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产业现状分析
在许多运动康复从业人士的言谈间,都会谈到一个叫“体医融合”的概念,在这个对于国人还有些陌生的词语中,包含着体育与医疗的结合,上升到国家层面,在国民体质健康促进工作中,“体”、“医”缺一不可。
从国务院46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和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以来,以体育总局、卫生部为代表的官方机构相继提出落地政策,对运动康复创业者来说,似乎指明了一些方向。但在政策利好面前,我国的运动康复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发展之中。
有行业观察者认为,运动康复行业是一座尚未被挖掘的“大金矿”,但资本进入较少的事实反映出这一领域的冷门。
小编对布局运动康复领域相关内容进行观测,整理引导该领域发展的政策,通过人才的供求及企业布局,以求窥得这一领域的发展态势究竟如何。
运动康复市场概况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一起被WHO定义为第四类医学,本文讨论的运动康复是康复医学中的一个分支,其实质是“体育”与“医疗”的融合,其本身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包括器械康复、徒手康复、患者主动运动等方式修复运动损伤,恢复运动功能,其针对人群包括骨骼肌肉系统损伤和骨科术后患者;慢病患者;老人、青少年、亚健康人群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传统的康复产业链。整体而言,传统康复产业链可分为三段:
上游:康复器械生产商、康复药物生产商
中游:综合医院运动医学科或康复科(运动康复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专科康复机构
终端:C端——竞体运动员、大众运动康复;B端——体育赛事保障。
我国早期的运动康复主要是指针对职业运动员的医疗服务,此外包括极少数中高收入者的康复理疗等,但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重视科学运动渐渐成为趋势。运动康复正在从针对职业运动员的小众市场向为运动爱好者提供服务的大众市场发展。
前景虽好,数字却不容乐观。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已经达到5亿。根据行业内人士的保守估算,大概有20%的人一年会经历不同程度的伤痛,这意味着有1亿人需要运动损伤和疾病方面的治疗和服务。目前我国的运动康复市场理论上可达到500亿左右的规模。
中美康复市场人均费用对比
就整个康复领域而言,截止至2016年,我国的市场规模也仅为200亿元人民币,(人均约15元),反观国外,美国康复医疗市场也为200亿,不过单位是美元(人均80美元),相差6倍之多,若加上长期照护在内,美国人均康复费用达800美元,整体市场达2000亿美元。供需不平衡造成国内市场迟迟无法打开。
政策,是敲门砖?还是拦路虎?
小编搜集了近年来与康复医学和健康管理领域与运动康复相关的政策,以期从顶层设计窥探运动康复的现实发展趋势。
在上述政策中,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又被称为46号文件,明确指出促进康体结合。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
这是一条明确推进打开运动康复资本市场的政策,可以说是运动康复企业的“圣经”。在此之后的三年间,大批运动康复创业机构涌现。
此外,政府官员的讲话和工作汇报中,也出现相关的指示或趋势性的迹象预测,虽未成文,但还是为这个领域的企业带来了希望。
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曾强调“体育和医疗融合是推动健康革命的迫切需要,是回应群众关切的迫切需要”,体医深度融合成为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重要举措。“体医融合”成为运动康复、康复医学的重要路径和发展导向。
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就“放管服”有关工作进展成效举行例行发布会。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将再新增五类独立设置的机构类别,目前正在起草制定相关标准,这五类包括独立设置的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
康复医疗中心的独立设置已提上议程,或许将为运动康复中心的医疗资质审批之路扫清一些障碍。
其中的障碍之一,就是早在1994年国务院颁发的149号文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其中规定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够100张的医疗机构,需要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国内目前小型的康复机构几乎都无法满足床位达到100张的要求。
而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排水、消毒、康复师数量、助理治疗师数量、临床经验年限上都有一定要求,因此拿到“医疗”这张牌的难度不言而喻。
市场中的线下的运动康复创业机构基本分为两派,有医疗资质的和没有医疗资质的,目前,全国范围内拿到医疗资质的运动医学中心不超过6家,如北京的弘道运动医学诊所、杭州的尤看、南京的体创和唯宝等。
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医疗资质的申办条件也不尽相同,而取得医疗资质一方面是增加了政府保障,对于工作室性质的康复机构来说,医疗资质成为规避风险的重要一环。
从长远考虑来看,未来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介入也需要这张“证明”的保障。
但总体而言,政策对这一领域持支持的态度。
运动康复人才培养
对运动康复缺乏清晰认知,是运动康复服务无法被大众认可的最大原因,在国内大众心目中,运动康复往往被认为是专业运动员才需要的治疗,运动伤病依然不是病,专业的运动康复师这一职业显得更为冷门,“我要治病”和“怎样去恢复身体功能”之间,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前者。
在美国,doctor既可以翻译为博士也可以翻译为医生,而医生和博士之所以相通也是由于美国的医生必须为博士学位,这与中国的医生可以从专科到博士的不同学历大相径庭。中国的高校中有128个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学相关的本科专业,美国的这一数字为219个、德国为280个、日本为249个,在硕博士学位教育方面,更是稀缺。
运动康复师处于医生与护理师之间的中间地带,与国外相比,地位和收入差距较大。
而且,目前中国的运动康复师大多毕业于体育院校,医科院校很少设立运动康复专业,两者相对割离,这也可以看出一种倾向,即运动康复还是偏重于“运动”,而非“医疗”。这之中产生的矛盾是,体育学院并无医疗教学资质,医学院教学很少结合实际运动的情况,这无疑是一个尴尬的局面。
在从业资质上,考试制度成为康复治疗师的“阿喀琉斯之踵”,康复治疗师的考试准入上,全国各地执行政策有差异,部分省份仅允许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参加考试,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则不允许参加。
每10万人口的物理治疗师数量(人)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具有康复治疗师也技术资格的约3.6万人,按国际口径测算,每10万人口的物理治疗师数量为2.65人,而北美、欧洲的这数据为平均60人/10万人口,美国为62.8人/10万人口,德国为68.7人/10万人口,香港为36.4人/10万人口。
柱状图中显示,中国的数值几乎接近X轴,差距在30倍以上,在康复人才培养方面,任重而道远。
运动康复涉及领域
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人才培养、设备提供商还是运动康复系统开发商,最终都是为线下运动康复输送资源,线上的平台和App与线下的运动康复存在的是双向导流的关系,用户既可以先体验线上转入实体,也有考虑到费用等问题,从实体转入线上咨询、方案定制为主,选择自主康复。
实际上,在线下运动康复之后,还存在一环,那就是各类康复医院和三甲医院康复科,有医疗资质的部分实体康复机构,会建立转诊机制,提供知名三甲医院转诊服务。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所提供数据,到2020年中国运动人口将达到4.35亿,体育消费将会达到1.5亿元。而《2009-2014健身行业产值规模》表明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损伤率达到85%以上。也就是说,到2020年,运动损伤的人群理论上可达3.7亿。
就目前行业的现状来看,运动康复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空白较大,有待发掘,在康复这片蓝海,需要有领头者出现。但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人才的短缺,医保政策的不完善,康复费用偏高,这些都是需要一一攻克的难题。
但是,在市场呈现黯淡状态时,越发能看到希望。在2016年12月的MTT医学运动康复国际研讨会中提到的“体医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已成为目前运动康复领域主要的商业模式之一,商业模式的逐渐清晰,理念的普及,在与国外的对比中找到差距,虽然在康复领域中国落后国外10-20 年,但苦海亦蓝海,随着运动人群基数的增大,理论上来说前景可观。
相关知识
2024年产后恢复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的发展策略分析
2024年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及市场现状分析
运动康复专业考研方向分析
养生旅游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24健康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全国已建成健康企业近1.9万家
2022健康旅游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
云南省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分析
2024年健康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2024健康咨询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网址: 运动康复产业现状分析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72013.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677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505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04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090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02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01
- 7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165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155
- 9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13
- 10打完新冠疫苗后能喝绿豆汤吗?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