活动,不需要经过意志努力。
其次,习惯和经验不同。在经验中,意识随时会参与,发挥调节的作用。习惯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活动,在习惯的表现形式上往往是一种理性意识暂时缺失的活动。
再次,习惯和性格不同。性格是一个人多种习惯表现的综合。通过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大致判断其习惯,但通过某一个习惯却不能断定其性格类型。
最后,习惯和熟练技能也不同。熟练技能是根据活动的需要而发生或停止的,人们可以利用它,也可以不利用它;而习惯却是在“不由自主”中去完成的自动化活动,在一定条件刺激下,不完成往往就会感到不安。熟练技能是在有意识的练习中,在自觉地改进某些动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习惯除了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还会在无意中因为简单重复同一活动而形成。熟练技能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而习惯却有明显的优劣之别。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习惯就是在大脑突触之间建立联系,通过不断的反复后导致髓鞘质增加的过程。而作为教育学讨论的习惯,则是指在主客体的共同作用下,有效地养成好习惯或者改正坏习惯的过程。教育学视野的习惯,是以个体生命意义的角度为主,关注的重点也是个人的习惯。但是,众多个体的习惯改变势必影响到群体的习俗变革,所以群体的习俗也是教育学留意的问题。
我们认为,习惯是一个人在后天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下意识性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和价值选择。也就是说,习惯是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在内的一种教育效果的综合体现。对儿童而言,习惯更多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哪怕对儿童而言,所有习惯必然通过内心辨别认定其价值意义,才可能长期保持甚至终身保持,因此帮助儿童早日通过自我教育明晰习惯的价值,习惯养成将会更早更稳固。对成人而言,更是如此。习惯不仅是成人在社会教育中被无意改造自我的力量,更是一种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有意识雕塑人生的利器。
2.习惯的特点
根据以上的梳理,我们认为习惯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是可塑性。婴儿没有习惯,只有本能。无论是有意识培养的习惯,还是无意识形成的习惯,都是后天造就的过程。第二是稳定性。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在相应的情形下持续。第三是自动性。人们不必出现多少有意识的思考,就能依靠习惯,在无意识中自动自发地完成处理相关事宜。第四是双向性。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综合体现,但习惯和外在环境之间有着鲜明的双向关系。一方面,许多习惯深深扎根于所处的环境、特别是社会教育中;另一方面,主动养成习惯也能够影响甚至改变环境。第五是有序性。习惯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有序存在。儿童眼中的世界和成人眼中的生活,都是一个整体乃至一片混沌。一个又一个的习惯,在其间开辟出一条又一条简便易行的路径,节约大量精力,使得处理各种事情变得轻松,从而使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间变得秩序井然。除此之外,习惯因人而异,还有好、坏之分,新、老之别,因此也具有差异性等等。
3.习惯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习惯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习惯的重要性来分,可以把习惯分为基础性习惯(核心习惯)和一般习惯(非核心习惯)。所谓基础性习惯,是指在人的行为习惯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和重要支配地位的一种习惯,如思维习惯、道德习惯等等。一般习惯是指在人的行为习惯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一种习惯,比如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等。基础性习惯对人的成长起着源头性的、根本性作用,其他习惯都建立在其上,或者说从其中生长、延伸、拓展出来。一般习惯虽然从属于基础性习惯,更多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但是对人的生命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习惯的表现形式,可以把习惯分为外显的行为习惯和内隐的思维习惯、道德习惯等。有些习惯会通过一个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如早起早睡,吸烟喝酒的习惯等。有些习惯则无法通过外部的行为加以观察,如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看待问题是全面还是片面的思维习惯或道德习惯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习惯的性质来划分为好习惯、坏习惯和中性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坏习惯消解人的生命意义,中性习惯则无所谓好坏,不会影响生活与生命的效率与质量。还可以根据习惯形成的顺序来划分为老习惯和新习惯。老习惯长期伴随,新习惯并不稳固。根据新教育的生命三重属性理论来划分,则大致可以分为健康习惯、交往习惯和思维习惯,大致分别对应着新教育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以这三类习惯去拓展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和精神生命之高,成为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
4.什么是习惯养成?
在习惯教育和习惯养成两个短语中,我们根据叶圣陶教育思想,倾向选择采用习惯养成的表述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养成”一词有两个含义,其中一个就是指教育,因此,作为名词的“习惯养成”本意即指“习惯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习惯养成”作为一个词组,还可以理解为名词加动词,也就是以“习惯”为内容、以“养”为手段,以“成”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某种外界刺激与行为之间建立稳定联系的过程。
美国学者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习惯是由暗示、惯性行为和奖赏构成的一个“回路”系统。我们大脑中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性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根据都希格的理解,习惯出现时,大脑不再完全参与决策,它要么完全静下来,要么集中做其他的任务。所以除非你可以抵制习惯,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习惯模式依旧会自动展开。
要认识习惯养成的本质,我们还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人在刚刚诞生时,对世界的认知是混沌杂乱的,婴儿把自身和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分不清内外部世界的差别,分不清我与物的区别,也难以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多种联系。在这种认知状态下,人的生命活动亦呈现出无序状态,如婴儿睡眠的昼夜颠倒等等。这种状态与外部世界的规律和秩序相冲突。为此,帮助儿童逐一建立各种秩序,帮助儿童熟知事物规律,是协助儿童成长的关键内容。习惯的养成,无疑是这一工作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习惯帮助儿童由内而外地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让心灵与外界逐渐发生联系,并越来越有秩序。在这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儿童的习惯有时符合需求,我们会通过表扬、奖励等各种方式进行肯定,将其固化。有时不符合要求,我们会通过训斥、惩罚等各种方式及时消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从习惯养成的时间来看,一般认为需要21天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习惯。这个说法,来自于1960年马尔茨博士发现的一个规律,他在《心理控制术》一书中举例说,被截肢者需要21天才能接受他们已经失去肢体的事实,面部整容的人需要21天才能建立自信等。受他的影响,一大批励志读物如《21天打造节俭好习惯》《挑战21天:21天改变一切》等推波助澜,让大众形成了21天养成习惯的思维定势。但其后已经有大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比如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其习惯养成需要不同的时间。如每天早餐后喝一杯水的行为,只需要20天就可以达到最高的自发性,而每天做50个仰卧起坐,则需要84天的练习才能形成。最复杂的行为,甚至需要254天的时间。平均来说养成习惯需要66天。
总而言之,习惯养成从实质上看,就是帮助人们建立起一套具有积极意义的、自动运转的系统,从而整理、规划、巩固、提升生活与生命,使世界变得清晰,使生活变得有序,使生命变得和谐,让人由混沌走向澄明,让个性由蜷缩变为舒展。
(三)
下面说一下为什么习惯养成很重要?叶圣陶先生前面都已经讲了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从个体,习惯对个人来看,从个体成长来看,良好的习惯是创造幸福完整生活的必备保障。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习惯怎么样,就意味着他的生活方式,乃至生活的状态怎么样。习惯好事半功倍,习惯不好事倍功半。具体来说,习惯有什么作用?
第一,对个人来说简化活动程序,提高生命效率。英国有一位哲学家叫休谟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因为我们在一个纷纭复杂的世界中,每一件事都要认真思考,每一个大大小小的事件都要你选择和判断,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所以习惯作为一种有效的简化我们活动程序的自动化反应,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活动效率。
第二,习惯可以强化个性特征,成为最好的自己。新教育有一句最基本的口号或者宗旨,叫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好理解,什么叫完整?完整就是培养最好的自己,让人成为他自己。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培养成一样的人,培养成一个单向的人,现在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所以我们永远只有一个英雄,一个考试的英雄,大部分人都成为失败者,都成为陪读者,这是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所以习惯,一个好的方式,人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养成了自己独特的习惯,积淀成独特的品质,造就了独特的个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命运。所以习惯会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三,它可以提升生命的质量,推动人的成长。生命不是简单地活着,不是纯粹地生存,良好的健康习惯、生活习惯、道德习惯,都是合乎一个人生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条件。所以不良的习惯,轻可以降低人的生命质量,重可以阻碍人的成长,严重的甚至会中断一个人生活发展的进程。比如说酗酒、吸毒,这些严格意义来说都是习惯,是不良的行为,它甚至会中断一个人的生命进程。
从教育的历史上来看,其实不仅仅是叶圣陶先生重视习惯,凡是伟大的教育家没有不重视习惯的。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中国古代也有所谓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对行为习惯都做了明确的规范。近代的教育家,无论是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蔡元培、梁漱溟、陈鹤琴、陶行知、叶圣陶等等,都把习惯看得很重要。比如说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曾经强调,一个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他说“习惯成了不易改”,习惯一旦养成了很难改了。“倾向定了不易移”,你的行为倾向一旦确定了就很难转移了。“态度决了不易变”。“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西方的教育家对习惯的养成也非常重视,比如说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习惯实际上已经成为天性的一个部分”。英国的哲学家洛克,他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美国一个很著名的发明家,也是政治家,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曾经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归结为他自己从20岁就开始养成的13个习惯,富兰克林曾经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归结为节制、沉默、秩序、决断、简朴、勤劳、诚恳、正直、中庸、清洁、宁静、贞节和谦逊。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一个很著名的行为习惯公式,就是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从行动到习惯,从习惯到性格,从性格到命运,这是一个整个习惯的链条。西方的心理学家,他们都非常强调习惯的作用。
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关于习惯也有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好习惯是我们神经系统里面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从而让一个人在一生中享受它的利息,就是好习惯是资本,让你不断地得到它的利息。坏习惯是债务,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为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最好的创举,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也就是说好习惯是资本,坏习惯是债务,用了这样的比喻。所以你们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习惯养成的问题。
从教育目标来看,注重习惯的养成是夯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我们知道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在很时髦的,最热门的一个词汇了。从已经公布核心素养的情况来看,现在把核心素养分成三个大的板块,九个大的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一个板块。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一个板块。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一个板块。其实如果你把这两个做对比的话,你会发现在核心素养里面绝大部分的内容,在我们的行为习惯里面都是高度契合的。核心素养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我发展、合作参与、参与实践,在“每月一事”的习纲和专题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所以我们可以说以“每月一事”为代表的行为习惯养成项目,是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一个行动的路径。
从教育改革来看,注重习惯养成是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朝向。我们知道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目前风起云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素养能力的重视开始成为一个潮流。根本的原因是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信息革命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已经变得束手无策,把原来的教育目标调整为学会学习,加强素养的新目标,其实是当下的教育对信息时代教育的一个应对。很有意思的是,其实我们不要那么复杂,因为习惯从孔老夫子就开始提了,这么好的概念我们不断地用一些新的词汇去替代它,包括素质,包括核心素养。其实我们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教育家往往喜欢追逐时髦,但是管理学家却习惯讲究实用。所以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开玩笑讲,我说习惯教育的概念被管理学家“接管”,更强调传播,更强调务实,更强调行动的管理学家,开始用人们熟悉的词汇,迅速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一下怎么样有效地养成好习惯,也是如何把叶老关于习惯养成的教育在学校落地?
首先我们看看习惯养成的六条原则,养成习惯有六件最重要的事情,六个原则。
第一个,价值澄清原则,我们知道在西方教育心理学流派里面有一个叫价值澄清理论,是由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斯提出来的,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是通过思考对习惯的认知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外在的引导转化成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建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的第一步。其实价值澄清讲起来很悬乎,就是你要知道他为什么好,为什么很重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你价值给澄清了,为什么要养成这个好习惯,或者
为什么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就是你在价值上,从认识上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目标明晰原则,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双轮驱动的,一个是自动化的习惯,一个是目标驱动下的习惯。后者不断地重复就成为习惯养成的重要路径,价值澄清以后就要明确目标,你要养成哪些习惯,在不同的阶段你要做什么?你要达到什么成效?首先你要明确目标。
第三,家校共育原则,也就是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家庭、学校配合的,因为你不能在学校里是一个样,在家里又是一个样,我们很多孩子就是两面人,在学校里是一样,在家里是一样,这样很难养成很好的习惯,要养成同频共振。所以家庭是习惯养成最重要的场所,也是第一场所。
第四,反思反馈原则。我们知道人不同于其它动物,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人具有自我意识,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调整和改变,反思意味着自我监督和自我提醒。主要是通过自我监督来促使习惯养成。其实反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为什么强调教师要学会写教育日记,写教育叙事?其实教育日记和教育叙事在很大程度就是教育反思。而且美国有一个年轻的教育家曾经写过一本书,他就认为什么是教育?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人自我反思的能力。一个人真正养成自我反思的能力,他就有自我改进的能力。
第五,融合整合原则,习惯养成并不是简单单向的,必须融合到学校教育的各种课程中去,各种活动中去,融合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中去。整合也是,一个人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养成的过程中必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来进行。
第六,持续有恒原则。习惯养成不可能是一个百米冲刺,而是一个需要意志和坚持的马拉松。坚持才是习惯养成最伟大的力量。我们新教育经常有一句话,叫“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行动就有收获,你只要行动,你总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但是你要真正的大有所成,要坚持,坚持才是形成习惯最伟大的力量。所以一个人的意志力对行动和习惯养成具有重大的调节作用,这个作用一个可以发动,人的意志力可以发动人的行为,另外可以抑制人的行为,所以坚持不懈这个习惯才能形成。
(四)
新教育实验自诞生之初,就高度重视习惯养成问题。本世纪初叶我们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五大核心理念之一,就有“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有用的东西”自然还包括知识、技能等等,但我们强调的“一生有用的东西”,主要是指对人的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习惯。其后,新教育以“推进每月一事”项目落实这一理念,从“每月一事”的12个习惯主题以及从中分化出来的36个习目专题的实施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受益师生的核心习惯已经开始为他们的教育生活增添持久的动力。我今天就结合新教育的“每月一事”,结合学习叶圣陶先生有关习惯养成教育思想的感想体会,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每月一事”的设计主要是根据习纲主题、目标指向、习目专题和每月事名,四个部分来展开。习纲主题是指希望养成的习惯是什么?指向是指希望通过习惯养成而形成的品质。专题是指按照递进的关系,把每个习目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而每月事名是指合年龄、阶段的一件小事为起点,这样从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情出发,螺旋上升,在生活中反复锤炼,最终形成良好习惯,形成相应的品质。
1月的主题是节俭,目标指向就是讲节省。我们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行动的起点,比如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是节约。1月,让我们在约定时间玩游戏,是节制。无论老师也好,父母在家庭也好,你的孩子玩iPad,规定你每天只能20分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做这样的约定,你遵守了就行,不遵守就不行。然后俭朴,让我们学会珍爱物品。
2月,是守规。目标指向是重规则,里面有三个很重要的,从守时开始,二月让我们按时上学不迟到,这是从守时,当然这是一个行动的举例,守时远远不只上学不迟到,这是一个行为的事例。然后守法,让我们不闯红灯。诚信,让我们不说谎。它有不同的行为的事例。
3月,环保,卫生、公益、生态,卫生做干净的孩子。3月我们去种棵树,生态我们学会垃圾分类。公益,就是学会做好事,从参与开始。
4月让我们参加一次公益活动。互助让我们做一件好事,让我们做一次志愿者。
5月是劳动节,所以爱劳动。然后从治理开始,学会扫地。从敬业开始认真值日,从创造开始做一个小发明,这是劳动。
6月,围绕着艺术来展开,学会唱一首歌,学会欣赏一幅画,学会表演一个题目,从感受、鉴赏到表现。
7月是健身,就是运动,珍惜生命,我们从运动、篮球,然后健康的生活方式,然后坚持每天跑步。
8月友善,因为8月放假了,同学们交往比较多了,所以怎么懂礼貌,怎么样成为好朋友,怎么样学会尊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
9月,因为新学期开始了,新加了阅读节,我们阅读、写作、质疑。
10月是感恩,从孝敬父母开始,到为朋友做一件事,然后到爱国。
11月自信,乐观、勇敢、担当。比如我们受了委屈,怎么不生气,登台去讲演,主动挑起一个责任,自省也是这样。
所以,这个习惯养成的路径是比晰的,每月的逻辑也是比较清楚的。而且每个月的特点都不一样,1月份刚刚讲了,因为涉及到快临近寒假、春节了,所以那个时候特别强调从吃饭,从约定的时间玩游戏开始。再比如说3月,3月的主题我们为什么放的是环保,因为3月和环保联系的节日是很多,比如说3月5号是青年志愿者服务日,3月9号是保护母亲河日,3月12号是中国植树节,21号是世界睡眠日,22号是世界水日,23号是世界气象日,24号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所以3月的整个主题,我们从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到保护大自然的习惯,到珍惜人类的生态系统,应该说有很多文章可以展开。我觉得这个设计是比较契合学生生命的节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习惯的背后其实也是有着深刻的道理。
这个“每月一事”大家都看到了,这个主题指向、目标行为都有了,那么怎么操作呢?在新教育的学校一般这么做。第一,叫主题开启,营造情境,你要培养这个习惯,往往主题开启,你通过各种典礼,开学典礼、国旗下的讲话、重要的庆典、晨会宣布这个月的主题活动月开始。比如说我们海门市5月份的劳动主题,他在4月30号这一天,全校师生在体育馆隆重举行了“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启动仪式”,星光币“每月一事”启动仪式,然后在这个启动仪式上他们成立了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星光创业商店,启动了勤劳好习惯的“每月一事”。校长、副校长是星光银行的行长,还产生了星光拍卖行的拍卖师,星光创业商店的营业员授牌,详细的讲解校园劳动的项目和认领方式。一般会有一个启动仪式,开启仪式,因为在新教育的学校特别强调仪式和庆典的作用。
第二是深度阅读、强化意义。我们训练习惯不仅仅是让他去做,因为有价值澄清,有价值澄清就要有主题阅读,就通过主题阅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你这个月这个主题内涵和文化背景,了解这个主题的价值意义,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每月一事”行动当中来,在这个活动一般要精心挑选阅读的内容,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水平,推荐适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相关的阅读内容,而且在阅读的形式上,低年级我们一般是童谣、儿歌、童话书为主体。我们知道新教育研制了一个叫《新教育晨诵》,这套书非常的棒,我们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三,整个每天一首诗歌,初中开始有英文诗歌,非常好的一套书,非常受老师的欢迎。因为这套东西非常契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而且是根据这个主题来呈现。
第三,实践体验,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你要设计一整套的活动,你们没有丰富的活动,是很难实施的。这个活动要强调全员参与,要适合这个阶段儿童的特点,然后反复性就是不断反复地训练。还有实效性,比如我们有个学校,重庆市长寿区第一实验小学,第一实验小学在感恩这个月,这个月的感恩习惯的养成组织活动,他们就做了四个一,每天有四个一,你每天早晨离开家的时候,你一定要跟家里人说一声再见。见面的时候你一定要打招呼,或者给长辈一个拥抱。下午放学的时候你要自己背书包,上午上学的时候至少要为家里能做一个力所能及的家务。每个班要开展一个算算亲情账,就是孩子和父母一起来回忆和计算你从出生到现在,父母亲用在你身上大概花掉的所有的开支,算笔这样的账,计算父母养育自己付出的劳作和付出的心血。再比如说他们还进行“爱在人间——探访敬老院”活动,在父母和老师的带领下到敬老院去,就是你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进行训练。
第四,充分展示,各显其能。我们把它称之为习惯养成的主题展示,就是一个月下来以后取得什么成效,这些展示可以是班级展示,也可以是年级展示,也可以结合学校的大型活动展示。有一些学校是把展示环节设置为每月一赛,让孩子们认识到你通过这个训练以后,你在行为上有多大的变化,让孩子结合自己最擅长的一面,选择属于自己的舞台来进行总结。
第五,反思提升,评价多元。在展示以后,师生结合主题,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反思,就是说你这个月下来以后,自己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思考,甚至可以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的评价,父母的评价,有一些学校总结叫日日反思,周周评比,月月表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说像石家庄桥西区,他们就采取了学生自荐,班级推荐,学校考评相结合的办法,评选每月一星。比如在环保这个月表现突出的同学,学校给他们颁发星光奖章,其他各个月评出来有玫瑰使者、社区志愿者、种植小能手等等,所以这些应该来说还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是我们在推进“每月一事”中要做的一些环节。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觉得习惯养成的确对一个人也好,对一个人养成自己的第二天性也好,对一个人养成稳定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人格,创造幸福完整的人生也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个体的成长,从教育的历史,从教育的目标,从世界的趋势,从社会的环境,以及我们的精神成长来看,习惯养成都是教育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曾经讲过,我们说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其实是以12个习惯为经,知识技能为纬,进行科学的编制。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综合梳理,对学生生命一段段里程的整体关照,同时也是对人格一次次用心的建构,对幸福完整教育生活一天天真诚的践行。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些努力,使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将来我们在他们身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一个孩子只有把全面和良好的习惯作为终身持续发展的动力,才有可能真正这样长大。
今天,我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在我们纪念叶圣陶先生到甪直执教一百周年之际,重温叶老关于习惯养成的思想,以及我们在叶老习惯养成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对于习惯养成第二天性,对于新教育的探索,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和分享。谢谢大家。
注释
(1)(2)(3)(4)(6)(8)(9)(10)(11)(12)(13)(15)(16)(17)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第478页,第81页,第286页,第287页,第309页,第62页,第62页,第290页,第82页,第290页,第290页,第537页,第537页,第53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
(5)(1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2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
(7)叶圣陶《答江亦多》1958年9月9日,《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第1页,开明出版社
相关知识
【圣诞节祝福语】圣诞祝福语
研究进展
防风通圣散成日本走俏减肥药
陶勇再次拿起手术刀,本人最新回应
【圣诞节活动】圣诞活动
古代名医 李时珍的医药研究方法
浴火重生:陶勇医生重新拿起手术刀,本人回应
全球首例!这群中国医生登上 Nature 首页|研究团队解读
纽约大学环境健康科学硕士研究生申请要求
健诺思医学研究院公开课在京圆满举办
网址: 叶圣陶研究会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47256.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689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513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08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095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09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06
- 7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170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163
- 9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19
- 10打完新冠疫苗后能喝绿豆汤吗?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