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论文16篇
导语:在环境与健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电子和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现代人与古代人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变化是由环境污染而造成的。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环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过了古代环境。因此,现代人人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过了古代人.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贵族妇女痴醉于铅做的化妆品。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 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科学家发现,人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具有惊人的富集效应。美国的科学家在长岛河口区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气中“滴滴涕”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放大,进入人体的“滴滴涕”浓度可达大气“滴滴涕”浓度的 1000万倍以上:大气“滴滴涕”(富集1.3万倍)浮游生物(富集14.3万倍)小鱼(富集57.2万倍)大鱼(富集85.8万倍)水鸟(富集1000万倍)人体。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县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县的痛痛病及农药的污染,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着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从“潘多拉魔盒”中跑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滴滴涕”等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的污染物可以原报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现象,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
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历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 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例如,大气低浓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剂量重金属铅引起的贫血、末梢神经炎、神经麻痹、幼儿脑受危害而引起学习和注意力涣散等智力障碍等。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资料表明,人类癌症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而致癌的化学物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环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纤维、煤烟中的苯类、二氧化硫、农药等。如位于包钢北部偏西约20公里的沙德格苏木,许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关节疼痛,部分人出现骨骼变形,据包头医学院在该地区的调查,儿童牙齿斑釉率为97.63%,成人为89.57%,严重的氟污染不仅损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给当地的畜牧业带来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大队有万余头羊,后来只活了不过4000头,牧民们生活极端困苦,纷纷洒泪离乡,逃荒到达茂旗等地。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很重视,指派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去调查核实,结果情况基本属实。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等。仅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含磷洗涤废水对人体的影响来看,其副作用十分明显。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间接刺激,手掌灼烧、疼痛、脱皮、起泡、发痒、裂口,成为皮肤科的多发病,并成为接触性皮炎、婴儿尿布疹、掌跖角皮症等常见病的刺激源。
食品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999年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鸡”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人类健康与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科学与人体健康研究论文
摘要: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而形成与发展的。本文以人类需要为科学的源动力和出发点论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从人类对自身健康的需要角度来说明环境科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环境与健康论文: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校园与教室物质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室环境的美化与设计中对于教室光线、色彩以及地面、课桌椅的摆设的环境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如日光灯的照射和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自然光的舒畅柔和度,白天应该采用自然光,靠南的窗户挂窗帘,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的视力保护、学生不容易犯困并且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上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教室内部色彩,如天花板一般是浅色系,最好是白色,这样干净舒服,还可以使得教室的反光更强,消除视力疲劳;课桌的桌面冷色,以及洁白干净,能让学生产生冷静和清爽的感觉,可以安静地学习,烦躁的情绪就会大大降低;地面的厚重、安全的感觉和课桌椅的摆设,座位排列的空间形式体现的次序感、各种装饰物品的摆设井然有序等。这样的教室环境,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这样的师生互动积极性都会得到增强,心情愉悦,坐在这样的教室里,9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且学习累了,教室的环境给自己是一种美的熏陶的环境,一个自然宁静的氛围的营造。
二、校园与教室人文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可靠保证
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4点钟就有人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一起学习的同学,这样的学习环境,每个人都会热爱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帮助,同时也使得学生体会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自己主动去学习,愿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墙报、标语、板报、宣传栏的宣传、鼓励的作用,一些好人好事、先进事迹。
2.和谐的教室人文环境营造有助于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环境布置过程其实就是人文环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教室布置过程就可以完美地将教育渗透其中。精心地布置教室,教师只是参与期间的指导者,布置完之后,师生之间是一个思维与想法的碰撞,师生之间得到了交流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宁静优雅、干净温馨、全班同学思想汇集的教室,无形中让学生保持地面整洁、窗明几净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有一个好的道德修养。
三、结论
良好的校园环境、适宜的教室气氛、理想温馨的环境以及师生环境的营造等能够使得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情境下学习与生活,避免因为学习的压力而产生压抑的心情,影响学习效率。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很累的事情,精神上的疲劳比身体上更让人难以排解,如果让人在令人厌倦的环境下学习,真的会使得学生不良的情绪,难以调节。这样的设置反而失去了美感,失去了价值所在。综上所述,营造良好的校园与教室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真正能做到“润心细无声”之效,和“随环境潜入心灵”的“潜移默化”之目的。因此,美的校园环境的创建,以及和谐有价值的教室环境的布置,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环境的积极影响,无形中达到了育人的作用并实现了最高境界的教育。
作者:张浩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环境与健康论文: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养生健身
摘要:研究认为,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古代西藏医学和有关文献资料中,人们对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有了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研究还认为,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虽有不利的一面,但藏族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气候环境中,长期的高原生活,世居藏族适应和顺应了高原气候环境,使他们健康地生活在西藏高原。随着藏族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的预期平均寿命也不断提高,所以,只要人们对高原气候环境有一正确认识,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养生健身方法,就能更好地适应高原气候环境。
环境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环境养生就是利用环境中有利于健康的因素,消除其不利因素,以保障人体健康,预防疾病的方法。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其地势高低、气候冷热、山林湖泊、物产资源及居室明暗与燥湿、宁静或嘈杂、通风好坏等方面因素对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而且是持久的影响。所以,在西藏高原主动地选择居住场所,调摄自身生活起居,对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脏腑功能正常,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著名藏学学者丹珠昂奔在《民族研究》上撰文指出:未来藏学研究的走向,应包括对高海拔地区所独特的藏医;对生命科学——气功(藏密气功)等的实践成果;藏民族丰富的高海拔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验;藏民族所居住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的研究①。故基于这一观点,本文结合藏医学以及有关藏学文献拟就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利弊,以及高原气候环境下的养生健身作一探讨。
一、藏医学对气候环境与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
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对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西藏的古人很早就对这一现象有了认识,藏医最早的文献《月王药诊》中就有气候环境对人体影响的描述,认为在过冷的地方容易患“隆”病。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也认为“严寒凌烈为朗域,炎热干燥赤巴域,润腴潮湿培根域”。这就是说,地理气候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易导致的病症也会不同。在龙树著的《佛说养生经》中,对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长寿论述认为:“自然界的土、水、气等元素,也都甘淳美味,其所形成的食物,涵养人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宇宙间的一切,都会在人体上反映出来。因此,宇宙天地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影响人体,而人体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都会影响和作用于其周围的环境。”②还认为,凡多风的处所,则富于隆的因素,热地则富于赤巴;而温地多培根。为了身体健康和人体内食物精微、血液、脂肪、骨骼、骨髓和精七要素,以及粪、尿、汗三种秽物的平衡,就要注意饮食、环境、居住环境及生活制度等。比如,在选择居住环境上,就必须考虑是否合适于自己的体质。凡隆体质的人,就不宜居住于多风的地区,免于加重隆的因素而患病,凡赤巴型的人则忌住热带的地方;同样的道理,培根型体质的人,不宜居住在潮湿之地。而有混合型体质的人当然更要注意选择居所的各种条件了。另外,对一般居住条件则要求不潮湿,居处应通风,最好用地毯防湿。③《佛说养生经》中还认为,由于高原气候特殊,特别要注重因时间、季节之差异而调整饮食,以讲求养生之道。例如,春季由于培根占优势,处在支配地位,因而应多吃麦食、青稞、炙肉、蜂蜜,即性轻、油少、味涩的食物,饮料以蜂蜜、酒、葡萄酒、姜水、红糖水为宜。此季忌食过多酥油油脂。在盛夏季节,宜食大米、酥油及肉,少食麦芽糖,可少饮酒、酪酱、井水、凉奶加糖等,忌食咸味、酸食,更不宜吃胡椒等。④
从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来说,藏医学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现象的认识,贯串了“人与天地相应”的大系统思想,即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规律与人类的关系中去考察和认识健康现象,从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反应方式上去认识人体健康与否,从而就把人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在健身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二、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利弊
西藏高原气候的特点是气压、气温低,空气稀薄,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必然产生影响。在古代,人们就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有了认识,祖国医学《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西北之气,散而寒之”等语。说明西北高寒,对人体的影响。⑤藏医最早的医学文献《月王药诊》中也有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的论述,强调认为在过于寒冷的地方容易患“龙”病(由于气候所致的病)。⑥《卫藏通志》中对西藏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有了更详细的说明:当时把受到高原低氧的影响的病症等称之为“瘴、瘴气、瘴历、烟瘴、葛仓(即头痛之意)”。清乾隆56年派大臣福康安进藏时,向当地居民询问过唐古拉山的情况,答曰:“该处山高,阴寒凝结,即成瘴历,雪后瘴气更甚”。认为高原低氧、气候寒冷会加重高山反应。1792年廓尔喀兵犯后藏,被福康安派兵击退,后廓尔喀的降文中记述“去年抢扎什伦布寺,……回来时雪山上染瘴气死者二、三千人”,这就把高原低氧气候加上疲劳造成对人体的影响直到死亡说得很清楚了。⑦日人安辉著的《西藏通览》一书中记载有“隆吐海拔3876米,空气稀薄,人马有登者,数步一休”,生动记述了高海拔地区对人马的影响程度。
近现代随着高山探险的广泛开展,人们对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专家、学者认为,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病情。尤其属于世界第三级的青藏高原气候独特,变化无常,这种高原性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西藏高原许多疾病的发生确实与高原低氧气候有直接联系,如天气突变,空气稀薄,寒冷可以引起关节痛加剧,久致关节僵直、变形、活动受限。寒冷的气候,由于日光少,人容易情绪低落,注意力难易集中,食欲和睡眠均出现一些障碍。突然出现的严寒会使人体发生一系列心理、病理变化。寒冷刺激一方面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末稍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会引起血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为血管栓塞创造了条件,寒冷还可激发冠状动脉痉挛。据医学实验,如吸入-23°C的冷空气,心电图便出现类似心绞痛改变。在雨雪增多,湿度增大,气候下降的条件下,常使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的患者感到胸闷、头胀、两眼发肿及全身不适。就1995年度、1996年度,甘南地区发生雪灾,造成人畜共亡的现象,更进一步说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候也可以按垂直高度来划分,即使在西藏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气温、湿度、光照气候要素也不同,对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就有所不同,如长期生活在藏南较低海拔的林芝、察隅、亚东、樟木等地的藏民,对水土湿润的环境能适应;生长在藏北高原的牧民,则对寒冷、干燥的气候更能适应,这说明了人体有随着环境的转换而能自行调节的机能。现代气候与保健学研究也表明,西藏高原2000~3000米左右的地区,大多为林区、山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小,冷暖适中;云雨多,利于避暑;植被较好,空气清新;气压也较低,可增强人的呼吸功能;尤其是山区又多瀑布、喷泉、温泉、湖泊、雷雨和闪电,所以空气中含有数量很多的负离子,而负离子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强健神经系统,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是一种“长寿素”。另外,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好,没有什么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大气洁净度高,也少有噪音,有的是鸟语花香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藏民族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要求,正如佛经中观测风水时所云:“房地田地地皆宜,宅水渠水水皆津,近牧远牧草尽美,房木薪木木均佳,筑石矿石石堪夸。”计种如意合相,清楚告诉人们藏族修建每一座房,饮每一口水,牧每一口草,烧每一薪,筑每一石都十分讲究。在西藏的山区、林区的人文气候也非常美妙,具有独特的雪域特色的民风、民情、民俗。藏族民众人情纯朴,勤于并善于劳作,而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都与宗教息息相关。人们为了农牧和狩猎的丰收,为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时时处处都要求得到神佛的帮助和保佑。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人们,长时间为繁重的劳务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所困扰,渴望着有良好的机会和场合,显示自己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和嘹亮的歌喉,寻找情人、结交朋友,或在节日里,总是将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人们借助神祗,手舞足蹈以表达感情,排解困境,治疗疾病,驱赶邪魔。不但鼓起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且对增进健康也确有益处在拉萨街头,大昭寺八廓街,手摇转经筒转“林廓”的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者。另一方面,在西藏的山区、林区暴力犯罪事件较少,人与人的关系也比较和谐,加上这些地区水质清新,动植物性食品丰富,人们常年食用的都是没有污染的牛奶、牛羊肉等高蛋白食品。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西藏高原这一特殊的环境中也生活着不少长寿老人。以1984年西藏第三次人口普查情况来看,在调查的100多万人口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9792人,90岁以上寿星729人,100岁以上的也有72人,8据统计,这个比例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高于平原省份2~3倍。这些长寿老人大多生活在人口最为集中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包括尼洋河、拉萨河、年楚河、多雄藏布等大支流的中下游谷地,这个谷地是西藏高原的一个“低槽”,沿干流谷地从西到东,海拔较为平坦,耕地连片,水草肥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属于湿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这里气候由于日温差大,而年温差相对我国北方地区要小得多,所以夏不炎热,冬不酷寒,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长寿。另据1998年对拉萨地区人口的调查统计,西藏的人均寿命达到67岁。可见与全国、乃至全世界比较,西藏人民的人均寿命与之相近。长寿的原因,不仅取决于自然环境,还与藏族人民适应了低氧气候环境有关。这种适应包括生理性和遗传性两方面,机体产生的反应是生理性的,而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则取决于遗传特性。藏族人民适应低氧环境,从生物学特点来说,是在高原长期居住后获得的。昌都卡若遗址发现说明,在5000年前藏族先民就生活繁衍在西藏高原上,几千年来藏族世代历经高原环境生活使他们的体格发生了某些解剖或生化上的调整,所以说世居藏族的体格大部分是他们种族起源的自然适应,很大程度上决定某些解剖上的特征,如圆形、丰满的胸廓,称之为“桶状胸”。这种特征能使整个胸腔容积增加,通过换气过度的代偿性使双肺充气增加,肺容量和肺内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气体弥散,因而摄氧能力较强。总之,由于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但使世居藏族适应和顺应了长期的高原缺氧的气候环境,使他们很好地生活在西藏高原。尤其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藏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藏族人民的体质更健壮了,抵御疾病的能力更强了,使藏族人民的长寿更加有了保证。
三、高原气候环境下的养生健身
养生又称摄生、养性、保生等。藏族先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一些养生健身的方法,逐渐认识到在高原气候环境下人自身生命活动的规律。尤其在吐蕃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养生健身的方法。从古至今,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养生是在藏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如在《四部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中,就有不少章节分别叙述了日常的起居行为、季节性的起居行为、临时性的起居行为、合理与适量的饮食、食物禁忌、防老和补养等内容。还强调人人要做到“三点两会”,即生活起居点、维命饮食点、调养方法点和养老延年会、滋补强壮会等。具体方法有:顺四时,节阴阳,调精神,适环境,节起居、饮食,艾炙、按摩(擦身)、气功、药补、运动、音乐等,这些均贯穿于衣食住行各方面。尤其提出要“勤竞行走搓身祛培根”。即要勤于“运动”,可使“皮肤光泽四肢硬”。将体育运动和养生保健结合在一起,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益年延寿,在运动锻炼时,不仅要注意适度不过量且要持之以恒,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能达到健身之效。
在高原低氧环境气候下,如何养生,如何更好地适应高原低氧气候环境,西藏古代医学家、养生家还强调整体观念的养生方法。藏医养生家认为,人体是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有机统一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主张促进机体的平衡稳定,强调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要注意不同季节的起居,增加营养和滋补身体,有病及时治疗。在高原环境下应动静结合,采取适度的运动,可把人体的精神、形体、气息三者能动地结合起来,对机体施加整体性的影响,从而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动静结合的养生,还能对旺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加深睡眠,增强体力抗缺氧力,延缓人体衰老和健康长寿是有益的。所以,在西藏高原低氧气候环境下,提倡科学健康的健身运动,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下,依不同的年龄寻找可选择出更适合于高原低氧环境的健身运动方式,如老人则宜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小,不太剧烈的锻炼项目。如太极拳、散步、气功、乒乓球、转林廓等。也就是说必须根据各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爱好及环境条件而采取不同的锻炼方法。只要安排合理得法均可达到养生保健之效。目前流行在西藏的各种气功、健身功很多,习者应该选择适合于自身体质状况的功法,方可起到强身健体之效。反之若择不得宜,如属于邪教的“”,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反而有损于身心健康。故在高原低氧气候环境下,若练气功,修练之人应择而为之。
综上所述,西藏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有利有弊。只要我们对西藏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有一正确认识,借鉴西藏传统医学中的养生健身方法,结合高原气候环境,以及不同的年龄、体质,采取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养成文明的、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科学的选择养生健身方法,在锻炼中不执着,不迷信,做到有病就医,无病养生,以强健的体魄适应高原低氧气候环境。
环境与健康论文:论学校“软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 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学校环境的构成是极为复杂的,按其控制和作用的特点,本文作者将其划分为“硬环 境”和“软环境”两大类。学校“硬环境”是指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较为明确的要求 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如学校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学校的常规管理以及教学设备、周边环境等等。与 “硬环境”相对应的学校“软环境”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 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如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 。如果将学校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学校“硬环境”可以说是这个系统中的硬件,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一 般起积极促进作用,而学校“软环境”则是这个系统中的软件,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在 这一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软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如果不能得 到有效抑制,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最直接后果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 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本文试从学校“软环境”的特点出发,阐述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切影响,以引起 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校“软环境”建设的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探索。
一、学校“软环境”的特点
学校“软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深切,学校“软环境 ”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如空气般无时不在,但实际发生影响的某些要素却经常在无意识当中被人们所忽视, 教师在学校“软环境”建设中应该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教师本身对“软环境”中很多要素的理解各有不同,因 此,教师控制下的学校“软环境”会存在很大差异。上述种种情况的客观存在都和“软环境”本身的特点直接 相关。概括地说,学校“软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软环境”内涵和标准的模糊性。
学校“软环境”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即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特点和 心理健康状况;每个大的方面里又包含若干个要素。从大的原则上来看,这几大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中各要素的 内涵都不难理解和把握,如我们崇尚什么样的校风、班风,好的教育方法有哪些特点,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良 的个性品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中都有比较明确的阐述,凡是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的 教师头脑中并不缺乏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在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 各要素的内涵和标准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大多数情况下需依具体情境而灵活掌握。比如,“自由”和“纪律 ”,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什么时候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地遵守纪律,这必须依具体事件、具 体场合,甚至具体的每一个学生而有所不同,因此,理论中的所谓“民主”,在实际的教育中,只是一个“弹 性原则”而不是“硬性标准”,“软环境”中的各要素都具有这一特点。
(二)“软环境”理解和控制的差异性。
正因为“软环境”中各要素的内涵和操作标准是模糊的,实际上只是一个一般性指导原则,所以,在具体 的教育实践当中,由于每位教师本身所持的儿童观、教育观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软环境”中各要素内涵 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而教师对各要素内涵理解上的不同,必然导致实际教育控制中分寸和尺度把握上的差异。 例如,以人为本的教育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认为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塑造学生优良 个性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但是,究竟什么是尊重,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位教师的理解各不 相同,每位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体现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中的教育行为就更不相同了。
(三)“软环境”影响和作用的渗透性。
学校“硬环境”的存在是客观的,每位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和它所发生的每 一个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教育科研的深化,学校“硬环境”会不断改善,逐渐为学生提供更好 的教学条件,设置更为科学而合理的各科教学并实施更为有效的教学管理。学校“软环境”虽然也客观存在, 但它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就象空气一样,虽然非常重要,但却时常被人们忽视,它对学生的影响也象空气一样, 时刻相伴,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可以说教师组织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对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个 事件的处理过程,教师无意识下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构成一种环境,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对学 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学校“软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软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软环境”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 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正确的自我 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调节和控制的学校“软环境”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低的局限,而使他们表现出 对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对自己在同龄伙伴中的地位较为关注,对学习中成败的体验较为深刻等特点,这 就更使他们对学校“软环境”中各要素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所以,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 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
(二)“软环境”影响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 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 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都和学校中不良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密切相关,所以,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学 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 所倡导和培育的班风,无不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是建立和 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三)“软环境”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状况。学校“软环境”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 ,也就是说,在这种由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既可能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 态,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 的学校“软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
三、学校“软环境”建设的着力点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中的“软环境”比“硬环境”更为重要,其发挥作用的原理就如同计算机上的硬 件和软件,硬件固然很重要,但是,硬件作用的真正发挥必须依靠先进的软件。学校“软环境”对学生的心理 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的事实再一次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学校“软环境”的建设。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把握学校“软环境”中各要素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 ,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 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在基础教育岗位上工作着的教师,大多数毕业于正规师范院校 ,或曾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对于教育理论他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学过两遍、三遍,但是,就一个 人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确立来说,这样的学习还远远不够。首先,在系统学习教育理论时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还只是从一个校门跨入另一个校门、毫无教学经验而言的学生,在缺乏经验佐证的情况下 ,他们对很多理论问题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其次,在很多学习中人们过于关心如何考试、如何结业,并没有真 正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知识不可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观念;最后,教育理论本身在社 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也是在发展的,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 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二)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 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 面向教师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软环境”建设 的广泛关注。只有教师思想上重视了,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初步知识,他们才能够不辱心理保健医的使命,自觉 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及时发现、控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对个别学 生已经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目前,基础教育工作岗位上的绝大多数教师,在校期间学的老 心理学教材中,这方面的知识远远不够,需要补上这一课。
(三)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 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的方 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教 师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教师对学生怀有敌意,态度专横,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发展 就会受到抑制;教师本身有依赖感,不安全感,他便可能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帮助,使学生也形成依赖心理 ,从而使教师自己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职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但教师工作的辛苦、繁琐和压力,却极易 使他们滋生各种不良情绪,或产生一些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会逐渐加 重甚至导致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重视优良校风和班风的培育。
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学校“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须的重要土壤 ,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
所谓心理氛围,概括地说就是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实际影响的气氛和环境。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 平等的心理氛围。学校中应大力倡导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 发表不同意见;领导和教师的工作方式要民主,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既是师长,又是朋 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任何强迫命令、简单生硬、粗暴干涉的工作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领导和教师要一视 同仁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处理问题要公平、公正。
2.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学校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鼓励和指导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培养起学 业上互相切磋,生活上互相关心,政治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配合的良好风气。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 系,既要利用好竞争的激励作用,又要设法避免可能由竞争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在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学校和教师更要注意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 的唯一尺度,更不能把它当做“制服”学生的有力武器;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各种方式关心家庭生活、学 校学习、社会适应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使这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和同学的帮助下,早日迈进新生活的大门。
3.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学校和任何社会群体一样,既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培养学生敢想、敢 说、敢做的精神,又要养成接受行为规范、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坚持对学校制定的各种 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检查,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总之,从学校“软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入手,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的重 要环节,是推进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跨世纪 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环境与健康论文:浅谈影响体育健康课效果的心理学与环境因素
摘要:根据现代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其发展趋势而改变一些教育教学方式是适应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个人素质、学生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环境等因素来进行组织教学。
关键词:体育健康 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现在面对课程教育改革的浪潮迎面扑来,转变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探索新形势下课程的具体要求,并熟练运用到具体课堂教学中,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如何转变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已经很明显而残酷的摆在自己的面前。现在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生理、心理特征来安排教学,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内容。
一、 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标准的异同。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一堂课的主宰者,其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没有
任何的权利或是很少能更改,学生在整堂课中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几乎没有任何权利而言,“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是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其能不能接受、接受了多少教师就没有充分考虑。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一个指导者的角色,而且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等,这样组织的教学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使其在一个欢愉、轻松的氛围中发挥其主动性、自觉性,在愉快的环境中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这样进行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二、 心理学因素
(一) 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一堂好的体育健康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与途径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在运动中身体素质与免疫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培养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所谓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体育兴趣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次数),它能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体现,是学生体育活动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标志。体育兴趣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几类。根据体育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指由体育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体育教学中新颖的活动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引起学生的新颖感、兴奋感、刺激感等,都可促进学生产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组织方法与手段的时候要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采用一些新颖的、独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方式来进行教学,事必会激发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种质的飞跃与突破。所谓间接兴趣是指体育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根据体育兴趣维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所以体育兴趣的培养与形成对一堂体育健康课的教学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1)、体育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具有定向作用;(2)、体育兴趣对体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体育兴趣能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积极效应。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呢?(1)、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满足学生的好动心、好奇心和求知欲。体育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因势利导地组织娱乐性、游戏性的练习和比赛,让学生在新颖、变换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发展体育兴趣;(2)、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成功。体育教师要掌握有关体育教学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和理论与方法,并善于在体育实践中加以运用,以使学生经常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不断看到成功或体验成功;(3)、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学中要适度地考虑到学生在情绪方面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愿望,以乐趣为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来设计教学,尽量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满意感,并由此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4)、加强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教学,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由此可见,教育改革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教师改革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一个指导者的角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改革创新,采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并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新颖性、独特性),改变自身的不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集中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又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与有意后注意三种。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之逐步上升到有意后注意。何为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进行体育健康课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来组织教学,或许某些学生对某个动作并没有完全集中精力而导致没有能够很好的掌握与运用技术动作的后果。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眼神等方式观察到其事是否集中了注意,对于没有集中注意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例如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轻松幽默的话语等,这些都可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而不致于走神,也不致于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注意,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而在经过一段时间通过师生之间的磨合后就可以上升到有意后注意。这种注意不需要做任何的意志努力,因为在师生之间已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在体育健康课教学中最终需要达到的就是这种默契——有意后注意,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与途径来使学生集中注意,使一堂课在轻松的情景下顺利完成。
三、 环境因素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了一定的环境是不可能生存的。环境又可分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一堂体育健康课也是如此,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环境因素,使一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客观环境
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条件好,器材、场地等全都有,有的就略为差了一些。体育教师在此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与体育健康课程内容的需要来合理安排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创造性的建造一些体育器材,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例如有的学校有一定的场地,但不是很健全,教师可在此时利用竹竿、木桩等来修建足球门等,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活动,也使之的身体素质在锻炼与运动中得到了提高。资源是死的,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思维是活动的,可以充分利用的,体育教师在此时就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应,不造成有限资源的大量搁置与浪费,客观环境利用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与技能。
(二)、主观环境
主观环境主要是指一堂体育健康课中的人为因素、主观因素,例如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课堂气氛、语言交流等方面,灵活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组织好一堂体育健康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采用一种
科学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全新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何为管理?管理有“管辖”、“治理”、“控制”三层含义。管辖,主要指管理者具有的权限;治理,指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控制,指如何使管理者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职能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体育管理则指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对体育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在现代体育健康课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角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以前体育教师在一堂中是绝对的主宰者,学生基本没有任何权利,往往教师说了什么就是什么,学生无权或者极少能够更改教师的意志,而现在不同了,教师在一堂课中只是起到一个主导作用,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自由与活动空间(教师有效组织、管理的前提下),能在运动中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一堂课的教学,事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对学生活动的管理艺术。
2、 提高语言交流艺术,丰富课堂气氛。
学生所处的年龄与教师有着一定的差距,同时根据其年龄特征、生理与心理
特点等因素决定其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要改变传统的“严批式”而采用“劝导式”,使之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错误,从而从更高的程度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来做一个比较,例如在面对一个学生做了错事之后,你作为一个教师把他叫到你的面前,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来对待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能、不允许这样做!”而且在说的时候脸色很严肃、沉重,板着一副令学生极为反感的“苦瓜脸”,学生在此时只是在表面上认识了、承认了错误,但其内心是否真正意识到错误的本质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改用另一种方式:“你在这样做之前是否有考虑到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吗?那么既然没有想过就不值也不能这样做,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论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而且都要对每一件事负责”,这时学生心里会想一些关于自己做错了事而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而使之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错误。两种不同的方式最终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虽说这样做在开始的时候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作为一名有着良好素质的教师来说你必须始终坚持下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通过师生的磨合之后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并鼓励他们,尤其是那些差生,让他们意识到你是在意他们的,并没有嫌弃他们,在进行交流、鼓励的时候要善于应用各种语言艺术,了解他们的心理,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有好坏之分,要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使之能正视自己的存在,消除他们内心深心的自卑感,体验受表扬、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堂课将收到不错的效果。同学生进行交谈可以得到一些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意见,教师可根据这些意见、建议来合理组织、安排教学,提高上课的质量。总之,善于运用各种语言艺术,使一堂课在欢悦、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对学生的心理以及教学环境的分析,通过不断实践运用来掌握与积累一些适应体育健康课的教学经验、手段,必将会提高一堂课的教学质量,这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环境与健康论文:浅谈影响体育健康课效果的心理学与环境因素
摘要:根据现代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其发展趋势而改变一些教育教学方式是适应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个人素质、学生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环境等因素来进行组织教学。
关键词:体育健康 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现在面对课程教育改革的浪潮迎面扑来,转变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探索新形势下课程的具体要求,并熟练运用到具体课堂教学中,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如何转变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已经很明显而残酷的摆在自己的面前。现在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生理、心理特征来安排教学,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内容。
一、 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标准的异同。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一堂课的主宰者,其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没有
任何的权利或是很少能更改,学生在整堂课中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几乎没有任何权利而言,“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是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其能不能接受、接受了多少教师就没有充分考虑。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一个指导者的角色,而且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等,这样组织的教学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使其在一个欢愉、轻松的氛围中发挥其主动性、自觉性,在愉快的环境中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这样进行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二、 心理学因素
(一) 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一堂好的体育健康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与途径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在运动中身体素质与免疫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培养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所谓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体育兴趣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次数),它能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体现,是学生体育活动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标志。体育兴趣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几类。根据体育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指由体育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体育教学中新颖的活动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引起学生的新颖感、兴奋感、刺激感等,都可促进学生产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组织方法与手段的时候要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采用一些新颖的、独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方式来进行教学,事必会激发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种质的飞跃与突破。所谓间接兴趣是指体育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根据体育兴趣维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所以体育兴趣的培养与形成对一堂体育健康课的教学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1)、体育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具有定向作用;(2)、体育兴趣对体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体育兴趣能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积极效应。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呢?(1)、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满足学生的好动心、好奇心和求知欲。体育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因势利导地组织娱乐性、游戏性的练习和比赛,让学生在新颖、变换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发展体育兴趣;(2)、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成功。体育教师要掌握有关体育教学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和理论与方法,并善于在体育实践中加以运用,以使学生经常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不断看到成功或体验成功;(3)、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学中要适度地考虑到学生在情绪方面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愿望,以乐趣为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来设计教学,尽量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满意感,并由此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4)、加强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教学,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由此可见,教育改革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教师改革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一个指导者的角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改革创新,采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并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新颖性、独特性),改变自身的不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集中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又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与有意后注意三种。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之逐步上升到有意后注意。何为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进行体育健康课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来组织教学,或许某些学生对某个动作并没有完全集中精力而导致没有能够很好的掌握与运用技术动作的后果。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眼神等方式观察到其事是否集中了注意,对于没有集中注意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例如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轻松幽默的话语等,这些都可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而不致于走神,也不致于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注意,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而在经过一段时间通过师生之间的磨合后就可以上升到有意后注意。这种注意不需要做任何的意志努力,因为在师生之间已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在体育健康课教学中最终需要达到的就是这种默契——有意后注意,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与途径来使学生集中注意,使一堂课在轻松的情景下顺利完成。
三、 环境因素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了一定的环境是不可能生存的。环境又可分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一堂体育健康课也是如此,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环境因素,使一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客观环境
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条件好,器材、场地等全都有,有的就略为差了一些。体育教师在此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与体育健康课程内容的需要来合理安排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创造性的建造一些体育器材,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例如有的学校有一定的场地,但不是很健全,教师可在此时利用竹竿、木桩等来修建足球门等,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活动,也使之的身体素质在锻炼与运动中得到了提高。资源是死的,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思维是活动的,可以充分利用的,体育教师在此时就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应,不造成有限资源的大量搁置与浪费,客观环境利用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与技能。
(二)、主观环境
主观环境主要是指一堂体育健康课中的人为因素、主观因素,例如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课堂气氛、语言交流等方面,灵活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组织好一堂体育健康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采用一种
科学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全新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何为管理?管理有“管辖”、“治理”、“控制”三层含义。管辖,主要指管理者具有的权限;治理,指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控制,指如何使管理者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职能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体育管理则指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对体育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在现代体育健康课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角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以前体育教师在一堂中是绝对的主宰者,学生基本没有任何权利,往往教师说了什么就是什么,学生无权或者极少能够更改教师的意志,而现在不同了,教师在一堂课中只是起到一个主导作用,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自由与活动空间(教师有效组织、管理的前提下),能在运动中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一堂课的教学,事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对学生活动的管理艺术。
2、 提高语言交流艺术,丰富课堂气氛。
学生所处的年龄与教师有着一定的差距,同时根据其年龄特征、生理与心理
特点等因素决定其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要改变传统的“严批式”而采用“劝导式”,使之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错误,从而从更高的程度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来做一个比较,例如在面对一个学生做了错事之后,你作为一个教师把他叫到你的面前,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来对待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能、不允许这样做!”而且在说的时候脸色很严肃、沉重,板着一副令学生极为反感的“苦瓜脸”,学生在此时只是在表面上认识了、承认了错误,但其内心是否真正意识到错误的本质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改用另一种方式:“你在这样做之前是否有考虑到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吗?那么既然没有想过就不值也不能这样做,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论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而且都要对每一件事负责”,这时学生心里会想一些关于自己做错了事而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而使之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错误。两种不同的方式最终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虽说这样做在开始的时候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作为一名有着良好素质的教师来说你必须始终坚持下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通过师生的磨合之后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并鼓励他们,尤其是那些差生,让他们意识到你是在意他们的,并没有嫌弃他们,在进行交流、鼓励的时候要善于应用各种语言艺术,了解他们的心理,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有好坏之分,要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使之能正视自己的存在,消除他们内心深心的自卑感,体验受表扬、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堂课将收到不错的效果。同学生进行交谈可以得到一些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意见,教师可根据这些意见、建议来合理组织、安排教学,提高上课的质量。总之,善于运用各种语言艺术,使一堂课在欢悦、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对学生的心理以及教学环境的分析,通过不断实践运用来掌握与积累一些适应体育健康课的教学经验、手段,必将会提高一堂课的教学质量,这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环境与健康论文:健康的周围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与实践
健康的周围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与实践
一、家庭教育要发挥父母天职——首任教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
首先,为孩子创设好成长的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创设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和睦温馨、人与自然的和谐安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真爱,自然的博大,纯真的魅力,有助于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境,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创设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探索释疑,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赏识孩子的探究成果,增强孩子的自信,鞭策孩子持之以恒,磨砺孩子的意志。
创设礼貌诚信的文明环境。父母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热情开朗,有助于孩子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为孩子树立好成长的榜样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
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二、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齐抓共管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同时又与学校教育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因此,父母应当努力与学校教育保持协调一致。
第一,父母要主动关心学校和孩子班集体的发展状况,及时了解老师对孩子作出的阶段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与老师保持联络,经常性地互通情报、沟通思想,准确把握孩子发展特征、找出症结、共商措施,齐抓共管。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步进行,为孩子的成长把脉,保证孩子的正向发展。
第二,父母要鼓励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并为孩子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支持孩子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捐物传递爱心,为班集体创建“图书角”“自然角”做出贡献,为孩子参加运动会、演讲比赛、竞选班干部出谋划策等。
第三,父母还应当积极参加父母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不断学习补充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法律、卫生与健康等知识,参与听取教育专家的教子建议,学习成功父母的家教经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父母忙于生计做生意或外出打工,也有的感情不和打闹不休,无暇顾及孩子,连父母会都拒绝参加,认为进了学校就万事大吉,一旦出了问题则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这种完全依赖于学校的脱节教育,是造成孩子学业不成、道德迷失、人格缺陷,甚至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要结合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社会是个大家庭,是所大学校,是位无形的指导老师,它一方面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金钱至上、暴力倾向、黄色网站等。因此,父母应充分利用社会的积极因素,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衔接,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教育格局。
一要引导孩子积极主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孩子共同谈论国家大事、时事政治,交换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看法,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违反、践踏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进行谴责和制止,教会他们明辨是非、辨别美丑、判断善恶。
二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博物馆,举行国旗献辞、宣誓仪式等活动,让孩子接受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三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争当环保卫士、参与志愿者行动服务等等,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环境与健康论文: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养生健身
摘要:研究认为,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古代西藏医学和有关文献资料中,人们对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有了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研究还认为,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虽有不利的一面,但藏族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气候环境中,长期的高原生活,世居藏族适应和顺应了高原气候环境,使他们健康地生活在西藏高原。随着藏族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的预期平均寿命也不断提高,所以,只要人们对高原气候环境有一正确认识,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养生健身方法,就能更好地适应高原气候环境。
环境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环境养生就是利用环境中有利于健康的因素,消除其不利因素,以保障人体健康,预防疾病的方法。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其地势高低、气候冷热、山林湖泊、物产资源及居室明暗与燥湿、宁静或嘈杂、通风好坏等方面因素对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而且是持久的影响。所以,在西藏高原主动地选择居住场所,调摄自身生活起居,对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脏腑功能正常,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著名藏学学者丹珠昂奔在《民族研究》上撰文指出:未来藏学研究的走向,应包括对高海拔地区所独特的藏医;对生命科学——气功(藏密气功)等的实践成果;藏民族丰富的高海拔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验;藏民族所居住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的研究①。故基于这一观点,本文结合藏医学以及有关藏学文献拟就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利弊,以及高原气候环境下的养生健身作一探讨。
一、藏医学对气候环境与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
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对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西藏的古人很早就对这一现象有了认识,藏医最早的文献《月王药诊》中就有气候环境对人体影响的描述,认为在过冷的地方容易患“隆”病。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也认为“严寒凌烈为朗域,炎热干燥赤巴域,润腴潮湿培根域”。这就是说,地理气候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易导致的病症也会不同。在龙树著的《佛说养生经》中,对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长寿论述认为:“自然界的土、水、气等元素,也都甘淳美味,其所形成的食物,涵养人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宇宙间的一切,都会在人体上反映出来。因此,宇宙天地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影响人体,而人体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都会影响和作用于其周围的环境。”②还认为,凡多风的处所,则富于隆的因素,热地则富于赤巴;而温地多培根。为了身体健康和人体内食物精微、血液、脂肪、骨骼、骨髓和精七要素,以及粪、尿、汗三种秽物的平衡,就要注意饮食、环境、居住环境及生活制度等。比如,在选择居住环境上,就必须考虑是否合适于自己的体质。凡隆体质的人,就不宜居住于多风的地区,免于加重隆的因素而患病,凡赤巴型的人则忌住热带的地方;同样的道理,培根型体质的人,不宜居住在潮湿之地。而有混合型体质的人当然更要注意选择居所的各种条件了。另外,对一般居住条件则要求不潮湿,居处应通风,最好用地毯防湿。③《佛说养生经》中还认为,由于高原气候特殊,特别要注重因时间、季节之差异而调整饮食,以讲求养生之道。例如,春季由于培根占优势,处在支配地位,因而应多吃麦食、青稞、炙肉、蜂蜜,即性轻、油少、味涩的食物,饮料以蜂蜜、酒、葡萄酒、姜水、红糖水为宜。此季忌食过多酥油油脂。在盛夏季节,宜食大米、酥油及肉,少食麦芽糖,可少饮酒、酪酱、井水、凉奶加糖等,忌食咸味、酸食,更不宜吃胡椒等。④
从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来说,藏医学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现象的认识,贯串了“人与天地相应”的大系统思想,即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规律与人类的关系中去考察和认识健康现象,从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反应方式上去认识人体健康与否,从而就把人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在健身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二、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利弊
西藏高原气候的特点是气压、气温低,空气稀薄,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必然产生影响。在古代,人们就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有了认识,祖国医学《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西北之气,散而寒之”等语。说明西北高寒,对人体的影响。⑤藏医最早的医学文献《月王药诊》中也有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的论述,强调认为在过于寒冷的地方容易患“龙”病(由于气候所致的病)。⑥《卫藏通志》中对西藏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有了更详细的说明:当时把受到高原低氧的影响的病症等称之为“瘴、瘴气、瘴历、烟瘴、葛仓(即头痛之意)”。清乾隆56年派大臣福康安进藏时,向当地居民询问过唐古拉山的情况,答曰:“该处山高,阴寒凝结,即成瘴历,雪后瘴气更甚”。认为高原低氧、气候寒冷会加重高山反应。1792年廓尔喀兵犯后藏,被福康安派兵击退,后廓尔喀的降文中记述“去年抢扎什伦布寺,……回来时雪山上染瘴气死者二、三千人”,这就把高原低氧气候加上疲劳造成对人体的影响直到死亡说得很清楚了。⑦日人安辉著的《西藏通览》一书中记载有“隆吐海拔3876米,空气稀薄,人马有登者,数步一休”,生动记述了高海拔地区对人马的影响程度。
近现代随着高山探险的广泛开展,人们对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专家、学者认为,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病情。尤其属于世界第三级的青藏高原气候独特,变化无常,这种高原性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西藏高原许多疾病的发生确实与高原低氧气候有直接联系,如天气突变,空气稀薄,寒冷可以引起关节痛加剧,久致关节僵直、变形、活动受限。寒冷的气候,由于日光少,人容易情绪低落,注意力难易集中,食欲和睡眠均出现一些障碍。突然出现的严寒会使人体发生一系列心理、病理变化。寒冷刺激一方面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末稍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会引起血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为血管栓塞创造了条件,寒冷还可激发冠状动脉痉挛。据医学实验,如吸入-23°c的冷空气,心电图便出现类似心绞痛改变。在雨雪增多,湿度增大,气候下降的条件下,常使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的患者感到胸闷、头胀、两眼发肿及全身不适。就1995年度、1996年度,甘南地区发生雪灾,造成人畜共亡的现象,更进一步说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候也可以按垂直高度来划分,即使在西藏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气温、湿度、光照气候要素也不同,对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就有所不同,如长期生活在藏南较低海拔的林芝、察隅、亚东、樟木等地的藏民,对水土湿润的环境能适应;生长在藏北高原的牧民,则对寒冷、干燥的气候更能适应,这说明了人体有随着环境的转换而能自行调节的机能。现代气候与保健学研究也表明,西藏高原2000~3000米左右的地区,大多为林区、山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小,冷暖适中;云雨多,利于避暑;植被较好,空气清新;气压也较低,可增强人的呼吸功能;尤其是山区又多瀑布、喷泉、温泉、湖泊、雷雨和闪电,所以空气中含有数量很多的负离子,而负离子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强健神经系统,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是一种“长寿素”。另外,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好,没有什么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大气洁净度高,也少有噪音,有的是鸟语花香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藏民族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要求,正如佛经中观测风水时所云:“房地田地地皆宜,宅水渠水水皆津,近牧远牧草尽美,房木薪木木均佳,筑石矿石石堪夸。”计种如意合相,清楚告诉人们藏族修建每一座房,饮每一口水,牧每一口草,烧每一薪,筑每一石都十分讲究。在西藏的山区、林区的人文气候也非常美妙,具有独特的雪域特色的民风、民情、民俗。藏族民众人情纯朴,勤于并善于劳作,而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都与宗教息息相关。人们为了农牧和狩猎的丰收,为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时时处处都要求得到神佛的帮助和保佑。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人们,长时间为繁重的劳务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所困扰,渴望着有良好的机会和场合,显示自己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和嘹亮的歌喉,寻找情人、结交朋友,或在节日里,总是将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人们借助神祗,手舞足蹈以表达感情,排解困境,治疗疾病,驱赶邪魔。不但鼓起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且对增进健康也确有益处在拉萨街头,大昭寺八廓街,手摇转经筒转“林廓”的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者。另一方面,在西藏的山区、林区暴力犯罪事件较少,人与人的关系也比较和谐,加上这些地区水质清新,动植物性食品丰富,人们常年食用的都是没有污染的牛奶、牛羊肉等高蛋白食品。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西藏高原这一特殊的环境中也生活着不少长寿老人。以1984年西藏第三次人口普查情况来看,在调查的100多万人口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9792人,90岁以上寿星729人,100岁以上的也有72人,8据统计,这个比例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高于平原省份2~3倍。这些长寿老人大多生活在人口最为集中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包括尼洋河、拉萨河、年楚河、多雄藏布等大支流的中下游谷地,这个谷地是西藏高原的一个“低槽”,沿干流谷地从西到东,海拔较为平坦,耕地连片,水草肥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属于湿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这里气候由于日温差大,而年温差相对我国北方地区要小得多,所以夏不炎热,冬不酷寒,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长寿。另据1998年对拉萨地区人口的调查统计,西藏的人均寿命达到67岁。可见与全国、乃至全世界比较,西藏人民的人均寿命与之相近。长寿的原因,不仅取决于自然环境,还与藏族人民适应了低氧气候环境有关。这种适应包括生理性和遗传性两方面,机体产生的反应是生理性的,而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则取决于遗传特性。藏族人民适应低氧环境,从生物学特点来说,是在高原长期居住后获得的。昌都卡若遗址发现说明,在5000年前藏族先民就生活繁衍在西藏高原上,几千年来藏族世代历经高原环境生活使他们的体格发生了某些解剖或生化上的调整,所以说世居藏族的体格大部分是他们种族起源的自然适应,很大程度上决定某些解剖上的特征,如圆形、丰满的胸廓,称之为“桶状胸”。这种特征能使整个胸腔容积增加,通过换气过度的代偿性使双肺充气增加,肺容量和肺内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气体弥散,因而摄氧能力较强。总之,由于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但使世居藏族适应和顺应了长期的高原缺氧的气候环境,使他们很好地生活在西藏高原。尤其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藏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藏族人民的体质更健壮了,抵御疾病的能力更强了,使藏族人民的长寿更加有了保证。
三、高原气候环境下的养生健身
养生又称摄生、养性、保生等。藏族先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一些养生健身的方法,逐渐认识到在高原气候环境下人自身生命活动的规律。尤其在吐蕃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养生健身的方法。从古至今,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养生是在藏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如在《四部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中,就有不少章节分别叙述了日常的起居行为、季节性的起居行为、临时性的起居行为、合理与适量的饮食、食物禁忌、防老和补养等内容。还强调人人要做到“三点两会”,即生活起居点、维命饮食点、调养方法点和养老延年会、滋补强壮会等。具体方法有:顺四时,节阴阳,调精神,适环境,节起居、饮食,艾炙、按摩(擦身)、气功、药补、运动、音乐等,这些均贯穿于衣食住行各方面。尤其提出要“勤竞行走搓身祛培根”。即要勤于“运动”,可使“皮肤光泽四肢硬”。将体育运动和养生保健结合在一起,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益年延寿,在运动锻炼时,不仅要注意适度不过量且要持之以恒,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能达到健身之效。
在高原低氧环境气候下,如何养生,如何更好地适应高原低氧气候环境,西藏古代医学家、养生家还强调整体观念的养生方法。藏医养生家认为,人体是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有机统一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主张促进机体的平衡稳定,强调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要注意不同季节的起居,增加营养和滋补身体,有病及时治疗。在高原环境下应动静结合,采取适度的运动,可把人体的精神、形体、气息三者能动地结合起来,对机体施加整体性的影响,从而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动静结合的养生,还能对旺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加深睡眠,增强体力抗缺氧力,延缓人体衰老和健康长寿是有益的。所以,在西藏高原低氧气候环境下,提倡科学健康的健身运动,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下,依不同的年龄寻找可选择出更适合于高原低氧环境的健身运动方式,如老人则宜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小,不太剧烈的锻炼项目。如太极拳、散步、气功、乒乓球、转林廓等。也就是说必须根据各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爱好及环境条件而采取不同的锻炼方法。只要安排合理得法均可达到养生保健之效。目前流行在西藏的各种气功、健身功很多,习者应该选择适合于自身体质状况的功法,方可起到强身健体之效。反之若择不得宜,如属于邪教的“”,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反而有损于身心健康。故在高原低氧气候环境下,若练气功,修练之人应择而为之。
综上所述,西藏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有利有弊。只要我们对西藏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有一正确认识,借鉴西藏传统医学中的养生健身方法,结合高原气候环境,以及不同的年龄、体质,采取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养成文明的、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科学的选择养生健身方法,在锻炼中不执着,不迷信,做到有病就医,无病养生,以强健的体魄适应高原低氧气候环境。
环境与健康论文:浅谈企业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策划整合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环境管理体系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整合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的依据及在整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策划整合方法的建议探讨。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于2001年底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10月又通过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为避免两大体系在运行中出现的管理重复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他们开始谋求既符合标准要求,又便于操作的整合型体系模式。整合型管理体系,又称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管理体系经过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管理体系。笔者有幸参与了公司两大体系的建立,在此将企业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两大体系整合的依据
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均以戴明模式为基础,遵照pdca循环原则,不断提升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推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和取得最佳绩效;都强调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采用相同的17要素管理模式,且条款号一一对应;具备相同的控制逻辑图,即具备相同的管理思路,甚至两大体系连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都是互相补充的。因此,两大体系是完全可以整合的。
二、两大体系策划整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立整合型体系,要了解整合体系中各构成要素间的相同、相异之处,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策划。
首先,是二者依据的标准存在差异,防止机械式叠加,导致名合实分。由于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两者间管理目的、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具体控制要求的差异,使得双方在整合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融合甚至是互相冲突的问题,应在确定体系结构、内容和控制措施时予以充分的考虑。
其次,标准中“4.3.1环境因素/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所直接涉及或由此引发的问题应在实践中区别对待,从不同角度都可发现两者的个性和共性的差异。虽然两大体系的4.3.1要素条款要求从表面上看有许多不同之处:一个讲环境因素,一个讲危害、风险;一个要求制定风险计划,一个没有在本条款明确这项要求……但抛开其管理对象不谈,二者同样具有“识别(辨识)、评价、更新”的要求,而且“控制计划”同样可以用于环境因素,“定期评审”也不必只针对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及风险,完全可以在手册的同一章节、同一程序中进行整合。
第三,注意矛盾点的合理解决,防止各自为阵。由环境因素和职业安全健康危害、风险自身性质所决定,有些问题形成了很明显的对立矛盾,因此在文件编写过程中就该注重文件的可操作性。如粉尘,从工作场所排出去时关注重点是环境因素,密闭在工作场所则是对现场操作者造成职业危害的关注。对这类问题,在建立整合体系时要
整体认真考虑,慎重对待,选择最佳整合方式,便于体系内各单位的实际操作。
三、策划整合方法的探讨
其一,通用要素程序,应尽可能合并。通用要素程序指在管理目的、对象和内容上不必进行细致区分,以完全相同的工作流程和控制条件即可满足要求的要素的程序,如法律法规、员工培训、内审等程序,应尽可能将两大体系的通用要素程序合并成一个程序,这样可以减少内审员几乎一半的工作,减少一套手册和部分程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差别明显的相对应要素的程序,应依企业具体情况而定。指在管理目的、对象和内容上有明显不同,必须分别明确控制条件方可满足要求的要素的程序,如“4.3.1环境因素/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从整合的角度,当然还是能用一个程序解决就用一个程序。但在程序中应该将环境因素/危害辨识的辨识以及重大环境因素/危害辨识评价方法在程序中详细写。
其三,要素4.4.6运行控制所需的程序,运行控制需要多少程序,要依方针的要求、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安全健康危害与风险的识别、评价结果,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内容、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作为整合体系,也还是应本着通盘考虑、能合不分的原则,尽可能将相关两个方面问题放在一个程序中控制,如:《对相关方的控制管理程序》规定对相关方的控制要求,兼顾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两方面。其四,其他应考虑的相关问题。如场所、周边环境、员工素质、工艺流程、设备设施、财务状况、操作难易以及第三层文件的支持程度等,第三层次文件因为其对工作具体程度的指导较为细致,建议分开建立并分别实施。
总之,在企业策划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整合时,我们应坚持通盘考虑、能合不分、简洁易懂的原则,综合上述思路的内容,策划一个关系清楚、便于理解、容易操作的体系结构。建立体系并保持其正常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整合体系则是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使整合体系能够满足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还需要体系策划人员更加全面、细致的工作。
环境与健康论文:起哦暗叹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 校园网络舆论 内涵 特点 问题 建设路径与方法
论文摘 要: 校园网络舆论是构成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向和趋势有重大的影响,如何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内涵的概述、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高校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等方法推动促进健康向上校园舆论环境的建成。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在传播内容、服务功能、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是政府洞察民意、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窗口[1]。以校园网为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及话语权的提升[2]。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校园网建设的主流媒体网站及其举办的bbs(电子公告系统)等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3]。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传统舆论社会意识性、公开传播性、评价引导性等共同性特征。同时还融入了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开放性、及时性、针对性等特征,由于其与高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在舆论主体、客体、数量、质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等要素构成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自由多元,分散性特征明显;个性张扬,开放性特征明显;偏激盲目,非理性特征明显。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以及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当前,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校园舆论环境,校园网络舆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个性化、多元化[4]。网络身份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言论方面拥有极大自由度,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顾虑很少,大多为真实的意愿表达和心声倾诉。青年学生思想和视野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每个人对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是无数个网友个人观点的汇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观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校园网上,无论是理性的表达,还是另类的言论,甚至对现实不满的声音,都可以被容纳,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
2.现实信息放大化[5]。从“芙蓉姐姐”、“胡戈恶搞”事件到女青年“虐猫”录像等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种种事例表明,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学生民意表达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场”,网络就好比一面放大镜,现实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校园中的突发事件包括个人行为等一旦公布在上网,就会成为焦点内容和中心话题,从而引发大量热烈的讨论。
3.“意见领袖”平民化[6]。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在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编辑、权威人士的评论左右舆论,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校园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完全可以抛开现实社会中年龄、社会地位、资历、学历等的区别,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到任何因素干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发表帖子,赢取高点击率和高回复率,久而久之,产生号召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4.舆论内容多为感性表达,情绪化色彩浓厚。网络的隐匿性特点增加了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同时也减少了言论的原则性和理性化色彩。在网上发言,因为身份隐匿,发言者不用考虑承担责任的问题,加之大学生易冲动,在网上容易出现过激言论及情绪宣泄。同时,部分学生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性色彩。
三、当前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堵”不重“疏”,缺乏“引导”的主动性[7]。目前,校园bbs已经成为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场所,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发源地。针对出现在校园bbs上的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关于学校管理事物方面的负面评价,在大多数高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很少能做到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回应,采取的措施多是让网管员删除帖子。这种“堵”的做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更容易招致学生们的反感,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更是如此。网民具有自主选择权,一旦网民觉得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他就会选择另外的阵地如微博来发表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助长矛盾的激化。
2.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校园网络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未能完全发挥。高校网络媒体应该达到的效果是通过网络整合和联合校内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以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学生产生比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逼真的“沉浸感”,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但是目前由于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网络新闻媒体仅仅是为校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上网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上仅仅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简单陈列,网络其自身作为“媒体”的作用,“多种手段,一个声音的动态立体传播效果”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重“宣”,不重“教”,高校网络媒体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靠广大网民,也就是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的提高和文明上网意识的加强。高校网络媒体不仅仅具有宣传功能,而且由于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在高校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具有育人功能。高校网络媒体在现实中主要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讯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层面上,在实践育人方面还未能充分挖掘,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向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四、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
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其次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在线、学工在线、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促进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最后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能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又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站(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咨询服务等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学校引导舆论的能力,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网络“慎独”境界的教育,不断提高网民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等内在的道德制约力,使他们的网络行为能够自觉地置于正确的善恶引导之下,进而增强网民在网络舆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并有效提高其信息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自律,要培养其社会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认真地履行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积极地倡导文明办网,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4.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8]。博客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班级同辈群体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益网络知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将网上虚拟延展到网下现实,将网络虚拟空间有机结合到校园现实中来,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责任,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舆论导向。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 发展 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 现代 社会 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 电子 和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现代人与古代人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变化是由环境污染而造成的。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环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过了古代环境。因此,现代人人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过了古代人.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 自然 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 目前 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 时代 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贵族妇女痴醉于铅做的化妆品。有的 历史 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 影响 儿童的智力。 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 问题 。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科学 家发现,人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具有惊人的富集效应。美国的科学家在长岛河口区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气中“滴滴涕”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放大,进入人体的“滴滴涕”浓度可达大气“滴滴涕”浓度的 1000万倍以上:大气“滴滴涕”(富集1.3万倍)浮游生物(富集14.3万倍)小鱼(富集57.2万倍)大鱼(富集85.8万倍)水鸟(富集1000万倍)人体。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县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县的痛痛病及农药的污染, 研究 表明, 工业 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著名物 理学 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 分析 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从“潘多拉魔盒”中跑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 影响 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 工业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滴滴涕”等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的污染物可以原报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现象,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
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 历史 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例如,大气低浓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剂量重金属铅引起的贫血、末梢神经炎、神经麻痹、幼儿脑受危害而引起 学习 和注意力涣散等智力障碍等。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资料表明,人类癌症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而致癌的化学物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环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纤维、煤烟中的苯类、二氧化硫、农药等。如位于包钢北部偏西约20公里的沙德格苏木,许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关节疼痛,部分人出现骨骼变形,据包头医学院在该地区的调查,儿童牙齿斑釉率为97.63%,成人为89.57%,严重的氟污染不仅损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给当地的畜牧业带来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大队有万余头羊,后来只活了不过4000头,牧民们生活极端困苦,纷纷洒泪离乡,逃荒到达茂旗等地。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很重视,指派太原环境医学 研究 所去调查核实,结果情况基本属实。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等。仅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含磷洗涤废水对人体的影响来看,其副作用十分明显。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间接刺激,手掌灼烧、疼痛、脱皮、起泡、发痒、裂口,成为皮肤科的多发病,并成为接触性皮炎、婴儿尿布疹、掌跖角皮症等常见病的刺激源。
食品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999年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鸡”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人类健康与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 发展 。
环境与健康论文:自然环境中的昆虫与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自然环境中的昆虫与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概述:针对所有建筑空间对昆虫的生活习性及生理特性进行探讨解决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我国地处亚热带、温带地区,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各地环境、气候和自然条件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居环境,但总体来说各类昆虫一直是影响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要素之一。如何协调发展昆虫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据调查,我国已知蚊类有370多种,蝇类386中,室内蜚蠊9种,蚤类520种。苍蝇、蚊子、蜚蠊等早已成为人类建筑物、城市化联系密切的世界性伴生种,这些生物对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人类花费了相当大的气力与这些生物作斗争。
目前大多数家庭以及商业场所面对以上诸如此类问题采取的措施通常是烟熏、化学杀虫剂、人工诱杀、诱捕,对人体健康相当有害,抑或被杀死的蚊虫的尸体给空间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师或是室内设计师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在许多庭院以及室内设计中应充分了解灯光的特性与植物的习性达到驱赶蚊虫的效果,既做到生态环保,又不失设计原则的设计是设计师的目标。
下面将以蚊虫为例简要概述其与人类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大多数昆虫都表现出趋光性,通常与觅食、求偶、避敌、寻找产卵场所等有关。如飞蛾扑火,蜚蠊避光等。昆虫与人类一样,可以分辨不同的颜色,但与人类感受的波长不同。昆虫能感受到的波长范围为240(紫外光)~700(黄、橙色)毫微米。人类的眼睛有一个晶状体,呈现出倒立影像人眼感受的波长约400nm(紫)~至700nm(红);而昆虫的复眼则是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排列集合而成,形成正立的镶嵌影像。多数夜间活动的昆虫对灯光表现出正的趋性,特别是对3300~4000å的紫外光最敏感,所以常常利用此光诱杀昆虫;蚜虫类对5500~6000å黄色光反应最强烈,常用黄盘诱蚜;冠蜂对蓝色反应强烈,用蓝盘来诱集。如果在同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达到以上的目的,可以设想其结果。
蚊虫对人类可见光之趋光性为:紫光>蓝光>绿光>黄光>橙光>红光,利用蓝紫光来吸引蚊子从而达到诱杀蚊虫的效果,但是这种灭蚊方式并不实用于所有空间,其次也没有达到真正对环境保护的目的,反而散落的蚊虫尸体给室内空间造成负面的局部视觉影响。相反利用红橙光来驱散蚊子,驱蚊?襞莸脑?砩柘耄?褪前牙コ嬖谝辜湎舶?丶??00(mμ)以下的光波长加以截断,以致于当蚊虫一旦进入光源照射范围?龋?矍盎嵬蝗幌萑胍黄?诎担?菔笔?ナ泳豕δ埽?璐舜锏角?眯Ч?I杓剖??谜庖磺?迷?碓谑彝馇交?ι柚煤斐裙饫辞?茫?唤鲈谑彝獾幕肪持胁??萝暗呐??鞴饣肪常??庇植黄苹底匀唤绻逃械纳??低场@?玫乒獯锏角?衔贸娴哪康模?皇??恢钟行У摹⒕?玫摹⒔谀艿纳??侄巍
其次与灯光驱蚊效果相比起来,室内外环境中的植物配置也会对驱赶蚊虫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植物在人居环境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改善局部小气候、调节局部气温、减低风速、吸附尘埃(以及减少很多接触空气尘埃传播的杆菌、芽生菌、球菌等)、减小噪音,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以及氮氧化物的吸收都有重要作用,还能给人以美学上的享受,我们在这里主要研究一些特殊植物对蚊虫的驱赶作用:
充分了解自然界中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固有特性,利用其特性,在室内外恰到好处的进行植物景观小品的配置结合驱蚊?襞莸脑?砩柘虢?泻侠淼哪茉蠢?谩C拦?蒲Ъ倚∶桌兆芙岢龅纳?????扇缦拢荷??У谝欢?桑何颐堑娜魏涡卸?疾皇枪铝⒌模?宰匀唤绲娜魏吻址付季哂形奘?男вΓ?渲行矶嗍遣豢稍ち系摹U庖欢?墒?.哈(g.hardin)提出的,可称为多效应原理。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称相互联系原理。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可称为勿干扰原理。
基于以上定律我们应从实施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伦理道德观的思路进行人居与环境的设计,从环境心里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人声嘈杂、车马喧嚣、还是虫鸣鸟语,竹韵松涛,都能有力地表达环境不同的性质,烘托出不同的气氛,给人类带来不同的心里感受,而这些心里感受恰恰是人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下在高山环境遇到严峻的挑战的情况下,主动的去研究人、自然环境以及大自然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环境设计师在形成人类环境过程中需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以及担负保护人居环境的历史责任。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科学与人体健康
摘要: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而形成与发展的。本文以人类需要为科学的源动力和出发点论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从人类对自身健康的需要角度来说明环境科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 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 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潜课程与学生心理健康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该如何开展,怎样才是合理有效的?这一问题也是所有心理健康工作者一直孳孳探索的。两年多的实际教育工作中,我认识到学校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已经远超出人们的预想。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设良好环境、积极利用环境潜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环境 潜课程 心理
一、背景简述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如学校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学校的常规管理以及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其中校风、班风及教师人格特点等乃是一种以潜移默化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的潜课程,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其消极影响的最直接后果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环境潜课程的特点
(一)内涵和标准的模糊性。
环境潜课程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即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每个大的方面里又包含若干个要素。从大的原则上来看,这几大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中各要素的内涵都不难理解和把握,如我们崇尚什么样的校风、班风,好的教育方法有哪些特点,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的个性品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中都有比较明确的阐述,凡是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的教师头脑中并不缺乏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在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各要素的内涵和标准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大多数情况下需依具体情境而灵活掌握。比如,“自由”和“纪律”,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什么时候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地遵守纪律,这必须依具体事件、具体场合,甚至具体的每一个学生而有所不同,因此,理论中的所谓“民主”,在实际的教育中,只是一个“弹性原则”而不是“硬性标准”。
(二)理解和控制的差异性。
正因为潜课程中各要素的内涵和操作标准是模糊的,实际上只是一个一般性指导原则,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由于每位教师本身所持的儿童观、教育观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潜课程中各要素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而教师对各要素内涵理解上的不同,必然导致实际教育控制中分寸和尺度把握上的差异。例如,以人为本的教育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认为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塑造学生优良个性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但是,究竟什么是尊重,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位教师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位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体现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中的教育行为就更不相同了。
(三)影响和作用的渗透性。
环境潜课程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就象空气一样,虽然非常重要,但却时常被人们忽视,它对学生的影响也象空气一样,时刻相伴,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可以说教师组织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对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教师无意识下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构成一种环境,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潜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对学生自我认识形成的影响。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调节和控制的潜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低的局限,而使他们表现出对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对自己在同龄伙伴中的地位较为关注,对学习中成败的体验较为深刻等特点,这就更使他们对学校环境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所以,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二)对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都和学校中不良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学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所倡导和培育的班风,无不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三)对学生情绪变化的影响。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环境潜课程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在这种由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既可能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潜课程,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
四、环境潜课程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把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前提,而且教育理论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
(二)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面向教师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环境潜课程的广泛关注。只有教师思想上重视了,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初步知识,他们才能够自觉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及时发现、控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对个别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对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教师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教师对学生怀有敌意、态度专横,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另外,教师工作的辛苦、繁琐和压力,极易使他们滋生各种不良情绪,或产生一些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就会直接感染到学生。所以,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重视优良校风和班风的建设。
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须的重要土壤,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
所谓心理氛围,概括地说就是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实际影响的气氛和环境。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中,教师、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因此,一所现代化学校所追求的目标正应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
2.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学校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鼓励和指导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培养起学业上互相切磋,工作上互相配合,生活上互相关心的良好风气。
3.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学校和任何社会群体一样,既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又要养成接受行为规范、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坚持对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检查,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五、后记
工作中,我痛心地发现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正是来自于学校不良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变,学生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试想,如果能将作为阻力的环境影响变为动力,那局面将会有怎样的改观!由此,环境潜课程的关注和开发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环境与健康论文: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摘 要】在知识信息化逐渐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人际交往增添了一种全新的形态――网络人际关系,在互联网逐渐渗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网络人际关系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新型人际关系,它对于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之中,大学生是网络人际关系中活跃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究竟如何,值得我们进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在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和环境之中,新型的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显现出新的形态特征,它也显示出与人们在网络中的心理健康关系。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以网络为结点,融入到网络环境之中,并生成了各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此,我们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互联网h境中的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影响。
一、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综述
在互联网迅猛冲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学习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种新型的网络人际交往形式,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人际交往形态的拓展和延伸,具体展示出其如下内涵:
1、网络人际交往展现出人的社会性属性。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属性也即人的社会性本质,而在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也同样具有人的社会性这种本质属性,它只是利用的媒介,发生不同的空间下的人际关系,并无法改变人的社会性的属性。
2、网络人际交往必须以互联网为依托而实现。在互联网环境之下,网络将处于不同空间的人相联系,以网络为中介和基础,实现间接性的交往,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
3、网络人际交往归属于一种精神层面的交往。在网络环境中生成的人际交往主要是思想、意识、观念、情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都是精神生产的产品,注重人们之间的精神产品的传递和交换。
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人际交往对象的宽泛化特征。网络人际交往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交往,是一种交往对象极其宽泛的交往形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人际交往大多局限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下的人际交往,而只有互联网才实现了最为宽泛的人际交往。
2、网络人际交往过程的隐匿性特征。在互联网环境之中,人们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交往,也即运用虚拟名或符号实现“身体不在场”式的人际交往,这种隐匿性的人际交往过程显示出与现实交往极大的差异性。
3、网络人际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在网络环境之中,交往的主体都是虚拟的角色,大家处于一种相对平等、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冲突的交往场景之中,有助于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
4、网络人际交往心态的平等性。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取消了人们的现实身体、地位、文化背景、职业、权力等信息,而都被纯粹的数字所替代,因而不存在现实交往中的沟壑,网络人际交往中的心态都是平等的地位,互动关系无须受到任何现实关系的制约,形成了人际交往中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主要概念是指在社会环境之下,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效能与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可以进行个体内心心理的调整,从而达到自我人格的逐步完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情绪积极而稳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拥有积极、乐观、自信而稳定的情绪状态,能够在适当的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随着环境和对象的改变而产生相对应的情绪改变,更好地使自己融于环境之中。
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用宽容的、理解的心态,与他人进行交往,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良好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估自己,也可以对现实环境较好地解释,既不会过高评价自己所拥有的能力,也不会无谓贬低自己而逃避现实。
4、适度的紧张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适度的紧张感,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好的筹划能力,可以较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适度紧张而又不过分焦虑,在遭遇困境时,能够镇静、理智地思考,寻求解决对策,而不会惶惶不安。
5、心理适应性较强。心理人健康的大学生可以拥有自主、独立的生活和学习能力,情感上和意志上独立性强,并可以寻求到自己精神上的充实点和兴趣点,不会轻易感觉到空虚、敌对、消极等不良情绪,他们可以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心理适应性较强。
三、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经过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水平明显高于现实人际关系水平。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受限于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性别特性的不同,普遍存在人际交往困扰。而在网络人际交往之中,其匿名性、平等性的特征,可以使大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释放自己的本能和个性,并且可以恣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实现精神地位的平等。而在现实人际交往之中,却由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遮掩自己真实的想法,这就难以使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袒露心胸,尤其是在与异性的交往之上,显现出较大的现实人际关系困扰,在同性面前可以暴露的缺点或弱项,却不愿意在异性面前显露,以保全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
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全国青年群体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面临更多的价值文化的冲击,在面临人际关系、恋爱关系、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较大,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较大程度的阻碍。网络人际交往与人的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紧密相联,并且与一些心理抑郁感和心理孤独感有相关关系,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效应,并成为了网络交往动机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可以这样认为,运用网络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网络人际交往空间逐渐增多的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渗透,并促使其健全人格的生成,向更为个性化、独立化、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然而,对于少数病理型互联网使用主体来说,在他们的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效应之中,具体的影响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有:网络人际交往消极结果;网络人际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网络人际交往认识因素等。经测试得知,网络人际交往的消极结果越严重,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网络人际交往中自我暴露越多、情感体验越积极,则显露出越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人际交往越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四、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提升路径分析
1、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互联网络的扩张和发展之下的网络人际交往,要最大化地减少其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作用,要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督促大学生形成内在的、自觉的道德任意识,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增强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以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辨析能力,并且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地认识自己、感知网络,建构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生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促进大学生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大学生不能过于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而应当多多融入到现实社会之中,接触和感知社会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和内容,防范迷失在网络之中,形成封闭的网络人格。为此,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适宜的组织集体活动,通过现实交往活动,使大学生掌握现实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方式,产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的心理健康素质,在与他人的现实交往中纾缓自己的情绪,并使自身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在与他人现实交往和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了与他人现实交际的能力,并进一步促进良好的、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
3、更好地借助于网络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在网络环境之中,我们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的优势特征,进行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转变原有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式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征,使大学生呈现出更为完整、更为真实的自己,从而使教师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如:师生QQ群、微信群、师生论坛等,从而更好地施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
4、净化网络人际交往空间,健全网络制度体系
网络环境不应当是污浊的虚拟环境,还应当保持网络的清洁性,因而,为了保持网络环境的净化和健康,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保障网络的净化空间,要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加以过滤和剔除,并注重加强网络立法制度和体系,使其规范化、有序化,更好地培育和健全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在遵循网络法制的条件下,更好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渗透和扩张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领域的过程中,大学生是互联网中的活跃主体,他们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动机和人际交往关系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我们认为,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为复杂,不可片面地加以分析,要正视网络的双向性功能,网络可以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正确地运用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如果一味沉溺于网络,则不利于良好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的生成,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科学而理智地运用网络人际交往,需要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
相关知识
环境与健康论文(精选5篇)
饮食与健康论文通用5篇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论
环境污染与健康科研团队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范文)
FESE 朱彤院士:中国环境健康研究展望—论文—科学网
环境生态与健康—智慧树网
广东省环境催化与健康风险控制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健康演讲稿(精选4篇)
【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环境卫生篇
网址: 环境与健康论文16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48134.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73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59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03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08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65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65
- 7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29
- 8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27
- 9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63
- 10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