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良方”
原创 健康报 健康报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2023年3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问题困扰。这些数字折射出严峻的社会现实: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正遭遇心理危机。
近日,在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主办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和公共卫生交叉前沿大会上,来自国内外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通过跨学科、多角度的交流,共同探寻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方”。
揭秘多元“病因”
“在生命历程中,社会因素对个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万宇辉指出,探析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社会风险因素需要从家庭、学校、社区乃至宏观社会环境视角切入。
经研究发现,母子关系与儿童社会情绪行为之间的关联显著。随着母子关系的强化,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概率会相对降低。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母亲自身的不良经历也可能对下一代产生影响,导致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此外,学校中的校园欺凌、学业压力等同样不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遗传易感性、童年期焦虑、早期不良经历、急性严重压力事件、物质滥用等多重暴露因素积累会显著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而来自同伴、家庭和老师等方面的社会支持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万宇辉表示,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措施应当综合考量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环境因素,并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健全。
自然环境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增加患精神疾病和自杀风险。母亲孕前一年PM2.5暴露及儿童出生后一年PM2.5暴露都与儿童孤独症患病风险相关。长期暴露于PM10、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环境中会增加自杀风险,特别是长期接触PM10。
除此之外,炎热的天气会加重某些疾病,如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并增加人们的攻击倾向。住宅道路交通噪声暴露可能导致学龄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而经常置身于内陆绿地和沿海蓝色空间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减少精神问题的发生。“暴露在大自然中、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交通污染的危害,这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供了启发——可以通过干预环境暴露,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万宇辉介绍。
万宇辉表示,特定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也会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化的大现场,深入研究自然环境、经济、教育以及人口结构转变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守护心理健康的多元路径。
浇筑健康“心墙”
“国内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的频发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仍然偏低。”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特别研究员陈润森介绍,研究表明,大多数青少年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技能,倾向于使用单一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和解决心理困扰,且青少年的求助态度较为消极。学校作为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防治工作中具有先天优势。
与其他需要筛查的干预措施相比,学校中的全人群预防干预更容易实施,并且能够降低心理健康“污名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以及处于劣势地位的青少年而言,在学校开展普遍性预防干预是兼具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手段。
陈润森团队通过与广东省云浮市教育局合作,对初一、初二年级在校学生开展预防干预项目。该项目采用“培训师培训”的模式,首先由清华大学团队培训合作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再由专职心理教师通过心理健康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干预。
结果表明,经过心理健康课程干预后,学生的焦虑、抑郁程度有所下降,自伤自杀相关意念有所减弱。该项目具有标准化、视频化、多效果、强基础的特点,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抑郁,有效减少自伤等问题行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自杀,一个都太多”,青少年群体的自杀问题尤其需要引起社会层面的关注。针对学校的自杀危机预防工作,陈润森团队把目光投注到了教师的“守门人”角色。
该团队联合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团队,历时3年开发了本土化校园“生命守门人自杀”预防干预项目,并在云浮市开展。该项目覆盖了云浮市84所学校的教师,参与教师数量超过4000人。结果显示,经过培训后的教师对自杀的干预效能和干预意愿显著提升。
同时,陈润森团队基于这项工作编撰了一本手册,即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校园心理危机守门人手册》,并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发布,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
开辟“疗心”新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有问题的学生,还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林丹华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做到“减少问题”与“促进积极发展”并重。
林丹华发现,如今,我国大中小学生普遍患有一种“疾病”——“空心病”,即存在强烈的孤独感、无目标感、无意义感,表现出空虚无聊的生活状态。因此,她提出采用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正向干预,强调其发展轨迹的积极方面、发展中的可塑性以及潜在的个体和生态资源。
“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干预能有效减少和预防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且成本效益高。”林丹华举例说,在社会情感学习项目中,每投入1美元就会有11美元的回报,而仅仅减少心理或行为问题无法促进青少年积极方面的发展,因此应构建“促进-预防/干预”一体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体系,形成“家校社医”协同模式,推动“全人”心理健康。
“研究分析显示,前一天的创作性活动可能使次日积极情感显著增加。”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陈群林表示。
基于这一结果,陈群林提出了一种基于关系视角的干预路径,尝试分别从个人、学校和家校层面,以创造性思维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创造性表达方面,鼓励儿童青少年开展文学、绘画、戏曲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创造性表达;在创造性教与用方面,提倡将创造性教学与学科教学融合,如科学课、艺术课等,并注重将创造性思维技能应用到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关系处理等;在创造性环境建立方面,留给孩子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引导其积极进行有氧运动与团体运动。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日益显现,而现有诊疗体系仍然存在巨大不足,探索该患者群体的早期精准识别和有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对此,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精神卫生系系主任王菲教授重点介绍了一种基于“家校一体化”信息平台进行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监测和精准干预的模式。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省疾控中心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合作开展了江苏省中小学生智能化心理健康服务队列研究,进行家长、学生、教师社会角色多维评价,通过纵向混合队列探索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演变模式。同时,在此基础上搭建“家校一体化”数字平台,通过量表评估和语音特征、面部特征等客观指标高效完成智能化精准心理疾病筛查,并为有需要的学生、家长及教师提供远程心理干预,促进家校互联,实现科学研究到社会层面的转化。
“数字技术在筛查和识别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有效性显著,同时在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潜力巨大。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与物质滥用司原司长谢卡·萨克斯纳(Shekhar Saxena)表示。
文:健康报记者 刘嵌玥
原标题:《探寻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良方”》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青少年心理健康
马新东:运动让儿童青少年心理更健康
保障孕产妇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广西儿童青少年及孕产妇心理健康地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聚焦儿童健康|我国儿童青少年如何控制体重?
广西儿童青少年及孕产妇心理健康地方标准宣贯会在南宁举行
广西儿童青少年及孕产妇心理健康地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广西儿童青少年及孕产妇心理健康地方标准宣贯会在南宁举办
青少年心理健康,同龄人能发挥多大作用
广西率先发布儿童青少年及孕产妇心理健康地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网址: 探寻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良方”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84641.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699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518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13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099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09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06
- 7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170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163
- 9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19
- 10打完新冠疫苗后能喝绿豆汤吗?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