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体育健康目标范文12篇(全文)

体育健康目标范文12篇(全文)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4日 23:21

体育健康目标范文(精选12篇)

体育健康目标 第1篇

自1949年建国以来, 历经了以系统知识、能力与智力、非智力等为教育目标的阶段, 经过不断的科研总结与实践, 我国终于于1999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 并在部分地区学校试行;2002年9月, 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 继而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体育教育也迎来了崭新的一页。此次体育课程改革, 从指导思想到目标设置等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 本人将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对近年来提出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进行解析。

对于课程目标的问题, 尤其是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 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而每种观点都是优势和问题并存。只有在充分认识这些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 时刻保持自觉与自省, 才能使所编制的课程目标不至于出现重大的缺失。因而每次课程改革对于课程目标的取向进行重新审视也就成为必然。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 课程目标的确定始终在不同的取向中游荡, 人们无法断定究竟哪种取向是终极的、完美的, 如果试图做出这样的判断, 不仅是不负责任的, 而且也有可能会把课程的探索推向悬崖的边缘。因为任何取向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适应一定的教育环境发展而来的, 没有最理想的教育理论、没有恒定的教育环境也就没有终极的课程目标取向。不同的课程理论有着不同的优点, 如学科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曾发挥过不同的作用, 直到今天也有其深刻的影响。而不同的课程目标取向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 也相互碰撞与对话, 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 不同的教育现实 (教育环境) 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课程目标取向, 教育现实不同决定着课程目标取向的差异。当前我国在充分考虑体育学科体系, 社会发展需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具我国特色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即素质教育理念, 进而在此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的体育五个课程目标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中观点是“以人为核心”, 强调了人的尊严和自由, 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发展的无限性。外部条件的作用就在于创设有利条件, 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他们主张, 心理学应从人的主观意识本身出发, 从整体上理解并充分重视人的意识、动机、人格的主观性和主动性, 研究人的创造性, 发挥人的潜能, 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它基础上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师致力于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对现代中国的体育教学起可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同时就如前文所言:世上没有最终极、完美的教育理论。故人本主义理论又存在不足, 从哲学思想上来看, 其主要思想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它脱离了社会和社会关系来强调所谓人的本性, 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对人本性的看法。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过分强调人的学习本能, 忽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强调学习的绝对自由等等, 这些观点都存在一定的错误。对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应该批判地吸收, 既要看到和强调它积极、合理的一面, 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和片面。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

(1)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 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2. 运动技能目标

(1)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 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 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 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 并有所专长, 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 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3. 身体健康目标

(1)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 发展体能。

(3) 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 因此, 本学习领域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 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 心理健康目标

(1)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 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 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 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 社会适应目标

(1)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而且,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人本主义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个领域目标可分为两条主线, 其一是健康主线, 它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这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人本主义理论, 反映了我国现今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 因此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其二是运动主线, 包括运动参与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 这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 虽然, 单凭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 而导致目标的误导, 但是我们不能不要载体, 也不能不要手段, 这是必要的。故综上所述, 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来看中学体育课程的五个领域目标应以健康主线为主, 以运动主线为辅。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 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我们从分解的五个领域目标出发研究,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体育课程。但当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之时, 我们就不能采用分解的办法, 也不宜采取对号入座的办法, 而是要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整合, 把课程目标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教学的经验, 包括教师教的经验和学生学的经验, 对目标进行选择和整合, 最终使课程目标转化为有利于操作的学习目标, 这也是课程实施中必要的整合。

摘要:本研究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对中学近年来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进行解析。

关键词:人本主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域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3]杜存锋孙莉主编《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2003年11月

[4]曲宗湖顾渊彦主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10月

[5]杨九民:《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河北远程教育网, 2004年8月24日

[6]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7]郑国民编:《制约课程目标取向选择的因素》.《课程·教材·教法》, 2002年第12期

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和目标(精选) 第2篇

一、学生情况具体分析:

9年级(7—8—9)班里有134名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各异,此外,九年级面临着中考,他们的学习压力也非常大,由于长时间中考制度的影响,他们对体育理论及外堂测试存在着模糊的认识,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本学期将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首先从思想上让他们认识到新形式下中考勤制度,及早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敢打敢拼勇争一流以及优良的集体主义精神。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三、全期总目标:

1)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收集并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时事。

3)让她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锻炼身体。

四、具体的教学措施:

1)利用课中和课后的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他们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2)认真备好课,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愉悦的气氛中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中。

3)课堂上,参与到学生当中去,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注重培养体育骨干,起到帅先的作用。多采取比赛的方式,鼓励他们敢于争创好成绩

4)课后做到及时反思总结

五、业务学习:

1)始终积极参加现在在我校开展的《国语诵读》活动,借早读,午读,幕读时间,提升自己的国语水平,并准备好明年的MHK三级考试。

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熟练各学段教材内容,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2)多听课、评课参与集体研讨,取其长补已之短。以丰富自己的阅历。

3)充分利用多媒体、图书室等查阅教学训练资料,学习新的好的教学方法。抓好特长小组的训练,争取在校及市组织的各项比赛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4)学习电脑知识,能够制造出相应的课件,便于教学。

5)多与同行沟通交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六、教研教改课题及研究措施:

课题:寓教于乐于体育教学之中

1、实践法(以课堂为载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反馈,加以改进)

七、评价教育教学:

通过测试和平时的练习采取教师或生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分优、良好、还需努力三个层次。

1)学习态度与行为:是否能够以端正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及体育课的学习中去

2)体能与技能:动作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3)交往与合作精神:能否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合作关系

八、教研课安排:

1)争取在系列课达标中取得较优异的成绩,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2)与其他同行共同搞好校队的各项训练

体育健康目标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有效实现

一、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常规是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学科特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提出的教学规定与具体要求,也就是在体育课堂中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一般体育课堂常规包括:整队集合师生问好,清点人数,宣布课堂学习内容,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做准备活动等。这些内容在落实“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师生问好:一上课师生大声相互问候,振奋人心,为课堂营造融感情和气势为一体的教学氛围。教师清点学生上课人数,使学生意识到教师的在乎。检查学生服装是否符合运动需要,是否佩戴首饰等物品,培养学生安全学习体育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遵守课堂纪律,主动聆听教师指令,积极练习,不与同学打闹等,这一过程就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的结果。课堂常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要重视课堂常规的建立与严格执行。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根本

这里的教学内容是指运动技能,它是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载体。因此,体育教师应认真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的因素,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内容大多都带有鲜明的教育因素,只要教師充分挖掘和加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会有效实现。

三、运用恰当的组织教法是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策略

组织教法指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特定的学习活动所用的行动方式的综合。合理选择和运用教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具有良好的影响。如运用分组练习法培养学生责任感,及公平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果断行事及顽强拼搏的体育风尚;通过组织学生布置练习场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个体差异练习,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表现是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保障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在室外,学生在开放的场地各种思想会暴露无遗。如在800米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坚持跑完全程,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向跑完全程的学生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达到了情感的释放。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方法比比皆是,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积极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体育道德、合作精神等的训练和培养,“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会如愿以偿。贯彻落实“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学目标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达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是每一位教师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张自泰.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农村教育,2012(08).

[2]陈永敏.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09(12).

体育健康目标 第4篇

一、身体练习体验的解释原则

(一)认识身体练习体验的基本涵义

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形成了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存在方式。“构成身体练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身体动作,包括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有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要素。”[2]身体练习的过程是一个由不断的身体刺激与反应所组成的“身体的体验”过程,“通过身体这个认知工具,感知身体动作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的性质,思维与其他事物间存在的各种上下、左右、前后、大小、胜负、平等、互助的关系。”131在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现象上,依据具身认知“身体、心智和认知一体化理论。”[4]形成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行为、认知活动、心理感受的关系链,并以莫里斯·梅洛-庞蒂的“身体的体验”[5]哲学思想作为认识基础,将身体练习的关系链与身体性的行为、身体性的知觉、身体性的“看”与“触”的过程进行联结,形成身体练习体验。身体练习体验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认知活动、一种心理感受。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以身体动作为身体练习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要素形成相应的身体练习,在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行为表现、认知活动和心理感受,进而高效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理解身体练习体验的解释原则

原则是行事所依据的准则。从体育学习存在的现象来看,身体动作学习,运动技能形成,运动技能的应用,都是以身体练习的方式来体现。通过身体练习,让学生获得体育的基本技能、知识和方法,并在其过程中培养相应的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这一切都是体育教学存在的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左右着学生的技能、知识和方法的形成,是什么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生成,这是身体练习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身体练习体验,是由行为、认知和心理感受共同所组成的体验。依笔者多年的研究,体育学习的基本属性都归属于身体练习体验,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的本质属性。当用哲学的方式来把握体育教学时,把形成一切体育教学存在的现象根源集中在身体练习体验,身体练习体验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原始动因。用身体练习体验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解释原则,可以自圆其说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各种现象,解释发展学生身体,培养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身体练习体验就成了一种解释原则,一种学校体育课程的解释原则。

把身体练习体验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标准这一系统的基本原理(解释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如何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相关理论,再将之应用于具体的实际操作之中。身体练习体验可分为“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体验”、“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的体验”、“从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的体验”三个不同层次。

(三)作为解释原则的思维过程分析

1. 从身体练习体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概念框架

以身体练习体验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解释原则,就会站在人的身体发展的教育立场,以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视角,来审视强化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进而构建相应的体育概念框架,形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思维。在此,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解成以学生的身体为根本、为载体、为工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对身体动作的反复练习而形成动作技能,并发展到运动技能,再以相应的健身、竞赛、娱乐等知识为基础,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锻炼身体、运动竞赛、身体娱乐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如,发展跑、跳、投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等,是以学生身体为根本,指向发展身体的教育活动。又如,培养吃苦耐劳品质、团队合作和规则意识,是以学生身体为载体,指向培养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的教育。再如,运动竞赛、体育中考、体育高考、身体娱乐活动,是以学生的身体为工具,指向“比赛名次”、“考试分数”的教育。

2. 从身体练习体验把握体育教学不同的学习层次

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面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循环递进过程,学生从学习身体动作开始,经过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的循环递进过程,完成体育学习活动。由此,可以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符号学习层次,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的逻辑学习层次,从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的意义学习层次。”[6]身体动作是身体练习的基本单位,是一种体育学习认知的符号表达形式,是用身体动作符号来表达体育学习过程的身体练习存在状态,将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作为符号系统来规范身体练习过程。身体动作在一定动作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按动作的身体姿势、完成动作的练习轨迹、形成动作技能所需要的练习负荷,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动作技能,获得相应的身体练习体验。在此基础之上,按一定身体运动的逻辑关系,在相应的运动技术动作联结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身体练习的多个身体动作组合,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而形成运动技能,同时获得运动技能的身体练习体验。在运动技能的基础上,以相应的健身、竞赛、娱乐等实用知识为基础,再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让学生认识到某种运动技能对自身体发展和完善的意义,由此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

3. 从身体练习体验把握体育学习过程的行为表征

身体练习体验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行为、认知和心理感受。其外显表征是学生听讲解、看示范,模仿动作、纠错反思、自主练习、实践运用、练习评价等存在的现象。这种身体练习行为是以教学的场地器材与周围情境等学习环境为背景,学生的身体练习过程,是在自己、同伴、教师、场地器材等所形成的环境下,在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存在。这种以身体练习所表现出来的体育学习行为现象,是学生、教师和他人所能感知到的,是能用于“教”与“学”效果评价的行为状态,既是一种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学习的一种行为表现。

学生身体练习的行为是体育学习认知的基础和表现,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认识体育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人的本体感觉形成运动性认知,对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的体育学习活动进行信息加工。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把当前所认知的动作技术表现出来,需要借助于身体这一特殊的认知工具,通过人的本体感觉,对多次重复的动作练习刺激与身体反应之间的联结进行加工处理,以完成对身体动作的认知。

形成和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和方法的身体练习体验,是伴随心理感受与情绪体验的身体练习过程。每一次身体练习的完成,不管是简单的练习还是复杂的练习,都有相应的身体体验产生,多次不同的身体练习体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心理感受,形成了制约体育学习进一步发展的原始动力。

二、解释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一)以课程性质把握总体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7]并提出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等4大特性。如何通过认知和理解课程的性质来把握学生的体育学习目标,必须要有一个统一性原理,有一种解释原则,进而形成相应的教学理论,按照一定教学研究范式,才能科学地把握课程学习目标。在此,我们以身体练习体验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解释原则,以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课程学习目标的根本和核心,就可较好地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

1. 以身体练习体验作为课程学习目标的概念隐喻

在思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时,“需要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8]因此,要科学地把握课程学习目标的思维问题,要有一种适宜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以身体练习体验作为一种思维隐喻,将身体练习体验的概念框架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系统映射,去思维课程学习目标的事。

2. 以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学习目标的核心

在身体练习体验解释原则所形成的学校体育概念框架基础上,以学生的身体为根本、为载体、为工具的教育来思维课程学习目标。无论是发展身体的教育,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都需要以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前提。如果没有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无论身体练习如何丰富,都无法有效地获得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无法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课程目标很难达到。因此,形成以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为学习目标的核心,来分析和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3. 以身体行为、认知和心理感受为学习目标表征

由于身体练习体验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认知活动、一种心理感受。在具体的学习目标设置时,从学生的身体练习行为、运动认知,心理感受等方面来归纳课程学习的状态,以体现的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特征。

(二)依课程基本理念拆分学习目标

在《课标》中,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课程基本理念。如何将课程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拆分到学生体育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之中,这就需要在身体练习体验的解释原则之上,审视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如何在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相应的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所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身体练习体验基础之上,有了进行体育学习的原始动力,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会乐学、会学,才会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1. 依课程基本理念规定课程学习的总体目标框架

当以身体练习体验为解释原则,就会站在发展和完善学生身体的教育立场上,以积极身体练习体验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原始动力,再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可将课程学习的总体目标框架定为:促进身体的发展,培养人格品质,强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2. 依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拆分学习目标

在课程学习的总体目标框架之下,如何设置水平、学年、学期、模块、单元目标,需用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主线,结合如何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并针对不同水平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进行学习目标设置。

3. 依学习行为、认知、心理感受设置具体的目标

操作性强是学习目标的重要属性。层次不同、大小不一、程度各异的学习目标,都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操作之中。这就需要将各种不同层面的学习目标具体化到每个课时中。要做到这一点,要以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行为为基础,适宜的运动认知为取向,积极的心理感受为导向,综合多种因素来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三)按课程设计思路设置学习目标

如何理解《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将“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具体化到学习目标之中,可按身体练习体验的解释原则,从学生体育学习中所获得身体练习体验的程度,以体育学习的身体活动行为、运动认知、心理感受为基本内容,用身体练习活动的行为表征来陈述课程学习目标。

1. 按课程设计思路考量课程学习目标的基本主旨

用身体练习体验的解释原则,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就可以对课程学习目标的基本主旨进行认知。其一,课程学习目标要体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而身体与心智和认知不可分离,发展学生的身体有其阶段性。其次,设置的课程学习目标必须有实操性。第三,课程学习目标的设置要便于课程管理。

2. 按身体练习体验程度排列学习目标的先后主次

对于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活动来说,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为主的手段完成的,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身体练习体验有不同的程度之分。如,身体动作练习的体验、积极情绪感受的体验、社会适应能力的体验是不同的,不同的教学资源背景所形成的体验各异。但在体育学习目标排列时,最先考虑的是身体动作、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然后才是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

3. 按身体活动行为表征陈述学习目标的内容主体

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设置,最后都需要表述成文,需要按身体活动行为表征为依据进陈述。如,身体练习体验的行为表征为:主动进行练习;乐于重复练习;善于完成练习。积极情绪感受的认知表征为:集中注意练习;练习情绪稳定;获得成功体验。体育学习社会适应能力表征为:合作完成任务;活动组织合理;愿意服务于人。又如,技术动作学习的规范表征为:按照规范练习;积极应对困难;完成规定动作。运动技能形成的规范表征为:遵循技能规范;渗透相关知识;合理应用技能。运动技能应用的规范表征为:选择活动方式;自主控制负荷;合理评价效果。

三、认识课程学习目标的思路

用身体练习体验解释原则,以身体练习体验作为体育课程学习目标的概念隐喻,以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学习目标核心,以身体行为、运动认知和心理感受为学习目标表征,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能科学而有效地把握课程总体学习目标,拆分不同层面的学习目标,并设置具体操作的学习目标。为使读者便于理解,现将用身体练习体验解释原则,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识不同层面学习目标的思维过程,以思维路线示意图进行表述(见下图),以利认清课程学习目标不同层次的表征,区别不同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关系,设置具体的体育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6):971.

[2]邓若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学习方式创新[J].中国学校体育,2013(10):23-26.

[3]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的一种价值诉求[J].体育学刊,2013(6):65-69.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53-160.

[5]莫里斯·梅洛-庞蒂(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12{5):106-133.

[6]邓若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2012(7):23-2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2.

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目标 第5篇

一、服务内容

(一)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

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

2.健康体检包括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

3.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的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

(二)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1.村卫生室、为辖区居民负责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同时为服务对象填写并发放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2.通过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由村卫生室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

3.已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地区应由村卫生室通过上述方式为个人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4.将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填写的健康档案相关记录表单,装入居民健康档案袋统一存放。农村地区可以家庭为单位集中存放保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存放在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四)健康档案管理

1.健康档案管理要具有必需的档案库房,配备档案装具,按照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妥善保管健康档案,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案管理工作,保证健康档案完整、安全。

2.使用多途径的信息采集方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应及时更新,保持资料的连续性。

3.健康档案的建立要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

4.居民健康档案统一编码,采用l6位编码制,以国家统一的行政区划编码为基础,以乡镇和街道为范围,村(居)委会为单位,编制居民健康档案唯一编码。同时将建档居民的身份证号作为统一的身份识别码。

5.居民健康档案为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应长期保存,不得流失、损毁,违者依法追究责任。

6.、最终目标

健康档案建档率=建档人数/常住居民数×1O0%

健康档案合格率=填写合格档案份数/抽查档案总份数×1O0%

健康档案使用率=抽查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抽查档案总份数×100%(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是指一年内健康档案记录有符合各类服务规范要求的有关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健康档案真实率=抽查档案中内容真实的档案份数/抽查档案总份数x 100%(真实可以通过电话询问、逻辑判断等)

体育教学目标论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概念;划分;编写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96-06

Study on the Obj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O Wei-de1,LIU Zhong-wu2,LI Qi-di1

(1.School Sports Institut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Zhejiang China;2.1nst.of P.E.,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P.E. teaching goal is an intermediary element between the go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E. class teaching goal. Discussing the question of the P.E. teaching goal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specific formulation will be helpful to deepe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 the level goal convergence and rationality of formulating the specific goals.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s,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goals, extension, division and formulation. This paper has concluded that: (1) P.E. teaching objectives include two goals, namely “default goal” of sport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achieved goal” of teaching results; (2) The target levels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re teaching section objectives-paralleled teaching goals-academic teaching objectives-semester teaching objectives-unit teaching objectives (or module teaching objectives)-class teaching objectives; (3) Sports skill-based objective is the basic objective; (4) ABCCD formulation model of P.E. classroom teaching goals shall be applied: A-teaching object; B-behavior , C-conditions, C-class, D-standard.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concept; division; formulation

学校体育学科中包含了以下几个不同层面的目标: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目标、课外体育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体育课目标等。这些目标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具有教强的关联性,但这些目标有的是同一个层面的,有的是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可被理解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上接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下承水平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较为连贯的目标体系,而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由于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晰,从而产生了一定的混淆,特别是在制定各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中,由于认知上的偏差,造成了体育教学目标的泛化和淡化现象,因此,探讨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内涵、划分与编写等问题将有助于深化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提高各层次目标制定的科学性。

1 体育教学目标内涵与外延

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在教育大辞典和体育科学词典上均未查到,只有查到百度百科和潘绍伟主编的《学校体育学》中的概念:“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1]还有其它的解释:“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2]

以上概念与教育学中的概念基本类似,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也就是在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预设目标;其二是体育教学的结果目标或达成的标准,也就是实施体育教学之后的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的概念表述,体育教学目标可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2)作为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作为结果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具有一致性,才能实现两者的对接,并确保体育教学的实效性。3)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测量性。教学目标既是预设的标准,也是验证体育教学效果的指标,应具有可测量、可评价的性质。4)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学习者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可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合格层次(符合课标的最低要求),中等以上层次(基本符合课标的标准要求),优秀层次(符合或超出课标的最高要求)。

在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特征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外延。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由于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因此,本文在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划分时暂不考虑在内。

由于本文所指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指中小学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可分解为图1所示:

在以上各教学目标的外延中,有关学期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水平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较为清晰:两个学期教学目标之和等于一个学年教学目标、几个学年教学目标之和等于一个水平教学目标(小学阶段每二个学年为一个水平,初高中阶段三学年为一个水平)。较为复杂的是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学期教学计划是由每一个具体的课时所组成的,每一相邻的课时之间基本没有直接的关系(课时之间有各种编排方式:间隔排列、连续排列、综合排列),因此,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我们很难看出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要表明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是单元教学,单元教学计划若作为独立的一个内容,它是可以呈现的,但它只是一个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内容,虽然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无法呈现单元教学,但它却是各课组成的基础与依据,缺失这个基础与依据,那么学期教学计划中的各课就无法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了。

2 体育教学目标划分及其关系

2.1 体育教学目标的划分 对于教学目标的划分,存在较多的理论,如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3]、加涅五类目标理论[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目标理论[5]等等。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划分,没有专门的论述。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与写法上,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承袭布卢姆三维模式(认知、技能与情感目标),二是套用体育课程目标(四大目标)。我们认为这两种划分的本质是一致的,应加以统一,不要各自为阵,相互混淆。本文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和体育课程标准中目标的种类,

把体育教学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心理与社会适应+体能。具体关系见图2。

2.2 体育教学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2.2.1 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体能发展目标是体育教学核心目标 首先,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包含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有关运动的理论知识和身体的知识(身体知),对应于布卢姆的认知目标;二是运动技能,对应于布卢姆的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有关运动理论方面的知识是一种外部认知知识,是依赖于学生外部感官来认知的,如可以通过视觉感知教师身体运动影像,通过听觉感知教师讲解运动的原理与方法等,这种认知方式与其他学科具有共性,但是运动技术传习过程并不能仅停留于此,必须通过身体的实践操作将运动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具有切身体验的身体知与可观测的运动技术,才能算得上掌握运动技能。因此,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主体还是运动技能目标,运动理论知识与身体知则为运动技能目标服务,运动理论知识与身体知的获得也是通过运动技能教学过程得以实现的,不必专设室内的理论课进行教学。

其次,“体能”目标既是体育教学的特殊目标,也是核心目标。与布卢姆三维分类教学目标不同,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的体现形式就是身体健康目标。由于身体健康或增强体质与体育活动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目前较为准确的说法是发展学生的体能,[6]这也与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是相一致的。而体能目标的实现可以分为两个路径:其一是通过运动技术教学的路径。身体练习与增强体质虽不是因果关系,但也具有指向性关系;其二是通过体育课中的“课课练”路径。当教材内容的运动负荷不足时,可安排5 min左右的身体素质,以发展学生相应的身体素质或体能。

2.2.2 运动技术具有“手段”与“目标”的双重性,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主要承担“目标”角色 要正确理解运动技术既是“手段”、又是“目标”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我们应从不同的领域来分析:从体育教学这个微观视角分析,运动技术是“目的”,因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不会”运动技术到“学会”运动技能,因此,“学会运动技能”就是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从学校体育的宏观视角分析,运动技能则是“手段”,因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已基本掌握运动技能,此时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经常运用运动技能,并养成习惯,从而实现锻炼身体、达成身心健康发展之目标。因此,此处所涉及的运动技能应作为体育教学中的“目标”功用。

2.2.3 情感目标包含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从心理学理论分析,情感可拆分为二个具体的内容:心理与社会适应,而心理又可分为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过程包含注意、记忆、意志、情绪、态度、兴趣等,这部分内容可与课程标准的“运动参与”相对应。而个性心理与社会适应可合为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2.2.4 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直指运动技能目标 由于运动技能目标是本位目标,其他几个目标就应围绕运动技能目标来展开:运动参与目标应结合体育课程的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所参与的运动技能的态度与积极性;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也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性来体现心理与社会所发展的内容。以大家所熟知的排球为例,它是一项集体性的项目,对于促进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表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和体能目标时,要结合排球的特性,不要造成目标与运动项目之间相互剥离的现象,这也正是目前学校体育基层教学中所存在的较大问题之一。

2.2.5 体能、心理和社会适应目标协调统一,贯彻“身心和谐发展”的一元论教学理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运动技术的传习,达成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但仅仅达成传统观念中的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身心分离”的二元论观点。体育教学必须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实施品德与品行的教育,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身体与品行并重发展”的一元论教育观。[7]

3 体育教学目标编制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体育教学目标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但这仅仅为理性层面,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的教学目标却远不如理论阐述的那么理想,人们经常会看到体育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倾向;很多教学目标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去掉运动项目之后则可相互替代;有的教学目标说些大道理,根本看不出体育教学所想要达成的结果等等。造成体育教学目标混乱的主要原因是:首先,课程标准中有关四大目标的具体含义、要求等不够明确,导致体育教师无从着手;其次,从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几个层次的演变,比较繁琐;第三,体育教师的惯性所致。传统的做法比较简单,如填充有关“身体健康”、“掌握技能”、“合作意识”、“心理健康”等词语即可。因此,有的体育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就学会了套用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用词或沿袭原先的做法,至于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却很少考虑,从而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8]

4 编制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与方法

4.1 编制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4.1.1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内含四个目标:运动参与、体能、运动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在制定各个层面的体育教学目标时应与体育课程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保持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单元教学、课堂教学的衔接性与一致性,否则会破坏体育教学目标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4.1.2 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的不同性质 体育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行为性与非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是指需要精确陈述学习者学习结束后的结果,如学生在学过篮球投篮这个单元后,需要进行投篮准确性的测试,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10次投篮投中5次以上。而非行为性的一般具体目标则是指态度或情感等一些无法运用量化表述的内容,如学生学完篮球这个单元,学生将理解篮球的含义、篮球技术的种类、篮球明星、篮球比赛规则;表现打篮球的能力,喜欢篮球运动等。因此,体育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行为性目标和非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必须表述具体、准确、可测;非行为性目标则不需量化。

4.1.3 依据行为性体育教学目标表述规则 表述恰当的行为性目标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包含要求达到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2)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9]

我们通常运用的是ABCD法来表现行为性教学目标:A(学生),B(行为),C(条件),D(标准)。专家西登拓朴的“条件、标准、课题”三点论模式[10]与ABCD模式是一致的,只是省略了A(学生)。按ABCD法,教学目标可表述为:“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教学对象),能在2 min内(条件),完成篮球运球上篮来回2次(行为),投篮准确率达100%(标准)。”

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若以班级授课制为基准,我们认为在ABCD法基础上,增加一个C(Collective)。为什么要增加一个Collective?因为ABCD法中所述的A(学生)虽然表明了教学对象,但没有具体说明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状况,因为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更为普遍;其次,就班级群体教学视角来看,全体学生(100%)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既是一个理想中的目标,也是一个贯彻教学理念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习的基础与层次不同,达到100%掌握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一个现实的目标,而这个现实目标的标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与要求来定。如定位与使90%的学生熟练掌握技能,10%的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技能,那么这个单元教学的现实目标是递进的。如单元教学共3次课,第一次课40%的学生熟练、40%的学生较为熟练、20%的学生基本掌握;第二次课60%的学生熟练、30%的学生较为熟练、10%的学生基本掌握;第三次课就达成了90%的学生熟练、10%的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因此,在阐述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说明教学对象,而应更明确地表明班级教学中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不同程度的数量等状态。

4.2 体育教学各类具体目标的编制方法

4.2.1 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编制方法 运动知识主要包含运动技术的原理、线路、环节、次序与要求和有关身体知,没有这些内容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运动知识目标虽不是体育教学的重点,但也是必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需单独理论授课来达成,因此,运动知识目标可放置运动技能目标中阐述,测量时则可集中统一进行理论考核与测试。

在编制运动技能目标时,我们需要考虑ABCCD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它两个层面的标准:一是定量化标准,如投篮“几投几中”,100 m几秒、跳远跳几米等。但仅仅于此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运动成绩的评价标准,如果仅用运动成绩评定方法来评价学生学习,那一定的不合适的,因为跳远远度与跳远技术之间没有因果的关联,相反,现实情况是:学生所取得的跳远成绩往往都不是跳远技术学习的成果,只有少数人是运用良好的跳远技术来获得成绩的,但他们是少数运动尖子;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运动技能另外一个评定标准,那就是运动技术掌握程度的评价标准:很熟练、熟练、比较熟练与不熟练。总之,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描述运动技能目标既要有运动成绩定量标准,又要有运动技术定性标准。以“挺身式跳远”(共8课时的第2课时)为例,运动技能目标阐述见表1。

4.2.2 运动参与目标编制方法 编制运动参与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基本属于非行为性目标。严格地说,“参与”要体现以下几个指标:1)参与的行为状态:分为自主参与、动员式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2)参与数量:个体参与与集体参与。3)参与的持续性:间断参与和持续参与。

根据以上思路,以排球传球为例,编制情况可参考表2。[11]

4.2.3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编制方法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属于情感方面的非行为性目标,因此,该方面的目标以定性描述为主,编写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基本策略是:1)应与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相对应。要深入了解运动项目的特征(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项目有无危险性?有无挑战性?有无趣味性?有无对抗性项目?有无合作性?等等);2)找出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结合点;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还应与单元教学中的某一次课相对应、与具体运动技术要求相对应;4)心理健康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应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具体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以教学内容“排球双手上手传球技术”(共2次课中的第2次课)为例,结合上述编写目标的方法,把该课次的心理健康目标编写如下:使90%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传球方向、力度,体验传球带来的快感与良好的情绪。

该课次的社会适应目标为:使90%以上的学生乐于与不同水平学生进行传接球练习,明确位置与责任,发展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精神。

4.2.4 体能目标的编制方法 体能目标是一个生理学方面的内容,难以测量与评价,因此,既不是非行为目标,也难归属行为目标。编写体能目标的基本策略是:1)明确教学内容的基本特性;2)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与四肢或躯干活动的关系来确定体能目标,做到具体、明确并具有针对性;3)在发展大多数学生体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身体差异性,并照顾好体弱学生(表3)。

以快速跑为例,体能目标为:促进学生无氧代谢能力(或速度素质)的发展;若以投掷为例,体能目标则为:促进学生肌肉力量、爆发力(或力量素质)的发展;若以球类活动内容为例,体能目标可编为:促进学生灵敏、协调、肌肉耐力等发展。

5 结 论

根据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体育教学目标包含了体育教学设计的“预设目标”与体育教学结果的“达成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层次分为:学段教学目标——水平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或模块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学布卢姆分类目标和体育课程标准目标,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划分: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体能目标、运动参与、心理与社会适应目标。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编制的难点,构建了编写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ABCCD模式:A——教学对象(audience);B——行为(behavior);C——条件(condition);C——集体(Collective);D标准(degree),并例举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能等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参考文献:

[1]  潘绍伟.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李祥.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3] 洛林·W.安德森等,罗星凯、蒋小平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修订版)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

[4] (美)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5] 奥苏伯尔,佘星南译[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

[6] 邵伟德,李启迪,胡建华.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目标再认识[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98-100.

[7] 邵伟德,胡建华,沈旭东.体育课程“身心教育一元论”原理构想[J] .体育与科学,2010(2):85-89.

[8] 邵伟德,邹旭铝,金翀.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与例析[J] .体育教学,2010(7):22-24.

[9]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717;717;718.

[10] 毛振明主编.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体育健康目标 第7篇

一、把握好课程目标统领与水平目标分层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是根据课程目标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这五个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这五个学习领域在课程目标的统领下,相辅相依、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方面,形成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但不同的教学活动内容,对人体产生的效果不相同,而不同的教学活动内容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定,心理健康目标融入其中。那么,在目标统领的过程中,各类教学目标必然依据不同水平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各层目标的分层,使得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谐的统一,真正通过体育活动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目标落实到实处。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首先,理解目标统领与各层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教学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课时目标)。其次,根据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的领域目标(共4条),心理健康水平目标(共22条),以及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达到的要求(共60条),将这些目标和要求分解到相对应的层次中去:心理健康的水平目标与心理健康的学段目标相对应,再将学段目标分解到学年目标与学期目标中;心理健康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达到的要求(共60条)与该学段中相对应的学期中的单元心理健康目标一致。当然,这些做法不是一层不变,加以课程标准里水平一中心理健康领域目标对其中第1条与第2条不作要求,因此,还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增减,从而体现出执行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的灵活性。

二、具体的心理健康课时学习目标依据单元目标而定,并与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单元目标为课时学习目标提供了前提与基础,这也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常规。在新课标下,各水平目标,以及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达到的要求为单元目标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那么,如何设定心理健康课时学习目标呢?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操作过程:在水平四中,心理健康水平目标有4条,这4条可以认为是高中三年中的心理健康学段目标,再根据各年级的具体要求再分解到学年和学期目标中去,那么,这4条中课程标准里每一条都有相对应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做到,这一些要求为我们制定单元目标提供了依据,这时我们的心理健康课时学习目标就迎刃而解,教学内容也随之选择出来,比如说,水平四中心理上健康水平目标第2条是: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心,其相对应也有四条分别是:(1)了解自尊和自信心的作用;(2)认识体育活动对自尊和自信心的影响;(3)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逐步增强自尊和自信;(4)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如果我们某单元中的心理健康目标设定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当然,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几个课时的教学才能达到,在这单元中的心理健康课时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况可分步设定为:第1课时是通过定时的耐久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第2课时是通过自己动手设置障碍,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第3课时是通过定较长距离的耐久跑来让学生表现自我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长跑中的极点现象);第4课时是通过球类的投准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每次的教学课时目标围绕单元目标进行拟定,难度与要求逐步加大和提高,教学内容也随之而变化,从而通过课堂练习或专门的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

体育健康目标 第8篇

1 三维教学目标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1.1 三维教学目标各个维度的相互作用

知识与技能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石, 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都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 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的具体操作层面,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 是在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表现在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 三者交融互进,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统一指向人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地位。

1.2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教学目标理论的具体体现

体育课程目标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要求, 确定的指导各级、各类、各地区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的准则[1]。在特定的教育学段, 学校体育课程试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 以及在体育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指标等方面, 在其主动发展过程中试图达到国家所期待的水准[2]。

运动技能目标则是知识与技能的具体体现, 是完成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运动参与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是学生通过参与, 体验运动的过程, 在过程中完成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和行为的培养, 属于第二维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而心里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 三维教学目标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教学目标理论的具体体现。

2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

目前, 高校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不是很理想, 尤其学生的有关非认知因素的目标达成情况很不乐观[3], 根据魏鑫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现状调查研究》一文, 运动参与目标中, 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一核心目标完成率仅有42.6%;运动技能目标核心目标熟练两项以上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达标率为61.3%, 仅仅合格;身体健康目标完成情况通过学生体质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达标率仅为40.3%;虽然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完成情况在60%以上, 但从体育学科来说, 作为核心的几项都在合格线以下。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标率不容乐观, 特别是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这些核心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标率不到50%, 可见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现状出现了问题, 或者指标选择不科学造成了统计方面的偏差。

3 高校体育教学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3.1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必须遵循运动人体科学的客观规律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机制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和核心, 围绕这个核心所形成的专业知识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同时运动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是实现技能目标的指导工具。

3.2 开发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是始于动作技术的学习。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是学生学习、体验、内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模式进行技术动作教学时, 使学生的身体肌肉和心理得到反复的刺激, 使其感知动作技术的概念及要领, 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动作的重要性和运动价值, 并能在判断在环境和背景下用什么方法达到熟练运用动作技术目的。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达到实现认知学习领域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施加各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掌握运动技术, 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 培养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 促使学生体会在相互合作、团结互助。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3.3 选取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

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选取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根据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采用不同层次、有效、全面、合理科学的指标才能全面的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4 结语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颁布十余年时间, 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从三维教学目标理论出发, 能更全面更完善的诠释高校体育对教育客体的影响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在今后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应该更加深入的切合, 发掘内在的联系, 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理论指导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11.

[2]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4.

[3]魏鑫.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体技, 2014 (12) :192-193.

[4]李长志.对体育教学中促进“三维目标”达成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7) :143-144.

[5]黄煜熙.体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措施[J].教学与管理, 2009 (7) :155-156.

体育健康目标 第9篇

1. 突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锻炼;重视组织教法的创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来自济宁黄莉梅老师给我们展示的篮球课,课上黄老师通过直线运球和曲线运球,使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行进间运球技术,黄老师加入到学生练习中,学生练习乐此不疲,巧妙利用语言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 注意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视运用情境教学、体育游戏、激励性评价、师生互动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并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锻炼中。如:来自淄博商文杰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节精彩的耐久跑示范课,从体验跑、间歇跑到用太极动作放松,整个课环环相扣,精彩的队列队形变换,场地的灵活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把耐久跑真正变成趣味体育课。

3. 关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体能的发展,不仅教学的方法手段机械单调,而且有时对待学生的态度极其恶劣,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常常把学生推向尴尬的境地,学生的自尊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的人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为此,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其次,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获得心理感受的载体,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心理感受,包括:喜悦、沮丧、紧张、兴奋、劳累等;再次,要建构让学生交流心理感受的平台。就是当一项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讲述自己参加活动的情况的学习结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而且便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以便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最后,教师要细心观察活动中的学生。学生心理会随着活动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往往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学。

4.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4.1 认真倾听的习惯。特别是在新授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了解动作技术的要领、做法、结构、技巧,等等,如果学生做到了这一点,他在练习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时还应注意倾听老师的语言提示。如在练习前滚翻时,老师会提示:低头、含胸、抱腿,学生就会下意识地根据老师的提示做。

4.2仔细观察的习惯。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一边是老师对动作的讲解示范,一边是学生的观察模仿。学生在学习动作时,观察是重要的一环,善于观察的学生,能很快地了解动作的实质,抓住动作的关键,那么他在练习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对动作难点加以注意。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示范,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示范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以提问的方式让他们找出各动作的不同点,找出可取之处和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4.3善于思考的习惯。在体育学习及活动中同样需要参与者动脑筋,尤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显得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不会到会,最后达到自动化。这个过程就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动作的重点、难点,结合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分析该动作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再进行反复练习并用心感觉,直到做得满意为止。

4.注重运用体育游戏

4.1选择体育游戏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任务选择体育游戏,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创造能力。如果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良好的运动状态,就可选择趣味性较强、易使注意力集中的游戏内容,协调性和灵巧性的游戏可安排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外;如果课程内容全为体育游戏,就应当按教学任务安排;如果同其他项目配合使用,则必须注意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2 游戏场地和器材用具的准备。体育游戏的场地应当宽敞平坦、清洁卫生,室内场地还要注意通风和采光;场地的外围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有障碍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根据游戏的内容和需要,划出场地上的固定界限,如起跑线、终点线、折返线、投掷区,并设置好游戏所需的各种标志物。

4.3 游戏的讲解和示范。讲解游戏时,要充分运用语言技巧,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让他们理解并掌握体育游戏的目的、方法、规则和要求。

4.4 组织和引导。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做出及时准确的引导;对学生违反规则、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要及时制止,进行教育。教师还应对每位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并根据活动场上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而必要的措施,如增加或减少比赛的次数、扩大或缩小场地、及时停止游戏等,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5. 注重德育渗透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必需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体育健康目标 第10篇

一、健康体育行为内涵、意义分析

健康行为指人们为了有效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维护与促进自身健康所实施的各种行为与活动, 目的是保持自己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状态。通常情况下, 健康行为不仅是个体或群体实施的一种行为, 而且这种行为对自己或别人的健康是没有害处的。人们通过某种方法或手段, 进行的有意识以及有目的的体育运动, 以身心得到健康或者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为目的的健康行为都可以认为是健康体育行为。人们在实施体育活动时, 通过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为指导, 对各种体育技能合理与规范的运用, 就能够增进身体健康, 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健康体育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不仅具有很多共同之处, 而且也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学校作为学生实施健康体育行为的重要地方, 不仅能够让学生接受到基础教育与体育健康知识, 而且能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 更有利于学习。

二、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目标分析

作为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重要地方的学校, 不仅要把知识、信念以及行为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而且应该结合学生的发育状况, 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作为根本目标。

1. 青少年健康知识水平有利于得到提高

学校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 能够对学生体育健康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方式和锻炼习惯。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学生在学校有益于养成健康的体育行为。学校通过科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行为, 让学生对不健康的体育行为进行有效的抵制。

2. 学校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行为, 有效减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误解以及各种危害健康的行为

学校通过健康体育行为的教育, 能够让学生了解危险因素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能够有效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影响, 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能够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育水平, 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及训练方法, 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与性格。

3. 学校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行为, 以提高学生生长发育水平为目标

生活环境以及锻炼习惯对学生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通过为学生提供科学锻炼身体理论知识与方法, 为家长提供合理营养以及有规律生活作息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策略分析

学校是实施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重要地方, 因此, 学校有义务对青少年实施有计划、有目的以及有针对性的健康体育行为培养活动。学校在实施培养活动中, 通过有机的对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知识进行结合, 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质得到增强, 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健康体育知识更加丰富。

1. 学校应将健康体育行为培养作为重点

首先,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应相互融合。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二者进行有机融合, 不仅能够丰富体育课的内容, 而且能够增强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学校在实施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融合过程中, 必须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应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其次, 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形成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合力。国家也应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 加强组织与协调。

2. 学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校, 体育教师是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具体实施者。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相关的生理学以及人体解剖学等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健康行为实施者的体育教师, 应该充分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3. 学校应对体育课予以足够重视

体育课不仅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健康, 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校的所有科目中,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必须具有专业的高水平的以及教学能力高的体育教师, 并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同时, 学校应创设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良好氛围。

结语

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以及教师必须对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 对青少年的运动潜能进行有效挖掘, 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健康体育行为的意义, 并通过有效的策略对青少年进行培养, 青少年学生才会终身受益。

摘要: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健康的体育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只有采取健康的体育行为与生活方式, 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 体育运动才能够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有义务对青少年实施有计划、有目的以及有针对性的健康体育行为培养活动。学校在实施培养活动中, 通过有机的对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知识进行结合, 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质得到增强, 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健康体育知识更加丰富。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目标,策略

参考文献

[1]鲍善柱.浅析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价值[J].科技信息, 2009, 21:161-162.

[2]段长文.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内化发展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 2013.

体育健康目标 第11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与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终身体育目标下的体育教学成为我国高校体育的主要方式。但是在以终身体育目标下的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终身体育的内涵,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终身体育 体育教学 改革 探讨

引言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与人民服务的基础,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增强学生的体格,磨练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当前高校为培养一批综合型人才,应该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对“终身体育”目标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思想是建立在我国国民体育需求的基础上,高校进行终身体育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作用[2]。终身体育指的是让一个人坚持一生的体育锻炼。这一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方式,对学生的一生发挥作用。另外,终身体育教育是让一个人自觉进行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具有实际意义。因此,终身体育目标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师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技术方面的讲授,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而体育理论知识能让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一般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单纯的体育运动,将培养学生的体质与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从而使终身体育意识无法深入到学生内心。

2.2体育教学方法与内容太传统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基础还比较薄弱,体质较差。因此,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2.3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制约

当前有的高校体育场地的器材设备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主要是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对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器材的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对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高校要完善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

2.4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过低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人物,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当前有的高校体育教师还存在不足的现象,有的教师并非体育专业,教学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十分有必要。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3.1树立“终身体育”教学的理念

为了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将来毕业后仍然坚持体育锻炼,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与行为。

3.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有的高校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逐渐降低[3]。因此,高校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方法,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构建多种教学方法,从而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打好基础。

比如,将学生感兴趣的运动方式引入体育教学中,气排球是一项受到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其是以排球运动的方式改革形成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修改比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活动比赛,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体验排球的乐趣。

3.3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促进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3.4加大高校体育设施建设

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完善高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十分重要。高校要加大体育器材设备的资金投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只有健全的体育基础设施,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要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4.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开展“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终身体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不足。因此,高校首先要树立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并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高校体育实施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日萍. 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01:23-25.

[2]郑重. 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3,36:67-68.

体育健康目标 第12篇

一、体育课制订心理健康目标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随意从课程目标中挑选几个作为体育课的心理健康目标

制订心理健康目标时较随意, 如不改一字地把水平五的目标—“自觉通过活动改善心理状态”“搬到”自己的体育课目标中。但问题是不同的项目对心理有着不同的要求, 如集体项目侧重于要求学生之间的协同、配合等, 而体操中的技巧项目则侧重于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力量、协调性、胆量等身体或心理素质, 因此, 针对不同的项目应制订不同的目标;其次, 一节体育课要达到“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目标是不现实的, 这是几个单元、学期、学年甚至是学段的教学目标, 而不应该是一节课的目标。

(二) 与某运动项目简单画等号

在实践中往往简单地把长跑与“培养学生毅力”联系起来;把游戏与“培养学生竞争合作精神”联系在一起;把体操等存在一定危险性的项目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联系起来等等。当然, 这些项目与提到的心理要素有一定的联系, 也是一些侧重点, 但不能简单划等号:不同的教师上同样内容的课, 由于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学手段不同, 体育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 如在长跑教学中, 有的教师运用了“循环练习法”, 其中对运动强度有一定的要求, 但不达到极限, 此课的教学目标就不一定是发展学生的“毅力”, 这说明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理论还是比较薄弱的。

(三) 课程标准中有关各个水平心理健康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 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 其心理变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但在课程标准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变化侧重点表现得不够明显;其次, 对于心理健康目标的表述比较含糊, 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如水平三中的“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是否能作为体育课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似乎值得商榷;最后, 各个水平的心理健康目标缺乏一定的衔接性, 没有鲜明的递进关系。因此, 总体而言, 各个水平学生的心理特征, 尤其是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变化与发展的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 制订的教学目标与该次课的内容脱节, 差距比较大

如制订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目标, 这个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具体内容与教法的支撑, 且这是某项目的单元教学目标, 并不是一节课的目标。又如制订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并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目标, 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却没有设置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教学方式。

(五) 体育课制订的目标空洞、抽象

如制订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的目标, 但在学情分析中并没有详细分析学生是否缺乏自信心, 且“自信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从大的方面来说, 它与学生的生活态度、世界观等相关, 从小的方面来说又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育基础、人际关系等密不可分。因此, 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学生是否缺乏自信心, 同时还要知道哪些学生缺乏自信心, 缺乏哪方面自信心等等;其次, 还要将自信心与运动项目联系起来, 因为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只有这样, 才能有的放矢, 而不是随随便便制订一个心理目标。

(六) 制订的目标没有评价方法, 无法实施评价

在许多体育教师的教案中往往存在一些目标制订后无法实施评价的现象, 运动技能目标的可操作性强, 目标会具体细致一些, 但在制订心理健康目标时缺乏可实施性, 导致制订出来的目标缺乏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 如制订了“体验运动中的快乐”目标, 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却没有具体的方法与措施。

二、高中体育课中制订心理健康目标的案例与分析

(一) 某高中体育课教案案例之一

1.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女生。

2. 教学内容

健美操、篮球传球与投篮。

3. 教学目标之一

心理健康目标——通过引导,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 并在运动中获得成功和快乐的心理体验。

4. 教学分析

首先, 该目标主要从课程标准的目标引用而来, 差别不大;其次, 这两个项目的困难不大 (相对于一些困难比较大的项目而言, 如跳高、跳马、耐久跑等) , 要培养学生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可能性不大, 缺乏必要的困难情境很难达成此目标;第三, 在一节体育课中练习健美操、篮球传球及投篮与学生的自信心之间的关系及学生是否缺乏自信并不明确。

(二) 某高中体育课教案案例之二

1.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男生。

2. 教学内容

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鱼跃前滚翻 (复习) 。

3. 心理健康目标

提高学生观察模仿、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及个性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通过自己和集体的努力达到目标的成功心理。

4. 教学分析

首先, 就“提高学生观察模仿、自我评价的能力”这个目标而言, 制订得不具体, 没有一定的针对性, 没有结合本次课的具体内容;其次, 该目标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方法, 即没有分成几个观察模仿的等级, 如很认真、一般、不认真等来评价学生;另外, 目标中提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但在教案中却没有教学评价的要求与措施, 这说明课的目标与教案是脱节的。还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标缺乏实际的教学内容, 因为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必然要有一定的教学手段作为保证, 但在“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鱼跃前滚翻”教学内容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易事, 最多能激发学生在前滚翻中的创编意识。

(三) 某高中体育课教案案例之三

1.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女生。

2. 教学内容

正面双手垫球 (新授) 、合作跑。

3. 心理健康目标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 教学分析

首先,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很多,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但它需要一个过程, 即通过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作用。在一节课中要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作用可能性较小, 因此, 通过垫球 (新授) 、合作跑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并不是很现实的事, 这个目标制订得太抽象, 不够具体。其次, 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目标也缺乏一定的依据, 因为正面双手垫球 (新授) 、合作跑并不是具有高难度的运动项目, 并不需要学生很高的心理承受能力, 因此, 在本节课中制订这样的目标并不合适。

三、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制订心理健康目标

(一) 具体教学设计策略

1. 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对应

了解运动项目的特征 (个人项目、集体项目、有无危险性项目, 有无挑战性项目, 有无趣味性项目, 有无对抗性项目, 有无合作性项目等) 。

2. 与领域目标与水平目标相对应

兼顾课程标准目标。

3. 与单元教学中的某一次课相对应

与具体运动技术要求相对应。

4. 应有一个比较明确而能达成的目标

可以操作、可以评价。

5. 找出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心理的结合点

如通过速度感、空中运动感的体验, 陶冶学生的心灵;通过激烈对抗的体育活动, 调节情绪状态;通过特别运动项目“高峰体验”, 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激发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态, 如活跃的思维、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兴趣与心境等。

(二) 制订体育课心理目标举例

1. 教学内容

排球模块教学中的“双手上手传球技术” (第3节课, 共3节课) 。

2.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男生。

3. 分析排球运动项目的特征

属于集体性项目;危险系数低、趣味性比较强, 并有一定对抗性、挑战性的项目。

4. 兼顾该运动项目的水平目标

水平四的心理健康目标——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的心理感受 (此目标与体育课基本无关, 暂不需考虑) ;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强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此目标与体育课相关不大, 暂不需考虑) ;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式调节情绪 (可作参考) ;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 (可作参考) 。

5. 具体分析教学内容“排球双手上手传球技术”所含的心理要求与能达到的心理健康目标

(1) 明确排球项目是一个集体性项目, 但制订心理目标还是应侧重于个人心理为主, 集体心理目标可放在社会适应中。

(2) 根据该项目技术特性来分析个人心理变化特点

(1) 心理过程分析

时空感觉:学会观察来球的方向、位置, 判断准确的接球时机;积极思考, 运用正确的技术给同伴传送到位的球。

(2) 心理特征分析

一节课不可能对心理特征产生比较大的变化, 因此只能描述一个过程:如通过传球技术的学习, 体验传球成功的快感, 敢于挑战一些难度较大的传球技术:如左右、前后移动传球等。

6. 明确教学设计过程中内含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1) 可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方式评价“学会观察来球的方向、位置, 判断准确的接球时机”目标。

(2) 可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即时评价的方式评价“积极思考, 运用正确的技术给同伴传送到位的球”。

(3) 可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方式评价“体验传球成功的快感”目标。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主编.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10.

[2]毛振明.好的体育课必须有好的教学目标[J].体育教学, 2007, 2.

[3]沈斌.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1.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糖尿病饮食健康教育简报范文(通用5篇)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5篇)
健康体检服务方案范文精选10篇(30页)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简报范文(精选17篇)
减肥范文10篇
健康教育讲座简报范文(精选30篇)
养生保健论文通用12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总结范文(通用12篇)
健康讲座资料范文6篇(全文)
预防保健论文范文模板

网址: 体育健康目标范文12篇(全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66670.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