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中国科学报: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复工作刻不容缓

中国科学报: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复工作刻不容缓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4日 19:46

中国科学报6月23日报道,2019年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及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造成了严重且持久的健康和社会危害。精神心理问题作为疫情的次生灾害对疫情后的国家治理和经济恢复具有重大影响。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新冠疫情与精神健康”政策简报中表示,“新冠疫情不仅攻击我们的身体,还增加了心灵上的痛苦,严重影响全社会的精神健康和福祉。因此,各国必须将促进精神卫生作为当前重要事项,迅速加以应对”。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然而疫情对国民精神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才开始显现。

一项包含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5万人的网络调查发现,我国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为30%,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这些精神心理症状的发生率高达70%。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医务工作者轻度以上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失眠症状和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达50%。与一般医务人员相比,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焦虑、抑郁和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不良网络信息(包括不实信息和虚假信息等)的传播也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和焦虑程度。此外,新冠肺炎相关的污名问题日益凸显,包括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和康复者的排斥,以及针对疫情严重地区人群的歧视,污名的存在会给受歧视者带来痛苦和困扰,极大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因此,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丧亲家属及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负担严重,亟须进行疏导干预,而长期隔离措施对国民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此形势下,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复工作刻不容缓。

首先,要广泛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疫情后精神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疫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精神心理状况有其特异性,相关部门需全方位系统评估本次疫情对不同人群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实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

其次,要加强疫情后不同人群精神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疫情期间,各地已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为民众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但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群体,往往不会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因此迫切需要心理帮扶走进社区,变主动求医为心理援助上门,通过普查识别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分类诊断和精准干预。同时,为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诊疗并长期随访,切实降低疫情对精神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加强科学健康知识普及,降低污名化。加强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客观认识新冠疫情及危害,减少因恐惧而盲目排斥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医务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并降低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在遇到精神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专业治疗。

最后,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社会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加大了对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挑战,进一步突显了精神心理卫生资源特别是人才储备的不足。因此,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需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推进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管理,扩充服务资源,加强对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及对行政管理人员、社区服务人员和全科医生的精神医学知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服务能力,并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和心理疏导工作有力开展,将疫情对国民精神心理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专家,原题为《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复工作刻不容缓》)

相关知识

科学食养刻不容缓
心景科技:精神心理VR数字疗法,助力实现“在虚拟中训练,在现实中康复”—维科号
中康CMH重磅发布:疫情后时代国民健康趋势洞察报告
道外开展防控疫情心理健康疏导工作
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
新生儿疫苗接种刻不容缓,了解疫苗接种禁忌是关键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全院师生筑起疫情心理防护网
疫情当前,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附全国心理援助热线)
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精选大全
我国肥胖人群已居全球榜首 科学减重刻不容缓——2019“中国肥胖日”科普活动在京拉开

网址: 中国科学报: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复工作刻不容缓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62828.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