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体操;自我评价(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8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39-03
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2]。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对体育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健身功能,而且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3-7]。为深入了解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心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以便为制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体育运动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扬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二年级健美操选修班2个班级作为试验班。一个为小强度试验组(28人),年龄为(19.75±1.24)岁;另一个为中等强度试验组(29人),年龄为(19.73±1.22)岁。从三年级平时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选取1个女生班作为对照班(30人),年龄(22.53±0.86)岁。试验过程中,对照班不参加体育锻炼。
1.2 方法
1.2.1 测试方法 试验组分别用中、小强度健美操运动连续干预10周,受试者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30 min。对照组不参加体育锻炼。经学生知情同意,试验前、后分别测量被试安静状态下身体自尊、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水平3项指标。测试前向被试介绍填答问卷时的注意事项。试验组的锻炼强度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中强度锻炼干预控制心率在135~150次/min,小强度锻炼干预控制心率在90~110次/min,每隔5 min测量1次心率。
1.2.2 测量工具 身体自尊量表(PSPP)[8]。由徐霞修订,采用4级评分, 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主量表和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4个分量表。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72~0.8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9]。由祝蓓里根据澳大利亚学者Grove的量表修订而成。其信度在0.60~0.82之间,平均r为0.71。量表的计分方法为:“几乎没有”为0分,“有一点”为1分,“适中”为2分,“相当多”为3分,“非常”为4分。
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10]由王征宇修订,共90个问题,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每个项目分别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Polar心率遥测仪。由上海中胜科教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产品编号为HD008,产品型号为 S625X。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协方差及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试验前后PSPP、POMS 及SCL-90测试得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价值感(P<0.05)、心境指数(P<0.01)及强迫症状(P<0.05)、人际关系敏感(P<0.05)有显著影响。中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吸引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对照组试验前后被试PSPP、POMS 及SCL-90各项心理指标几乎没有发生变化(P>0.05)。见表1~3。
3组被试在PSPP各因子上,前后测差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OMS愤怒、疲劳、抑郁及TMD 4个因子上,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CL-90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及总均分因子上,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进一步比较可知,在愤怒、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小强度组显著优于中强度组及对照组(P<0.05),中强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疲劳因子上,中强度组显著优于小强度组及对照组(P<0.05),小强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MD因子上,中小强度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但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强迫症状上,中强度组优于对照组(P<0.05),小强度组优于对照组(P
2.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模型检验 表4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和心境对心理健康(总均分)影响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图1)。
3 讨论
3.1 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心境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研究结果表明,锻炼强度极大地影响着锻炼者的心理效应[11-13]。本次试验结果表明,中小强度组被试试验前后身体自尊水平变化均有上升趋势,其中小强度组身体价值感和中强度组身体吸引力变化已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一结果与何颖等[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4周的体育锻炼就能使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发生明显变化)。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次连续锻炼1 h的效果要好于2次30 min锻炼。尽管试验后3组被试身体自尊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各组试验前后变化趋势以及各组间变化值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强度健美操运动更有利于改善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因为对于平时不爱参加运动的女大学生而言,中强度体育锻炼在减少身体脂肪、改变体型及提高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至于3组间差异不显著问题,锻炼时间短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
从各组试验前后比较来看,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女大学生心境(TMD)、心理健康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的改善。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被试POMS愤怒、抑郁、SCL-90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的改善;中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被试POMS疲劳症状的改善;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女大学生心境(TMD)、心理健康状况(强迫症状、总均分)的改善。尽管可能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造成了组内组间比较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该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适宜刺激理论假说”。体育锻炼之所以能改善锻炼者的情绪状态,可能是因为锻炼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类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降低抑郁、焦虑及其他消极情绪[14]。
3.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心理机制 在路径分析中发现,体育锻炼影响身体自尊和心境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影响心境作用显著。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自尊或身体自尊的某一纬度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6,15]。在体育锻炼对心境影响的相关研究中,多数研究结果认为适宜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被试心境状态的改善[12-16]。Pinto等[17]在身体自尊与心境的关系研究中指出,身体自尊与心境相关显著,高自尊者具有良好的心境。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整体自尊水平的改善,又因自尊是心境的一个重要纬度,因而身体自尊对心境具有促进作用是可能的。
心境对心理健康(总均分)影响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有研究报道[18],心境与心理健康各项因子相关显著,该结论支持了心境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良好的心境可影响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最终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朱荣春等[19]研究指出,大学生自我效能和自尊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表明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总分)变化会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樊富珉[20]用自我概念各个纬度与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相关研究,发现生理自我与心理健康(总均分)相关显著,以上研究结果提示,作为与生理自我非常相近的身体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可能也存在显著相关。然而,路径分析显示,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对此作如下2点解释:第一,本研究考察的是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朱荣春研究的是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9];第二,研究使用的量表不同,以及量表信效度、灵敏性等原因所致。以上只是推测,对此尚须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1-572.
[2] 王建中,樊富民.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状况调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3] 张志勇.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78.
[4] 黄志剑,郭志平,姚家新.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1):79-80.
[5] 薛林峰,徐金尧.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16-918.
[6] 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体育与科学,2003,24(4):58-60.
[7] BERGER BG. Exercise and mood: A selective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employing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 J Applied Sport psychol, 2000,12(1):69-92.
[8]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34-137.
[9] 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10]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7(2):69.
[11]李学砦.不同锻炼项目、强度和时间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及自我概念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6-77.
[12]方敏,江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强度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198-199.
[13]安雅然.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参加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35-37.
[14]BERGER BG, OWEN DR. Relation of low and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with acute mood change in college joggers. Percept Mot Skills, 1998,87(2):21-611.
[15]朱风书,颜军.篮球锻炼对男大学生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81-582.
[16]李林.中国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的影响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2):165-166.
[17]PINTO BM, TRUNZO JJ. Body esteem and mood among sedentary and active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Mayo Clint Proc, 2004,79(2):6-181.
[18]刘宇晔.不同项目中小强度的专项选修课对女大学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2003,9:23-24.
[19]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25-227.
第2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他们整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进程。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改革、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等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所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南京召开的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的比例,80年代中期为23.2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己达30%,而且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必然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体育锻炼的概念
体育起源于劳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和发展。目前,体育锻炼概念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Caspersen等(1985)认为体育锻炼包含2个要素:1.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唯一,2.引起能量由低到高变化的消耗,体育锻炼是以保持和提高体质为目的的有计划、有内容地安排和重复从事的身体运动。在我国,体育(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它是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不仅是群众体育的基本活动形式和方法,也是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总的来说,体育锻炼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使人精神愉快,对预防与治疗某些疾病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一词在古代英语中有强壮、结实、完整之意。最早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是单纯从生物性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缺陷和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认识到没病即健康这种观点的极端性、片面性。健康应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因此,对健康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身体方面,而是一个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方面内容的全新概念。
当代中国对于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李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并不是消极地维持正常状态,治疗、矫正和预防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一门科学,而是有意识控制自己,正确了解自己,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渴望在生活中挑战新的奋斗目标,从而推动自我成长的最佳心理状态。林增学认为: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国《心理学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比较普遍的对心理健康的诠释是: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也即是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三、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姚丽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缺少场地器材,其中男生集中认为是缺少器材,女生认为缺少场地。曾吉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结果显示,约有16%的大学生从来不参加任何课外体育活动,84%的大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强度和时间明显不足;90%的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抱有明确的动机,身体健康、娱乐身心、达标是我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没时间、无器材、无场地、无兴趣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李秀梅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四个年级大学生大多数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周次2―4次,其中二、三年级学生的活动次数达到最高值,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偏少的现象,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大学生在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男生以足、篮球等球类项目为主,女生以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为主。董玉福研究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74.13%的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其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14%;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95.11%的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其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0.17%,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
四、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促进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好体育与健康文化宣传、指导工作,如开设体育与健康专题讲座、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等。同时,要加强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工作,增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二)体育教学的改革
原来的体育教学是停留在规定操场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同时也让学生的兴趣受到了打击,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强度比较弱。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及校园的地理特点,有计划地在原来的体育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一些拓展项目,如定向越野、远足等等户外运动,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体育活动在使学生增进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体育教师的培养,优化体育师资结构。
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强调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注重体育实践,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这与其自身知识和健康教学经验、方法的不足有关。高校要注重体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使他们具备更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建立起自身心理健康、掌握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体育锻炼等各个方面。这是高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结论
总之,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协调好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克服孤独感。在体育锻炼中可以消除学生紧张、抑郁、焦虑等心理紊乱的现象,减少情绪上的负担,同时也减少情绪障碍。在体育锻炼中应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健身及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玉福.不同选项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5,03.
[2]李蔚.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J].教育研究,2003,10.
[3]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李秀梅.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3.
[5]林增学.心理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J].心理科学,2001,03.
第3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摘要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长期以来人们把身心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被长期忽视。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小视,2000年诸杰等人对2086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6.99%的大学生心理反应不正常。毕秀淑等人在2003年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得出: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比较严重的,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在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问题上,处于接触社会临界点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地被发现,这些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希望能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使自己能真正肩负起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
当今社会,人们受到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急剧变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压力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刺激,破坏心理平衡。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的动态变化阶段,他们常出现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如孤独感与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波动与理智的冲突;美好愿望与当前现实的冲突等。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如常见的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等。
造成心理疾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呵护溺爱,或家庭环境不和谐、教育方法不得当等,是造成不良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在当今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要不可抗拒地面对各种竞争,加上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学生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及经济来源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常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第三,是因为部分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疏导,导致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保健知识的匮乏,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可以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释放体能、展示自我、重塑人格。体会默契协作的团队精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会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方式。如在积极热烈的节奏中练习健美操、街舞等,这有利于消除烦恼、缓解压力、调整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在球类和游戏运动中,大声的呼唤、喝彩、助威,适当的身体接触碰撞,合理的推拉等,都是转移不良情绪的好方法;精彩的进球、精妙的战术、良好的配合,都会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同学的赞许、教师的鼓励,都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释放,良好情绪得到补充。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三)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体育锻炼对提高自尊的作用是明显的,这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让体型更加健美,提高人的自信,让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都将提高人的自尊。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第4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学专业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一、前言
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其中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两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不稳定和可塑性的特点,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备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关于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甚少。医学生未来的服务对象是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病人,其自身心理健康与否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体育教学培养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研究更少。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和掌握这群体大学生的健康现状,比较不同体育锻炼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健康水平和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2年级在校大专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3份,回收率为97.2%,其中有效卷539份,有效率为89.8%。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心理期刊及国内体育期刊,为本文提供资料。
2、问卷调查法。心理健康水平测试选用国内外通用的症状自评表SCL-90,同时自编《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在一学年体育选项课结束进行施测。
3、访谈法。是本课题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体育活动情况的辅助方法。主要由研究者深入部分医学专业学生中去,采用交谈方式以获得所需的资料。
4、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统计分析,计算每人九个因子分,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5、系统分析法。依据统计计算结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体育锻炼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特征分析。
表1显示,医学专业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的均分略低于国内常模,其中人际敏感因子呈非常显著差异,抑郁、偏执因子呈显著差异,其它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医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也可理解为整体医学观及校内文化氛围、个人修养,选修课的增加和医学心理的教育,心理咨询活动的普及对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开设体育选项课给医学生有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并由专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特征分析。
依据不同性别医学专业大学生之间的SCL-90各因子的统计,其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医学专业大学生SCL-90男、女生各因子均分呈显著差异,女生各因子均分均高于男生。除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方面呈非常显著差异。
女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低于男生,这与女生的体育活动兴趣要低于男生存在很大的关系。本研究调查发现,女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远远不如男生。相对医学专业女生而言,同专业男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强于女生,而且相对容易找到具有相同兴趣的人一起参与活动,或在找不到同伴的情况下,有时也会直接到场地上寻找活动伙伴或自行活动。而女生由于受到社会对女性的规范、观点以及已形成的自我意识、看法等的影响,使得她们的活动频率要小于男生,从而导致体育活动这个非常有效的情绪“排泄口”没能够得到积极的利用。
女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期待值较高、身体压力较大的现状。同时,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尤其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女生往往面临着比男生更多的压力。
(三)医学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析。
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运动,每次体育运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被认为是体育人口,将被视分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即体育人口)和不经常参加锻炼者(即非体育人口)。对体育锻炼兴趣中的很喜欢、喜欢视为喜欢,不太喜欢、不喜欢视为不喜欢;体育锻炼后的心情或感受中的很愉快、愉快视为愉快,无感觉、身心疲惫视为身心疲惫(无人选无感觉)。
从表3结果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但差异不显著。
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值均低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除偏执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尤其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这四个因子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
体育锻炼后感到轻松愉快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值均低于体育锻炼后感动身心疲惫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五个因子上呈显著差异。
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并不直接促进心理健康状况的好转,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喜欢体育锻炼和锻炼后的感觉如何。当学生喜欢体育锻炼,锻炼后产生愉觉时,才能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当学生喜欢时,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如考试、就业等暂时抛开,而充分体会身体活动的乐趣,获得愉快、满足的感觉,从而在某些方面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学生仅是出于体育认知如身体活动益于健康、学习应与体育活动结合等去参加体育锻炼,而缺乏体育活动兴趣和内在动机,那么,其体育锻炼只是一种任务和负担,锻炼过程中容易疲劳,锻炼后压力也不易减轻,不易产生充分的愉悦感,不会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除了对偏执因子意义不显著外,对其它各因子都有较好的改善意义,特别对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作用。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尤其是参加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时,身心投入其中,就业、考试、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等压力会暂时减缓。很多学生的体育活动多是与同学一起,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加强与同学的交流,满足其交往、成就需要等。同时一定的体能消耗也会改善学生的心境,使学生产生轻松、平静、和谐、愉受,从而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方面明显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四、结论与建议
(一)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二) 医学专业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
(三)体育锻炼兴趣和锻炼后的感觉与心理健康关系明显,而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与心理健康关系不明显。
(四)尽管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改善,但不可以完全替代心理咨询。建议心理咨询和体育锻炼相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勇等,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 2003,(6)
[2]殷恒婵,傅雪林,对体育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4(6)
[3]季浏,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和体育运动动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
第5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心理亚健康;大学生 ;体育锻炼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ercise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 mental subhealth. XIE Dongbei,ZHONGFU-you,PE Department of Gannan Normal college,Gannan,Jiangxi 341000,china
To investgat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 mental subhealth state.Methods The method to screen people who was under the state of mental subhealth established by Liu Huanhuan was employed in this research.Took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s intervening methods.The effect were evaluated by sleeping qua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ade(SAS、SDS and PSQI psychological scale are used).Results Sleeping qua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ade of the subhealthy students are improved obvious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four and eight weeks(P
【Key words】
Mental subhealth;Undergraduate students;Physical training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经济、就业压力等现实压力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这可以从近年新闻媒体的各种相关报导中得到印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亚健康也和亚健康关系密切。刘欢欢等人则把心理亚健康定义为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的状态”并建立了心理亚健康的有效筛选方法。
而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任何疾病都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心理疾病也是如此。本研究以体育锻炼和心理辅导为干预手段,观察八周的体育锻炼对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以刘欢欢[1]等人建立的心理亚健康诊断方法为工具对来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大学生筛选(共有五个高校参于)。具体方法是“以康奈尔医学指数(CMI)进行调查,根据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对人群心理状况进行识别分类(健康、准健康、准神经症、神经症),识别落入准神经症区域且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定义为心理亚健康。” 在半年中选取67名符合心理亚健康诊断标准的大学生。分为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40名平时无运动习惯、心理测评正常的大学生作为正常对照组。
心理辅导组只接受学校固定心理辅导老师的针对性心理辅导,每周1次,共8周;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除了心理辅导外,每周至少运动3次。正常对照组不参加心理辅导,运动要求同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在第4周未和第8周未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学生进行焦虑、抑郁和睡眠状态观测。
为了让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则是:不指定运动项目,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1周至少锻炼3次以上,2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 d,每次不少于20 min;逐渐增加运动量。每周通过E-mail或电话联系一次学生了解情况,中间允许退出。从最后的统计结果分析,男生和女生有较大的差别,女生选慢跑的最多,男生则以球类运动为多。
2 结果
2.1 参加实验学生的一般情况 各组学生均筛选自五所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平均年龄(20±0.89)岁。其中男生总数为65名,女生总数为42名。107名初选者中参加完整个实验的人数为73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34人。男生中途退出较女生多。
2.2 实验前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1) 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运动+心理辅导组、心理辅导组在实验前SAS、SDS、PSQI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运动+心理辅导组SAS、SDS、PSQI在实验干预前后的变化(表2) 本组坚持完整实验的共有19人。从实验的情况看,和运动前相比,第四周时睡眠质量的改善最为明显(P
2.4 实验4周后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3) 实验四周后,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运动+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组的SAS、SDS、PSQI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实验四周后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4) 实验八周后,不但运动+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组与正常
对照组之间SAS、SDS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不难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应存在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存在,几十亿人群的心理状态不可能非此即彼,心理亚健康的概念的提出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3]。本研究筛查出67名符合诊断标准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但坚持完整实验过程的只有42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重视心理健康;二是回避,内心深处不愿接受心理亚健康的诊断结果。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当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预防意识任重道远。
放松、生物反馈等不同的干预手段对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都有良好的作用[1,4,5]。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具有简便,易行,可选择项目多,且具有综合性的健身效应等特点。从本试验结果看,分别用于测评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的SAS、SDS和PSQI得分,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均显著高于心理正常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的手段对提高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的的睡眠质量、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状态效果明显,短时间内(四周时测评)睡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心理辅导也有降低SAS、SDS和PSQI分值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体育锻炼+运动。这种差异在第八周时表现更为明显。
因为考虑到不同个体兴趣的差异,为尽可能让参于实验的学生能坚持完整个实验,没有对运动的项目作统一的规定。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不同运动项目的作用差异,为制定心理亚健康的运动处方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欢欢,张小远,周志涛.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筛查及评价.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6,22(6):647-649.
[2] 刘欢欢.广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谢东北,林玲.心理亚健康-概念的廓清和诊断标准的选择.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9.
第6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与生命息息相关。一切有机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如果运动停止,新陈代谢也会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健康也在于运动,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现代的科学理论和运动实践更证明:合理的、适宜的、科学的锻炼,对提高和保持旺盛的生理功能,充沛的精力,促进心理健康,具有较为重要的义[1]。因此,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关系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窝道德之舍也。”这句话正确地指出了体育、智育、德育之间的关系。居里夫人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这些前人的精辟之言,对于提高我们健康的体魄、提高对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大为有益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同时对促进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会给人带来愉快的感受,带来精神焕发的情绪。当代的一些娱乐体育节目,给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如健美操、网球、台球等都深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我们从电视中,银幕上看到的国内外引人注目的体育夺标和体育娱乐节目,更能使我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给人们精神带来的快乐,这就使人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节。体育锻炼对医治情绪病也有独到作用。一个人情绪不好,不但有损健康,而且会影响学习和工作:“情绪病”靠药是医治不好的。现在人们发现,体育锻炼是一种改善不良情绪的“特殊”疗法。近年来,有的神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肌肉紧张与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不愉快的情绪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内脏肌肉绷紧的现象同时产生,而体育锻炼能使肌肉在一张一弛的条件下逐渐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3]。此外,一个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精神上会得到美的享受,心灵的陶冶。例如,现在被很多人喜爱的健美运动,尤其是青年人都希望自己有发达的肌肉和健美的体形。在参加这些健美活动时,会使人从中受到美的教育,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培养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体育锻炼能促使人们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会产生重要作用,一个的精神面貌往往是由人的个性决定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个性就是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主要有兴趣、嗜好、才能、气质、性格等等。体育锻炼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人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因此,人们要引导自身个性的发展就要通过体育锻炼这一手段:例如:在经常参加田径、体操等各种锻炼后,就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坚韧、自制、果断、勇敢等品质。在参加球类等各种活动中.队员间的协调一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沉着、冷静形成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等优秀品质。特别是参加竞争性很强的体育竞赛,能激励,培养人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高度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去争取胜利的自信心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对修炼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体育锻炼大多是集体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锻炼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人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人们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五、总结
健康的体魄是合格人才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生活和工作都是属于艰苦复杂的体力加脑力的劳动过程。人们要圆满完成生活和工作任务,单凭满腔的热忱和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健康的体魄做后盾。所以,人们要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讲究卫生,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也是锻炼意志和毅力的过程,如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郭荣光,李学德.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关系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03):91-93.
第7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诠释是不同的,如今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观的重要内涵,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当代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完好的状态”,在这个定义中已经明确包含了心理健康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卫生组织又于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应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良好状态的人,才能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其实,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中,又不同程度地包含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无疑,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是否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能否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都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就人类自身来讲,重大的挑战是心理危机。学生正处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时期,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思维、情感、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情感与理智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交错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骨干,作为未来的主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全的精神,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应得到各界的普遍重视。
2 学校体育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并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学习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知身心发展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和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的功能,也就是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教育功能、竞技功能、健康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过去,学校体育课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功能予以了充分的开发,但对于健康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健康功能当然也包含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而休闲娱乐功能似乎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休闲娱乐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是积极的、快乐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容易释放压力,体验积极情绪带来的愉悦;其次,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中常常是近乎游戏的集体活动,因而在活动中学生有机会体验团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和合理处理胜利与失败。这对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3 学校体育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 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游戏性、挑战性、团体性等特征使得学生从中能够体验到满意、欢乐、紧张、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学的团体性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学等,能启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自尊、自信以及责任感。体育教学的竞争性,能激发学生进取心,鼓舞意志,使各种情感体验更加深刻。
第8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锻炼;素质
1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锻炼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1.2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成熟发展。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31-33.
[2]吉建秋,陈颖川,郭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环境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3):68-70.
第9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国际健康;促进运动;发展启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0-0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
1健康促进的发展轨迹
Mckeown教授曾提出为全人类健康着想的六项原则:①改善卫生条件的不均一性;②强调疾病的预防;③部门间相互合作;④公众的参与;⑤对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视;⑥国际合作。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Mckeown教授的六项原则制定了“健康为人人”的政策框架,并于1978年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这是人人健康运动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健康促进发展的雏型。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了《渥太华健康促进》,推出健康促进的全新概念,呼唤人们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出了世界新的公共卫生运动――健康促进。提出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和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的综合性策略。1988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敦促各国政府协调经济、社会和健康政策,以推进健康促进运动。1991年在瑞典松滋瓦尔召开第三届大会强调健康和身体环境的关系。1997年在印尼雅加达召开第四届大会强调各国要坚持将健康促进作为健康进展的核心,会议通过的《雅加达健康促进宣言》提出了WHO确立健康促进在21世纪的优先地位。
2国际健康促进运动对我们的启示
2.1体育成为增进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明进程中社会技术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人口运动缺乏,生活中体力活动减少,静态生活方式比例大大增加。大量研究表明,静态生活方式与疾病关系密切。根据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五大死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占44.5%,恶性肿瘤占20%。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体育(Health Promo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会议,明确提出了“体育成为健康的生活方式”。1997年,第47届世界健康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召开了联席会议,阐述了一个健康促进的视野,即“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的运动观点。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呼唤健康,对健康的认识、对生命质量的重视日益提高。体育作为增进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也成为人类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身体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体育的含义可以看出体育对促进健康有广泛的作用。
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关于运动促进健康的政策、建议、法规、指南等内容,可以看出缺乏体力活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经得到国际上的广泛公认。在我国,体力活动不足正在成为更加突出的疾病危险因素,因此,我们要更好的借鉴国际上有关运动促进健康的经验,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加强对全民健身与健康促进的探索,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呼吁政府部门更多地重视群众体育,将体育运动最大限度地在群众中辐射,让更多的社会居民都能够参加体育锻炼,政府部门投资购买体育设施,扩大体育健身辅导员队伍,真正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组织我国全民健身和健康促进活动,更好地促进大众的健康。
2.2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一般作用①发达肌肉,增长力量,这是健美运动的一个突出作用。②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经常从事健美锻炼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内脏器官的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健美锻炼可使心肌增强,心脏容量增大,血管弹性增强,从而提高心脏收缩力血管舒张力,使心搏有力,心输出量增加,故心脏能承受更大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圣体的营养水平,代谢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③改善体型体态。健美运动可使全身各部分的比例匀称协调,平衡和谐,线条优美,身体各部位的姿态端庄流畅。④提高神经系统机能。体育锻炼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下进行的。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能提高神经过程的强度和集中能力,提高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2.3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①体育运动能增进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获得微妙的,满足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需要和尊重需要。是由于工作和劳动带来的紧张,焦虑,疲劳等不良情绪得到有益的放松和调节。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力。②体育锻炼对自我知觉和自信心的提高。③体育锻炼促进心境的积极变化。④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2.4建议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②讲究心理卫生。③积极进行锻炼。
3结论
在人类发展史上,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并对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健康在于运动,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通过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现代的科学理论和运动实践更证明,合理的,适宜的,科学的锻炼,对提高和保持旺盛的生理功能,充沛的精力,促进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知识
【心理健康】参加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锻炼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产妇的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精选(九篇)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促进心理健康的六个要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精选9篇】
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健康的作用
幼儿心理健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网址: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精选(九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89642.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20
- 2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3682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18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77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72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48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1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11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