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与心理康复
【摘要】:由于现代康复医学是在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迅猛发展起来的,而新的医学模式又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这就必然导致康复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又使得现代康复医学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完善。促使康复心理学出现的条件有如下几方面。因此,在医学领域内便出现了健康医学、康复医学、健康心理学和康复心理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康复心理学的内容,并为康复心理学提供了多学科
一、康复的概念、历史与发展
康复(rehabilitation)愿意是指“复原”“恢复原来的良好状态”“重新获得能力”“恢复原来的权利、资格、地位、尊严”等。现代医学中的康复是指身心功能、职业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康复。传统康复诊疗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以及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致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慢性病病人、老年病病人等。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康复主要指疾病康复。
疾病康复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从疾病中康复的要求。远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医学《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血气形志论》等论著中已有关于疾病康复治疗的论述,随后汉、隋、唐的《医经方》《导引图》《诸病源候论》等也有有关康复的记载。
然而,疾病康复真正成为一个完整而又科学的概念仅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特别是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大战期间,大量被救助的伤病员需要康复,所以康复工作显得格外重要,而在康复的工作中遇到了大量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正是在解决这些难题中,人们获得了丰富的实验资料和临床资料,为康复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当时正是生物医学的辉煌时代,对社会心理因素缺乏深刻认识,其工作重点更多的是通过物理手段以达到生理功能的恢复,使得现代康复医学在形成和发展初期带有明显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印记。造成生物医学模式统帅康复医学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生物医学发展较快,生物医学观念在医学各领域中均起主导作用。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尚不成熟。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各领域均有了较大的突破,如免疫学、神经学、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均有了突破性进展,医学心理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技术不断完善、提高,越来越成熟。现代医学各学科、各专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协同发展,迎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时代。康复医学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并日益丰富、成熟。
现代康复医学已明确提出:①康复的对象包括残疾人及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致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慢性病病人、老年病病人等;②康复内容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方面;③康复的目标是全面康复、重返社会。这些观点表明,现代康复医学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其内涵已有了相当的扩展。
现代康复治疗的主要病种包括以下6大类:①神经系统疾病和伤残;②骨关节疾病和伤残;③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④感官及智力残疾;⑤精神残疾;⑥其他,如慢性疼痛、慢性失眠、癌症、烧伤等。
由于现代康复医学是在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迅猛发展起来的,而新的医学模式又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这就必然导致康复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又使得现代康复医学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完善。
一般认为,现代康复医学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17年,美国已成立了“国际残疾人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disabled),英国、加拿大等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康复医学的发展更为迅猛,这时心理学等学科也有了蓬勃的发展。这些发展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更多康复医学的机构也相继成立,如“美国理疗学会”(1922)、“英国皇家医学会物理医学分会”(1931)、“美国物理治疗医师协会”(1938)、“英国物理医学会”(1943)、“美国物理学与康复学会”(1952)、“国际康复医学会”(1969),美国Bellevue 医院成立了第一个物理医学与康复科(1943)。这时期的康复技术也由电疗、按摩、矫正体操、作业治疗、电疗、运动治疗、功能训练、言语矫治、心理治疗、假肢矫正器等简单、单一的治疗向跨学科综合康复协作治疗发展。最终,康复技术得到全面的发展,康复也由起初只重视组织器官、肢体等生理功能方面向整体的人(身、心并重)转变,并提出了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全方位的康复体系。在工作方法上提出了多学科协调并举的工作原则,共同实现康复目标。同时要求各学科和专业间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以实现全面康复。美国的Hward A.Rusk(1901—1989)为康复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于1987年成立了WHO康复培训与研究中心及中国康复医学会,并创立了《中国康复》杂志。
二、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
康复心理学(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是研究残疾人和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科学。通过对残疾人和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研究,使其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发挥心理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唤起他们乐观积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机体的代偿能力,使其丧失的功能获得改善或恢复,心理创伤获得愈合,社会功能获得恢复,并且使其能享受正常人所能享受的权利。
康复心理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康复心理学得以发展不是偶然的,有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促使康复心理学出现的条件有如下几方面。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根据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服务的对象不再仅仅是病人,还应包括健康人和长久以来被遗忘、被忽视的残疾人,医疗服务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治愈伤痛,还应保证人类的健康与幸福,以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医疗服务的方式是要对人全面地负责。这就要求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健康时要防病,生病后要治病,对疾病后遗的残疾和不幸要给予康复处理。因此,在医学领域内便出现了健康医学、康复医学、健康心理学和康复心理学等学科。
(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康复心理学创造了发展的条件
在物质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后,人类更加重视精神文明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首先重视的是人的价值,强调人道主义和提高人的素质。在发达国家,卫生保健事业已走向与社会福利事业相结合的道路。这种世界趋势启示我们,应当去关怀那些不幸的残疾人和病后伤残者的处境,尽力帮助他们改变不幸的现状。这便促使了康复心理学的发展。
(三)科学的发展为康复心理学提供了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康复心理学不是孤立诞生的,它是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诞生的。这些学科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康复心理学的内容,并为康复心理学提供了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中国古代已有关于康复心理学的研究记载。例如,张仲景的气功疗法,通过观看戏剧表演及弹琴、书法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的康复治疗等均是心理康复的例证。再有,古代中医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中提出“以情胜情”的原则,进行康复治疗。国外也有采用心理疗法进行康复治疗的文献记载。这些古朴的治疗虽已涉及到康复心理学,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们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仅是近三四十年的事,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康复心理学才有了明确的概念和实质性的进展。
康复心理学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康复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康复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如应激源引起的机体生理反应及行为方式与康复的关系,康复过程的心理学方面的评估,康复治疗中有关心理行为治疗等。在康复心理学的研究中,值得强调的是其整体性和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性。康复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使被康复者实现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三、心理康复在疾病转归中的重要作用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大家对心身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同样也认识到心理康复在疾病康复中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多发病、老年病、慢性病的康复中的明显作用。
(一)心理康复在现代多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顺位在不断改变。近几十年来,心脑血管病、肿瘤、内分泌疾病等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心理康复工作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当心、脑血管疾病或肿瘤等疾病确诊后,病人往往精神负担极为沉重,面对许多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职业问题等,病人会感到困难重重。此时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要借助康复机构的帮助,使病人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将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早日实现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关于肿瘤、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心理康复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均显示,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康复效果。
在心理康复的过程中,首先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对其行为方式、人格特征等心理功能做出判断,以便采取合适的心理康复手段。仅仅是增强病人信心的心理支持是不够的,必要的行为治疗、认知疗法、认知领悟疗法等会取得较好的疗效。总之,在现代多发病的康复中,心理康复已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
(二)心理康复在老年病中的重要作用
老年病患者是康复对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有关部门预测,2030年左右中国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早就受到发达国家的关注和重视,老年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研究课题。老年人常多病共存,且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容易有并发病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老年人用药容易发生副作用及致残。老年病人常因自己已到暮年又体弱多病,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而感到孤独和恐惧,害怕被遗弃,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能较好地调节。这些因素均不利于老年病患者的康复。同时,老年病患者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也会受到疾病的影响,以至于社会、心理、生物因素相互作用造成恶性循环,继而加重病情。所以,心理康复对老年病患者的康复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年病患者心理康复的时间较长,有的可能持续到临终,因此对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合作要求较高。正确处理好社会、家庭等问题,使老年病患者坚定信心、重塑自我,让他们感受到人老心不老对心理康复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老年患者行为方式较为固定,可变性较小,会增加心理康复的难度。当老年病患者在权衡自己的状况后,认为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常选择放弃的态度,这必然会给心理康复造成更大困难。总之,老年病患者因其衰老的现实,心理康复的问题很多,但正是由于问题多、难度大,才更要在心理康复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四、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康复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纵观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康复心理学是在医学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目前,生物医学已进展到分子水平,人类对生命现象、生物功能及疾病的本质均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为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人们又建立了更为完善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康复心理学的不断向前发展,使得现代康复医学不断成熟,并成为了独立学科。
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康复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总结、长期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的。康复心理学正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生存的需要,远古时期人们就与疾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获得了一些简单的治疗经验,随后在疾病的康复实践中认识了一些实用的治疗手段,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如早期的“导引”“吐纳”“文娱疗法”等技术。随着人类对医学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微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及临床各学科的突破性进展,使得物理治疗、药物、手术等新技术、新疗法在康复中得以广泛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伤病员需要救助。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人们已可以采用较为先进的手术手段及药物和器械等对伤病员进行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项成果很快地应用到康复医学中,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康复医学的内容。与此同时,精神分析理论、行为理论、心理生理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的发展和神经科学的不断深入对心理康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再加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渗透、融合,又产生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先进的技术。这些成果很快地被应用到康复医学中,使得康复医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不断交叉、渗透,最终形成和发展了康复心理学,并由初始的疾病康复、物理治疗等发展到现在的以全面康复为目标的现代康复医学。现代康复医学已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被称之为第三医学。它已成为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工作内容、医疗机构及一整套完善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刘春文 毕希名)
相关知识
儿童心理与康复科
心理康复
康复医学中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
中医康复学与肿瘤康复
康复理疗
运动康复与健康
健康与康复系2022
运动损伤的处理与康复
重视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心脏康复网—心脏康复领域专业学术平台
剖腹产后的护理与康复指导
网址: 康复与心理康复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62835.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36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715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57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63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3000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95
- 7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413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60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53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