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 刘起勇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教授 罗 勇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 蔡闻佳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马 伟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研究员 白玉琪 □副教授 刘 竹
本报记者 张 健
“气候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蔡闻佳副教授表示,气候变化通过对天气、生态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传染病传播的环境适宜性和人口流动,破坏了人们的生计和心理健康,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已成为21世纪人群健康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对于人类来说,很少有哪种威胁像气候变化一样,从多个维度全面影响着人群健康。”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教授罗勇表示,现在正是应对气候问题的窗口期,积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为此,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牵头组织了国内外25家顶尖机构的88位专家共同撰写了《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2021)》,(简称《报告》),于11月8日正式发布。报告系统评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威胁及其趋势,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蔡闻佳表示,适应工作方面,地方层面的适应规划和评估、城市绿地增长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指标取得了稳步进展,建议即将出台的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重点部署气候健康风险评估与适应规划,明确时间进度,扭转被动应急局面,主动、可持续、更及时地控制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
在减缓工作方面,我国正在积极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包括:能源投资快速增加,清洁能源规模扩大,能源系统的碳强度稳步下降等。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刘竹表示,碳中和被誉为“第五次工业革命”,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契机。
专家呼吁,实现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方法。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涉及每一个人。《报告》显示,从2015年到2019年,我国城市PM2.5浓度下降了28%,《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取得成功。面对环境和气候问题,我们都身在其中,大家应共同努力,从每件小事做起,参与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来。
热相关过早死亡增加92%
《报告》显示,我国高温热浪有继续增加趋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研究员刘起勇表示,热浪造成的健康损失和劳动力损伤是令人震惊的。
各地气候不同,所受影响也不尽相同。数据显示,与1986~2005年相比,2020年我国所有人群平均热浪暴露增加了4.5天,由此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增加了92%,约为14500人。广东、广西和辽宁受热浪影响最大,2020年三地占我国热浪相关死亡人数的31.7%。同时,我国2020年因高温造成的劳动时间损失为315亿小时,相当于全国劳动力损失1.3%,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2020年全国GDP下降了1.4%。受损失最严重的为广东、广西,占全国总损失的27.5%。
气候变化对各地区的影响不均衡,除了积极实现碳中和目标,各地要依据自身特点打造更加清凉的生活环境。当今,家用空调的使用是避免高温和热浪伤害的重要措施,合理使用有一定健康益处。但同时,城市也需要进一步采取更有效、更环保的举措,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建设通风走廊、打造亲环境的智能建筑等,为城市降温。▲
伊蚊传播登革热能力增加25%
气候变化通对食物、环境、生物等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增加了许多水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和媒介生物传播病原体的传播适宜性。“相对全球平均而言,我国受影响更大。”刘起勇表示,我国大多数地区处于暖温带和温带,气候变暖会驱使蚊虫分布向北扩散,且数量显著增加,使热带病更宜流行。与2004~2007年比,2016~2019年,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的活动区域扩大、数量增多、覆盖人群更大,传播能力增长25%,导致登革热流行范围和强度上升势头迅猛,呈现向内陆、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散的趋势。2019年,登革热对我国造成的人群健康损失比2005年增加了21倍。此外,一些水源性疾病、呼吸道疾病、鼠疫等多种气候敏感传染病也会随着气候变暖,传播能力增强。因此,政府要更加重视气候敏感传染病的早期预防,健全传染病防控和预警体系建设。个人和家庭防范登革热最好的方法是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清除卫生死角,勤丢垃圾,社区也要清除水洼等蚊虫“温床”,以防蚊、灭蚊,阻断病毒的传播媒介。
水旱受灾人数下降51%、44%
“中国是世界上受洪水与干旱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影响几千万国人。”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伟表示,气候变化会改变降水模式和温度,增加当地洪水(强降水)、强台风和极端干旱等极端天气风险。与1980~1999年相比,2000~2019年间,我国洪水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干旱发生次数也有略微增加。洪水主要集中于西南和中南部地区,以四川、贵州等省的发生频率最高,干旱主要发生在我国北部,以内蒙古、山西、陕西发生频率最高。
但是,随着我国对水旱灾害应急响应能力提升,2004~2018年间,洪水和干旱所造成的受灾人数呈现下降趋势,洪水受灾人数下降51%,干旱受灾人数下降44%,洪水死亡人数和干旱所致饮水困难人数亦明显减少。2019年以来,洪水灾害频发,如2020年长江流域的突发性暴雨洪涝灾害,2021年河南省洪水灾害、山西省极端降水事件等,很大可能已经逆转了该下降趋势。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未来我国可能成为全球受洪水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
极端天气不仅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也对人群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暴雨洪涝后可能会引起灾后多种流行病暴发。干旱发生缓慢,但持续时间长,对人群健康影响范围广。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一方面各省市要增强快速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包括监测、预警和快速应对,如建立气候变化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另一方面,加快气候韧性城市建设,尽可能降低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个人平时也要学习突发应急知识,做好家庭突发应急准备。
全国年平均野火暴露度增加25%
野火会给周边居民带来烧伤、损伤甚至死亡等严重危害;对参与火灾救援的消防员带来极高的生命安全风险;会造成区域性的严重空气污染,诱发呼吸道疾病,还会给居民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大大增加精神健康疾病风险。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研究员白玉琪表示,2001~2014年间,野火暴露度都呈现缓慢而稳定的增长态势,2014年后虽然快速下降,但2016~2020年年均野火暴露度仍高于2001~2005年约25%。野火暴露度地区差异较明显,中南和华东区域常年偏高。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的统计,我国95%以上的森林火灾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因此,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应当严格遵照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和《草原防火条例》,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发现森林草原火情时,应当立即拨打“12119”,报告火情发生地、火势大小等信息。遭遇森林草原火灾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判断风向,用沾湿的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包住头,逆风跑,选择植被稀疏的路线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