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幼儿卫生保健基础》第三章 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pptx

《幼儿卫生保健基础》第三章 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pptx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5日 13:31

幼儿卫生保健基础第三章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第一节幼儿疾病概述第二节幼儿遗传性疾病预防第三节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第四节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第五节幼儿常见传染病预防第六节幼儿常见营养性疾病预防第七节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预防学习目标1.了解幼儿疾病的检测方法。2.掌握新生儿、婴幼儿常见的各类疾病的基础知识以及新生儿、婴幼儿常见的各类疾病的预防、护理知识。3.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病弱的幼儿。4.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病弱的幼儿。学习重难点1.婴幼儿常见的各类疾病的病因及症状。2.婴幼儿常见的各类疾病的预防及护理。学习方法1.查阅资料、参与实训作业;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建议

本章节涉及到的幼儿疾病知识较多,建议结合《营养学》《幼儿心理学》《人体保健学》等学科共同学习,基本了解幼儿常见的各类疾病及防护知识。

第一节幼儿疾病概述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指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因机体自调机能失调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疾病可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患病时病人感到身体不适,如发烧、头疼等;体征表现明显,如出现皮疹、黄疸等。每种疾病都有其不同的症状,如腹泻表现为腹疼、咳嗽表现为咽痛、湿疹表现为皮肤长有水泡和丘疹等。根据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疾病可以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两大类,其中非传染性疾病又分为八个类别,分别是:遗传性疾病、自体免疫力疾病、因某些原因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因物理损伤和化学损伤引起的疾病、细胞发生异变所引起的疾病、新陈代谢缓慢或内分泌失调引发的疾病、营养性疾病、心因性疾病。二、幼儿疾病的检查发现幼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发育不完善,所以体质较弱,对疾病发生的抵抗能力差,疾病传播迅速,病情发展较快;而且幼儿年龄较小,身体不舒服时,自己又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楚,因此需要成人细心观察幼儿,注意幼儿们在学习、玩耍、吃饭、睡觉、大小便时的情况及精神状态等有无异常现象,若发现幼儿有生病的迹象,应予以重视,并及时去医院诊治。(一)幼儿神情与面色1.精神与表情健康的幼儿一般精神饱满、两眼有神、表情丰富、活泼好动、对周围环境事物的兴趣浓厚、充满探索欲。身体不适的孩子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疲倦嗜睡、不爱玩、哭闹等精神方面的异常。有时幼儿不会用语言表达身体不适,通常会莫名其妙地哭啼或喊叫。我们可以根据哭喊的程度、时间和发生的地点进行判断,耐心询问幼儿的情况,仔细检查幼儿身体,病情严重时及时就医。2.面色

健康的幼儿面色红润、有光泽。如果幼儿出现面色苍白、面色萎黄、面青唇紫、面红耳赤、面色青黑等异常面色,有可能是幼儿身体不适。(二)幼儿的食欲

健康的幼儿活泼好动,有食欲、饮食正常。如果幼儿近来总是没有食欲,食量明显减少或食欲异常旺盛,有可能是幼儿生病了。(三)幼儿的睡眠

健康的幼儿上床后应很快入睡,睡得安稳,无鼾声,身上有微汗。如果幼儿入睡困难、睡前烦躁或睡眠不安,常见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精神紧张、佝偻病等;嗜睡常是脑炎、脑膜炎等疾病的早期表现。(四)幼儿的大小便1.大便异常表现

正常的大便颜色是黄褐色的,且便量与吃食物的多少和性质有关。如果幼儿出现鲜血便,排便痛苦,可能是痔疮;如果幼儿出现脓血便,次数多,刚拉完又想拉,总有拉不完的感觉,并伴有发烧,可能是细菌性痢疾的表现;如果大便呈“红果酱样”,幼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可能为肠套叠,2岁以下幼儿多见;如幼儿未见流鼻血,大便呈“柏油样”,表示发生了消化道出血,应立即诊治;如果幼儿粪便稀薄、粘粘,同时尿色加深,则幼儿可能患有黄疸型肝炎。2.小便异常

健康的幼儿一般昼夜排尿1升左右,每天6-8次,颜色清晰透明,呈淡黄色。如果尿的颜色出现明显异常,则是疾病的信号。如果幼儿的尿像洗肉水样,同时眼皮水肿,可见于急性肾炎;如果幼儿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可见于肝、胆疾病,也可能是受到药物影响;如果幼儿尿内有脓,尿液呈乳白色,同时伴有尿急、尿频、尿痛的现象,可能是泌尿道感染。(五)幼儿的卤门

囟门闭合的早迟是衡量颅骨发育的主要内容。闭合过早或过迟均为生长发育异常的表现。囟门晚闭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呆小症及生长过速的婴儿。如果在6个月之前闭合,说明孩子可能小头畸形或脑发育不全。正常婴儿坐位时,囟门略微凹陷。颅内的脑脊液和身体的血液、组织液不断交换,保持平衡。如图3-1所示。a)正常的卤门b)卤门凹陷

图3-1幼儿卤门1.前卤凹陷

前卤未闭的幼儿,可以因脱水,脑室的脑脊液减少,营养不良,压力降低而卤门松弛、凹陷。如图3-1-b所示。2.前卤鼓出

幼儿坐位时,前卤紧张、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内压力增高的疾病。维生素中毒后也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六)幼儿是否多汗出汗为机体调节体温的机制。婴幼儿多汗分为两类: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见于天气炎热、穿盖过多,剧烈运动等。出汗为机体调节体温的机制。幼儿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出汗过多成为“病理性出汗”。如表3-1所示。幼儿病理性出汗原因幼儿病理性出汗现象佝偻病白天活动后、哺乳后、晚上入睡后均可因多汗而浸湿衣被,深睡后渐消活动性结核病不仅前半夜多汗,后半夜、天亮前也多汗,故称“盗汗”风湿热发病年龄以5-15岁多见。发热、多汗、多发性关节痛低血糖头晕、出汗、脉快等汞、铅、有机磷等物质中毒可致全身中毒休克早期交感神经兴奋、可见多汗、伴面色苍白、肢端发凉等

表3-1幼儿病理性出汗常见原因及现象(七)观察幼儿是否发烧

幼儿正常的腋下体温为36~37.4℃,体温波动的幅度为1℃。若测得幼儿体温为37.5~

38℃为低烧,体温在39℃以上为高烧。

幼儿感冒发热,千万不要捂汗。如果给孩子穿过厚的衣服、盖过厚的被褥,反而容易诱发高热惊厥。而且大量出汗极易引起脱水和虚脱,使抵抗力降低,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如图3-2所示。

引起幼儿发热常见原因及应对措施,如表3-2所示。

图3-2常见发热物理降温法

(八)幼儿是否呕吐

呕吐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临床症状,不同年龄不同种疾病均可引起呕吐。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和收缩,迫使食道和胃内内容物从口和鼻涌出。呕吐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能够把有毒的物质或者异物排出体外,但是,过于呕吐容易造成机体电解质平衡紊乱,需要成人仔细观察、认真护理。

不同年龄,如表3-3所示。

发热的因素具体原因其他相伴症状应对措施非疾病因素气温过高、剧烈运动、穿衣太多、喝水太少、水分流失无明显病理症状只要改变或脱离环境,技师补水体温即可恢复正常注射疫苗因疫苗不同而不同注射完之后应观察1-2天疾病因素脑膜感染头痛、呕吐、抽搐、烦躁、嗜睡年龄越小的孩子发热时,越要及时看医生,稍大的孩子,发热后,父母或保育工作者也应注意观察发热的规律和伴随症状,如在家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呼吸道感染可有咳嗽、咽痛、流涕胃肠感染腹痛、呕吐、腹泻泌尿道感染尿频、尿痛、腰痛

表3-2幼儿发热常见原因及应对措施

年龄呕吐原因新生儿期分娩时吞入羊水,经多次呕吐将胃内容物吐净,可自行缓解;消化道畸形食管闭锁,肠道闭锁、肛门或直肠闭锁;脑部产伤,可致喷射性呕吐,常伴尖声哭叫(脑性哭叫)婴儿时期喂养方式不当,奶瓶孔过大,喂奶过急;各种感染,如咽炎、化脓性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化脓性脑膜炎;肠套叠,伴腹痛,血性粘液便等幼儿时期除上述原因外,还可因贲门痉挛导致呕吐;滥用维生素A或B制剂过量,发生中毒,可引起呕吐等症状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期常见原因有感染,其中胃肠道感染最易引起呕吐,其它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化脓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各种中毒;肠蛔虫症所致的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症等

(九)幼儿是否腹痛

幼儿腹痛的原因有多种,且幼儿腹痛部位、性质也不尽相同。1.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在幼儿中是最常见的。幼儿疼痛常出现阵发性、腹肌不紧张、舌苔厚腻、没有食欲等症状。所以应该注意幼儿的饮食。每日饮食的量和次数要有规律,不暴饮暴食。2.肠痉挛

肠痉挛又称肠绞痛。只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幼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发作时可用局部热敷法。如图3-3所示。

图3-3肠痉挛

图3-4胃肠型感冒3.胃肠型感冒

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型感冒也有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如图3-4所示。4.便秘

某些幼儿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造成严重的偏食,如爱吃肉类、不爱吃蔬菜等,所以结肠内滞留的大量秘结粪块刺激近端肠壁肌肉,引起强力收缩,造成结肠内高压,或由于气体及粪块所致的近端结肠扩张,导致阵发性的腹痛。、(十)幼儿是否咳嗽

咳嗽是身体的一种常见表现,很多疾病或因素都可能引发咳嗽。大多数的时候,咳嗽并不是生病的表现,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射,是机体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幼儿咳嗽,常见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呼吸道原因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包括伴有呼吸道炎症的急性传染病,如麻疹、风疹等,或异物落入气管支气管及其他刺激引起的呛咳,以及寒冷、干燥的空气刺激等。2.呼吸道外原因

胸腔内炎症、邻近器官的压迫等。亦或是孩子身体发育还不完善,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胃部顶端括约肌无力,这样胃酸统一反流入食管,刺激咽喉,或进入肺中,引起咳嗽。

幼儿咳嗽期间,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休息,睡觉时头部和上身略垫高些,以防咽喉粘液滞留在喉咙内。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烟尘刺激。不要给孩子吃酸、辣、冷等刺激性食物。咳嗽时产生的急速气流会带走呼吸道粘膜上的水分,造成缺水,所以要注意给孩子多喝水,吃些瓜果蔬菜,但要注意别太凉。第二节幼儿遗传疾病预防一、遗传性疾病概述

遗传疾病简称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如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形)而造成的疾病。具体来说就是指父母的生殖细胞,也就是精子和卵子里携带有病基因,然后传给子女并引起发病,而且这些子女结婚后还会把病传给下一代,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学习案例3-1】

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她在位64年期间,英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把大英帝国打造成一个“日不落帝国”,使得大英帝国在全球影响力达到巅峰。然而,无限风光的背后,却埋藏着隐忧:维多利亚女王是血友病携带者。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与她的表弟阿尔伯特成婚,并生育九个孩子。由于欧洲各王室之间历来有通婚的习俗,女王的子女带着血友病的致病基因与欧洲各王室成员联姻,导致了血友病在欧洲皇室中的蔓延,血友病也因此被称为“皇家病”。

遗传病主要分为三种。

(一)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不存在致愚和致死性。也不是三代近亲直接造成,是三代以外的婚配或重性遗传病在经数代进化后的后代。已发现的单基因遗传病有上千种,如多指症、红绿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如图3-5所示。a)多指症b)白化病

图3-5单基因遗传病

(二)多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与多对基因缺失或畸变有关,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与单基因遗传病相比,多基因遗传病不是只由遗传因素决定,而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主要与近亲生育有关(三代以内,兄妹同胞以外),病种不多,但对人的危害相对较重。如精神病、癫痫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恐惧症、脊柱裂、无脑儿、唇裂、腭裂、多发性畸形等。如图3-6所示。图3-6多基因遗传病

(三)染色体病或染色体综合征

遗传物质的改变在染色体水平上可见,表现为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由于染色体病累及的基因数目较多,故症状通常很严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畸变和功能改变。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癌症等。

二、常见的幼儿遗传性疾病

(一)先天性斜视

双眼注视于出生后2~3个月开始出现,双眼共同性运动于出生后4个月建立,故于此期间可以论断有无先天性斜视。先天性斜视一般有家族遗传因素,出生或出生后6个月内可发生斜视,偏斜角度一般很大,多表现为远视性屈光,仅靠佩戴眼镜没办法矫正,没有双眼单视的先天性条件,对视功能危害最大。1.病因

(1)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等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引起先天性斜视。(2)生产过程中造成婴儿面部损伤或脑颅压力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伤及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引起眼外肌麻痹。(3)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如图3-7所示。图3-7幼儿斜视的类型

(三)染色体病或染色体综合征

(2)生产过程中造成婴儿面部损伤或脑颅压力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伤及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引起眼外肌麻痹。(3)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如图3-7所示。2.症状

幼儿最常见的是内斜视和外斜视,内斜视一般俗称“斗鸡眼”、“对眼”是指眼位向内偏斜;外斜视即眼位向外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持续性外斜视。斜视早期,幼儿的眼睛一只大一只小,当宝宝看距离很近的物体时,需要眯眼、皱眉才可以看清。经常用手揉眼睛,并向大人表达眼痛、眼晕等症状。宝宝的眼球会朝两个不同方向运动,有时两个眼球对在一起,有时则向着两边分开。宝宝的两个眼球位置不一致,尤其是向正前方注视时,一只眼睛的眼球位置正常,而量一只的眼球则向鼻根偏斜。

(二)小儿支气管哮喘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哮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初发年龄以1-6岁多见。发作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以秋季、春季气候多变时易于发病。3.预防

(1)要经常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或用眼卫生情况。

(2)对有斜视家族式的孩子,尽管外观上没有斜视,也要在幼儿2周岁时去眼科检查,看看有无远视或散光。

(3)婴幼儿时期要注意宝宝头部的位置,不要使其长时间偏向一侧。(4)发现孩子斜视应及时上医院就诊。1.病因(1)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新装修房屋中的甲醛等有害气体、家人吸烟都会影响孩子的肺部发育,同时诱发呼吸系统疾病。(2)营养不均。摄入过量油脂和蛋白质,而蔬菜、维生素摄入不足的孩子易患哮喘病。(3)饲养宠物。患哮喘的幼儿常可查

到皮肤和粘膜的渗出病变倾向,如患过湿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且家族成员常有类似病史。2.症状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先兆症状有:患儿受到变应原、冷空气或其他诱因的刺激时,往往首先表现为上呼吸道过敏的症状,如眼痒、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由于婴幼儿对痒的表达困难,往往仅表现为揉眼、搓鼻等。进一步的表现为上腭痒、咽痒、干咳和呛咳。这些症状通常在哮喘发作前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知识链接3-2】

小儿支气管哮喘对孩子的身心有一定伤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影响生长发育2.胸廓畸形和肋骨骨折3.肺气肿和肺心病

3.预防

(1)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幼儿冬季外出防止受寒。尤其气候转变、换季时或流感流行时,要预防外感诱发哮喘;

(2)易发病季节避免活动过度和情绪激动,以防诱发哮喘;

(3)鼓励病儿参加日常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4)居室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5)哮喘发作期间注意呼吸、心率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给予相应处置。图3-9幼儿糖尿病的原因

(三)小儿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7岁和10~13岁两组年龄多见,我国发病率约为0.6/10万。近年来,婴幼儿糖尿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1.病因

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先天遗传背景,也与后天环境、病毒感染有关。因生活条件好、饮食质量高、小儿肥胖症、高血压均可引起糖尿病。如图3-9所示。2.症状

小儿糖尿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尿、多食、多饮,每天饮水量和尿量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以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3.预防及护理

要定期监测血糖,尿常规,检查眼底;规律生活,注意休息,鼓励幼儿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合理饮食,多吃含纤维素性食物,使糖吸收缓慢。

第三节

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一、新生儿的定义

新生儿是指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的婴儿。绝大多数的新生儿为足月分娩,即胎龄满37周(259)天以上,出生体重超过2500克,无任何疾病。这个阶段虽然短暂却很重要,因为新生儿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开始要靠自己的肺部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靠消化道汲取营养……

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出生后的周龄四方面,我们将新生儿分为以下几类,如表3-4所示。分类依据分类特点根据胎龄分类早产儿胎龄不满37周。足月儿胎龄37周到不满42周,为正常儿过期儿胎龄满42周及以上根据体重分类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2500克正常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3999克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克根据体重与胎龄关系分类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体重第10个百分位数以下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体重第10~90个百分位数之间大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体重第90个百分位数以上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早期新生儿出生后7天以内的新生儿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2-4周的新生儿表3-4新生儿的分类【知识链接3-3】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认为,新生儿健康应具有十个方面的标准。

1.新生儿降生后先啼哭数声,后开始用肺呼吸。头两周每分钟呼吸40-50次;2.新生儿的脉搏以每分钟120~140次为正常;3.新生儿的正常体重为3000~4000克,低于2500克属于未成熟儿;4.新生儿头两天大便呈黑色绿粘笛状,无气味。喂奶后逐渐转为黄色(金黄色或浅黄色);5.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如超过或第一周内每日排尿达30次以上,则为异常;6.新生儿体温在37~37.5摄氏度之间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体温会降低到36摄氏度以下;7.多数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皮肤轻微发黄,若在出生后黄疸不退或加深为病态;8.新生儿出生后有觅食、吸吮、伸舌、右咽及拥抱等反射;9.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个月开始起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10.出生后3-7天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新生儿出生后足月,体重正常,适于胎龄,无异常情况为正常儿。否则,有各种异常,如低体重儿、早产儿或有疾病等均为高危儿。如图3-10所示。

a)正常新生儿与巨大儿b)早产儿图3-10新生儿二、新生儿常见疾病及预防(

一)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是由于断脐时或断脐后消毒不严,脐带伤口处理不当而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混合型细菌感染等侵染脐部所导致的急性炎症。新生儿正常的脐部如图3-11所示。图3-11脐带脱落过程图3-12新生儿正常的脐部【知识链接3-4】

脐带是哺乳类的连接胎儿和胎盘的管状结构。脐带是胎儿从母体吸取营养排泄代谢物的通道。婴儿出生后,脐带失去了其保留的意义,因此脐带逐渐会从根部脱落。从出生剪断脐带到从根部脱落大约需一周的时间。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低下,病原菌很容易通过新生儿的脐部进入身体。因此,新生儿的脐带在长出痂而从根部脱落之前一定要保持清洁。尿布不要包住断脐处;要经常检查包敷脐带处的纱布,如发现被大小便污染,则随时更换。新生儿脐带脱落过程如图3-12所示。1.病因

新生儿脐炎是常见病,导致原因比较多,一方面是由于出生时断脐消毒不严而感染,更常见的是由于脐带残端被污染而发生感染。例如脐带浸在潮湿的环境下,如洗澡的时候脐带进水,没有消毒擦干,各种病原菌在脐带这样的环境下会繁殖感染。或者父母在孩子脐带脱落创口未愈合的时候,因局部潮湿又用了爽身粉、脐带粉这一类的东西,使得脐部在异物的刺激下形成慢性炎症。2.症状

患有新生儿脐炎的宝宝,症状轻者脐轮与脐周皮肤轻度红肿,可伴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症状重的宝宝脐部及脐周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常有臭味。若宝宝患了慢性脐炎,会形成脐肉芽肿,表现为有一小块樱桃红色肿物,表面可有脓性溢液,长时间不愈合。病情严重的宝宝很可能会形成败血症,并有全身中毒症状。常常伴随有发热,吃奶差,精神不好,烦躁不安等特点。新生儿脐炎如图3-13所示。【学习案例3-1】欣欣是刚出生5天的女宝宝。这天,妈妈给欣欣换尿布时发现,欣欣肚脐周围红肿,并且脐部有脓血分泌物,宝宝还伴随发热,不吃奶,烦躁不安这些症状。欣欣妈妈赶快带孩子上医院检查,经过医生诊治,发现欣欣是患了常见的新生儿脐炎,一问妈妈,才知道,原来前一天妈妈在给宝宝洗完澡后由于怕欣欣受凉,没有及时把肚脐周围的水分擦干就给宝宝穿上衣服,加上尿不湿一直捂着,导致了欣欣脐部受感染……

图3-13新生儿脐炎3.预防及护理(1)预防宝宝洗澡时要注意保护脐部不被脏水污染,洗完澡后要进行脐部护理,用75%的酒精消毒,脐带残端和周围用脐带卷包扎好,或选择自由干燥而不做任何包扎随时观察宝宝脐部及脐围有无红肿、分泌物渗出,一旦发现有这类情况,要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消毒时一定不要只擦脐带表面,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宝宝大小便后要及时更换尿布,尿布不要遮盖脐部,否则易导致新生儿脐炎的发生。

(2)护理

如果新生儿出现脐炎后,可根据轻重程度来对应处理:如果发现肚脐周围皮肤发红,或有少量黏液,但宝宝不发热、吃奶及精神都很好,可在家里采用局部治疗的方法,用0.75%碘酒擦洗脐窝,擦洗时一定要彻底,尽量将黏液和其他脏东西擦掉,脐窝周围的皮肤可用75%酒精消毒。擦洗后保持局部干燥,盖上一块无菌纱布。每天擦洗3~5次,1~2天即可治愈。如果发现脐部明显发红肿胀,或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或孩子出现发热、吃奶不好、精神不如以前等现象时,说明存在严重的感染,有发生败血症的危险,需尽快住院治疗。(二)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出生28天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问题。如图3-14所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比较如表3-5所示。

1.病因

(1)生理性黄疸。这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包括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肠肝循环增加等。(2)病理性黄疸。1)胆红素生成过多。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胆红素血症,但如果同时伴有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图3-14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生后2-3天生后24小时内程度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值<85μmol/L>85μmol/L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结合胆红素<34μmol/L>34μmol/L退而复现无有表3-5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比较2.症状(1)生理性黄疸。症状较轻的宝宝常常在颈部,躯干等处呈现浅黄色,黄染约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症状较重的宝宝黄疸可以从头到脚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也是黄色,尿中无胆红素。【知识链接3-5】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但不是每个孩子出生后都会出现黄疸的。大约50%-60%的足月新生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大约80%以上的早产儿会出现新生儿黄疸。除了与新生儿代谢特点有关外,新生儿在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及酸中毒的时候也容易使黄疸加重。另外,某些疾病如新生儿肝炎、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及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均可使黄疸消退延迟或加重。

(2)病理性黄疸

患有病理性黄疸的宝宝,黄疸现象出现早、程度重、进展快、持续时间长,常常消退了又会复现。除了面部、躯干外,四肢及手、足心均会黄染。颜色呈桔黄或金黄色,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呈暗绿色或阴黄。同时,会伴随肝脾大、出血点、水肿、心衰等现象。感染性黄疸多伴有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及体征。当黄疸发生,宝宝可能表现反应差、精神萎靡、厌食、呼吸困难、惊厥或角弓反张、肌张力增高等。如图3-16所示。

图3-16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症状对比

3.预防及护理

(1)预防。家长要密切注意观察新生儿精神反应、奶量、活动情况、大小便情况。也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安排新生儿游泳,促进血液循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鼓励产妇尽早开奶,加强喂养,患病的宝宝排尿、排便次数增加后可促进胆红素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

(2)护理。家长可以学习简单的婴儿抚触动作促进患病宝宝胃肠蠕动,帮助排便,并且注意避免使患病宝宝感染,不到人群密集处,根据天气及时添减衣物等。平时注意在充足的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疸的情况,如果黄疸反复或者明显加重,需要及时就医。

(三)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是指宝宝出生后24小时,或数日内出现不吃奶,吐沫,喘憋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从病因上分为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两类。

1.病因(1)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又包括羊水吸入性肺炎、胎粪吸入性肺炎和乳汁吸入性肺炎。前两种肺炎主要发生在孩子出生前和出生时,由于种种原因引起胎儿宫内缺氧,胎儿缺氧后,会在子宫内产生呼吸动作,就可能吸入羊水和胎粪。这两种肺炎都比较严重,需要住院治疗。乳汁吸入性肺炎是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口咽部或食道的神经反射不成熟,肌肉运

动不协调,常常发生呛奶或乳汁返流现象,乳汁被吸入呼吸道引发的肺炎。如图3-17所示。

图3-17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原因【知识链接3-6】乳汁吸入性肺炎好发生于那些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吞咽反射障碍的患儿。正常分娩的健康胎儿,生下来就会哭叫、吸吮,吞咽反射也较好。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在母体内各部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吞咽乳汁的敏感性及反应较差,哺乳或喂水时,奶汁、糖水容易留在咽部。口咽部或食道的神经反射不成熟,肌肉运动不协调,常常发生呛奶或乳汁返流(漾奶)现象。乳汁被误吸入肺内,导致孩子出现咳喘、气促、青紫等症状,误吸的乳汁越多,症状越重。(2)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宫内感染,一种是生后感染。宫内感染肺炎是由于母亲在怀孕过程中感染了某些病毒或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盘,后又进入胎儿的血液。因此,在母亲怀孕期间,胎儿就患上了肺炎。而生后感染性肺炎则可以发生在新生儿期的任何时间。

2.症状

(1)呼吸快: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每分钟40次左右,患有肺炎的新生儿呼吸可增加到每分钟60次以上。有时就像“感冒”症状,如鼻塞、呛奶。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呼吸很快(大于45次/分,正常情况下是40~44次/分),甚至可能伴有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凹陷叫三凹征)等呼吸困难的表现。

(2)青紫:患有肺炎的新生儿可能出现口周青紫,重症患儿口唇、指(趾)甲床、头面部和全身都可以现青紫,青紫是缺氧的表现。

(3)咳嗽:新生儿患羊水吸入性肺炎、胎粪吸入性肺炎和宫内感染性肺炎时往往没有鼻塞、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而出生后感染性肺炎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呼吸道症状相对多一些,可表现为吃奶时的呛咳,单声咳以及短暂的咳嗽。(4)口吐白沫:口吐白沫是新生儿肺炎的特征之一,白沫主要来源于气管内分泌物。

(5)发热:大部分新生儿肺炎不发热,即使发热体温也多为低热,持续时间多为2~3天,很少超过一周,重症患儿有时不但不发热,仅表现为体温不升。

(6)其他症状:患有肺炎的新生儿有的吃奶欠佳,精神弱,有的还会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新生儿肺炎症状如图3-18所示。a)咳嗽b)发热c)精神弱

3.预防及护理

(1)孕期定期进行产检,如果发现妈妈有很多高危因素,比如妊高症、胎位不正、脐带缠绕这些因素,很容易引起胎儿的宫内缺氧,所以产科医生会采取相应的监护和生活措施,尽量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2)孕妇要做好孕期保健,保持生活环境清洁,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3)宝宝出生后用奶瓶喂奶,奶嘴孔要大小合适,喂奶时宝宝最好是半卧位,喂奶后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排出胃内的气体。

(4)给予宝宝清洁舒适的生活空间,用的衣服、包被需要干净,哺乳用的用具应该彻底消毒。

(5)宝宝发生其他部位的感染,比如脐炎、皮肤感染、口腔感染,应该及时去医院治疗,防止病菌扩散。

(四)新生儿鹅口疮鹅口疮是新生儿时期经常见到的疾病,尤其是出生一周以后的早产儿。俗称“白口糊”,中医叫“雪口症”。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是属于真菌的一种,也称霉菌。【学习案例3-2】乐乐妈妈发现宝宝最近不怎么喝奶了,每次喝奶都把乳头推出来,妈妈觉得奇怪,轻轻的掰开乐乐的小嘴吧,发现乐乐的口腔内侧有很多白色的斑点,附着白色的粘膜,妈妈不敢大意,带乐乐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乐乐这是患上了新生儿鹅口疮。

1.病因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新生儿出生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配方奶喂养时,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奶头不清洁;

(3)若使用了大量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都会引起新生儿鹅口疮。2.症状患有新生儿鹅口疮的宝宝在口腔黏膜上会出现乳白色斑膜,形似奶块。常出现在颊黏膜、舌头、齿龈、上颚及唇内黏膜内,也会蔓延至咽部。初起呈点状和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状。擦去白色斑膜后,可见红色创面。婴幼儿常表现为拒绝吃奶,吸吮时啼哭(进食时食物或乳汁刺激创面引起疼痛)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里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感染,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连水都拒绝喝,这样宝宝就有可能出现脱水。如图3-17所示。图3-19新生儿鹅口疮3.预防及护理(1)加强孕妇孕期卫生保健,及时治疗阴道霉菌病。(2)注意宝宝口腔清洁,喂奶后给予少量温开水,婴儿的奶瓶、奶嘴要消毒,母乳的宝宝母亲乳头要保持清洁。(3)注意新生儿营养,提倡母乳喂养,适当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4)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5)注意观察新生儿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宝宝吞咽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处理。如图3-20所示。图3-20新生儿鹅口疮预防方法第四节

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一、龋齿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由于牙齿经常受到口腔中的酸的侵蚀,使得牙釉质受到腐蚀变软、变色,逐渐发展为实质性的缺损。龋齿是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龋齿不仅会导致患儿牙齿疼痛、咀嚼功能受限,还会影响幼儿的正常发育。(一)病因口腔内通常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菌。这些细菌与唾液、食物残渣等共同形成牙渍。牙渍上的细菌会将食物转化成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溶解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形成小孔或腐烂,即为龋齿。若不及时治疗,情况会不断恶化,渐由浅龋至中龋和深龋。幼儿龋齿如图3-21所示。第四节

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知识链接3-9】幼儿龋齿不加控制,损坏严重,可发展为牙髓炎、根尖炎,孩子要为此承受疼痛的折磨;乳牙如果严重龋坏,很可能等不到和恒牙交接,还会使后继的恒牙会盟出过早或过迟,长出的牙齿不整齐;如果是多个牙齿龋坏导致咀嚼功能降低,对食物的切割、磨细不充分,无形中加重了胃肠负担,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和身体发育。如果孩子一侧龋齿严重,就不敢用有坏牙的一侧咀嚼,偏侧咀嚼会导致孩子颌骨发育不对称,造成一边脸大一边脸小,严重影响美观。此外,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龋齿不仅会影响美观,还会影响孩子发音。有的孩子会因为龋齿不愿跟人说话,造成心理阴影。图3-21幼儿龋齿(二)症状龋齿好发于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根据牙齿破坏程度不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浅度龋齿牙齿的破坏局限于釉质。牙齿表面有黑点或脱钙的白点出现,一般没有明显的龋齿洞,且患儿无不适感。2.中度龋齿对牙齿的破坏达到牙本质浅层。此时有明显的龋齿洞,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牙痛反应,但无自发性疼痛。3.深度龋齿对牙齿的破坏程度已达到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龋齿洞大而深或龋齿洞小而深,对外界刺激疼痛加重,但无自发性疼痛。如图3-22所示。

(三)预防

注意幼儿口腔卫生,控制幼儿的甜食量摄入,让幼儿多吃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饭后用清水漱口,早晚刷牙;多晒太阳、营养均衡,保证牙齿对钙的需求量;教育幼儿养成爱牙护牙的好习惯,防止牙齿排列不齐,定期带幼儿进行牙齿检查。图3-22龋齿的分类二、中耳炎

中耳炎是由于耳咽管(连通中耳腔和鼻腔后壁)功能不良或阻塞,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所造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引起听力障碍,甚至造成语言发展迟缓和学习能力差。

(一)病因

咽鼓管是连通中耳鼓室和鼻咽部的重要通道,婴幼儿耳咽管比大人的短,平且宽,因此,口腔、鼻腔的液体很容易反流到中耳腔,引起中耳感染。家长不当的护理方式都会诱发中耳炎,如给婴儿洗澡、洗头时,因婴幼儿不配合导致污水流入耳朵内发生感染;喂奶过急或奶嘴上的孔较大,使流入婴幼儿口内的奶太快或太多,婴幼儿来不及吞咽而引起呛咳,导致乳汁进入中耳发生感染;又或者家长给幼儿挖耳朵,不小心刺伤了耳内的皮肤黏膜而引起感染。如图3-23所示。

(二)症状

(1)发热。发热是急性中耳炎最明显的症状。

(2)挠耳朵。

(3)左右摇头。

(4)耳朵积水。

(5)听力不好。如图3-24所示。

图3-23幼儿中耳炎原因a)中耳炎穿孔b)急性中耳炎图3-24中耳炎

(三)预防与护理(1)注意清洁幼儿的耳朵,保持幼儿外耳道及耳前皮肤的清洁,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碰伤鼓膜。幼儿洗澡、洗头时,防止污水流入鼻和耳内。游泳后可用棉签轻轻擦拭外耳外耳道以保持清洁干燥;如果有脓性分泌物,要及时清理,但不要挖耳道。(2)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室内空气清新,保持鼻腔通畅。(3)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擤鼻涕时不能用力和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4)婴儿应取坐位喂辅,避免呛奶。

三、口角炎冬春时节,时常看到有的幼儿口角上起些小泡,并有渗血、糜烂、结痂,医学上称“口角炎”。【学习案例3-3】4岁的天天小朋友在秋天出现了嘴角干裂的现象,妈妈给其增加了水分后仍然没有好转,反而起疱了,于是大人们又给宝宝喝凉茶,觉得这是“上火”的现象,去去体内的火气就好了,可是仍然没有效果,反而连饭也吃不下了,吓得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医生诊断为口角炎,并告知是秋季的高发病,需要特别注意。(一)病因口角炎的诱发因素是冷干的气候,会使口唇、口角周围皮肤黏膜干裂,周围的病菌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引起口角炎。(二)症状营养不良性口角炎,最初表现为口角发红、发痒,接着上皮脱落形成糜烂、浸渍或裂痕,张嘴时拉裂而易出血,吃饭、说话都受到影响。如图3-25所示。图3-25口角炎

三)预防与护理(1)预防幼儿发生口角炎,父母在平日里要注意饮食搭配,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引导幼儿不偏食,不挑食,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胡萝卜、新鲜绿叶蔬菜等。(2)幼儿经常有舔嘴唇、吃零食、吮吸手指等习惯,也容易引起口角炎。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舔嘴、不吮吸手指。(3)养成每天清洁口腔的习惯,可以有效减少细菌侵袭嘴唇。

四、湿疹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大人孩子都会得,但更多的是发生在幼儿身上。湿疹的一大特点就是反复发作,很难一次就治愈。1~3个月的婴儿最容易出现湿疹,6个月以后会逐渐减轻,1岁以后大多数患儿会逐渐自愈而不再发。很多家长不清楚会把湿疹与痱子混淆起来,其实,两者症状并不一样。如图3-27所示。图3-27幼儿湿疹与痱子(一)病因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

(二)症状婴幼儿湿疹多长在头面部、颈部和四肢。刚开始为米粒样大小的红色丘疹或斑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一般常由面部开始,以后逐渐增多,并伴有小水疱。水炮破溃后有黄白色浆液渗出,局部皮肤出现潮红,干燥后则结成黄色痂盖。湿疹如果是长在头皮上,很容易会形成糜烂

流水,结成黄色厚痂将头发粘集成束;长在面部的,多为淡红色斑,上面覆盖着细薄鳞屑或痂皮。如图3-28所示。图3-28湿疹3.预防与护理妈妈要避免食用如牛奶、鸡蛋、鱼、肉、虾等食物,人工喂养的宝宝要尽量选择低过敏配方奶粉。避免幼儿接触灰尘、羽毛、蚕丝以及动物的皮屑、植物的花粉等过敏原。别让孩子穿的太厚、吃得过饱,室内温度太高等也会使湿疹加重。,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衣被尽量用透气性好、柔软、纯棉的布料,洗澡用清水即可,不要用沐浴液、护肤用品。五、扁桃体炎扁桃体属于人体的一个免疫器官,是上呼吸道第一道防御门户,可抵御侵入机体的各种致病微生物,起到一定的抗病作用。扁桃体不仅能产生淋巴细胞,还能参与抗体制造,抵制和消灭自口鼻进入的致病菌和病毒,防止疾病发生。作为防御疾病的屏障,扁桃体本身也很容易被感染。特别是幼儿,由于身体抵抗力低,一旦受凉,就会使扁桃体抵抗细菌的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口腔、咽部、鼻腔以及外界的细菌侵入扁桃体,发生炎症。(一)病因扁桃体炎可分为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多发于春秋季节,是耳鼻咽喉常见的疾病,致病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图3-29扁桃体炎

(二)症状幼儿在4~6岁为扁桃体炎高发期。大多数扁桃体炎都是急性的,症状很明显,主要表现为高热可达39~40℃,同时伴有寒战、全身乏力、头痛及全身痛。还会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咽痛剧烈、吞咽困难、口渴、口臭、便秘等症状。严重者扁桃体炎红肿化脓,形成化脓性扁桃体炎,如果久治不愈,可转成慢性扁桃体炎,容易引起肾炎、心脏病。所以孩子嗓子不适、诉说疼痛时,就要引起重视了。如图3-29所示。扁桃体炎与普通感冒有类似的症状,应注意区分,最明显的区别是,检查咽部时可发现扁桃体上有脓。

(三)预防与护理1.预防应保证幼儿的营养摄入全面,不挑食,营养平衡,才能保证身体抵抗力,抵御细菌的入侵。其次,注意口腔卫生,认真刷牙。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相对湿度可在45%~55%间。体弱的幼儿也可以采取预防接种,通过预防呼吸道感染来预防扁桃体发炎。如图3-30所示。

2.日常护理2.护理发病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排出细菌感染后在体内产生的毒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会。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孩子体温、脉搏变化,如仍持续高热,可增大剂量,或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药物。如图3-30所示。图3-30预防扁桃体炎六、疱疹性咽颊炎(一)病因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CV-A)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该病发病率高,四季都会发生,春夏季是流行季节,主要传播途径由胃肠道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二)症状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急,常突发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天,可伴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幼儿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三)预防与护理1.预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多喝水,注意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在传染病流行期的期间,让孩子勤洗手,室内勤通风。如图3-32所示。图3-32疱疹性咽颊炎预防措施2.护理让患儿注意卧床休息和口腔卫生,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高热时用药物和物理方式为患儿降温。七、高热惊厥幼儿高热惊厥也就是俗称的“抽风”。孩子惊厥表现为全身性或身体某一局部肌肉运动型抽搐,这由骨骼肌不自主的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发作时孩子的脑电图检查可以正常,也可以异常。(一)病因高热惊厥大多见于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一般发生在高热开始后的12小时内。绝大多数高热惊厥是单纯性的,惊厥后意识恢复快,不会出现神经系统的异常。但如果反复高热惊厥,对脑的损伤就会比较严重,有可能导致智力低下、行为障碍等。(二)症状高热惊厥的典型症状是全身性的,多为突然发作,表现为头后仰,四肢抽动或呈强直状,意识丧失,双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角或面肌也可抽动。同时可有呼吸暂停、面色青紫或苍白的现象,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如果是短暂发作,一般在数10秒之内,严重的可达10~30分钟,发作后很快清醒,如图3-33所示。

图3-33高热惊厥症状(三)急救与护理(1)解。尽快将幼儿的上衣松解,保持呼吸畅通,或者将孩子置于通风处,让孩子仰卧平躺,松开衣领,尽量减少衣物对身体的覆盖。(2)转。幼儿高热惊厥时很可能会出现呕吐,为防呕吐物呛入气道,可将幼儿的头转向一边,及时清理嘴里、鼻子里的分泌物,防止吸入异物引起窒息。(3)塞。幼儿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引起自我伤害,比如撞到床、栏杆等,所以需要拿软垫或者靠垫放在孩子的周围。此外,幼儿还可能出现舌咬伤,此时可以用婴儿牙胶或儿童饭勺塞在孩子牙齿的上、下之间,以免咬伤舌头,并保障呼吸道通畅。(4)掐。当幼儿抽搐发作时,可以用拇指压按住人中(鼻子下中间位置)以开窍醒神,直至抽搐缓解,但指甲不可太尖,也不可太用力,以免刺破幼儿的皮肤。(5)降。用温水给幼儿擦拭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等处。一般来说,体温降下来后高热惊厥就会停止,此时再送医院会比较安全。

七、肠套叠肠套叠就是一段场子套入相邻的下一段场子,造成肠道梗阻而不通畅。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4~10个月婴儿最多见。如果肠套叠1~2天、套入的肠管血液循环受阻,并随着肠蠕动,肠管越套越紧,就会发生缺血性坏死、穿孔,威胁幼儿的生命。(一)病因肠套叠属于消化道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最常见。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点:(1)饮食原因。(2)幼儿的回盲肠直径比例小,且肠瓣肥厚,游动性强,可导致回肠嵌入盲肠。(3)病毒感染。(4)孩子容易发生肠道痉挛,肠蠕动节律失常,可出现过快或逆蠕,很容易引起套叠。(5)神经失调、遗传因素等都有可能导致肠套叠。【知识链接3-13】肠套叠如果发现得早(在12小时内),都可以用灌肠法温和处理。也就是把套进去的肠子推出来。如果超过24小时,开始持续呕吐、脸色苍白、拉果酱样大便,就已经很严重了,肠子已经开始坏死,甚至需要手术才能挽救孩子的生命了。如果超过48小时,大多数已属病危。(二)症状(1)腹痛。急性肠套叠的婴幼儿会突然发作、剧烈及阵发性肠绞痛;(2)呕吐;(3)腹部肿块。(4)果酱样血便。如图3-35所示。图3-35肠套叠

(三)预防(1)注意幼儿的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2)给幼儿添加辅食时,必须做到每次只增加一个品种,量由少到多等。第五节

幼儿常见传染病预防一、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或者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中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39种。如表3-6所示。

(二)传染病的特征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病原体包含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等)和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两大类。表3-6中国39种法定传染病类型级别种类甲类传染病强制管理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严格管理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外)、手足口病

2.传染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由人或者动物经由一定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传染他人。具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类别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免疫性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

4.有流行性和季节性传染病的流行是指传染病在局部地区人群中大量出现,甚至在许多地区大面积的发生。(三)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病流行有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任一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一般可分为三种:(1)病人。(2)病原携带者。(3)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在传染给另一个易感者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行径的途径。如表3-7所示。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这种传染病的人。如果某一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较多,则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表3-7传染病常见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具体说明传染病举例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随着病人或携带者呼吸、谈话、咳嗽、喷嚏等产生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体内而引发疾病猩红热、流脑、麻疹经水传播水源受到病原体的污染,没有经过消毒饮用后导致传染病的流行霍乱、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经食物传播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如感染绦虫的牛等),另一种是食物受到污染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播病原体通过蚊子直接或间接地传入易感者体内,形成新的感染疟疾、鼠疫、乙型脑炎经土壤传播易感人群解除了被病原体污染的突然所导致的传播结核病血液、血制品传播由于输入含有病原体或被病原体所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导致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一种方式乙型肝炎、艾滋病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病原体在患者和携带者的分泌物或排泄中,污染了书、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被易感者接触形成新的感染。乙型脑膜炎医源性传播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检查、输血和治疗等操作,进入易感者体内形成新的感染乙型肝炎、艾滋病(四)传染病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2.切断传播途径:(1)经常性预防措施。传染病发生后应采取的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1)增强幼儿体质。(2)严格执行计划免疫制度,按计划预防接种,保护幼儿不受传染病的侵害,提高幼儿特异性免疫力。(3)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加强对易感者的保护。二、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一)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病1.流行性腮腺炎(1)病因。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被传染后2~3周发病。

(2)症状。起病急,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症状,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著肿大。如图3-37所示。(3)预防与护理。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在疾病流行期间,减少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时戴口罩;疑似流行性腮腺炎,有发热或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图3-37流行性腮腺炎2.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的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1)病因。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图3-38流感症状(2)症状。潜伏期约数小时至1~2日。起病急骤,有高热、畏寒、头痛、背痛、四肢酸痛、疲乏等,不久即出现咽痛、干咳、流鼻涕、眼结膜充血、流泪,以及局部淋巴肿大,肺部可出现粗啰音,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等症状,流感的全身症状明显,

呼吸道症状。(3)预防及护理。预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水痘水痘是一种幼儿最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多在冬、春季节流行,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1)病因。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另一种是接触传染,幼儿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而被感染。(2)症状。水痘的潜伏期为14~21天。从孩子出痘(疹)前2天到所有水痘出完、干硬结痂,可能会持续至少10天,这期间病人是具有传染性的。水痘主要分布在面部、胸部、背部,四肢较少。一开始表现为小斑疹,很小的一片红点,之后迅速发展为斑丘疹、丘疹,再发展到水疱疹。如图3-39所示。图3-39水痘(3)预防及护理。1)预防。做好患儿与正常幼儿的隔离工作,防止传染,按时接种疫苗。2)护理。及时隔离,发热时要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多喝开水和鲜果汁,避免孩子用手抓破疱疹,患病的孩子卧床休息,室内要经常通风,如果孩子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应及时就医。一般痊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一种传染病,以口腔、手足部位疱疹为特点。(1)病因。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主要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进行传播。如图3-40所示。(2)症状。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3~5天,起病急,期间会发热、口痛、厌食。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粘膜、舌黏膜,牙龈、扁桃体会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5~10天后消退,皮疹无瘙痒,也不痛。(3)预防与护理。1)预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避免接触患儿。看护人接触幼儿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2)护理。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图3-40手足口病的传染方式5.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脑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如图3-42所示。(1)病因。乙脑的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人与人之间接触不会传播。(2)症状。乙脑典型的症状是高热、头痛、昏迷和抽搐。发病初期很像感冒,病人有些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乙脑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型。如表3-9所示。(3)预防。采取有效的防蚊、灭蚊措施,消灭蚊虫滋生地,搞好环境卫生。提高人群免疫力,对易感者,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及时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图3-4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表3-9流行性乙型脑炎症状表现类型典型症状轻型患者神志清楚,可有不同程度的的头痛、嗜睡,体温多在38-39℃,一般1周内可恢复中型患者有意识障碍,昏睡或浅昏迷,体温多在40℃左右,可有短暂抽搐,病程约为10天,无后遗症重性患者体温常持续40℃以上,神志昏迷,有反复或持续性抽搐,出现病理反射,并出现呼吸衰竭,病程2周以上。大部分重症患儿经抢救治疗,1-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但有少数在得病6个月后,仍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瘫痪等严重后遗症,以致造成终身残疾(二)细菌性感染导致的传染病1.猩红热猩红热是由A属(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病因。5~15岁的孩子,是猩红热的主要发病人群,病人与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2)症状。1)潜伏期2~5天,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咽颊炎和皮疹。2)皮肤呈猩红色,皮疹一般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一天内遍布全身。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头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压之褪色,松开后红色小点即出现,随之融合成一片红色,绝大多数患者皮疹呈全身分布。3)皮疹退后1周左右,皮疹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脱皮持续2~3周,严重者可有暂时性脱发。少数会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如图3-43所示。

图3-43猩红热(3)预防与护理。1)预防。猩红热目前还没有免疫制剂,预防主要是控制感染的散播,当发现幼儿患上猩红热后要隔离6~7天。2)护理。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身体的消耗和心脏负担,防止并发症。注意保持皮肤清洁。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发于冬春季节。(1)病因。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染源。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2)症状。起病急,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全身疼痛等症状出现。如图3-44所示。图3-4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预防及护理。1)预防。及时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室内通风换气,流脑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注意保暖,预防感冒。2)护理。饮食清淡,易消化,每2小时翻身1次,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保持呼吸道通畅,视病情给予侧卧,呕吐时,严防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吸入气道引起的窒息及吸入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对比如表3-10所示。表3-10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区别类型病原体传播途径流行季节主要症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双球菌空气飞沫冬春季节高热、呕吐、全身疼痛,面色灰白、出血性皮疹,呕吐呈喷射状、颈部僵直,嗜睡昏迷流行性乙型脑炎乙型脑炎病毒蚊虫叮咬夏秋季节高热、嗜睡、肢体蒋映或瘫痪、有后遗症3.急性结膜炎幼儿急性结膜炎,就是俗称的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眼炎。主要以春夏季多见。(1)病因。急性结膜炎是眼结膜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如接触患儿用过的毛巾、手帕、脸盆、书、玩具或门把手、钱币等,就会受到污染。

(2)症状。急性结膜炎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细菌性结膜炎早期症状是双眼瘙痒不适,有异物感、烧灼感,接着会出现眼睛红、肿、痛、分泌物多、怕光流泪、不敢睁眼、可伴有发热、头痛等,一般不影响视力。病毒性结膜炎症状更明显,结膜充血水肿、有出血点,并伴有水样或

黏性分泌物为特征,同时伴有流泪、异物感。角膜可因细小白点混浊而影响视力,或引起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1)预防及护理。1)预防。督促孩子勤洗手,注意不要用手揉眼睛,在疾病流行期不要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公共泳池,公共浴室、游乐场等。2)护理。遵医嘱局部用药,清洁孩子的用具,父母子在给孩子洗眼睛后,要用肥皂清洗2~3次手,才能接触其他物品。4.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1)病因。幼儿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2)症状。细菌性痢疾根据病程及病情,可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和中毒性痢疾。1)急性细菌性痢疾。

相关知识

《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应对》1.2 婴幼儿健康观测.pdf
第三章老年人的健康保健与照护ppt课件.pptx
《婴幼儿健康管理基础》试卷答案10.doc
婴幼儿常见病
母乳喂养+预防接种为婴幼儿健康护航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学什么?
夏季幼儿如何保健 中医提醒预防四种疾病
婴幼儿护理技巧大全:从婴儿出生到成长的指南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pptx
幼儿园安全卫生管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网址: 《幼儿卫生保健基础》第三章 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pptx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82868.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