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针
(一)取穴
主穴: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
配穴:风池、合谷、血海、阴陵泉、太冲、八邪、八风。晚期加大椎、至阳、筋缩、大抒、曲泽、委中。
(二)治法
主穴必取,用意气热补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谨守勿失,全神贯注于针尖,将针小幅度徐进疾退提插3~5次,以插针结束;然后用拇、食指朝向心方向微捻其针约180度,紧捏针柄,保持针体挺直不颤动,意守针尖,以意行气至病所后守气,使气聚生热。八邪、八风点刺出血,曲泽、委中刺络放血;余穴施平补平泻法。余穴施平补平泻法。早期患者留针20分钟,日1次;晚期患者留针4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66例,其中临床痊愈40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9%[12]。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1、上肢组:曲池、外关、合谷;2、下肢组:阳陵泉、绝骨、解溪;3、腰背组:大椎、身柱、大杼、至阳、阳关、命门,或上述穴位之夹脊穴。
配穴:上肢加八邪、阳溪、中渚、手三里;下肢加八风、复溜、丘墟、照海。
(二)治法
注射药物为:追风速注射液(主要成份为:凤仙透骨草、骨碎补)或正清风痛宁(主要成份为青风藤提取物青藤碱)。
两种药液任选一种。根据病变部位,每次选主穴3~6穴,以5号齿科针头吸入药液后,快速刺入选定之穴位,得气后,缓缓推入药液,每穴注入0.5~0.8毫升。
配穴主要用于有下列症状者:关节有灼热感,指关节肿胀,触之不热,苔白,脉弦滑或数者。施以毫针刺,得气后用泻法或平补平泻的手法,留针15~20分钟,在留针期间,间断予以运针。穴位注射和针刺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后休息2~4周,再继续治疗。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受限关节活动进步,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恢复正常,恢复工作一年以上;显效:症状明显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恢复,能坚持工作;有效: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好转,实验室检查值有反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变。
共以穴位注射法治疗700例,按上述评定,基本痊愈95例(11.6%),显效244例(31.5%),有效384例(53.7%),无效23例(3.2%),总有效率为96.8%。发现,疗效与疗程有密切关系,病情短,未用过激素者,疗效较好,反之,则差[4,5]。
温针
(一)取穴
主穴:水沟、极泉、委中。
配穴:分3 组。1、上肢组:八邪、阳溪、曲池、阳谷、小海、天井、肩 Yu、肩 Liao、肩贞;2、下肢组:八风、解溪、丘墟、照海、申脉、昆仑、阳陵泉、秩边、环跳;3、腰背组:华佗夹脊。
(二)治法
主穴每穴必取,采用毫针刺,法如下:水沟,进针后行雀啄术,使局部针感强烈;极泉,将上肢举过头取穴,直刺,作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使针感向手指传导;委中,令患者平卧,直腿抬高约60度,直刺,亦作提插结合小捻转手法,使针感传导至足。行针1分钟即出针,不留针。
配穴之肢体穴,据病变部位症情,每次选择8~10对穴位,行温针法。于上午针刺。预先将艾条切成5厘米长。进针得气后,将艾条段套在针柄上点燃(注意从上端点燃),待艾条燃尽即去针。为避免烫伤,可用一圆形硬纸片,剪一缺口,套在针下面。
配穴之华佗夹脊穴,可在下午针刺,用1.5寸28号毫针,针刺时略斜向脊柱,深刺至有阻力感,并明显得气时,略略退针,每次选15对夹脊穴,两侧均用,进行排刺,留针15分钟。
上述针法,每日1次,配穴轮换进行,12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继续第二疗程,根据症情好转,可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28例,用类似前述标准评定,基本痊愈104例(19.7%);显效200(37.8%),有效208例(39.2%),无效16例(3.3%),总有效率为96.7%[6,11]。
艾灸(之一:铺灸)
(一)取穴
主穴: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之督脉。
(二)治法
药物:斑麝粉(麝香50%,斑蟊粉20%,丁香粉15%,肉桂粉15%)1.0~1.8克,去皮大蒜捣泥500克,陈艾绒200克。
选三伏天施灸。嘱病人俯卧床上,裸露背部,在脊柱上作常规消毒。并于灸穴中线上先敷斑麝粉,再在其上铺5厘米宽,2.5厘米高之蒜泥一条,蒜泥上铺3厘米宽,2.5厘米高,截面成等腰三角形的长蛇形艾炷,点燃头、身、尾三点,让其自然烧灼。灸完后,继续铺艾炷施灸,以2~3壮为宜。灸毕,移去蒜泥,用湿毛巾轻轻揩干。灸后可起水泡,嘱患者不要自行弄破,至第3天用消毒针挑破引流,药棉揩干后,涂上龙胆紫药水(隔日涂1次)。然后复以消毒敷料,用胶布固定,直至结痂脱落为止。灸后1月,须忌食生冷辛辣之品及冷水淋浴等。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关节肿痛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血沉及类风湿因子恢复正常,停服激素;显效:关节肿痛大部分消失,功能明显好转,血沉正常或明显下降,类风湿因子阴性,停服激素;有效:关节肿痛及功能均改善,血沉下降,余同治前,且症状有反复;无效:无改善。
共治102例,基本痊愈25例(24.51%),显效29例(28.43%),有效32例(31.37%),无效16例(15.69%),总有效率为84.31%[7,8]。
艾灸(之二:隔物灸)
(一)取穴
主穴:分两组。1、膻中、中脘、足三里;2、膈俞、肝俞、脾俞、命门。
(二)治法
采用隔附子饼或隔姜灸法,附子饼用附子、肉桂、细辛等药物研细,用饴糖、姜汁拌和,做成厚8mm,直径30mm饼状;或用较大的生姜切成10mm厚的姜片。治疗时将底径20mm和高20的纯艾 绒艾炷置于上述穴位上.中间隔附子饼或姜片。每次灸4壮,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天用1组穴位。50次为一疗程,每1个疗程结束后停止10~15天继续下一个疗程,需连续治疗2~3年。
(三)疗效评价
共治4例,治疗1年后均获痊愈,即症状消失,血沉降于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均转为阴性。继续巩固治疗1年以后,随访5年以上,均未复发[9]。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脾俞、肾俞、小肠俞、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溪、丘墟、阿是穴。
配穴:上肢加天宗,下肢加秩边;腕、踝、肩、膝(耳穴)。
阿是穴位置:关节肿痛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8~10穴。针刺手法如下:大椎、神道、身柱、至阳、筋缩、小肠俞、委中,用徐进疾出之泻法;脾俞、肾俞、太溪用浅刺轻捻之补法;阳陵泉、丘墟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补中有泻法。配穴可酌情选用,天宗穴用合谷刺(鸡爪刺)法,使感应向肩部放射,秩边用输刺法,反复提插,使感应向下肢放射。
阿是穴,如为肿胀关节,以皮肤针重度叩刺出血。手指肿胀伸屈不利,三棱针刺四缝。耳穴,以王不留行籽贴敷,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在较大关节如腕、踝、肩、膝肿胀处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拔罐。
上法每周治疗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周。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4例,显效10例(29.4%),有效20例(58.8%),无效4例(11.8%),总有效率88.2%。本法完全按照传统针法取穴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区选穴。
1.上肢前区:包括肩前部、上肢内侧、手掌部,主要取手三阴经的穴位及患部。
2.上肢后区:包括肩后部、上肢外侧、手背部,主要取手三阳经的穴位及患部。
3.下肢前区:包括股前部、膝关节前部、胫前部,主要取胃经、胆经、脾经的穴位及患部。
4.下肢后区:包括髋关节、股后部、■窝及腓肠肌处,主要取膀胱经的穴位及患部。
5.足背区:包括足背部和内外踝,主要取胃经、脾经、肾经、膀胱经、胆经的穴位及患部。
(二)治法
药物用防风、麻黄、川芎、透骨草、生地、蕲艾、杜仲、牛膝、木瓜、当归、川椒、寄生各12克。用具为竹罐(以四川产淡竹制作),长4~6厘米,内径1~4厘米数十双;特制的梅花针式三棱针以及一用来叩击针柄的针槌。
令病人取适当体位,根据具体情况从上述五区中选择有关治疗穴区。
1.刺法: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持针柄,使针尖贴近皮肤,右手握针槌叩击针柄前端,叩到即可,使针尖刺入皮肤后马上提起,相当于皮肤针弹刺。刺激量分为二种:重刺激,叩刺后马上出血,主要用于体质好、症情重、肌肉丰厚处;轻刺激:叩刺后不出血,须待拔罐后才出血,主要用于体质差、症情轻、肌肉浅薄处。每次治疗叩刺次数一般依据病变部位大小决定,前者多而后者少,平均约数十次左右,每次出血数毫升至十数毫升。
2.拔罐法:先将前述之中药用布包好,以凉水浸泡,然后放入开水内煮15分钟,再将竹罐放入中药水内煎10分钟即可使用,水温宜降至65~75℃左右为合适,过低不易吸附,过高则易造成烫伤。可根据部位、病情及病程,病人耐受能力适当调节水温。操作时,将煮好的竹罐迅速倒掉药水,用干热毛巾擦干罐口后,立即将其扣在刺络之处。留罐15~20分钟,以针孔出血、局部深红为度。取罐后宜用消毒敷料擦净血迹,进行消毒,以防感染。
每次取1个区(双侧)即可,一般每周治疗两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三个疗程后休息两周,如体质强壮,病情较重或多关节受损时,每周治疗三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5例,结果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恢复)10例;显效(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减轻,功能障碍明显改善)13例;有效(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有一定程度改善)8例;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4例。总有效率为88.5%[13]。
针灸
(一)取穴
主穴:肩贞、肩Yu、曲池、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昆仑、丘墟。 配穴:太冲、血海
(二)治法
一般用主穴,患者体质较壮,发病时间较短,疼痛较著者,针刺宜深,用泻法,使气达病所。体质较弱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愈, 宜深刺,平补平泻,每日针1次,留针20分钟,15次为1疗程。如关节疼痛,局部发凉, 痛有定处属寒痹者,加艾灸,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有温热感为度。如关节红肿热痛,属热痹者,加刺配穴,用泻法。
(三)疗效评价
上述方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共268例,痊愈58例(占21.6%),显效83例(占31%),有效116例(占43.3%),无效11例(占4.1%)。总有效率为95.9%[14]。
艾灸加拔罐
(一)取穴
主穴:大椎、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
(二)治法
皮肤常规消毒,先将艾绒捏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灸上述穴位各5壮。然后用梅花针叩刺病关节处,使局部微渗血,再于叩刺处拔罐,真空抽气罐拔5分钟,玻璃火罐时间可稍长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3个月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上述方法治疗共120例,结果:临床治愈21例(17.50%),显效55例(45.83%),有效31例(25.83%),无效13例(10.83%)。总有效率为89.16%[15]。
蜂针
(一)取穴
主穴:上肢:天宗、肩Liao、肩Yu、曲池、手三里、尺泽、支沟、外关、阳池、阳溪、中渚、八邪;
下肢: 环跳、秩边、居Liao、血海、鹤顶、膝眼、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解溪、太冲、束骨、八风;
背部:大椎、肺俞、肝俞、脾俞、心俞、肾俞、命门。
(二)治法
先作皮试,给患者前臂内侧皮内注射蜂毒皮试液,半小时内红肿反应直径不超过5m,24小时内无全身反应者,即可开始治疗。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及疾病轻重选取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取活蜜蜂,用镊子轻夹其胸部,将尾部螫针对准穴位,接触皮肤,则蜜蜂自动将螫针刺入,移开蜜蜂,蜂针留于皮肤内15分钟。1只蜜蜂螫刺1个穴位,首次用蜂量控制在2~5只之内,以后依据病人的敏感程度和病情增减,一般一次用量为10~20只蜂,可1~2天治疗一次,也可一周治疗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治疗几个疗程。
蜂毒反应及其处理: 在开始治疗时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局部红肿搔痒等情况,可嘱患者多饮水。反应轻微者,一般不需要处理,若反应明显,可减少蜂量及延长间歇时间,并对症处理,如口服抗过敏药等。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290例,结果:临床治愈29例,显效89例,有效148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91.72%[16~19]。
剌血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腰俞、阿是穴。
配穴:足三里、合谷、血海。
阿是穴位置:肿胀关节周围之怒张血管或压痛点。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剌血,效不显时加配穴针剌。先以粗毫针在大椎、腰俞浅剌数针,并拔罐10分钟。阿是穴用三棱针将血络剌破,使出血至血色变浅为止,压痛点点剌后加罐5分钟。每次出血量控制在30ml左右。配穴针剌,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剌血每周1次,四次为一疗程。针剌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2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9.3~95.6%[20、21]。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春为。风湿样关节炎的针灸治疗。新中医药 1955;(5):87。
[2]唐天禄。蜂毒穴位注射液治疗风湿症及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疗效初步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4;(11):28。
[3]高大海。电热灸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15例。陕西中医 1984;5(9):36。
[4]金伯华。穴位注射治疗痹症65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7;7(6):11。
[5]高树良,等。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瘫痪观察。黑龙江中医药 1996;(2):44。
[6]孙丽琴,等。温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初探。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 1987:126,北京。
[7]罗诗荣,等。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8;8(2):8。
[8]何继红,等。长蛇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37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4;29(3):126。
[9]王伟明,等。长期艾灸治愈类风湿性关节4例。上海针灸杂志;1995:14(5):229。
[10]奚永江,等。针刺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34例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1985;4(4):7。
[11]孙丽琴,等。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34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2;12(1):9。
[12]张智龙。意气热补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6例临床观察。天津中医 1990;(4):23。
[13]朱江,等。竹管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上海针灸杂志 1991;12(1):1。
[14]傅国志,等。针灸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268例。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4;10(1):42。
[15]黄迪君,等。麦粒灸加叩刺拔罐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20例。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9(1):17。
[16]何银洲,等。蜂针治疗类风湿103例疗效分析。新中医 1995;27(10):33。
[17]谢 华,等。蜂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5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6):30。
[18]许洪平,等。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9例。江苏中医 1996;17(7):32。
[19]邓金峰。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3例观察。针灸临床杂志 1996;12(7,8):52。
[20]肖伟,等。剌血加中药薰洗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6例。中国针灸 1997;17(8):461。
[21]任长春。剌血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1997;17(11):649。相关知识
类风湿关节炎
心脏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什么关系?
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副作用
风湿性关节炎怎么样调理
风湿性关节炎如何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哺乳期用药注意事项
怎样预防产后风湿性关节炎呢?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怀孕应该注意什么事项?为了宝宝和女性的健康
类风湿关节炎哺乳期用药注意事项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哺乳期安全用药须知
网址: 类风湿性关节炎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487307.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63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743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79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82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3006
- 6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517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510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67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60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