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医疗AI到底该不该向患者收费?

医疗AI到底该不该向患者收费?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20日 20:41

导语

目前,人工智能已某些成熟的医学影像领域展露光芒,医疗机构对医疗AI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

“为什么”系列第24期,讨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医疗AI该不该向患者收费? 2022年两会期间,某AI企业代表建议“将AI医疗纳入医院诊疗收费项目名录”,其理由是:作为医生的好帮手,AI医疗由于还未被纳入医院诊疗收费项目名录,导致很多医院在实际购买时动力不足。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对AI医疗产品展开卫生经济学评价,并将AI医疗纳入收费名录。

所谓医疗AI,更准确的名称是: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 CAD)。这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959年,美国学者Ledley率先将数学模型引入临床医学,成功诊断了一组肺癌病例,开创了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先河。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正在大放异彩。

笔者曾多次“吹捧”推想肺结节AI、数坤心血管AI、深睿骨龄AI等辅助诊断软件。在AI加持辅下,医学影像后处理和诊断高效、更准确,医生也越来越依赖医疗AI。

与CT、MR等医疗设备类似,医疗AI也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不过,“将AI医疗纳入医院诊疗收费项目名录”的建议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医疗收费,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技术问题、伦理问题与民生问题。

61401650936172253

为什么有此提议?

作为千亿级赛道,医疗+AI近几年获得了无数投资人的目光。在人才和资本的加持下,我国诞生了鹰瞳科技、推想医疗、深睿医疗、数坤科技、科亚医疗等一批优秀的医疗AI企业。

与此同时,成型AI产品也不断涌现,三类证“军备竞赛”不绝于耳。客观上说,在这个细分行业,我们已经做到全球领先。 不过,虽然医疗AI产品广受用户欢迎,但存在明显的商业化困境。AI企业的两会提案,恰好印证了AI公司在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压力——如果产品营收不能覆盖研发和运营成本,持续依赖投资人输血,就有可能无以为继。

最著名的事件,当属“AI四小龙”的依图科技在折戟科创板IPO后,将AI医疗出售给深睿医疗,这应该是我国影像AI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并购。因此,目前整个医疗AI影像行业仍在摸索变现方式。不过,何让医疗机构心甘情愿地买单,并合理地转嫁给患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医学不是经济学

医学不能像海底捞那样,也不能像手机这种个人消费品,她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科技、伦理等因素的一门平衡术。如果医疗放开营利性,失去公益性定位,这在我们国家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疫情后鼓励“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等风向的改变,蕴含的是公益性的总方针。

为什么要集采,为什么要灵魂砍价?长期来看,未富先老的局面和公共开支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搞美式的精英医疗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只有把金字塔基础夯实了,才有可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回到“将AI医疗纳入医院诊疗收费项目名录”这个问题。

医疗是非常“落后”的行业,已经存在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往往需要相当漫长的循证过程;然后评价标准、收费制度等又滞后于医疗技术的应用。

以最常见的CT、MR收费为例,根据上海CT/MR收费目录,CT只按层数和是否增强收费,额外再加三维处理和临床操作的CT引导收费;MR则更模糊,除按照场强收费外,仅有脑功能、心脏功能、血管成像、水成像、波谱成像等单独收费,有非常多有用的专业序列尚未纳入收费目录。

7141650936172632

上海CT/MR收费目录(来自互联网)

再以业界广为人知的CT能谱技术为例,自2007年商业化以来距今已有15年,已经被业界专家广泛认可,在结石分析、痛风、肿瘤、肺栓等有了大量应用,但能谱收费至今未有落实。

之所以不轻易调整收费目录,一方面,国家需要减轻医疗负担和财政支出负担,对新增收费项目,尤其是纳入医保的项目,卫健委、医保局更是慎之又慎;另一方面,医院要运营、发展,患者也需要更好的医学帮助。

总之,医学收费定价是非常复杂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要综合考虑医保收支、财政支付、社会总承受力等等问题,尤其是疫情消耗了大量资源的大背景下,新增医疗收费项目更显得困难。

此外,某个诊疗项目是否进收费目录,国家首先考虑的是,会不会加重患者看病贵,会不会加重医保负担,如果是双输的局面,技术再好可能也要暂时搁置收费。

三问医疗AI 

近年来, AI企业纷纷推出了肺结节、头颈CTA、冠脉CTA、骨折、脑出血、脑梗ASPECTS评分、灌注CTA一站式等一批三类AI,这意味着医疗AI已经可以辅助医生决策。

42841650936173098

AI医疗器械二类/三类证(来自互联网)

那么我们思考几个问题,医疗AI能给医疗机构带来什么?患者怎么想?谁该为医疗AI买单?

01医疗AI靠谱吗? 

目前的医疗AI还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即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其天花板就是训练它的医生和工程师。我们知道,人类之所以变得聪明,是因为观察、思考和与环境互动中学习,人工智能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超越训练师,进入“强人工智能时代”,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不过,   在解决某项问题上,医疗AI表现得不错,代替重复劳动,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以目前影像科的痛点之一冠脉CTA后处理为例,钙化积分、冠脉树提取、狭窄分析、斑块成分分析需要医生使用工作站完成,整个过程非常繁琐且无趣,每家医院又不得安排若干医生专职处理,而放射科医生本身就是稀缺资源。 医疗机构采用心血管AI,能代替这些重复劳动,直接输出结构化的报告供医生浏览。医生只需确认AI的结果,复核有没有过度评估狭窄,或者其它遗漏的情况。从这个维度讲,AI确实提升了效率。

不过如今的AI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某院在引用了心血管AI后,因为AI的引入,医生只花了3分钟“修修补补”就能解决以往半个小时的工作。这里的“修修补补”就意味着AI还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 再比如,比心血管更为复杂的肺部诊断,虽然肺结节AI医生极大提高了医生效率和准确率,但也必须得承认当前的肺结节AI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 

因此,当前的医疗AI,虽然只是专注于解决某些特定问题的“弱AI”,但从辅助医生诊断的角度来说,已经非常靠谱了,对临床绝对是有价值的     

02该由谁来买单? 

虽然公立医院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但其“自负盈亏”的属性决定了其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因此,医院决策者在配置医疗AI时,首先考虑一定是投入产出比。 因此,笔者认为,   医疗AI要收费,要么足够准,常规医生比不了;要么大幅提升医疗效率,至少满足其一。  

足够准的医疗AI

众所周知,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曾经战胜了代表人类棋手的最高水平的柯洁,这足以说明人工智能的强大。 

在医疗AI领域也有类似的,比如全球公认的标准化卒中影像定量评估工具:RAPID,由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研发,已获得FDA批准用于机械取栓患者筛选,可以对颅脑平扫CT、CTA、CTP、MRI等各种影像进行分析,30秒-2分钟内即可自动生成评估结果,使脑卒中团队更及时、准确地筛选出能够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降低手术风险并使更多患者获益,目前已在全球40余个国家的1000多个卒中中心应用。对于这种经过多年循证考验的AI,有刚需的医疗机构自然会主动配置,甚至能向患者收费。比如在美国,RAPID已被批准可以向患者收费。

提升效率的医疗AI

以我们最常用的心血管AI和肺结节AI为例,在医疗AI加持下,1个医生能干2个医生的活,但并不能增加医院医疗收入。 理想的情况是在患者饱和情况下,AI能增加增加患者流通量,相当于间接提高了收益,那么医疗机构也能应该也愿意买单的。 以上对于人满为患的大三家医院或许可行,毕竟医疗AI确实提高了效率,但有多少医疗机构的患者是长时间饱和的,尤其是在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

更多的医院,不过是把“后天”的非急诊工作提前到了“明天或今天”,相当于医院多了块蓄电池,那么决策者自然是不肯轻易买单的因此,就有了“将AI医疗纳入医院诊疗收费项目名录”的建议。 客观的,   且不说患者本人,想必连医疗机构都觉得患者是无辜的。医疗AI,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起码提高了工作效率,患者又获得了什么? 患者来医院是看病的,付费包含检查加诊断,并不关心诊断过程是用人工还是AI;更重要的患者是非专业人士,也没有能力评估这一过程,他们只要医生告诉他们准确的诊断结果。

42651650936173511

医务工作者角度对话  

64381650936173666

患者角度对话

比如,有AI厂商在公共媒体宣讲:对于脑卒中超窗患者,AI诊断决策让其继续溶栓,医生和患者家属讨论,家属决定听AI的策略,然后医生就积极溶栓,最后患者康复。这个逻辑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卒中是非常复杂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最终临床决策还是需要主治医师来做的。再准确的AI,也是医生的工具。 目前,医疗AI仍有大量的假阳性案例,未来哪天医疗AI已经准确到让人放心,并且能允许向患者收费,即便那时,患者相信的也还是医生。  

03当前的变现方式?

关于医疗AI变现,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

1)按年或次收取服务费,比如鹰瞳科技的眼底筛查AI的采用按次AI调用收费。2021年其眼底筛查AI调用共486万次,平均每单次收费用约20元。之所以能开展该模式,主要因为其用户是体检中心、视光中心、保险机构等民营机构,医院用户较少。对于医学影像AI,由于没有收费项目,这种方式基本很难开展。   

2)医院单独采购,医疗AI属于医疗器械,医院要执行预算采购,由于上述种种情况,加上疫情下医院收入比较紧张,导致绝大部分医院很难批准此类预算。此外,DRG支付、影像检查互认又进一步减少了放射科约20%的工作量,导致部分医院放射科更没有愿意购买AI。  

3)和设备捆绑采购,简而言之为“带货”,目前来看这是最好的变现途径。医院不仅不用额外预算,还可以在配置设备时充分议价,甚至让整机厂家赠送。比如,飞利浦与数坤的合作,GE与深睿的合作。

绕不开的整机厂家

与独立AI企业相比,整机厂家做AI有天然优势,因为他们有海量多中心的原始数据入口,而对于AI,数据是最重要的,更是最贵的。

随着AI的应用厂家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整机厂商也在布局积极布局自有AI,并且已在设备或后处理工作站中集成了大量AI软件。比如,国内不少CT企业,已在设备中集新冠肺炎自动辅助诊断AI。未来,其工作站想必也会集成心血管AI,这都是可以预判的趋势。

比如,上文提及的全球公认的标准化卒中影像定量评估工具:RAPID。有研究者,对比过RAPID和整机厂商工作站在脑灌注方面的应用比较,结果显示佳能Vitrea、西门子syngo.via和RAPID在结果上各有千秋。事实证明,现在整机厂商的后处理工作站也越来越智能。

47981650936173954

某种程度上,整机厂商与独立AI企业天然存在某种竞争,这就好比车辆出厂就有自动泊车功能的车企,和提供自动泊车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关系。

由于前期投入,短时间内独立AI企业可能占有一定优势,但   从长远来看,一旦整机厂商建立了基于设备的一站式图像处理、AI分析、辅助诊断临床决策工具,对于独立AI厂商来说堪称   降维打击。

因此,鉴于医疗的公益性和特殊性,独立AI企业应及早认识到仅靠卖AI产品很难撑起一家公司。对他们来说,更好的出路或许是与整机厂商深度绑定,通过类似“APP store”的集成平台,将新AI技术源源不断提供给医院用户,形成厂家、AI企业、医院三赢的局面。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相关知识

AI+医疗,到底有什么用?
政策赋能AI医疗,美年健康强势布局消费医疗
下一个万亿产业!AI医疗破解难题 专家热议AI重塑医疗体系方向
从探索到实践:APUS推动“AI+医疗”产业迈向新高度
2024医疗人工智能报告:生成式AI爆发,医疗AI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AI+医疗”:便捷与风险并存
政策赋能AI医疗,美年健康强势布局消费医疗,引领数智化浪潮
AI医疗的五朵金花
中国医疗AI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吗?
下一个万亿产业!AI医疗破解看得上看得起看得好病“三角难题” 专家热议AI重塑医疗体系方向

网址: 医疗AI到底该不该向患者收费?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681421.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