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三三
小蓝:“下午去逛街呀!”
小红:“不了,我下午还有健身计划。”
小蓝:“你不是上午才锻炼完么?”
小红:“哎呀,我这胳膊线条还没出来,不行,还得接着练。”
小蓝:"......"
这是我与某个健身狂魔好友的日常对话。不知从何时开始,“马甲线”、“肌肉线条”已逐渐取代单纯的瘦,霸占着瘦身榜的头条,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瘦,还要瘦的“健康”,拥有“健康的身材”。
什么是“健康的身材”?
“健康的身材”是指一种符合 “健康”理想模型(fitideal)的身材,这种身材在原有 “瘦”的理想模型(thinideal)基础上,增加了对肌肉感、肌肉线条的追求:不能干瘦,要在瘦的同时拥有着线条分明的小腹、挺巧的蜜桃臀、紧致的手臂。
But,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这种“健康的身材”远没我们想的那么健康!
对这种“健康的身材”的追求会导致人们出现一系列诸如焦虑、抑郁的消极情绪,甚至某些通过运动短时间暴瘦的 女性会出现激素失调、月经紊乱的严重后果。
全民健身的时代,“瘦”、“健美”早就不是女性的专属了,在引入“肌肉发达”的标准后,男性也成为了追逐“健康的身材”的主力军,有研究发现,在男性中,对理想的肌肉感的追求与抑郁症、低自尊、低生活满意度、较高的补充剂使用和紊乱的饮食行为有关[2]。
也就是说, 男性也会因为不够健美而出现诸如内疚和焦虑的消极情绪,相对于女性,他们更容易出现强迫性的运动,并为了增肌和减脂滥用外部补充剂。
为什么追求健康身材会带来不健康的结果?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概念:
身体羞耻(bodyshame)是指因为感知到与理想社会标准身体之间的差距,对现实身体感到不满意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8]。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自然的存在着一套“健康”的标准,比如“体脂率<22%”,当我们发现自己不符合这个标准,随即出现对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将某些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稳定的心理因素的过程。 理想美内化(Internalization of beauty ideals)是将外在理想美标准或重视外观的价值观进行内化[1], 理想肌肉内化(Internalization of muscular ideals)在此基础上加入肌肉。
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是指从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物体,持续监视自己的身体[11]。在现实生活中,用女性的身体属性,比如外貌、身材,来代表女性内在价值,使得女性错误的认为自己的成功是来源于姣好的样貌,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迫于这种压力,女性只能习惯地使自己的体貌符合社会理想标准。这会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如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物质滥用等。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男性也正在经历这种自我客体化,如在与身体无关的产品广告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裸露男性模特[7]。
理想美内化是自我客体化形成的前提[8],即我们接触到外在环境,将理想美或重视外观的价值观进行内化,进而关注自身外观并以此评估自己的价值,形成自我客体化。然后进行社会比较,依据比较结果产生身体羞耻,诱发诸多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于内化理想美的女性来说,对身体的不满、负面情绪、节食和暴食症状的程度并没有因为同时内化理想肌肉而减轻[4]。
即使加入了肌肉的标准,也不能有效缓解“瘦”带来的消极影响。无所谓我们追求的是”健康的身材“还是”瘦“,其背后体现的都是对一种理想的社会审美标准的内化。
也就是说,人们看似在追求“健康的身材”,但本质上还是在追求”瘦”这一社会的理想标准,换汤不换药,过度追求瘦引发的焦虑、羞耻等负面情绪依然存在。
这种审美标准的变化并没有将我们对外在形象的关注转移到对内在价值的探索, 不仅没能解决过去”瘦“引发的问题,还会诱发运动相关新的问题。
与“健康”背道而驰——过度运动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追求“健康的身材”时可能会出现运动过度的情况。这不仅会损伤我们的身体健康,使我们出现诸如骨胳和关节损伤,肌肉、肌腱或者韧带拉伤等问题,还可能会诱发锻炼成瘾(ExerciseAddiction),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个体持续参与运动的行为 [10]。
一项对锻炼成瘾者的访谈发现,锻炼已成为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在常规锻炼时间内得不到锻炼时,会出现生理的(食欲下降、失眠、全身发胀、肌肉颤抖等)和心理的(易怒、焦虑抑郁、焦躁)及社会适应性的(人际恶化、工作满意度降低等)消极变化[6]。
我们都知道适度的运动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过度的运动适得其反,但人们还是会为了快速达到理想美过度运动。有研究发现,出于体重和身体意象担忧而参加体形塑造锻炼的人群更容易产生锻炼成瘾[6]。也就是说, 任何形式的瘦身欲望,可能都会引起消极结果。
“我只是想变美”,我该怎么办?
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养成自己的审美观,停止对自己身材的监视,挖掘并肯定自己的内在价值,欣赏和悦纳自己
从社会、媒体对健身的推崇,我们不难发现,大众对运动瘦身的评价相较节食要积极的多,这一方面撕掉了贴在人们身上许久的“懒惰”、“丑”等 负面标签(negativelabel),使人们收获“自律”、“科学”、“坚持不懈”的赞美。
依据正强化理论,健身使我们收获赞美,赞美会强我们的健身行为,为了持续获得来自他人、社会的赞美,我们会加重对自己身体的监视,而忽视个人的内在价值。所以,我们要停止对自己身材的监视,将勤奋等正面评价归因于我们的内在,同时,培养兴趣爱好,寻找自己的闪光点。
说人话就是:丢掉家里的电子秤,接受并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多喝水,多出门,多和同伴聊聊天!
2、独立思考,科学运动
自媒体时代,各色成功的瘦身案例都在为我们树立 榜样(model),也称示范者——被观察的对象,网络上的五花八门的速成教程和食谱也给我们提供了看上去行之有效的方法。
3、专注于运动本身并享受运动的益处
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有益于我们强身健体,能调节我们的情绪,帮助我们释放压力,促进我们的人际交往。我们要专注于运动的诸多益处,享受运动。
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品只选自己喜欢的,可有可无不要买,饿了想吃就吃,不要强迫自己不吃!
当我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再辅以合理,健康的饮食,配合着适当的运动,美丽、快乐都会携手而来!
“健康的身材”犹如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以“健康”为名,行“破坏”之实。我们要勇敢的揭穿它,合理运动,展现“健康”之美!
投票
学堂君一直觉得,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要社会化,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等,这能帮助我们适应社会;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去社会化",防止把社会制定的标准和期待进行内化,影响个人生活体验。要知道,社会所提倡,并不就是好的。社会也是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几百年前,社会标准认为女子裹脚是美的,现在我们觉得荒唐。所以,如果你被当下的某种价值裹协,不妨以一种未来人的眼光来看现在的问题,然后你就发现,好像并不值得在意。
参考文献
[1] AubreyJS.Effectsofsexuallyobjectifyingmediaonselfobjectificationandbodysurveillanceinundergraduates:Resultsofa2-yearpanelstudy.JournalofCommunication,2006,56:366-386
[2] Hatoum,I.,&Belle,D.,(2004).Magsandabs:Mediaconsumptionandbodilyconcernsinmen.SexRoles,51(2004),pp.397-407.
[3] Schur,E.A.,Heckbert,S.R.,&Goldberg,J.H.(2010).Theassociationofrestrainedeatingwithweightchangeovertimeinacommunity-basedsampleoftwins.Obesity,18(6),1146–1152.
[4] Uhlmann,L.R.,Donovan,C.L.,Zimmer-Gembeck,M.J.,Bell,H.S.,&Ramme,R.A.(2018).Thefitbeautyideal:Ahealthyalternativetothinnessorawolfinsheep’sclothing?BodyImage,25(2018),23–30.
[5]VandenboschL,EggermontS.Understandingsexualobjectification:Acomprehensiveapproachtowardmediaexposureandgirls’internalizationofbeautyideals,self-objectification,andbodysurveillance.JournalofCommunication,2012,62:869-887.
[6]陈福亮,杨剑&季浏.(2015).锻炼心理效应研究的内容、进展、机制及走向.武汉体育学院学报(06),94-100.
[7]耿燕.(2020).自我客体化与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内化和外化身体羞耻的多重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2),364-368.
[8]黄明明,赵守盈,陈丽萍,彭香萍&金童林.(2020).在线客体化经历对女大学生身体羞耻感的影响:理想美内化与自我客体化的序列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3),596-599.
[9] 王劭睿&陈红.(2019).为何越减越肥?——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心理科学进展(02),322-328.
[10]谢松林&李薇.(2007).运动成瘾研究述评.体育学刊(04),125-128.
[11]郑盼盼,吕振勇,ToddJackson.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01):93-100.
作者 | 三三
编辑 | 木舟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