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为官兵训练插上“健康之翼”

为官兵训练插上“健康之翼”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5日 04:44

医疗救护员定期与官兵展开交流,讲解训练伤防治知识。钟志鹏 摄

跳出“自我感觉”状态,始终把“官兵感受”放于心、摆上位

月上树梢,万籁俱寂。台灯下,第74集团军某旅训练伤防治中心里,军医陈刚还在加班查阅资料,完善治疗方案。

为了让新收治的5名需要长期治疗的官兵早日恢复健康,这位在旅队卫勤诊疗领域服役多年的军医,已经连续多日推敲救治细节。

“只有坚持早期康复、全程康复和整体康复,帮助战友抓住康复‘黄金时间’,才能缩短他们的康复周期。”经过梳理准备,接下来的治疗如何高效进行,陈刚心中有了底数,但总感觉还欠点“火候”。

“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帮助战友快速痊愈,早日回归战位?”那段时间,陈刚的心中一直在琢磨一个想法:为训练伤防治中心扩容增效。

先来听听大家的意见。不久,陈刚召集“康复理疗团队”进行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番“头脑风暴”后,提升训练伤防治中心治疗效率的方案雏形渐显。

“依据前期问卷调查结果和掌握的治疗频次数据,通过划分‘动区’‘静区’,设置康复治疗区,重新规划各区场地规模,治疗效果应该能提升。”大方向定下来,陈刚又组织大家到一线调研,通过走访不同专业的基层单位,了解官兵健康情况,收集他们对训练伤防治中心建设的意见建议,及时汇总分析。

“改造”就此展开。原本的布局,被重组为“U”型格局;不同规模的区域,按既定顺序依次排开……这番改动,让官兵开展康复诊疗的平均排队等待时间缩短不少。

“服务基层,不能用‘自我感觉’替代‘官兵感受’。”这是该旅在训练伤防治中心建设过程中坚持的原则。他们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发力,把官兵的“体验感”摆在首位,将基层需求、官兵评价作为工作标准。

中士张晓龙长期受颈部训练伤困扰,连队将其送往该中心接受治疗。在完成一个疗程的正骨治疗后,他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他不知道,为了帮他找到科学方法,军医王深杰研究多套新方案,仅是针对他病情设计的“颈椎保健操”,王深杰就改了三四稿。

“只有树立‘金牌服务’意识,才能打造官兵认可的‘金字招牌’。”王深杰道出服务基层的初衷。在他看来,如果服务意识滞后、服务能力欠缺,原本的“及时雨”就有可能变成“马后炮”。

夜幕降临,战友们早已睡去。忙了一天,该中心康复治疗师、二级上士李志龙重新打起精神,清点器材、整理药剂、查阅资料,为次日前往驻训点开展巡诊做准备。

“野外驻训保障条件差,应该摸准基层训练伤病规律,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彻底拔除病根’出发,真正为官兵训练插上‘健康之翼’。”李志龙说。

打通康复治疗“最后一公里”,确保训练伤防治不断线

听说训练伤防治中心“医疗服务分队”要来驻训点,战士韦永邦起初并没有太在意。当他接受完治疗,走出“流动康复理疗室”大门时,感受却非常深:“这里的医生有点‘牛’!”

作为一名迫击炮炮手,韦永邦经常要背着数十公斤重的装备训练,沉重的装备给他的身体带来一定损伤,胸椎附近的肌肉时常疼痛难忍……

“小韦的症状,是由于胸椎小关节长期对位不良造成的。”谈起治疗过程,李志龙说。

驻训巡诊,李志龙是如何做到快速查明病情并实施治疗的?只见他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点开档案管理系统,熟练地调出韦永邦的病案资料,检查结果、诊断结论等信息条目在屏幕上清晰显示。

这份资料,是由韦永邦所在营的军医吕振宇提交的。

原来,韦永邦去体系医院就诊后,吕振宇就将其病历本、医学影像资料,扫描并上传至“训练伤防治中心数据库”。当韦永邦来到中心就诊时,军医简单查询,就能看到这些就诊信息,结合现场问诊、确诊,康复治疗师快速对症开展治疗。

“与营连卫勤力量携手,共同建立病案机制,能节省诊断环节所需时间,让我们在驻训条件下接诊更多官兵,开展更全面的治疗。”李志龙介绍,这项机制是他们结合部队实际,为打通康复治疗“最后一公里”,确保训练伤防治不断线进行的探索尝试。

某营副教导员刘思浩此前被训练伤情困扰,因腰椎间盘突出时不时地感到疼痛。他曾多次前往体系医院就诊,每次做完理疗后,病情都能得到缓解。然而体系医院距离较远,理疗时间难保证。这一次,他在军医建议下,前往“流动康复理疗室”治疗。

负责接诊治疗的陈刚,认真研究刘思浩携带的医院处方,综合自己的诊断结论,在中药外敷的基础上,按疗程不同阶段加入针灸、正骨、推拿。一段时间后,刘思浩的病情改善不少。

“置身一线,更能看清官兵需要什么样的卫勤保障。康复理疗距离一线官兵越近,训练伤就能越早得到控制,服务保障战斗力的作用也就越好。”结合亲身经历,刘思浩对加强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有更切身的体会。

刘思浩反馈的情况,引起了旅党委的高度重视。他们定期集中组织基层卫生员到训练伤防治中心轮训跟学实操,每季度还从中遴选骨干赴军队体系医院学习培训,不断培养充实训练伤防治人才库。

了解官兵的“痛点”在哪儿,才能找到服务基层的“准星”

俯下身子,中士郑嘉如认真调校着治疗仪,仔细查看治疗区内患者受伤部位情况。这名中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士兵,不仅针打得好,还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

作为营卫生员,郑嘉如正在该旅训练伤防治中心接受“康复理疗培训”。

“‘新兵腿’可防可治,关键在训练前要充分热身……”每次发现有新兵前来就诊,他都会在治疗结束后及时与其所在单位沟通,提示基层卫生员,要有预防训练伤意识,学习简单防治技术。

该旅“硬骨头六连”下士李明旺忘不了在他陷入沮丧时,郑嘉如给予他的鼓励。那段时间,正在备战侦察兵集训的李明旺,是大家看好的“种子选手”。可在一次牵引横渡训练中,李明旺的腰部肌肉拉伤,他只得暂时告别训练场。

体系医院专家诊断后,建议李明旺手术治疗。这让原本活泼开朗的他,逐渐消沉,有时一整天都不说话。

“郑班长,我想去旅队训练伤防治中心,相信那里的军医可以治好我。”当从郑嘉如那里得知,自己的病情在训练伤防治中心可以尝试更多治疗方法,李明旺眼睛一亮,心里有了希望。

疗程结束后,李明旺重新站在了训练场上,并在当年底的比武中取得了好名次。

李明旺快速康复的背后,卫生员郑嘉如和孙玉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急性腰肌劳损患者的局部治疗,每天需要多次敷药、按摩、针灸。为了能让李明旺早日康复,郑嘉如坚持每天早晚为他按摩舒缓肌肉酸胀,调配药物外敷消炎;孙玉反复研究相关经络图,一遍遍琢磨动作要领,只求每针都能扎得完美。

“是你们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这是李明旺出院后在留言墙上写下的话,他在纸条最下面还画了个大大的“笑脸”。

“康复理疗不止是医治伤病,更体现服务保障能力的整体水平。”说起每天面对繁重的工作,还能坚持面带微笑传递正能量,孙玉道出原委,“不少基层官兵有了训练伤,精神压力很大。我希望用笑容帮助战友驱散心头的阴霾。”

不少运输分队驾驶员都患有腰肌劳损,一到专业训练需要开长途车时,腰背都会感到刺痛。但由于缺乏专业器械,除了静养,并无更好的方法根治。

修理连技师常年为战车检修,他们中很多人也因此患上了同一种病: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

这些情况,孙玉念念不忘:“走到一线,了解官兵的‘痛点’在哪儿,才能找到服务基层的‘准星’。如果在驾驶员们感到腰背刺痛,修理技师们手握不住工具时,有专业的力量及时介入治疗,并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这些官兵就能更快恢复健康。”

真心为兵服务,换来满墙“笑脸”。

站在该旅训练伤防治中心门口,孙玉感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不断散去的是影响官兵身心健康的疾患,留下的是门口那面留言墙上越来越多的开心笑脸。”(黄可越 陈典宏)

相关知识

2023年训练计划健身方案(实用13篇)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不同训练人群的应用效果
翼城中学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讲座
高强度间歇训练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现状·机制·可行性
健身的训练计划
减肥达人训练营官网
「瑞翼体育用品运动健康顾问招聘信息」
HIIT减脂健身间歇训练计划
BJD娃娃素体与兵人素体哪个更好些
形体训练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分析

网址: 为官兵训练插上“健康之翼”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72810.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