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应该如何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应该如何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14日 12:06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实践理论。近些年,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展开了研究论述,提出了诸多观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报告突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心理品质的培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措施与手段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顺应教育发展潮流。

一、积极心理学

20世纪末,美国提出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是与消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传统心理学注重研究人心理的病态,过分关注人消极的一面,忽视了人类心理品质中消极与积极的并存性。积极心理学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期望提升人们对于性格特征、幸福感、复原力及优质、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并能够从自身、家庭和社会角度去培养它们。”相较于人类品质中消极的一面,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品质中积极的一面,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人的潜能,致力于人的健康、良性发展,使人获得幸福与美好。

二、大学生心理品质现状

在物质文明获得极大发展后,精神文明与心理需求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于文化、精神、幸福的追求增多,对于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更加重视。然而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数据得知,我国心境障碍患病率在逐年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更不容乐观。

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厌学、厌世等消极心理,大学生群体中患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多,近些年媒体报道的有关大学生自杀或他杀的案件不断增多,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亟待加强。

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是十分成熟,心理尚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一些不良影响而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如过度看低自己,长期处于不自信的状态,久而久之出现自卑、消沉等负面心理,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因此陷入心理困扰,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当代大学生虽然吃穿无忧,物质生活丰富,但背负的精神压力、心理压力还是十分巨大。

社会的发展导致对人才的要求提高,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考虑如何做好学业,还要考虑毕业后如何更好地就业。学习的重担及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使许多学生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另外,复杂的网络环境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内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还不是十分健全,网络上一些消极负面的文章、言论等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使大学生心理积极品质下降,负面想法与消极情绪增多。

调查发现,当大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与生活压力巨大,负面情绪不断积压,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解决,积极心理品质有待增强。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路径

(一)发挥高校主导作用

高校树立以生为本的培养原则。

第一,应遵循以学生主体的基本原则。在制定培养策略,开展培养工作中,都将大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在不违背大学生意愿的情况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培养活动中。

第二,要尊重大学生心理品质的个性化。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的过程其实就是改造大学生内心世界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内心。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要注意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认识到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的不同,进而从个体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培养。

第三,要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每个人都有阳光的一面,也有幽暗的一面,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幽暗面,要作正确看待。教育者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不能用消极、甚至带有歧视的目光去审视学生的心理弱点,教育者要认同心理弱点存在的合理性,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客观的视角去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心理弱点,引导大学生克服心理的幽暗面,形成更多的积极品质。

教育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优化学生在这场培养活动中的体验。大学生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体,教育者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自己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教育者不能给予学生过多的管制与硬性要求,而是要适当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摸索,教育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或问题时给予学生适当地引导与帮助,自然地引导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

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目前我国在培育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健康心理及正确意识形态方面,学校处于主要地位。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高校要积极承担责任,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

高校要基于正确的教育理念、正向的教育思想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中重视人性积极向上的因素,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发展学生潜力,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筹着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教育内容虽相对广泛,但仍有些不足。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要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进一步调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要坚持核心内容不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不变,在此基础上于教育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中国梦”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内容。

以上述宏大的精神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优良的行为作风,增加大学生心理品质积极因素。此外,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审美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创新创造教育等以充实丰富的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积极潜力,增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开展“幸福课”。

高校要创新课堂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堂在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作用。具体如高校可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需求等,为学生开展“幸福课”。

在这类课堂讲授学生积极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高校将幸福课程以选修课内容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有效补充,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育者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与心理诉求,给予学生科学适当地指导、建议与帮助,协助学生做好心理危机防范与应对工作。

高校安排专业心理教师定期检查学生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评分,并根据检查与评分结果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案,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高校可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包括学校心理中心、院系心理工作站、辅导员、班级心委与宿舍联络员在内的五级预警防控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成果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利用先进技术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

预测、预警与防控工作,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

相关知识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探究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静待花开,陪着小树一起慢慢长大——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生优秀品格实践探索
【心理常识】心理学流派丨积极心理学:让人获得幸福感的心理学
心理学角度下的坐月子:建立积极的心态与家庭支持
大学生如何培养积极心态:记住这6点,积极心态并是长期培养过程
积极心理学:如何拥有积极正面的思维——记住这3个要点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让更多学生感受到积极的能量

网址: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应该如何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516968.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