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贫血不仅危害孕产妇健康,更易引起不良妊娠结局,2011年WHO数据显示,全球孕妇贫血发病率为38.2%,重度贫血孕妇数达到80万,其中以缺铁性贫血为主。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显示,我国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9.1%,但是部分地区发病率甚至在40%以上。妊娠早、中、晚期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分别为9.6%、19.8%和33.88%。
干预孕期贫血,尤其是孕早期贫血可以降低不良结局发生率,在孕早期积极监测并稳定血红蛋白指标,有利于预防孕期贫血发生,从而改善妊娠结局。临床上早期监测、及时口服补充铁剂、积极处理妊娠不良结局为常见的诊疗手段。
诊断标准
贫血界值系世卫组织营养性贫血研究小组在1968年公布,而确定轻度、中度和重度贫血的界值则在1989年《通过初级卫生保健预防和控制贫血》的指南中首次提出,之后在《重大紧急事件的营养管理》中修改了孕妇、非孕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界值。所有贫血界值自1968年以来一直未变,只是将原来的5-14岁儿童年龄组再分组,其中5-11岁儿童的界值降低了5克/升,以反映在美国非缺铁儿童的调查结果。
在1968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以血红蛋白110克/升作为孕妇的界值,且与前面提到的五项研究结果一起提出。铁充足的健康女性在怀孕期间,血红蛋白浓度发生明显改变,以适应母体的血容量和胎儿对铁需要量的日益增加。在妊娠早期,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在妊娠中期达到最低点,在妊娠晚期再开始上升。目前,世卫组织没有推荐在不同孕期使用不同的血红蛋白界值来确定贫血,但公认妊娠中期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约5克/升。
孕期贫血的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症状,当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至70g/L以下时,孕妇可能会产生乏力、眩晕和头痛等症状,皮肤、甲床、舌头、黏膜等处出现苍白。此时筛查与及时诊断孕期贫血尤为重要。
贫血分类
孕期常见贫血为营养性贫血,其中约50%为缺铁性贫血,重度贫血更高达60%是铁源性。孕期循环血量增加,铁需求量增加,全孕期铁需求量约为1000mg。一旦铁储备缺乏或摄入铁不充足,容易于孕早期出现贫血,此外,合并内外科疾病如钩虫病、血吸虫病导致的慢性出血,肠内铁吸收障碍以及各种感染也会引起体内铁含量下降,导致缺铁性贫血。
在发展中国家有60%孕产妇重度贫血为缺铁性贫血。其他常见贫血类型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以及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被充当矫正因素来准确反映孕产妇营养状况即铁缺乏现状。
巨幼红细胞贫血是仅次于缺铁性贫血的营养缺乏性贫血,在我国高发于山西、陕西和河南等地区。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引起的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其中95%是由叶酸缺乏引起,但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逐渐认识到孕期增补叶酸可预防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缺乏叶酸导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已逐步减少;缺乏维生素B12主要是由于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素食主义者,维生素B12缺乏增加了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风险。
地中海贫血即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常染色体遗传缺陷,一种或几种组成珠蛋白的肽链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造成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引起的贫血。按珠蛋白肽链缺陷不同,地中海贫血可分为α、β、δ、δβ和γδβ等不同类型,而妊娠期地中海贫血多为 β型轻型患者。本病最初发生于地中海地区,而在我国高发于两广地区以及长江流域。
妊娠结局
孕期贫血通常贯穿整个孕期,严重程度越高,不良结局越显著。
产妇不良结局:早产、产后出血、输血及产褥感染等。正常孕妇可耐受失血量为1000mL,但贫血孕妇因出血耐受性降低,失血达到150mL即易引起失血性休克 。
新生儿不良结局:死胎、低体重儿、足月小样儿、新生儿死亡、转送重症监护及各种新生儿疾病等,而孕晚期贫血更易引起新生儿低体重。
干预方法
对血红蛋白>90g/L的妊娠早、中期缺铁性贫血通常首先采用口服铁剂治疗,孕期每日补铁可使妊娠期患缺铁性贫血的风险降低30%~50%,从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美国CDC孕妇贫血指南建议:在第1次产前检查时开始口服低剂量(30mg/d)铁补充剂。而我国指南建议:非贫血孕妇如果血清铁蛋白<30μg/L,应摄入元素铁60mg/d。同时鼓励孕妇食用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和增强铁元素吸收的食物。
除此之外,食用富含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饮食习惯是最佳预防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方法。妊娠期对于轻微的地中海贫血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而重型患者因红细胞形态改变显著,贫血严重,绝大多数患者于儿童期死亡,在妊娠期极为少见。
目前临床上口服铁剂主要采用硫酸亚铁,虽然硫酸亚铁便宜有效,但消化道副反应如刺激症状、恶心呕吐及腹泻等发生率高。
雪素宁由甘氨酸亚铁+7种维生素+4种药食同源提取物组成,其中优质有机二价铁离子更易吸收,辅以多种维生素协同增效,可促进血红蛋白迅速合成能使血液携氧量的充分提升,联合高倍浓缩药食同源提取物,可全面快速补血,经严格科学配伍,补血更精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