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wenbeijing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年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家长迫切期待科学早教。目前我国的早教市场现状如何?如何将科学早教的理念落到实处?近日,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早教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7科学早教大会”上,早教专家共话儿童成长。——编者
早教行业标准空白亟须填补
在中国,进行科学早教很有现实必要。据中国关工委儿研中心秘书长邬明朗介绍,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曾有一项进行了多年的“REAP项目”(农村教育成就项目)。该项目曾针对中国陕西某地区0-3岁的贫困儿童做过一个调研。结果发现,调研儿童中40%的孩子存在贫血,37%的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存在问题,20%的孩子智力发展水平和运动水平发展迟缓。“根据这些数据来推演,如果我们再不注意进行早期营养及养育方法的干预,中国未来将有53%的0-3岁的孩子会存在认知发育迟缓问题,以后可能会有33%的未来劳动力具有永久性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障碍。”这一数据让邬明朗颇为担忧。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早教理念从国外逐渐进入国内,于是洋品牌、本土品牌的各种早教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2017科学早教大会”上,邬明朗在回顾早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时,指出了推广“科学早教”的迫切性。在他看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科学早教方面缺乏一些整体上的经验,早教市场“鱼龙混杂”。
“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邬明朗说,中国早教其实包括三个关键模块:家庭、社区和早教机构。但在当下由于科学早教的知识普及覆盖程度还比较低,大量的社区缺乏完备的科学早教知识、社会工作者和专门早教的场所。另外,一些早教机构还缺少全国统一的行业机构准则,商业气息太浓,不利于科学早教的发展传播。“我们提倡科学早教,其实就是要消除那些不科学的、纯粹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打着各种名目举办的非科学早教机构。”邬明朗说。
“现在的科学研究也表明,大脑的发育和功能是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遗传不能改变,但养育是可以改变的。”在邬明朗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儿童的营养问题不难解决,但早教却需要科学的方法。所以,让科学早教理念在全民形成共识,将对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及儿童一生的幸福具有非凡的意义。
科学早教,要从父母做起!
“今天,来参加这个会的大都是早教界人士,也大都是年轻的父母。但是,令我失望的是,由于各位的迟到而导致会议比预定时间延迟了整整25分钟。为人老师、为人父母,大家有何思考?”会上,中国关工委儿研中心主任、中科院心理所原所长张侃借助发生在现场的实际案例,为现场年轻的父母“上了一课”。
张侃告诉与会者,所谓早教的秘诀,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养三传”:培养习惯、传递知识、传授技能、传承文明。在张侃看来,科学早教,说简单了其实就是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守时,是一个职场人最基本的素质,但是成人总是对越简单的事情,越无所谓。但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会影响到孩子。”张侃说,有了好习惯,才能更好地传递知识、传授技能、传承文明。所以,科学早教,首先家长要在为人处世上给孩子做好榜样。
张侃所提及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让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原主任王书荃深有同感。王书荃发现,现在很多家长都开始注重早教中提倡的亲子陪伴,但他发现很多家长在陪孩子时,都会习惯性地看手机刷微信,导致了“形似陪伴,但精神上缺乏陪伴”,这样的陪伴没有积极价值,反而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早期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早教做得好,就能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科学早教从父母做起!”王书荃呼吁。
“关于早教,母亲必须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即母亲首先要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能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影响孩子。”中国关工委儿研中心科学早教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如文在发言中,也强调了妈妈这一角色对早教的重要影响作用。“妈妈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每一个妈妈都能首先把自己的‘职业’诠释好,科学早教的理念就容易推广到社区、最终影响到社会,我国的早教事业就会迈出一大步。”
早教,应注重孩子内在的生长
“早期教育,要根据0-3岁幼儿的心理特征进行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教育,从而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控力和生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梅建认为,早教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过早地学习知识,而是为培养孩子未来50年的能力奠基。梅建举例说,2017年,几位专家从一组实验数据中发现,影响孩子成年后最主要的因素是行为情绪自控和学习动机,而这两种因素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认知能力的影响。“所以,科学的早教应该注重孩子的内在成长,包括学会正向表达心理情绪、学会等待等。”梅建说。
“一个人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具有更强的强适应力。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幼儿的心理教育了。”中科院儿童心理研究所王利刚也认为,心理教育在早教中有很大价值。王利刚在工作中曾接触过很多案例,他发现很多体型强壮的青少年却拥有一颗“玻璃心”:抗压能力太低、内心非常脆弱和敏感。
但在咨询中,很少有父母追问孩子形成“玻璃心”的起源是什么。王利刚说,如果在以前,他会深度分析孩子在成长经历中遭遇的自卑、刺激事件,从中找出问题。而现在他发现,其实这些“玻璃心”的根本问题并不是因为孩子太弱了,而是因为他们周遭的小伙伴都太强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发展快,对个体要求高,这就需要让孩子从小具备强大的内心。所以,在早期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对孩子情绪的控制和引导,为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做好储备,这比让他学更多知识更有用。”
让科学的早教行动起来!
“我每天在微信上会收到大量的现代育儿理念,婆婆却坚持她的传统经验,我到底该听谁的?”提起科学育儿的话题,80后妈妈小李吐槽说,她陷入了“育儿资讯太多而无从选择”的“苦恼”。
对此现状,王利刚表示,很多年轻父母从怀孕起就开始关注各种信息,待孩子出生之后,每个阶段都面临“任务”,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得最好。再加上没有专业的辨别判断能力,面对微信时代的海量资讯,更加不知所措,甚至出现焦虑。“如果科学早教不发声,各种未经过检验的观点就会充斥在媒体,让这些年轻父母们不知所措。”王利刚坚信,只有将科学育儿的声音传播了,“育儿新传统”就会慢慢地形成,也会降低因育儿观念不一致而引发婆媳矛盾的几率。“比如,以前中国很少有人真正地蹲下来听孩子表达,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倾听孩子,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对孩子成长而言,科学早教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孩子的幸福成长为目标,绝不能功利性地建立在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的基础上。每一个孩子,无论其家庭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出生在城市还是农村,在呱呱坠地时都是一个新鲜的生命。早教工作者有责任让每个孩子都不输在生命之初的起跑线上。”令邬明朗欣喜的是,新生代父母喜于学习先进理念,我国的早教现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朝着一个积极的、良好的方向迅速地发展,“科学早教,才让未来有未来。”邬明朗说。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7月19日教育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