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贫血的重要类型,也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目前,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贫血,其中约有一半是由缺铁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常表现为: 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纳差、苍白、心率增快。除了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外,贫血在肾内科、骨科、妇产科、肿瘤以及外科,往往伴随多种疾病高发。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二)铁吸收障碍
胃大部切除术后及胃肠功能紊乱。
(三)铁丢失过多
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咯血和肺泡出血、血红蛋白尿及其他。
缺铁性贫血的表现
1.一般情况
乏力、困倦、活动耐力减退是最早和最常见症状。
2. 皮肤黏膜
结膜及甲床苍白,皮肤干燥、萎缩,毛发干燥、脱落,指甲扁平、反甲或脆裂。
3. 呼吸、循环系统
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出现乏力、心悸、气短等表现。呼吸频率及深度增加,心率增快,心绞痛。
4.中枢神经系统
头晕、眼花、耳鸣、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等。
5.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吞咽 困难、腹泻等。
6.泌尿生殖系统
女性可有月经增多或继发性闭经。严重贫血可有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和轻度蛋白尿,男女均可有性欲减退。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1.贫血诊断
男性 Hb <120g/L,女性 Hb<110g/L,孕妇 Hb < 100g/L。
2.贫血程度
Hb在90~120g/L为轻度贫血,60~90g/L 为中度,小于60g/L为重度。
3.缺铁性贫血
急性失血时为正色素性贫血;慢性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以从血常规报告单上快速判断:通常Hb与RBC比例约 3:1(如 Hb 120g/L,RBC 4.0×1012/L);血涂片检查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含量下降,总铁结合力升高。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铁是人体生长所必须的元素。婴幼儿应及早添加富含铁的食品,如蛋类、肝、菠菜等;对青少年应纠正偏食,定期查、治寄生虫感染。孕妇、哺乳期妇女可补充铁剂。月经期妇女应防治月经过多。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胃肠吸收功能下降、基础病较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抑酸药等,要警惕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此外,要做好肿瘤性疾病和慢性出血性疾病的人群防治。
除补铁外,合理膳食同样重要宜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黄豆、蔬菜、水果、 大枣、蜂乳、芝麻、黑木耳等。提倡使用铁锅烹饪或煮粥,会有助于铁元素的补充。同时注意要有足够蛋白质的摄人。
需要强调的是:贫血≠缺铁?
贫血并不都是缺乏铁元素引起的,并非所有贫血患者都需要补充铁。对于贫血患者,建议先去医院就诊,明确贫血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缺铁性贫血,需要遵医嘱补充铁剂,并且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对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有些是仅缺乏叶酸,有些是仅缺乏维生素B12,有些是两者都缺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