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体重
时间:2019-09-10 来源: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体重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身体健康。体重过低反映营养不良,对疾病抵抗力低下,体重超重或肥胖又使多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不良和体重过低的人群正在逐年减少。相反地,超重和肥胖人群却迅猛增加,一些和肥胖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痛风症等患病趋势急剧上升,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保持健康体重,健康生活方式是根本,关注健康应该从关注体重开始。一、判断适宜体重的方法
适宜体重和身高有关。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体重指数也称体质指数(BMI)来判断。体重指数是结合体重和身高来反映体重是否正常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根据我国大量人群调查资料,分析体重指数分布以及和相关疾病的关系,卫生部在2003年发布了对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以及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性。
中国成人正常体重的体重指数为18.5-23.9(㎏/㎡),腰围:男<85(㎝),女<80(㎝)。超重的体重指数为24.0-27.9(㎏/㎡);肥胖的体重指数为>28.0(㎏/㎡);腰围男≥85(㎝),女≥80(㎝)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值,腰围大于界值是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素。体重指数<18.5(㎏/㎡)为体重过低。
二、肥胖症有哪些危害
肥胖既是一种独立疾病,又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
肥胖症病人患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痛风、脂肪肝、骨关节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
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生育能力受损等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1~2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少年期体重指数即超标,以后患相关疾病的危险度比中老年后才肥胖者更高。
三、超重和肥胖发生的原因
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三是社会因素。但环境因素是主要的,多吃少动的不良生活习惯是造成肥胖的关键。不良的饮食行为,如多油脂高糖类的高能量饮食、长期不吃早餐、晚餐吃的过饱、常吃西式快餐、边看电视边吃零食、吃饭速度过快、挑食偏食等。而体力活动过少,久坐不动、乘车乘电梯代替了步行、机械操作代替了手工劳动、繁忙的学习工作而参加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等。因此消耗的能量少了,进的多,出的少,多余的能量就以脂肪的形式在身体里储存起来,能量过剩又不能及时消耗,长此以往,形成了肥胖。
四、人们对减肥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人,尤其是年轻女性,认为身材越苗条越好,这是不正确的。成人体重指数低于18.5会导致营养不良和抵抗力低下。这一人群的总死亡率高于体重正常的人。过度节食还会引发厌食症,甚至造成死亡。
有些人希望减肥可以速成,轻信一些广告宣传,有的利用腹泻快速减肥,减去的主要是水分,很快会反弹;有的用饥饿减重,造成代谢紊乱,后果十分严重。事实上减体重不能一蹴而就,要科学减重,节制饮食,增加活动,并持之以恒。
五、超重和肥胖的预防
要提倡健康体重的理念,合理营养,适当运动,保持合理体重。坚持预防为主,应从娃娃抓起,预防超重须终生坚持。因此肥胖已经不仅仅是针对个人行为的防治计划,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持久战,首先是强化健康教育,大力向民众普及超重和肥胖危害性的信息,宣传预防措施,使公众周知,一旦患有肥胖症是很难治愈的,而且容易患有多种合并症。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以避免肥胖。减肥膳食的基本原则是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还要有谷类等复合碳水化合物,以及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瘦肉、鱼类、豆腐等。合理的减肥膳食应该是在营养素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每日摄入的总能量,既要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又要使摄入的能量低于肌体消耗的能量。最好的方法是尽量剔除膳食中的高能量食物和高升糖指数食物,代之以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的食物。这样既可以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又能避免过早地出现饥饿感。要严格控制脂肪、热能的摄入,(如肥肉、黄油等)少吃膨化食品、油炸食品、快餐等。改进烹调方法,少用烧、烤、煎、炸;多用蒸、煮、溜、炖。从严控油控糖。增加体力活动就增加了能量的消耗,是减轻体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即使在药物减肥情况下,运动仍不可缺少。运动要循序渐进,开始先做短时间轻度运动,逐渐增加持续时间,然后增加强度,不能急于求成。体力活动或运动的种类、强度和时间要因人而异。老年人或有慢性病的人要先做体检后再选择或加强活动量。提倡进行走路、挥拍类、游泳、骑车、慢跑、有氧体操等运动,每周3-5天,每天30~40分钟。对于超重人群每次最佳运动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为宜。
相关信息:运动的健康功用201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